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生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命,意识,现代主义,现代性,美学,美尔,台湾。
现代生命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雷文学[1](2019)在《孔孚山水诗的现代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孚是第一个意识到新诗中山水诗与传统"断线"的诗人,并将为山水诗"接线"作为自己的使命。孔孚的诗中,山水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具自然本身之灵趣。但是,作为一位现代的诗人,孔孚的山水诗还是表现了现代生命意识,而与传统的山水诗同中有异。在孔孚的诗中,作者不仅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中,让自然在展现自己的情貌时打上诗人情感的印记;而且,诗人在抒写自然本身的灵趣时重在展现自然所比拟的种种生命情态,万千的自然面貌显现出生命的千姿百态;更进一步的,是诗人将自己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熔铸在自然里,特定的自然形象又映现了现代形而上生命及存在的奥秘。(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枫[2](2018)在《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余华、残雪、格非、苏童四位作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四位作家在创作观念上认同并坚守现代主义文学精神、文本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将他们的文本界定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生命意识角度为切入点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由七章组成,每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发了选题的动机,论文以生命意识研究角度、以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余华、残雪、格非、苏童四位作家的文本进行全新的阐释,旨在开辟新的研究界标。梳理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分析论文具有的意义。论文采取的是文本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作家的创作观念作为部分研究依据,以生命意识为切入点对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做全面客观、辩证多极的综合研究。论文丰富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角度,强调文学批评的情感构成与生命指向,同时对研究者与读者自我生命的建构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章主要阐释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生命意识的理论认知、哲学文化资源和生命意识接受生成的内在来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对生命意识的体认包含自然生命的欲望张扬、社会生命的冲突与疏离和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超越。作家生命意识的生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学生命意识的催化,也与中国文学传统和新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密切关联。作家孤独敏感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童年经验和南方生存的地域谱系等等是生命意识生成的内在来源。第叁章着重梳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理念,指出作家推崇纯粹个人的生命体验、将精神真实作为生命的唯一真实、以孤独与死亡的永恒存在为生命创作主题、主张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时间与感觉的艺术形式。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创作理念具有主观性、内向性与丰富性的特征。第四章解读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主题形态,包含死亡主题、孤独主题、苦难主题、荒谬主题和突围主题。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自然生命的死亡、神秘的死亡、向死而生的存在展现死亡的本然意义和超越指向,呈现生命指向的表层与深层;以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孤独、人与世界之间体认虚无的孤独表现生命存在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苦难主题显现自然生命在文明压抑下遭受的苦难、人自身原欲与本能造成的苦难和宿命中无法逃脱的苦难;以荒谬的生存主题表达对世界与自我的怀疑;以突围主题探索生命精神如何实现自由超越。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的生命本体性问题赋予了深沉的思考,在抽象性、深邃性、超越性的生命体验中实现了对现实主题的整体性超越,最终走向生命的终极。第五章分析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几类生命形象,包含模糊生命实体的虚幻灵魂、疯癫者、艺术家的“代言人”与“解读者”形象、生命征程中的“迷惑者”与“引路人”形象。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虚幻的形象展现自然生命欲望、凸显作家的真实观念;以疯癫者的潜意识与精神世界、疯癫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呈现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冲突与疏离;以“艺术家”与“解读者”形象和“迷惑者”与“引路人”形象的生命意识显现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超越。第六章主要分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艺术形式。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真实生命的内心时间、心灵深处的主观声音、触觉与嗅觉等主观感觉形态张扬自然生命欲望、展现死亡感觉,以主观幻觉模式对抗客观真实;以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之间的反讽、个体心灵声音和群体社会声音的冲突展现生命在社会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以聚焦存在意蕴的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动物植物生命意象和自然意象表现生命自我审视的精神超越过程,在抽象的隐喻中散发生命意味。第七章分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存在的意义与局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小说未完成的生命探索与生命追问,延伸了现代主义生命意识主题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时间长度,完成了生命意识从客观向主观、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进,以新时期文学社会现实语境中具体的生存经验和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的中国式范本。同时,由于创作主体有限的精神向度,对如何拯救生命、救赎心灵没有能够提供更为真切的答案而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与缺失,但其对生命的独特观照、对存在的思考与探寻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洪华[3](2017)在《《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文学叁十年,白话新文学从草创到成熟,俊采星驰,名家辈出。本书分为体悟与表征、先锋与革命、乡土与人性、都市与传奇、同遇与殊途以及附录等六个部分,从文化、生命、人性、政治、乡土、都市等多个视角,探讨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许地山、艾青、戴望舒、施蛰存、(本文来源于《文学自由谈》期刊2017年06期)
林玲,罗明[4](2017)在《论中国现代诗人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诗人的生命意识,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他们在创作理论上,强调观照生命、体验生命和表现生命的生命美学。在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爱和温情,对残忍行为和暴虐者的激愤与仇恨,创作了琳琅满目的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生命意象。(本文来源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丹丹[5](2017)在《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命意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政治的动荡、经济的冲击以及文化的湍流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的萌发与崛起,同时也形塑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在文学创作中,台湾现代主义作家们将艺术的思致聚焦于生命的尊严,奋力探寻个体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他们用"内视阈"的生命叙事视角聚焦内在自我,反映现代人的普遍精神状态,探索自我与外在客观环境的关系,洞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精神悲剧,深切地表现出以"孤独"为内核的虚无、痛苦、苍凉、无根的生命主题话语,形成了"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悲情的生命艺术风格。而这种充盈着生命律动的生存之真,存在之切正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最鲜明的生命意识表达。(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高莉[6](2015)在《反叛精神·生命意识·现代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穆旦与西方五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研究,论证了穆旦诗歌风格的创造性特色。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扬反叛的精神火炬,从炽烈的战斗热情、不凋的智慧之树、犀利的讽刺与拟人化等方面对穆旦与雪莱、拜伦的创作特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生命意识的放歌,通过正义与民主的张扬、“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为彻底的创新开辟道路”等方面论述穆旦与惠特曼创作精神的共性。第叁部分,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特征,阐述穆旦与艾略特、奥登在“荒原意识”、“非个性化”理论、战争与人的“知性”思辨、“客观对应物”与意象等方面的特征。第四部分,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总结穆旦独有的创作风格,即现代主义诗艺与现实精神的融合、创造“有生命的意象”及诗歌语言的现代性色彩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5)
韩丽霞[7](2015)在《陶渊明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崇尚自然,感悟自然和回归自然叁个部分来探究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进而说明陶渊明的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1期)
邓桂英[8](2014)在《齐美尔美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齐美尔的美学思想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死亡的洞见、对生命个性的倡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中包蕴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张扬,齐美尔把生命高扬到世界终极本体的高度,以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进行现代性思考和批判的美学维度,并以此来建构其哲学与美学理论体系。齐美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是生命的创造者,主张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根源于生命,是生命的形式。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来建设文化,美和艺术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面对现代性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审美化生存的救赎方式,并认为根源于生命的艺术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性的艺术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陈晓娟[9](2013)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必须关注生命意识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一种对人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上需要与时俱进,把握机遇,筹划思路。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坚持以人为本,谋求教师、学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3年77期)
侯冬梅[10](2012)在《齐美尔宗教思想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齐美尔的宗教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正是在生命意识的支撑下,齐美尔改造传统宗教建立起生命宗教观并以此提供了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齐美尔主张宗教根源于生命,是对生命之超验的表达。只有根据个体生命内部的宗教需求来建设宗教,宗教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依靠。生命宗教观在理论上指示了这样一种思路:信仰本身高于信仰对象,生命自身超出生存本身。根源于生命的宗教的完成也是生命意义的完成和实现,生命宗教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2年03期)
现代生命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以余华、残雪、格非、苏童四位作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四位作家在创作观念上认同并坚守现代主义文学精神、文本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将他们的文本界定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生命意识角度为切入点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由七章组成,每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发了选题的动机,论文以生命意识研究角度、以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余华、残雪、格非、苏童四位作家的文本进行全新的阐释,旨在开辟新的研究界标。梳理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分析论文具有的意义。论文采取的是文本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以作家的创作观念作为部分研究依据,以生命意识为切入点对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做全面客观、辩证多极的综合研究。论文丰富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角度,强调文学批评的情感构成与生命指向,同时对研究者与读者自我生命的建构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章主要阐释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生命意识的理论认知、哲学文化资源和生命意识接受生成的内在来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对生命意识的体认包含自然生命的欲望张扬、社会生命的冲突与疏离和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超越。作家生命意识的生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学生命意识的催化,也与中国文学传统和新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密切关联。作家孤独敏感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童年经验和南方生存的地域谱系等等是生命意识生成的内在来源。第叁章着重梳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理念,指出作家推崇纯粹个人的生命体验、将精神真实作为生命的唯一真实、以孤独与死亡的永恒存在为生命创作主题、主张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时间与感觉的艺术形式。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创作理念具有主观性、内向性与丰富性的特征。第四章解读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主题形态,包含死亡主题、孤独主题、苦难主题、荒谬主题和突围主题。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自然生命的死亡、神秘的死亡、向死而生的存在展现死亡的本然意义和超越指向,呈现生命指向的表层与深层;以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孤独、人与世界之间体认虚无的孤独表现生命存在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苦难主题显现自然生命在文明压抑下遭受的苦难、人自身原欲与本能造成的苦难和宿命中无法逃脱的苦难;以荒谬的生存主题表达对世界与自我的怀疑;以突围主题探索生命精神如何实现自由超越。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的生命本体性问题赋予了深沉的思考,在抽象性、深邃性、超越性的生命体验中实现了对现实主题的整体性超越,最终走向生命的终极。第五章分析了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几类生命形象,包含模糊生命实体的虚幻灵魂、疯癫者、艺术家的“代言人”与“解读者”形象、生命征程中的“迷惑者”与“引路人”形象。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虚幻的形象展现自然生命欲望、凸显作家的真实观念;以疯癫者的潜意识与精神世界、疯癫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呈现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冲突与疏离;以“艺术家”与“解读者”形象和“迷惑者”与“引路人”形象的生命意识显现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超越。第六章主要分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艺术形式。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以真实生命的内心时间、心灵深处的主观声音、触觉与嗅觉等主观感觉形态张扬自然生命欲望、展现死亡感觉,以主观幻觉模式对抗客观真实;以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之间的反讽、个体心灵声音和群体社会声音的冲突展现生命在社会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以聚焦存在意蕴的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动物植物生命意象和自然意象表现生命自我审视的精神超越过程,在抽象的隐喻中散发生命意味。第七章分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存在的意义与局限。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小说未完成的生命探索与生命追问,延伸了现代主义生命意识主题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时间长度,完成了生命意识从客观向主观、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进,以新时期文学社会现实语境中具体的生存经验和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的中国式范本。同时,由于创作主体有限的精神向度,对如何拯救生命、救赎心灵没有能够提供更为真切的答案而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与缺失,但其对生命的独特观照、对存在的思考与探寻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生命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雷文学.孔孚山水诗的现代生命意识[J].龙岩学院学报.2019
[2].张枫.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研究[D].辽宁大学.2018
[3].李洪华.《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J].文学自由谈.2017
[4].林玲,罗明.论中国现代诗人的生命意识[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5].王丹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命意识表达[J].甘肃社会科学.2017
[6].高莉.反叛精神·生命意识·现代主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韩丽霞.陶渊明诗文对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启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8].邓桂英.齐美尔美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性批判[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陈晓娟.现代学校管理中必须关注生命意识教育[J].考试周刊.2013
[10].侯冬梅.齐美尔宗教思想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性批判[J].理论探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