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头道中学134200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纵横联系,便于加深记忆,帮助理解,培养比较能力。比较能出“真知”、“新知”,比较能明辨是非、真伪、美丑、善恶,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比较法之所以在历史学科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首先,在历史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地域的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要了解一个限定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比较。”在历史比较中,纵向比较是常常采用的一种比较法,如唐朝和清朝都是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但是由于两个朝代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和影响。因此,在学完了清朝的历史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试比较唐朝和清朝对外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并且谈谈你对此的感想。通过对比得出: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进行友好往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清朝政府奉行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在平等互利和友好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通过这种现象的纵向比较,达到鉴古知今,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样,横向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如果选择了进步的,合理的,淘汰落后的,不合理的,那将会大大促进历史前进的脚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的改革家们,将日本的情况和中国的隋唐及欧美文化作比较。决定效法先进,实行改革,并获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历经波折后,反思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又在横向比较和选择中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里,人们是否也体会到了比较的魅力呢?所以,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比较不是着眼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而是应该通过比较,得出对今天有用的结论,以供人们借鉴,历史就是通过这种纵横之间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因此,如何提问就值得研究。
正如《学习的革命》作者所言:“一个新的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或许就是在这样新的组合中产生了灵感,产生了创新。如果经常提出比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这类题目如“中国和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而西欧的资本主义却迅速发展起来呢?对比你有什么认识?有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并最终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如:讨论唐玄宗这个人物。由于在上一阶段已经培养了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完整地说出唐玄宗前期功大于过,后期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
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不仅喜欢上历史课,同时能在听课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再一次得到提高。可见,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同时,通过比较能出真知、新知,其启发性的结论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这也就是比较法的精华所在,这也正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比较法仍然具有勃勃生机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对它依然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