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桦幼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木共存,功能性状,更新生态位,微生境
红桦幼苗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1](2019)在《基于更新生态位和幼苗功能性状的秦岭红桦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森林树种的共存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生态学家经常假设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和性状差异促进了物种共存,但将功能性状与生态位差异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很少,而将功能性状和物种生态位结合起来研究,可以建立物种水平上功能性状和具体环境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为群落物种共存提供机制性解释,同时也可以基于性状开展不同环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预测。本研究以秦岭山地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不同红桦林群落中主要冠层树种幼苗的微生境结构和功能性状。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分析了不同树种幼苗的更新生态位和功能性状的差异、更新生态位与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暖温带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物种共存机制,同时也可为相似群落的物种多样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的叁个类型的红桦林群落中,共存树种幼苗的更新微生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暗示更新生态位差异在促进群落物种共存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光照是决定树种幼苗建立的主要因素。(2)不同红桦林群落内共存树种幼苗的功能性状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同树种幼苗功能性状所反映的生活史策略对其建立微生境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暗示了不同树种对不同更新微生境的选择适应过程。此外,一些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显着的差异一些则保守,并且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的差异随物种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树木功能性状随着生活史进行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个体的发育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幼苗叶功能性状和种子性状与其建立微生境变量显着相关,并且它们都一致反映了沿着林下光梯度更新生态位的分化,暗示叶性状和种子性状可以预测幼苗建立的大部分微生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孙誉育,尹春英,贺合亮,唐波,刘庆[2](2016)在《红桦幼苗根系对水-氮耦合效应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5个水分梯度,即40%(W_1)、50%(W_2)、60%(W_3)、80%(W_4)、100%(W_5)的土壤田间持水量(FC)和3个施氮梯度,即模拟氮沉降施加0(对照,N_0)、20(N_1)、40(N_2)g N m~(-2)a~(-1)的硝酸铵,研究了水-氮耦合效应对川西亚高山主要阔叶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及根系在土壤水、氮胁迫下的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显着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升高。2)水-氮耦合效应对红桦幼苗根系生理特征影响显着:施氮(N_1和N_2)在土壤水分良好(W_4和W_5)时使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显着升高,而在土壤水分不足(W_1和W_2)时显着降低了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且在水分不足时,施氮浓度越大根系活力、MDA含量、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越显着;在W_3条件下,只有N_1对根系生理功能促进作用显着。3)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与丙二醛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性。因此,一定范围内的氮沉降在土壤水分状况良好时对植物根系生理特征具有显着正效应,而在土壤水分不足时则使根系细胞膜系统受损,抑制根系生理活性,但根系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增强抗氧化物酶活性来抵御一定范围的环境胁迫。(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21期)
孙誉育,唐波,尹春英,贺合亮,刘庆[3](2015)在《水氮耦合效应对红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大气氮沉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川西亚高山地区主要阔叶树种红桦(Betual albo-sinensis)幼苗在不同水、氮供应下的形态变化和生理机制,以了解该区主要植被的生长特性,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个水分梯度,即40%(W1)、50%(W2)、60%(W3)、80%(W4)、100%(W5)的土壤田间持水量(FC)和3个施氮梯度,即模拟氮沉降施加N 0(N0)、20(N1)、40(N2)g m-2 a-1的硝酸铵.结果显示:土壤水分和氮素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生长和生理特征均具有显着(P<0.001)影响.表现为:1)幼苗生长(株高和基径)、叶片碳同化特征(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及根系生理特征[呼吸速率、NH+4和NO-3净吸收速率及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大,且在土壤水分为W4和W5时达到最大.根冠比的变化呈相反趋势.2)施氮在土壤水分不足(W1和W2)时除对基径、NO-3净吸收速率和NR活性无影响外,显着抑制了红桦株高及叶片和根系生理特征.而在水分充足(W4和W5)时,除N2在土壤水分W4时对叶片生理特征和根系呼吸速率无影响外,对红桦的生长和根系生理特征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N1效果更显着.在W3时两种施氮浓度效果不同:N1对红桦的生长和相关生理特性具有促进作用而N2呈抑制作用(除对根系NH+4和NO-3净吸收速率及NR活性无影响外).根冠比变化呈相反趋势.3)根系离子(NH+4和NO-3)净吸收速率与根系呼吸速率和叶片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对植物的影响存在显着的耦合效应,当土壤水分不足时施氮不利于红桦幼苗生长,而适量的施氮在水分充足时有利于生长.对于供试土壤以及本试验设置的水、氮梯度而言,土壤含水量为80%田间持水量,施加N 20 g m-2 a-1更适宜红桦幼苗生长.图4参44(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芳[4](2014)在《不同育苗容器规格对红桦幼苗的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红桦采用不同类型和规格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托盘育苗能克服普通容器育苗(塑料袋)的侧根盘绕现象,空气切根能避免容器苗底部根系盘绕,而且也能避免人工修根感染。干旱地区托盘育苗适宜选用导根类托盘。攀西地区红桦容器育苗适宜采用H250导根线类托盘空气切根育苗,其平均苗高、地径、根干重、茎干重和叶干重分别达19.82cm、3.31mm、0.40g、0.31g和0.45g。(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尹华军,赖挺,程新颖,蒋先敏,刘庆[5](2008)在《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内不同光环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森林类型。开展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响应差异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组成和森林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种主要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材料,采用开顶式增温法(Open-top chamber,OTC)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增温对全光条件和林下低光环境中(约为全光的10%)生长的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在人工林环境下,OTC使增温框内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升高了0.51和0.33℃;而在林外空地处,OTC使二者分别升高了0.69和0.41℃。研究结果显示,增温总体上促进了两种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并促使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其同化部位——叶,使幼苗的根冠比(R/S)显着降低。增温通过增加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光合参数,促进了幼苗的光合过程和生长。然而,增温对两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效果与植物种类及其所处的光环境有关。增温仅在林外全光条件下显着影响红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岷江冷杉幼苗对增温的响应与红桦相反,即增温仅在林下低光环境下对岷江冷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响应差异可能赋予这两种植物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对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森林动态产生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侯颖,王开运,张超[6](2008)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升高对红桦幼苗养分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封闭式生长室,研究了CO2浓度升高(环境CO2+350μmol.mol-1,EC)、温度升高(环境温度+2℃,ET)以及二者同时升高(ECT)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养分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生长季,EC处理下红桦幼苗单株N、P、K积累比对照分别增加44%、45%和11%(P<0.05),ET处理下分别增加37%、76%和9%(P<0.05),ECT处理下分别增加24%、88%和20%(P<0.05).EC处理使N向红桦幼苗叶中分配的比例降低11.68%(P<0.05),向枝、茎、根中分配的比例分别增加2.95%、3.39%和5.34%(P>0.05);ET处理使N向叶中分配的比例增加11.09%(P<0.05),向枝、茎、根中分配的比例分别降低0.69%、10.35%和0.05%(P>0.05).ECT处理下N的分配格局与EC处理相似.3种处理下P和K在红桦幼苗中的分配变化差异较大,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养分的积累,改变养分在植物各器官间的分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侯颖,王开运,张远彬,邹春静[7](2008)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从多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该文利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控制CO2浓度和温度,以红桦幼苗为材料,研究了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二者同时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相比,CO2浓度升高处理显着增加了红桦细根的生物量(最大增幅达152%)、根幅(增幅为10%~22%)、0~10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5~10cm层根夹角。②温度升高处理使红桦细根生物量2004年6、10月增加,8月减少,但只有0~5cm土壤层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根幅6、8、10月分别减少16%、7%、30%;5~15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0~10cm土壤层根夹角显着(P<0.05)减少。③二者同时升高处理使红桦各层细根生物量8月增加最多,0~5cm、5~10cm、10~15cm土壤层分别比对照增加237%、51%、107%;根系总长度减少,但0~10cm土壤层根夹角增加。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改变了红桦根系结构,且对浅层根系结构影响较大,这是红桦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利适应。(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李青超,张远彬,王开运,徐燕,乔匀周[8](2007)在《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桦幼苗根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的根/冠、粗根和细根的干质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类含量、碳含量和碳/氮、氮和磷的含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红桦幼苗粗根和细根的干质量增加,同时根/冠值显着升高,表明CO2浓度升高使红桦幼苗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增加;与对照相比,粗根的还原糖、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而在细根中没有显着变化;粗根、细根的淀粉和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增加;CO2浓度升高下粗根和细根的碳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同时氮含量降低,碳/氮值升高;氮的吸收量在粗根和细根中均无显着变化。上述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下红桦幼苗根系氮含量下降是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含量升高和(或)根系生物量增加产生的稀释效应引起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徐燕,张远彬,乔匀周,李青超,王开运[9](2007)在《光照强度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弱光环境对林下红桦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进行了30±2.5%遮荫处理,并对7月份川西亚高山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光合以及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红桦幼苗叶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_2补偿点、CO_2饱和点、光合色素含量以及羧化效率(CE)均上升;对照和遮荫条件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分别为0.203和0.177μmol·mL~(-1)·min~(-1)。遮荫处理的(?)PSII、Fv/Fm的日变化比较平稳而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其Fo、(?)PSⅡ、Fv/Fm值均高于对照。这些现象表明,川西亚高山地区夏季的强光环境对红桦幼苗的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但对林下的幼苗光合与生长却是有利的。红桦幼苗是该地区暗针叶林演替初期的先锋树种和林下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树种,本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地区林地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吴秀臣,孙辉,杨万勤,王开运[10](2007)在《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月份、不同密度下川西亚高山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升高(ET)、大气CO2浓度升高(EC)及其复合作用(ETC)的响应.结果表明:ET处理下,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6、9和10月份达到显着水平(P<0.05);EC处理下,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各月份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高密度根际土壤(HR)>低密度根际土壤(LR)>高密度非根际土壤(HN)>低密度非根际土壤(LN);不同月份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对ETC和遮荫(CS)处理的响应不同,其响应动态与季节变化、植物密度以及蔗糖酶在土壤中的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红桦幼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5个水分梯度,即40%(W_1)、50%(W_2)、60%(W_3)、80%(W_4)、100%(W_5)的土壤田间持水量(FC)和3个施氮梯度,即模拟氮沉降施加0(对照,N_0)、20(N_1)、40(N_2)g N m~(-2)a~(-1)的硝酸铵,研究了水-氮耦合效应对川西亚高山主要阔叶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及根系在土壤水、氮胁迫下的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显着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升高。2)水-氮耦合效应对红桦幼苗根系生理特征影响显着:施氮(N_1和N_2)在土壤水分良好(W_4和W_5)时使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显着升高,而在土壤水分不足(W_1和W_2)时显着降低了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且在水分不足时,施氮浓度越大根系活力、MDA含量、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越显着;在W_3条件下,只有N_1对根系生理功能促进作用显着。3)根系活力和根系呼吸速率与丙二醛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性。因此,一定范围内的氮沉降在土壤水分状况良好时对植物根系生理特征具有显着正效应,而在土壤水分不足时则使根系细胞膜系统受损,抑制根系生理活性,但根系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增强抗氧化物酶活性来抵御一定范围的环境胁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桦幼苗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鹏.基于更新生态位和幼苗功能性状的秦岭红桦林树种共存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孙誉育,尹春英,贺合亮,唐波,刘庆.红桦幼苗根系对水-氮耦合效应的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16
[3].孙誉育,唐波,尹春英,贺合亮,刘庆.水氮耦合效应对红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4].王芳.不同育苗容器规格对红桦幼苗的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尹华军,赖挺,程新颖,蒋先敏,刘庆.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内不同光环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8
[6].侯颖,王开运,张超.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升高对红桦幼苗养分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
[7].侯颖,王开运,张远彬,邹春静.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8].李青超,张远彬,王开运,徐燕,乔匀周.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桦幼苗根系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
[9].徐燕,张远彬,乔匀周,李青超,王开运.光照强度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
[10].吴秀臣,孙辉,杨万勤,王开运.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