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角度分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缺陷

从现象学角度分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缺陷

魏斌景茂君

(邯郸建工集团技工学校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广受赞誉,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现象学角度分析了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性、技能训练局限性、思维能力与价值观不成熟等问题。

【关键词】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模式;现象学;缺陷

校企合作是当前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利用企业的力量与资源,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切实学到能够即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技能,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故而受到了广泛欢迎。然而,虽然校企合作是一种优点明显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职业教育模式一样,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点。本文章拟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并对之进行评论。

1.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异化性

1.1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目的。本质上,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企业都迥异于学校。在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1.2校企合作中院校的目的。职业院校大力推广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但没能全面、深入地挖掘企业所具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导致该模式在实践中常常会偏离“教育”的轨道。

1.3从现象学角度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可以说,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实际目的是非常狭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象学的视角看,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所谓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当前校企合作的目的显然不是定位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明显有失偏颇。如果不以智慧养成作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那么,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是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从校企合作的实践看,这一教育模式的目的显然早被异化了,甚至从来就没有确立过。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的观点无疑是对无目的地、浅薄地倡导校企合作者的一个警示,而且必须严肃地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与旨趣。

2.生活世界是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智慧的介质

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养成智慧,首先就要努力促使校企合作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经验层面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实际上,它是可感、可视、可操弄的世界,范围有限,但却是绝对真实的,其存在是不需要质疑的,是我们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只有在工作与交往中才能获得个人生活的意义。

在校企合作中,工作技能无疑是真实的,是生活世界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点正是校企合作的一项优势,既不像普通教育那样拘泥于书本知识、科学世界而遗忘了生活世界,也比职业学校更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世界。例如,现在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早已过时,学生学的一些工作技能在工厂的生产中早已淘汰了。而校企合作可以避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真实的工作相脱节。然而,“意义”的内涵不仅限于此,仅仅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情境,学会实用的技能并不代表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获得生活意义。

3.校企合作中学生智慧养成的路径

3.1经由“回到实事本身”而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宽泛的指称。在校企合作中,教育者要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意味着应该参与、观察、体验学生中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即回到实事本身,而不是把校企合作局限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态度,意思是指我们要认识世界,要体悟世界的意义,就必须摆脱结构化的科学世界的束缚,把科学知识给我们描绘的固定的、同质化的世界图景放置在一边,转而直接面对我们周围的具体可感的世界,真正关注、参与各种事件与活动。

校企合作要帮助学生获得意义、养成智慧,必须注意三点:其一,不能仅仅专注于具体工作技能,必须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其生活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工作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对其生活的意义,借此促进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其二,校企合作在重视工作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应当让他们体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场中的规则、企业文化与制度等,为他们从学生向“单位人”“企业人”过渡做准备,也让他们对周围的生活世界获得真实的认识。其三,学校与企业只是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之外的生活环境可能与学校、企业的环境相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校企合作不能局限学生的视域,不能剪裁学生的生活。相反,应该超越书本、企业生产的束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据此开发、设计校企合作的理念与流程,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狭隘的技能训练的陷阱,真正帮助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促进他们智慧的成长。

3.2经由“悬置”而追寻真实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要求是有深度的合作,即学生应有机会学习各种实际技能,更要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种实践共同体之中。在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才有机会体会工作与自己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周围世界与自己的关系,确定自己的各种角色,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自我概念的成长与成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成熟,进而获得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被淹没在没有意义的劳作之中。

当然,进入实践共同体只是为学生智慧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并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要创造尽量宽松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独立的思考与体验。在校企合作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不能安排得太紧张,应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与操作是不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距离,思考需要一定的独立时间与空间。必须强调,这里的思考不是循着书本或师傅规定好的路径去解决问题,而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的内心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个性化的意义。

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要进行有个人意义的思考,必须具备现象学所谓的“悬置”这一前提。现象学中的“悬置”,就是把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想法等束之高阁,既包括经验性的认识,更包括从书本上获得的观点、概念等。不要相信已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直面实事本身,所以,“悬置”是回到实事本身的基本前提与道路,它使我们永远处于惊奇之中,永远保持旺盛的“思”的欲望,永远保持观察和感悟世界的一双慧眼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在现象学的视野中,“悬置”并不是把人放置于真空之中,那样只会使学生成为傻瓜,而且也不具有操作性,而是促使学生抛弃所有的成见,不为所有的成规束缚,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经常处于思考与反思的状态之中,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受去认识实事,去获得意义。

教育者在校企合作的各种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以合作者、朋友、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对话,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硬性限制学生的活动与思维,而应以示范、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思。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日志、博客等习惯,并组织讨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反思。当然,学生的反思不一定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实际上,学生的认识有时是模糊的、潜在的、情感性的,难以用逻辑的方式清晰表达出来,但这种情感体验与明确的反思同样重要,它是价值与意义的坚实基础。

作为现象学哲学的重要奠基者,胡塞尔非常重视体验,指出“关键的不是判断,而是体验”,他孜孜以求的正是“返回到我们知识的最终的和基础性的根据上去,即必须从‘判断’回到“体验”。因此,只有在“悬置”的前提下进行深度的反思与体验,学生才能认识生活世界并获得意义,才能养成大智慧,校企合作也才能发挥其理论上应有的功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金忠明主编.中职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标签:;  ;  ;  

从现象学角度分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缺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