捕光色素论文_王肖肖

导读:本文包含了捕光色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素,蛋白,复合体,光合作用,结构,基因,叶绿体。

捕光色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肖肖[1](2018)在《藻类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藻胆体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作为蓝藻和红藻体内有氧光合的捕光天线系统,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由水溶性的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PBP)和连接多肽(linker polypeptide)组成,其主要的功能是捕获光能,并将光能以95%以上的效率传递给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本研究主要利用冷冻透射电镜技术,结合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超快时间分辨光谱和光谱解迭技术对藻类捕光天线系分离纯化、结构、稳定性、藻胆蛋白内部的能量传递及藻胆体内部蛋白间的能量传递等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其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同时对于理解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ureum,P.purpureum)藻胆体的制备通过添加终浓度1 mol/L苯甲基磺酰氟蛋白酶抑制剂(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PMSF),利用French Press高压匀浆细胞破碎仪破壁,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溶膜,进行超离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藻胆体,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2%的Triton X-100溶膜40 min,再加入终浓度1 mol/L PMSF蛋白酶抑制剂,用0.5~2.0 mol/L蔗糖梯度进行超速离心(37400 r/min,4.5 h),吸取1.5 mol/L蔗糖密度层,即获得紫球藻的完整藻胆体(F667/F570=3.16)。2.藻胆体的负染初步观察及冷冻透射电镜叁维重构利用最新发展的Cryo-EM,对紫球藻藻胆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得到高质量的底面观和侧面观的藻胆体颗粒,为构建藻胆体的叁维初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冷冻制样,对其进行了二维平均的单颗粒分析,构建了叁维初始模型,优化制样条件,获得紫球藻藻胆体评估为5?左右分辨率的叁维重构结果。3.紫球藻藻胆体稳定性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温度、蔗糖溶液和多种离子(包括一价和二价阳离子及一价和二价阴离子)等因素对紫球藻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磷酸盐溶液、温度为18~23℃、蔗糖溶液有利于藻胆体结构稳定;一价阳离子对藻胆体结构稳定性的效果高于二价阳离子,同时一价阳离子分子质量越大,藻胆体稳定性越好。4.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内部的能量传递动力学对紫球藻藻红蛋白六聚体进行分离纯化,进行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定,结果表明:藻红蛋白六聚体纯度A545/A280=5.64,存在叁个吸收峰,分别为498 nm,545 nm和565 nm;荧光发射峰位于570 nm左右。利用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从实验上证实B-PE六聚体能量传递具有3个时间组分为8 ps、60 ps和1200 ps,并对藻红蛋白内部的能量传递途径进行了指认。5.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内部的能量传递动力学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latensis)藻蓝蛋白六聚体进行分离纯化,进行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定,结果表明:藻蓝蛋白六聚体纯度A620/A280=4.49,吸收峰位于618 nm左右,荧光发射峰位于644 nm左右。通过超快速时间分辨光谱,从实验上证实C-PC六聚体能量传递具有4个时间组分为6 ps、22 ps、280 ps和1470 ps,并对藻蓝蛋白内部的能量传递途径进行了指认。6.藻胆体内部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动力学通过测定原始红藻纲单细胞红藻紫球藻和大型多细胞海洋红藻(Griffithsia pacifica,G.pacifica)的藻胆体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吸收光谱特性和荧光光谱特征,但两者藻胆体的各成分有所不同,生活在光照条件较弱的G.pacifica为了捕获更多的光能,需要更多的外围天线-PE。紫球藻的半椭圆藻胆体的能量传递途径:从PE向PC的能量传递时间约9 ps,从PC向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的能量传递时间有快速的65 ps和慢速的大约790 ps,以及1200 ps的APC的平均荧光衰减寿命;而大型多细胞海洋红藻的块状藻胆体的能量传递途径:从PE向PC的能量传递时间约8 ps,从PC向APC的能量传递时间有快速的100 ps,880 ps的PE的发射,以及2170 ps的APC的平均荧光衰减寿命。紫球藻的半椭圆藻胆体的整个能量传递(约74ps)要比大型多细胞海洋红藻块状藻胆体(108 ps)整个能量传递要快。(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3)

胡文海,叶子飘,闫小红,杨旭升[2](2017)在《越冬期广玉兰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功能及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不仅决定了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也将影响到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和叶绿素荧光的分配。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研究了越冬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阳生叶和阴生叶两种不同光环境下叶片PSⅡ功能及其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差异,以探索广玉兰越冬的光保护策略。结果表明:越冬期低温导致叶片轻微光抑制的发生,全光照加剧了阳生叶光抑制程度,而弱光环境有利于阴生叶光抑制的恢复。阳生叶可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捕光色素分子数量以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并且具有较强的光化学和热耗散能力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低温强光伤害。而阴生叶虽然其光化学反应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可有效地保护其免受短时曝露在强光下的伤害。(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3](2016)在《高分辨率菠菜光系统Ⅱ-捕光色素复合物超级复合体结构被揭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国际学术期刊Nature(自然)近期在线报道,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得到了高分辨率的菠菜光系统II(Photosystem Ⅱ,PSII)-捕光色素复合物(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Ⅱ,LHCII)超级复合体的结构。植物、藻类和蓝细菌可以在太阳能的驱动下通过光合作(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6年07期)

李利超,孙化雨,娄永峰,赵韩生,高志民[4](2015)在《毛竹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捕光色素结合(LHC)蛋白与色素形成的复合体在捕获、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LHC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对于揭示其在毛竹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竹基因组中的LHC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毛竹中共有29个LHC基因同源序列,其包含的内含子数量为0~5个。序列分析表明,29个LHC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别属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家族LHCⅠ和LHCⅡ。LHCⅠ包含5个亚家族(Lhca 1-Lhca 5),除了Lhca 4含有3个成员外其他亚家族只有1个成员;而LHCⅡ包含6个亚族(Lhcb 1-Lhcb6),每个亚家族的成员不同,其中Lhcb 1的成员最多为7个。亲疏水性预测表明,不同亚家族成员存在着一定差异。蛋白结构预测发现,29个蛋白均包含导肽和成熟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均包含色素结合位点;其中12个蛋白的组成以α-螺旋为主,17个蛋白的组成以随机卷曲为主。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大多数LHC基因主要在叶片和花序中表达,笋中略有表达,而根和鞭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毛竹LH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叶子飘,闫小红,段世华[5](2015)在《高产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与饱和光强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是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之一。为了研究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与饱和光强的关系,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了6个水稻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并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水稻品种的饱和光强只与植物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激子传递到光反应中心的速率(kp)、热耗散速率(kD)和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有关,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关。(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楠[6](2013)在《蓝藻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一藻胆体的组装机制及功能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藻胆体是蓝藻和红藻中重要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由连有色基的藻胆蛋白和无色的连接蛋白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和传递光能。不同的藻胆蛋白在连接蛋白的介导下有序组装形成藻胆体。目前对于藻胆蛋白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连接蛋白的研究进展却相对较慢。在已有文献中,只有一个核连接蛋白的晶体结构被报道。连接蛋白在藻胆体中行使连接和定位藻胆蛋白、修饰光能传递等重要功能,因此研究连接蛋白与藻胆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藻胆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吸收传递光能外,藻胆体在能量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蓝藻中的藻胆体被报道可以通过移动的方式对光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进行调节,然而,蓝藻中多样性的类囊体膜结构以及相邻类囊体膜间的狭窄距离可能会阻碍藻胆体在类囊体膜表面的长距离快速移动。因此,蓝藻藻胆体是否具有长距离快速移动的特质仍有待在更为丰富多样的蓝藻种类中加以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蓝藻中藻胆体参与的能量调节及耗散机制有更加准确的认知。因而围绕藻胆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主题,本论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单细胞蓝藻的FRAP研究光漂白后荧光恢复(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技术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法研究活体细胞中各类分子的分布、迁移及其它动态特性的技术。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两株单细胞蓝藻Synechococcus sp. WH7805(以下简写为WH7805)和Synechococcus sp. PCC7002(以下简写为P7002)为研究对象,对体内以及离体状态下的藻胆体进行了FRAP研究。早期的文献报道,WH7805和P7002具有不同的藻胆蛋白组成,前者由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PE)、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和异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 APC)组成(我们将藻胆蛋白组成为PE+PC+APC的蓝藻定义为PE型蓝藻),而后者仅含有PC和APC(我们将藻胆蛋白组成为PC+APC的蓝藻定义为PC型蓝藻)。根据其不同的藻胆蛋白组成,我们选择555nm和639nm的激光来分别激发WH7805藻胆体末端的PE以及P7002藻胆体末端的PC。在天然状态下,两种蓝藻细胞进行光漂白后,其荧光都有不同程度的部分恢复。进一步用蛋白交联剂戊二醛对细胞进行预处理,藻胆体被固定在类囊体膜原位而无法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细胞的荧光仍可以部分恢复,但恢复程度比类似漂白深度下的天然细胞的恢复略低,这可能是由于戊二醛处理对藻细胞本底荧光的影响。同时,我们提取了两种蓝藻的藻胆体以及藻胆体-类囊体膜,使用光谱学手段对两类样品进行了完整性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类样品进行了戊二醛固定,继而对固定后的藻胆体以及固定前后的藻胆体-类囊体膜进行了同样的FRAP研究,荧光仍然可以部分恢复。通过计算FRAP实验过程中两种藻细胞在固定前后的平均荧光恢复比例并辅以Unpaired Student's t-test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类似的漂白深度下同一种细胞固定前后的荧光恢复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藻胆体在不可能移动的情况下荧光仍然可以恢复的现象表明,两株单细胞蓝藻中藻胆体的荧光恢复并非藻胆体的长距离迁移造成的。由于荧光分子具有光漂白后荧光可逆恢复的特性,因此这种荧光恢复是其内在光物理过程的体现。2.丝状蓝藻的FRAP研究为了探究这种固有的荧光恢复现象在蓝藻中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又选取了两株来自不同生境的丝状蓝藻作为材料,使用FRAP技术对两种蓝藻藻胆体的荧光动力学进行了分析。两株藻分别为分离白北极海冰的Pseudanabaena sp.0831(以下简写为P0831)以及淡水来源的Pseudanabaena sp. FACHB-1277(以下简写为F1277)。由于本章所选择的两株丝状蓝藻分离自野生环境,未有文献报道其藻胆蛋白组成。因此,我们首先对其藻胆蛋白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测定两株蓝藻细胞悬液的吸收光谱,并与WH7805和P7002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证实P0831为PC型蓝藻,F1277为PE型蓝藻。基于藻胆蛋白的组成,我们选择555nm和639nm的激光来分别激发F1277中藻胆体末端的PE以及P0831藻胆体末端的PC。天然状态下,光漂白后两种丝状蓝藻的荧光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经过戊二醛固定后,蓝藻细胞的荧光仍可以恢复,恢复程度同样略低于类似漂白深度下的天然细胞的恢复。同时,我们提取了两株蓝藻的藻胆体以及藻胆体-类囊体膜,使用光谱学手段对两类样品进行了完整性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类样品进行了戊二醛固定,继而对固定后的藻胆体以及固定前后的藻胆体-类囊体膜进行了同样的FRAP研究,荧光仍然可以部分恢复。通过计算FRAP实验过程中两种藻细胞在固定前后的平均荧光恢复比例并辅以Unpaired Student's t-test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类似的漂白深度下同一种细胞固定前后的荧光恢复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基于以上体内及体外、定性及定量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丝状蓝藻中的荧光恢复同样是藻胆体原位内在的光物理过程,这一点与单细胞蓝藻中的结论是一致的。3.蓝藻藻胆体杆组装的分子机制pfam00427结构域是连接蛋白中分布最广且最为保守的一类结构域,但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室已在前期研究中解析了pfam00427结构域的晶体结构。本部分在pfam00427结构域晶体结构解析的基础上,通过生化突变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了蓝藻藻胆体杆组装的机制。为了研究pfam00427结构域如何结合在C-PC (αβ)6的中央空腔内,我们运用AutoDock软件实现了pfam00427与C-PC (ap)6的刚性对接,进而对输出的众多pfam00427-C-PC (αβ)6七聚体的结构模型进行打分,基于自由能值,选择了前14个模型进行下一步分析。依据pfam00427在C-PC(αβ)6内部空腔内的相对位置,将14个结构模型分为两组,每组7个结果。通过比对发现,两组之间的pfam00427的相对位置相对于垂直轴有一个大约30°的旋转,而每组内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别较小。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天然藻胆体的组装方式,我们进一步通过生化验证的手段加以区分。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对pfam00427上可能涉及与C-PC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进行了定点突变,构建了一系列的突变体。将pfam00427及其突变体融合GST标签蛋白重组表达,利用一种改进的GST pull-down方法检测pfam00427与C-PC的相互作用。将GST-pfam00427及其突变体与C-PC分步透析至4M尿素溶液中,再分步透析至不含尿素的磷酸缓冲液中。此外,我们对尿素变复性前后两种蛋白的性质进行了检测,相关光谱结果表明变复性前后C-PC的光谱性质保持稳定,pfam00427及其突变体蛋白的二级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此外,对照实验结果表明C-PC不能非特异性结合凝胶颗粒或者GST标签蛋白。通过这种改进的GST pull-down检测,我们找到了7个有效突变位点,鉴定出pfam00427上一片保守的"C-PC结合区域”,该区域主要与C-PC (αβ)3的p3亚基相互作用。基于上述生化结果,我们从两组模型中选择了满足上述条件的第一组模型,并从该组的7个模型中选择了最为合理的一个模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pfam00427-C-PC (αβ)6七聚体的最终结构模型,并通过定点突变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地,我们把同源模建的LRT(即pfam01383结构域)通过分子对接放入到pfam00427-C-PC (αβ)6七聚体模型中,得到了蓝藻藻胆体杆的最基本组成单元pfam01383-pfam00427-C-PC (αβ)6八聚体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蓝藻藻胆体杆组装的精细分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连接蛋白LR串联两个(αβ)6六聚体,这很好地解释了连接蛋白是如何介导藻胆体杆的组装的,从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层面上揭示了藻胆体杆的组装机制,对前人提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细化,对于进一步了解整个藻胆体的组装方式具有重要意义。4.蓝藻藻胆体连接蛋白LCM氮端结构域pfam00502的结晶及优化LCM位于蓝藻藻胆体的核心部分,是末端能量受体(αβ)2(LCMβ18)(Terminal Energy Acceptor, TEA)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氮端具有一个藻胆蛋白类似结构域pfam00502。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已经对pfam00502结构域自色素化的机制以及TEA的能量传递进行了阐述。然而,由于缺乏pfam00502结构域的结构信息,对其自色素化的过程以及其参与核心部分与PSⅡ的组装基础尚不清楚。本部分试图对脱辅基蛋白(apo-pfam00502)以及色素化蛋白(PCB-pfam00502)的晶体结构进行解析,以详细阐述pfam00502是如何完成自色素化的。我们首先重组表达了模式蓝藻Synechocystis sp. PCC6803中pfam00502结构域的脱辅基蛋白(apo-pfam00502),然后对其进行了蛋白纯化和结晶。我们经过初筛已得到一个apo-pfam00502的晶体,对其结晶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尚在进行中,还未获得可以用于衍射的理想晶体。apo-pfam00502的结晶难度主要在于缺少PCB分子而很难维持构象的稳定性。我们也经过多轮尝试以期获得PCB-pfam00502的晶体,但未能如愿。这可能与其体外自色素化不完全而导致的样品性质不均一有关;另外,PCB-pfam00502的成熟是否需要其他修饰尚不清楚,这同样是可能导致PCB-pfam00502没有晶体生长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28)

王双青,冯娇,杨国强[7](2012)在《光系统Ⅱ捕光色素复合物与含硼有机色素复合体的双光子吸收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系统Ⅱ捕光色素复合物(light-harvestingcomplexofphotosystem Ⅱ,LHC-Ⅱ)的重要作用是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到光合作用中心,LHC-Ⅱ捕光色素中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针对参与光合作用的光系统Ⅱ捕光蛋白,通过化学合成对其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两个含有有机硼结构单元的双光子吸收化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丁国林[8](2012)在《β亚基和α亚基融合表达对类球红细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Ⅱ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类球红细菌Rb. sphaeroides属于紫色无硫光合细菌,光合结构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Ⅱ(LHI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I(LH1)和光合反应中心(RC)组成。类球红细菌LHII是pucBA基因编码的,pucB和pucA表达后分别形成β-亚基和α-亚基,两者均为一次跨膜结构,进一步组装成异质二聚体结构,并非共价地结合光合色素分子,形成色素蛋白复合体。由于光合色素分子的结合,LHII在800nm和850nm处有最大特征光谱吸收峰。本文在puc1B和puc1A基因之间加入了一段柔性序列(Flexible Sequence:FS),以增大蛋白的柔韧性和摆动性,验证能否形成正常结构和功能的LHII。然后构建puc1B-FS-1A融合表达载体,通过接合转移的方法导入双缺失突变体Rb.sphaeroides CQU68(基因组缺失puc1BA和pufBLMX,puc2BA)菌株中,活菌体在近红外700nm-900nm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在800nm和850nm附近出现了两个典型的特征吸收峰,但吸收峰发生了略微的降低和蓝移,由此可见该融合蛋白可以形成LHII并进入到光合细菌膜系统。经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目的融合蛋白在类球红细菌中获得成功表达。本课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类球红细菌LHII的基本构造和分子机理,为我们充分认识捕光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为膜蛋白的高效、正确表达,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9](2011)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有2 500~3 000个蛋白,95%以上的蛋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首先在细胞质中合成,并通过叶绿体内外(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高丽美,李永锋,韩榕[10](2010)在《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类囊体捕光色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5mW.mm-2He-Ne激光辐照、10.08kJ.m-2d-1UV-B辐射及二者组合对冬小麦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叶绿体捕光色素含量和色素蛋白组成的变化,进一步探讨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类囊体捕光色素损伤的修复效应。循环处理小麦幼苗4d,利用90%乙醇和80%丙酮分别提取各处理组小麦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通过纸层析和分光光度法检测捕光色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处理对叶绿素与蛋白质结合牢固性的影响。利用柱层析法测定色素蛋白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增强UV-B辐照后小麦幼苗捕光色素总含量降低了17.76%,叶绿素和蛋白质结合牢固度显着降低,色素蛋白的组成也发生变化,D1和D2蛋白质条带消失;而一定剂量He-Ne激光辐照可使增强UV-B辐射后的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约10.64%,但仍低于ck组约8.12%,叶绿素和蛋白质结合牢固度也显着高于B组,色素蛋白的组成与对照组相似。因此,低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对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类囊体捕光色素的损伤具有促进修复效应。(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捕光色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不仅决定了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也将影响到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和叶绿素荧光的分配。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研究了越冬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阳生叶和阴生叶两种不同光环境下叶片PSⅡ功能及其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差异,以探索广玉兰越冬的光保护策略。结果表明:越冬期低温导致叶片轻微光抑制的发生,全光照加剧了阳生叶光抑制程度,而弱光环境有利于阴生叶光抑制的恢复。阳生叶可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捕光色素分子数量以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并且具有较强的光化学和热耗散能力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低温强光伤害。而阴生叶虽然其光化学反应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可有效地保护其免受短时曝露在强光下的伤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光色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肖肖.藻类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藻胆体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胡文海,叶子飘,闫小红,杨旭升.越冬期广玉兰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功能及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17

[3]..高分辨率菠菜光系统Ⅱ-捕光色素复合物超级复合体结构被揭示[J].蔬菜.2016

[4].李利超,孙化雨,娄永峰,赵韩生,高志民.毛竹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分析[J].世界竹藤通讯.2015

[5].叶子飘,闫小红,段世华.高产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与饱和光强关系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张楠.蓝藻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一藻胆体的组装机制及功能调节[D].山东大学.2013

[7].王双青,冯娇,杨国强.光系统Ⅱ捕光色素复合物与含硼有机色素复合体的双光子吸收能量转移[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2012

[8].丁国林.β亚基和α亚基融合表达对类球红细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Ⅱ形成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2

[9]..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捕光色素蛋白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

[10].高丽美,李永锋,韩榕.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类囊体捕光色素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

论文知识图

、Fm、Fs、Fm’产生原理(韩博平等...DMG和DIG增溶的捕光色素-蛋白复...超分子蛋白质复合体PSI是由PSI核心复...四个水稻品种处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四个水稻品种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4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吸收谱

标签:;  ;  ;  ;  ;  ;  ;  

捕光色素论文_王肖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