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产率,要素,产业,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产业结构,苜蓿。
产业生产率论文文献综述
钟廷勇,何玲,孙芳城[1](2019)在《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为切入点,利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产权异质性分组检验结果显示,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大;基于市场化程度分组检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对其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应重视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缓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9年12期)
陈丹丹,胡亚茹[2](2018)在《研究与开发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的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研究与开发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对研究与开发资本进行测算,并基于资本服务测算理论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的资本投入,据以测算1997~2015年我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同时,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期为我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相关研究及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统计学(季刊)》期刊2018年01期)
王远洋,樊增增[3](2019)在《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与二、叁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推导得出城市规模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回归方程,并利用中国2005—2014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张与第叁产业发展使城市第叁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显着的促进效应。此外,政府规模与金融发展能显着抑制第二产业与第叁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3期)
牛新星,蔡跃洲[4](2019)在《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发展模式——基于ICT细分行业增长来源核算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经济新动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其运行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运用Jorgenson-Griliches增长核算方法,对1995—2016年期间各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增长来源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ICT制造业和ICT服务业都实现了高速增长,前者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特征较为突出,后者增长质量较高,TFP增长贡献率高达57.7%;(2)2006年前后,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等的推广应用,ICT制造业和服务业的TFP增长均显着为正,并持续到2013年前后,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二者的增长质量有滑落迹象;(3)ICT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增长质量大多不尽人意,2005年以后代表价值链高端和技术应用前沿的部分行业出现向好趋势;(4)在ICT制造业最为传统的"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细分行业,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特征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石自忠,王明利[5](2019)在《我国牧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1–2017年苜蓿(Medicago)、青贮玉米(Zea may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非平衡面板微观调研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和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牧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剖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内在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11–2017年苜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2.32%,青贮玉米和黑麦草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91%和0.33%;影响牧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牧草生产技术及设备滞后、经营者生产观念和管理技术不到位、国家牧草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经营者面临较高的生产和市场风险等;建议着力推进牧草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强化牧草产业人才制度建设,完善牧草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哲,张佳运,刘波,郭振[6](2019)在《基于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法的L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L省体育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17年,其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932.09亿元,增加值为273.96亿元,占同时期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17%,但是在产业规模、增速等指标上与国内部分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L省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样本时间段内,L省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较好;L省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的科技进步;L省全要素生产率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基于此,就促进L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凯明,王藤桥[7](2019)在《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它不仅拉动了总需求,而且在供给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展示了基础设施投资从价格效应、投资效应和收入效应渠道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从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延边际效应渠道影响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机制。本文使用上述理论模型量化分析1981-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服务业比重上升,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本文建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提高生产率,但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应当做出调整,向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王磊,蔡星林[8](2019)在《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P.Haggett建立的产业集聚区位熵对长江经济带六类高耗能产业2006~2017年的集聚状态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高耗能产业发展效率,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探究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整体集聚程度均衡,区位熵指数总体维持在0.85;六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石油加工业在长江经济带集聚水平表现最弱,化工业集聚水平最强;高耗能产业动态集聚在长江区域间呈现下游向上游梯度转移,下游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游呈现上升趋势,上游变化不明显;高耗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主要依靠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作用途径来看,高耗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干预途径传递,高耗能产业依赖起到负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张杰[9](2019)在《生产率冲击对产业网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利用投入产出表与社会核算矩阵并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测度了产业生产率冲击经由产业网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网络对产业生产率冲击具有显着的扩散效应,该效应远大于冲击自身效应,因此研究经济增长时必须关注产业网络。(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李光龙,范贤贤[10](2019)在《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方法测算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选取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和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将FDI纳入研究框架后,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随着FDI引入水平提高而减弱,当FDI达到一定水平,产业集聚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处理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客观看待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根据各地区FDI水平,合理引进FDI;加强产业集聚与FDI的良性互动;优化政府科技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及环境规制水平,注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速度与质量的匹配。(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产业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研究与开发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对研究与开发资本进行测算,并基于资本服务测算理论测度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的资本投入,据以测算1997~2015年我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同时,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期为我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相关研究及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生产率论文参考文献
[1].钟廷勇,何玲,孙芳城.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经济纵横.2019
[2].陈丹丹,胡亚茹.研究与开发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的测算[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8
[3].王远洋,樊增增.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与二、叁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统计与决策.2019
[4].牛新星,蔡跃洲.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发展模式——基于ICT细分行业增长来源核算的实证分析[J].学术研究.2019
[5].石自忠,王明利.我国牧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J].草业科学.2019
[6].孙哲,张佳运,刘波,郭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法的L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7].郭凯明,王藤桥.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9
[8].王磊,蔡星林.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
[9].张杰.生产率冲击对产业网络的影响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
[10].李光龙,范贤贤.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