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铝碳硅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烷,纤维,交联,乙酰,丙酮,液态,性能。
聚铝碳硅烷论文文献综述
袁钦,宋永才[1](2017)在《Si(Al)C纤维先驱体聚铝碳硅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分子量固态聚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铝为原料,利用Si-H与乙酰丙酮铝之间的交联反应合成适于熔融纺丝的聚铝碳硅烷。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数均分子量、软化点和组成结构的影响及交联反应程度与可纺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程度提高,残余乙酰丙酮基减少,Si-O-Al交联支化结构增多,分子量和软化点增大,可纺性随之下降。当乙酰丙酮铝投料比为8%时,在370℃下反应4~6 h,可得到软化点为206~221℃,Al wt%=0.68%,具有良好可纺性的聚铝碳硅烷。(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赵大方,邢军,李效东[2](2016)在《连续聚铝碳硅烷纤维的预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铝碳硅烷(PACS)纤维预氧化过程是制备近化学计量比Si C(Al)纤维的关键步骤。而连续PACS纤维预氧化的氧含量控制是关键问题。采用实时测量设备对连续PACS纤维预氧化过程进行跟踪,用分段积分方法对PACS纤维进行非等温动力学模拟;利用实时测量数据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可以预测PACS纤维预氧化增重。本文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聚碳硅烷(PCS)纤维和PACS纤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预氧化条件下,两种纤维均在Si—H键反应程度为40%时出现凝胶点,反应后凝胶含量均达到100%,其氧含量分别为9.9wt%和14.7wt%;PACS纤维的Si—H键反应程度和增重均比PCS纤维低。利用实时增重数据,用Matlab的Lsqnonlin函数进行求解预氧化动力学方程,得到PACS的预氧化活化能为62.2 k J/mol,模型可准确的预测其预氧化过程中的增重率变化。(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6年03期)
袁钦,宋永才,王国栋[3](2016)在《不同Al含量聚铝碳硅烷纤维空气不熔化及氧含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低分子量聚碳硅烷(L-PCS)与乙酰丙酮铝间的热聚合反应,通过调节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合成了不同Al含量,且具有良好可纺性的聚铝碳硅烷(PACS).研究了PACS的分子量分布和分子结构,PACS纤维空气不熔化特点并与PCS纤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l(Ac Ac)3]以-Al(Ac Ac)2悬挂和-Al(Ac Ac)-桥联两种方式接入L-PCS分子结构,PACS分子量呈双峰分布.PACS中Si—H含量和反应活性随Al含量增加而下降,氧化生成的Si—OH难以进一步形成Si—O—Si交联结构.这导致Al含量越高,凝胶点温度越高,凝胶含量随温度升高增加缓慢,同时引入多余氧.通过预氧化与高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将不熔化纤维中氧含量控制在11 wt%以下.高温处理过程中发生自交联:Si—OH间脱水生成Si—O—Si;Si—H与Si—OH或Si—CH3脱氢生成Si—CH2—Si.(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袁钦,宋永才,王国栋[4](2015)在《聚铝碳硅烷不熔化纤维中氧含量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含量是SiAlCO纤维在1700℃以上烧结致密化,并得到近化学计量比元素组成的关键因素,而氧元素主要来源于前驱体聚铝碳硅烷(PACS)纤维的不熔化过程.本文采用一种新的不熔化方法,以预氧化-热交联的方式对PACS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实现了热解后所得SiAlCO纤维中氧含量在10%~13%(质量分数)范围内可调节.为保证PACS纤维在热交联过程中不熔融,其最低预氧化条件为190℃下保温4h,对应氧引入量为7.87%,预氧化纤维在惰性气氛下450℃保温2h,可实现不熔化.通过凝胶液相色谱(GPC)、红外光谱(IR)及热重-质谱联用(TG-MS)等方法研究预氧化和热交联过程,结果表明,预氧化过程主要是Si—H氧化生成Si—OH,部分Si—OH相互缩聚,在分子间形成Si—O—Si,使PACS数均分子量提高.热交联分为2个阶段,300℃以下主要是残留的Si—OH之间形成Si—O—Si交联结构;300~450℃主要发生Si—H与Si—CH3之间脱H2的缩聚反应,形成Si—CH2—Si交联结构.(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曹先启,陈泽明,王超,李博弘,罗代宇[5](2014)在《聚铝碳硅烷改性酚醛胶黏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铝碳硅烷、苯酚、甲醛及碱金属催化剂为主要原材料,制备了一种酚醛胶黏剂,并借助热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万能拉力机对改性酚醛胶黏剂固化行为、耐热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添加10%聚铝碳硅烷改性的酚醛胶黏剂常温力学性能为18MPa,600℃处理后剪切强度为4MPa,保持率达22.2%,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4年02期)
郝振宇,周大利,华坚,雷乐颜,迟文伟[6](2013)在《SiC陶瓷纤维先驱体——聚铝碳硅烷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温常压下,以聚二甲基硅烷(Polydimethylsilane,PDMS)和乙酰丙酮铝(Al(AcAc)3)为原料,合成了碳化硅(SiC)陶瓷纤维先驱体———聚铝碳硅烷(Polyaluminocarbosilane,PACS)。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对制备的PACS进行了结构和分子量表征;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反应温度、裂解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4种因素对PACS的Si-H键含量、支化度和数均分子量Mn的影响,并用极差分析法进行了主次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上述叁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各指标对PACS后续纺丝性能和高温碳化过程的影响,确定制备PACS较优的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390℃、裂解温度490℃、反应时间10h及原料Al(AcAc)3与PDMS配比4%(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12期)
黎阳[7](2012)在《聚铝碳硅烷的制备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碳化硅(SiC)陶瓷纤维、含铝SiC陶瓷纤维的特点,综述了用聚碳硅烷、聚硅碳硅烷、聚二甲基硅烷与乙酰丙酮铝反应制备聚铝碳硅烷先驱体的合成方法,聚铝碳硅烷的化学结构及在制备耐超高温陶瓷纤维和发光陶瓷薄膜中的应用,评述了各种制备工艺的优缺点,提出了当前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2年01期)
杨露姣,杨景明,余煜玺,程璇,张颖[8](2009)在《液态聚碳硅烷制备含铝碳化硅陶瓷前驱体——聚铝碳硅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的聚铝碳硅烷,考察了原料配比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改变合成温度或乙酰丙酮铝的加入量,聚铝碳硅烷呈现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增加乙酰丙酮铝的配比或提高合成温度,可增加聚铝碳硅烷中铝的质量分数,在360℃合成的产物中铝的质量分数接近理论值;增加铝的质量分数或提高合成温度,可增大聚铝碳硅烷的分子量及其多分散系数。360℃以下聚铝碳硅烷的数均分子量随着铝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结果均显示,铝元素的引入伴随着Si—H键的消耗,通过AlOx(x=4,5,6)基团使液态聚碳硅烷分子部分交联长大,高铝含量的样品具有较高的交联程度。(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赵大方,王海哲,胡天娇,李效东[9](2009)在《聚铝碳硅烷的流变性和纺丝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孔纺丝装置对不同铝含量的聚铝碳硅烷(PACS)的流变性和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PACS熔体的流体特性逐渐接近牛顿流体;PACS熔体粘度对温度有强烈的依赖性,其软化点在190℃~220℃范围时,其粘流活化能在190~260kJ/mol之间;当PACS的粘度在100Pa.s左右时可纺性好;铝含量对PACS的流变性能和可纺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铝含量的增加,PACS熔体的粘度增大,因而PACS的纺丝温度更高,可纺性变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杨景明,杨露姣,余煜玺,程璇,张颖[10](2009)在《基于液态聚碳硅烷的聚铝碳硅烷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在常压下反应合成了具有不同铝含量的聚铝碳硅烷(PACS),由于不需要循环回流过程,因此该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在与合成聚铝碳硅烷相同的条件下,对单纯的液态聚碳硅烷原料进行保温处理,所得产物的分析表征结果显示,该原料在反应条件下基本保持稳定,不会自聚或者裂解.不同铝含量的聚铝碳硅烷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乙酰丙酮铝加入量的增加,聚铝碳硅烷中的铝含量增加,同时氧含量增加,氢含量减少,且乙酰丙酮铝中的铝元素几乎全部引入到液态聚碳硅烷中.GPC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铝含量的增大,PACS的数均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宽.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表明,液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铝的反应主要以消耗Si—H键的方式进行,铝元素以AlO4,AlO5和AlO63种配位形式存在,同时形成Si—O—Al交联键,使得聚铝碳硅烷的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聚铝碳硅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铝碳硅烷(PACS)纤维预氧化过程是制备近化学计量比Si C(Al)纤维的关键步骤。而连续PACS纤维预氧化的氧含量控制是关键问题。采用实时测量设备对连续PACS纤维预氧化过程进行跟踪,用分段积分方法对PACS纤维进行非等温动力学模拟;利用实时测量数据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可以预测PACS纤维预氧化增重。本文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聚碳硅烷(PCS)纤维和PACS纤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预氧化条件下,两种纤维均在Si—H键反应程度为40%时出现凝胶点,反应后凝胶含量均达到100%,其氧含量分别为9.9wt%和14.7wt%;PACS纤维的Si—H键反应程度和增重均比PCS纤维低。利用实时增重数据,用Matlab的Lsqnonlin函数进行求解预氧化动力学方程,得到PACS的预氧化活化能为62.2 k J/mol,模型可准确的预测其预氧化过程中的增重率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铝碳硅烷论文参考文献
[1].袁钦,宋永才.Si(Al)C纤维先驱体聚铝碳硅烷的合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
[2].赵大方,邢军,李效东.连续聚铝碳硅烷纤维的预氧化[J].宇航材料工艺.2016
[3].袁钦,宋永才,王国栋.不同Al含量聚铝碳硅烷纤维空气不熔化及氧含量控制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6
[4].袁钦,宋永才,王国栋.聚铝碳硅烷不熔化纤维中氧含量的调节[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5].曹先启,陈泽明,王超,李博弘,罗代宇.聚铝碳硅烷改性酚醛胶黏剂性能研究[J].化学与黏合.2014
[6].郝振宇,周大利,华坚,雷乐颜,迟文伟.SiC陶瓷纤维先驱体——聚铝碳硅烷的合成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3
[7].黎阳.聚铝碳硅烷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有机硅材料.2012
[8].杨露姣,杨景明,余煜玺,程璇,张颖.液态聚碳硅烷制备含铝碳化硅陶瓷前驱体——聚铝碳硅烷[J].硅酸盐学报.2009
[9].赵大方,王海哲,胡天娇,李效东.聚铝碳硅烷的流变性和纺丝性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9
[10].杨景明,杨露姣,余煜玺,程璇,张颖.基于液态聚碳硅烷的聚铝碳硅烷的合成与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