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拟鹅观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亲缘,组分,染色体,基因,核型,禾本科。
拟鹅观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清,丁春邦,周永红[1](2009)在《拟鹅观草属3种植物的核型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禾本科小麦族拟鹅观草属物种Pseudoroegneria geniculata、P.geniculata ssp. 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 pruinifera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geniculata和P.geniculata ssp. scythica为四倍体物种,P.geniculata ssp. pruinifera为六倍体物种;P.geniculata、P.geniculata ssp. 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 pruinif-era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8 m(2sat)+10sm(2sat)、2n=4x=28=28 m(2sat)和2n=6x=42=36 m(6sat)+6sm(2sat);P.geniculata和P.geniculata ssp. pruinifera为2A核型,而P.geniculata ssp. scythica为1A核型。研究表明:3种植物的核型存在差异;P.geniculata ssp. pruinifer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其核型明显不同于P.geniculata和P.geniculata ssp.scythica。(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张春,王晓丽,于海清,张海琴,周永红[2](2009)在《拟鹅观草属与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属间及种间杂种的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在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中St基因组的分化及其系统关系,本试验通过对3个二倍体拟鹅观草的种间杂种及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与4个四倍体鹅观草属物种(StY)和3个披碱草属(StH,StYW)物种的属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及繁育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东的拟鹅观草二倍体物种(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中St染色体组与来自北美的物种(穗状拟鹅观草)可能存在差异;2)St染色体组在鹅观草属物种中(StY)和在披碱草属物种中(StH,StYW)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3)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H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张宁宁[3](2009)在《小麦族拟鹅观草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 Damort.)是禾本科(Poaceae)的禾亚科(Pooidene),包含叁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和黑麦。另外,小麦族还包含了许多重要有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如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等。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 (Nevski) A. L?ve是禾本科小麦族(Poaceae:Triticeae)的一个多年生属,包含优异的牧草种类,拥有抗病、虫、耐环境胁迫的重要基因资源,是麦类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该属植物的基本基因组是St基因组,参与形成众多的小麦族多倍体物种,是组成披碱草属Elymus L.等150种以上植物的St染色体组的供体物种,在小麦族系统发育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了解该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将有助于对小麦族植物的认识。本论文通过核基因ITS、Adh1、Adh2、Adh3以及叶绿体基因trnL-F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对拟鹅观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地理分布对基因组的影响做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拟鹅观草属的St基因组形成一个独立分支,这说明拟鹅观草属是单系的;2、拟鹅观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相关;3、拟鹅观草属植物的有些个体存在杂交和渐渗现象;4、拟鹅观草属四倍体植物为多次起源,经历了多次杂交事件;5、拟鹅观草属P.libanotica和P.tauri应合并为一个种P.libanotica;6、拟鹅观草属的物种P. tauri 48和49可能是杜威草属D. wangii的母本供体种,冰草属则是它的父本供体;7、Adh基因的PCR-RFLP研究结果,表明EcoRⅠ、HindⅢ、PstⅠ叁种内切酶两两组合可以成功得区分出Adh基因的叁个不同拷贝(Adh1、Adh2、和Adh3),可以区分St、P、W和H基因组。(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5)
张宁宁,刘全兰,李磊[4](2009)在《小麦族拟鹅观草属Adh基因PCR扩增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开发适用于小麦族拟鹅观草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低拷贝核基因,即Adh基因。通过探索模板DNA、Mg2+、dNTP和引物的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因素对Adh基因扩增的影响,建立最优PCR体系。在25μL最优PCR反应体系中包括如下成分:2.5μL10×PCR缓冲液,0.6μL模板DNA(约15ng),1.5mmolMg2+,0.15mmoldNTP混合液,0.12μmol正向和反向引物,0.75UExTaq酶;退火温度为55℃。优化后的体系得到清晰目的条带,可用于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9年06期)
于海清[5](2007)在《拟鹅观草属四倍体物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skell L(?)ve根据染色体组分析的结论建立了以St染色体组为特征的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 (?).L(?)ve。拟鹅观草属物种为多年生,簇生或丛生草本,长花药,异花授粉。全世界约15~20种,主要分布于中东、高加索、中亚、中国西部以及北美西部。拟鹅观草属是小麦族极为重要的染色体组供体属,由它的St染色体组组合成多个异源多倍体属,因此,拟鹅观草属在小麦族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地位。L(?)ve建立了拟鹅观草属后,基于染色体组分析的结果,一些分类群先后被不同学者划入或划出拟鹅观草属,还有一些拟鹅观草属分类群有待作进一步的处理。因此,拟鹅观草属物种及其相关属物种,特别是一些四倍体物种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它们的系统地位、物种界限、种间(内)亲缘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争议主要表现在:(1)鹅观草属无芒类群Roegneria alashanica、R.elytrigioides、R.magnicaespes和R.grandis有可能是中国分布的拟鹅观草属物种;(2)具有E~eSt染色体组的Pseudoroegneria geniculata ssp.scythica、Elytrigia caespitosa、Et.caespitosa ssp.nodosa和Et.intermedia的系统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拟鹅观草属P.geniculata、P.geniculata ssp.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的系统关系还不清楚;(3)具有PSt染色体组物种已经被划出拟鹅观草属,归入杜威草属,但这些物种的属间关系、种间关系以及母本来源还不够清楚;(4)St染色体组在拟鹅观草属内及其相关属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本文通过C-带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组分析、ITS序列分析和trnL-F序列分析对拟鹅观草属四倍体物种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1)探讨鹅观草属无芒类群物种的种间关系以及它们与拟鹅观草属物种的属间关系;(2)研究Pseudoroegneria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3)探讨Pseudoroegneria、Elytrigia和Douglasdeweya的属间关系;(4)揭示Pseudoroegneria物种St染色体组的分化。研究结果如下:1.对Pseudoroegneria的11个分类群、Roegneria的5个物种、Elytrigia的2个分类群和Douglasdeweya的2个物种进行了带型分析。结果表明:(1)具有St染色体组的Pseudoroegneria二倍体和四倍体物种都具有强的末端带,二倍体物种具有更强的末端带。(2)P.geniculata ssp.scythica、Et.caespitosa和Et.caespitosa ssp.nodosa的带型有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异;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的染色体具有多而强的中间带或着丝点带。(3)R.elytrigioides的染色体表现出强的末端带,与具有St染色体组的Pseudoroegneria二倍体和四倍体物种的带型相似;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的末端带少而较弱、着丝点带较弱、中间带多而较弱;R.grandis和R.ciliaris的带型有相似性,但R.grandis表现出多而强的末端带。(4)D.wangii和D.deweyi的带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可能是两个独立的种。2.分别选用P.spicata(St)、P.libanotica(St)、P.stipifolia(St)、R.ciliaris(StY)、A.cristatum(P)、Lo.elongatum(E~e)和Lo.bessarabicum(E~b)作探针,P.strigosa(St)、鲑精DNA和Lo.elongatum(E~e)作封阻,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来探讨R.alashanica、R.elytrigioides、R.magnicaespes、R.grandis、P.geniculata、P.geniculata ssp.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的染色体组组成。结果表明:(1)R.alashanica具有一组St染色体组,另一组未知,但不是E、P或Y染色体组;(2)R.magnicaespes具有一组St染色体组,另一组未知,但不是Y染色体组;(3)R.elytrigioides具有两组St染色体组;(4)R.grandis和P.geniculata都具有一组St染色体组,另一组染色体组与St都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5)P.geniculata ssp.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的染色体组组成分别为EEStSt和EEEEStSt。3.分别选用鹅观草属物种R.alashanica(St-)、R.elytrigioides(StSt)、R.magnicaespes(St-)和R.grandis(StY),拟鹅观草属物种P.geniculata(StSt)、P.geniculata ssp.scythica(E~eSt)、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P.cognata(St)、P.libanotica(St)、P.spicata(St)、P.strigosa(StSt)和P.tauri(St),杜威草属物种D.wangii(PSt)和D.deweyi(PSt)、披碱草属物种Elymus wawawaiensis(HSt),花鳞草属物种Anthosachne scabra var.scabra(StWY),猬草属物种Hystrix patula(HSt)进行属间和属内物种间杂种的创制。对11个杂交组合进行了染色体组分析,对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R.alashanica具有一组St染色体组,另一组染色体组与H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性;(2)R.grandis具有一组St染色体组,其Y染色体组与St染色体组有同源性。(3)St染色体组在各物种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4.对Pseudoroegneria的17份材料(St或StSt)、Roegneria的7份材料(StY或StSt),Elytrigia的4份材料(E~eSt或E~bE~eSt)、Lophopyrum的4份材料(E~b、E~e或E~bE~eE~xStSt)、Douglasdeweya的3份材料(StP)、Agropyron的5份材料(P)、Australopyrum的2份材料(W)、Hordeum的2份材料(H)、Psathyrostachys的2份材料(Ns)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简约分析,构建了严格一致系统树。结果表明:(1)St染色体组在Pseudoroegneria二倍体物种间表现出分化,Pseudoroegneria多倍体与二倍体物种亲缘关系近;(2)R.alashanica、R.elytrigioides和R.magnicaespes与四倍体物种P.geniculata有近的亲缘关系;(3)StY染色体组与St染色体组有同源性,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可能有相同的起源;(4)P.geniculata ssp.scythica和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处理为P.geniculata的亚种不合适,P.geniculata ssp.scythica、P.geniculata ssp.pruinifera、Et.caespitosa、Et.caespitosa ssp.nodosa、Et.intermedia和Lo.ponticum应该被组合到Trichopyrum中;(5)E~b、E~e与St染色体组之间有近的亲缘关系;(6)D.wangii和D.deweyi的P染色体组来自于Agropyron二倍体物种,将StP染色体组的物种从Pseudoroegneria划入Douglasdeweya是合理的。5.对Pseudoroegneria的16份材料(St或StSt)、Roegneria的7份材料(StY或StSt),Elytrigia的3份材料(E~eSt或E~bE~est)、Lophopyrum的4份材料(E~b、E~e或E~eE~e)、Douglasdeweya的3份材料(PSt)、Agropyron的4份材料(P)、Australopyrum的1份材料(w)、Hordeum的2份材料(H)、Psathyrostachys的2份材料(Ns)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对其trnL-F序列进行了简约分析,构建了严格一致系统树。结果表明:(1)Pseudoroegneria、Roegneria、Elytrigia、Lophopyrum和Douglasdeweya物种聚成一支,它们的trnL-F序列同源性很高,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Pseudoroegneria是多倍体物种St染色体组的母本供体;(3)D.wangif和D.deweyi的母本来自于Pseudoroegneria二倍体物种,父本来自于Agropyron二倍体物种;(4)Agropyron和Australopyrum物种聚成一支,它们的trnL-F序列同源性很高,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5-30)
凡星[6](2005)在《利用质体乙酰-CoA羧化酶基因和EST序列探讨猥草属、赖草属和拟鹅观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猬草属(Hystrix Moench)为禾本科小麦族一年生属,是Moench(1794)按退化的颖和无颖的特点从披碱草属(Elymus)独立的一个属,其模式种为Hystrix patula。猬草属全世界有8个种(Baden et al.,1997)。Dewey(1984)用染色体组分析仅报道了猬草属模式种Hy.patula具有StH染色体组,并将猬草属放人Elymus中。Jensen和Wang R R-C(1997)报道Elymus coreanus(Hy.coreana)和E.californicus(Hy.californica)具有NsXm染色体组,将这两个物种放入Leymus中。张海琴等(2002)对H.duthiei ssp.longearistata(Hy.longearistata)、Hy.duthiei ssp.duthiei、Hy.patula叁个物种与华山新麦草属间杂交及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发现: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和Hy.duthiei ssp.duthiei具有Ns染色体组,Hy.patula具有St染色体组而不具有Ns染色体组。赖草属(Leymus)是一重要的小麦族多年生属,包括两套染色体组成,一套是具有源自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的Ns染色体组,另一个还未确定暂用Xm表示(wang et al.,1994)。猬草属模式种H.patula具有StH染色体组,此后很多学者按Hy.patula的形态特征将有些含有Ns染色体组的赖草属物种组合到该属中,被组合的这些物种它们在形态上跟Hy.patula非常相似,但染色体组成却与Hy.patula的StH染色体组不同。这使得猬草属和赖草属物种它们的系统关系显得比较复杂,属的界限争论较大。 本研究利用质体乙酰-CoA羧化酶基因探讨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及其近缘属的物种亲缘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Elymus wawawaiensis的ACC-1基因第8外显子和第7内含子与其它材料该序列相比除核苷酸替代外多了176个碱基,在NCBI中对该序列和已报道的ACC-1基因相应序列blast比对后,结果表明与Hordeum vulgare ACC-1具有最高相似性87.15%。 (2)Hystrix patula Acc-1基因有Hy.patula pla1和Hy.patula pla2两个拷贝,其它物种的该基因为单拷贝。Hy.patula pla1和St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picata)聚在一起,H.patula pla2和H基因组聚在一起,为Hy.patula含有StH基因组提供分子证据。Hy.patula pla1和P.spicata聚在一起,而其它3个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间无分枝,推测在北美P.spicata是Hy.patula St的供体。 (3)猬草属3个物种Hy.coreana、Hy.duthiei ssp.longearistata和Hy.duthiei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5-09-01)
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7](2005)在《应用RAPD特异标记分析拟鹅观草属部分物种的基因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小麦族中8个基本基因组(E、H、I、P、St、W、Ns、R)的特异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分析Pseudoroegneriagracillima、P.kosaninii、Roegneria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这4个四倍体物种的基因组组成。结果表明:P.gracillima、P.kosaninii、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中除了含有St或经修饰的St基因组外,都不含E、H、I、P、W、Ns和R基因组,由此推断P.gracillima和P.kosaninii至少含有一个St或经修饰的St基因组,另一个基因组是否为Y基因组,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结合前人细胞遗传学研究的结果,推断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为同源四倍体或部分同源四倍体,其基因组组成为StStStSt或St1St1St2St2。因此,结合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前人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研究和核型分析的结果,推断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与P.elytrigioides一样,也可能是在中国分布的四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为系统整理和研究国产拟鹅观草属物种及其地理分布提供了DNA分子水平上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5年03期)
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8](2005)在《应用RAMP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MP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标记技术, 分析了拟鹅观草属9种1亚种和鹅观草属6 种植物之间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33 个引物组合产生的310 条DNA扩增片段中, 286条(92 25%) 具有多态性, 每个引物组合产生5~13条多态性带, 平均为8 67条。利用310个RAMP标记, 在NTSYS pc软件中, 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 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 (1) 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 阿拉善鹅观草和大丛鹅观草与拟鹅观草属的物种聚类在一起, 表明它们与拟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本试验所分析的另外4个鹅观草属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 (3) RAMP分子标记可以将拟鹅观草属的物种分开, 而且形态相似、地理分布相同或相近的物种聚类在一起;(4) RAMP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明RAMP标记是评价拟鹅观草属种间关系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9](2005)在《应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8种1亚种和鹅观草属(Roeg neria)7种植物。35个引物产生的344条DNA扩增片段中,328条(95.35%)具有多态性,利用344个RAPD标记,在NTSYS软件中,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R.elytrigioides、R.alashanica和R.magnicaespes与拟鹅观草属的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它们与拟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远;3)RAPD分子标记可以将拟鹅观草属的物种分开,而且形态相似,地理分布相同或相近的物种聚类在一起;4)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RAPD技术能为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DNA水平上丰富的资料。(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丁春邦,周永红[10](2004)在《小麦族拟鹅观草属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拟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以及对拟鹅观草属植物的细胞学标记、染色体组分析、分子生物学标记、对赤霉病的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拟鹅观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在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中St基因组的分化及其系统关系,本试验通过对3个二倍体拟鹅观草的种间杂种及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与4个四倍体鹅观草属物种(StY)和3个披碱草属(StH,StYW)物种的属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及繁育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东的拟鹅观草二倍体物种(黎巴嫩拟鹅观草和托瑞拟鹅观草)中St染色体组与来自北美的物种(穗状拟鹅观草)可能存在差异;2)St染色体组在鹅观草属物种中(StY)和在披碱草属物种中(StH,StYW)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3)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较近,而与H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鹅观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于海清,丁春邦,周永红.拟鹅观草属3种植物的核型研究(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9
[2].张春,王晓丽,于海清,张海琴,周永红.拟鹅观草属与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属间及种间杂种的细胞学研究[J].草业学报.2009
[3].张宁宁.小麦族拟鹅观草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
[4].张宁宁,刘全兰,李磊.小麦族拟鹅观草属Adh基因PCR扩增条件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5].于海清.拟鹅观草属四倍体物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
[6].凡星.利用质体乙酰-CoA羧化酶基因和EST序列探讨猥草属、赖草属和拟鹅观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D].四川农业大学.2005
[7].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应用RAPD特异标记分析拟鹅观草属部分物种的基因组组成[J].广西植物.2005
[8].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应用RAMP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英文)[J].云南植物研究.2005
[9].丁春邦,周永红,杨瑞武,张利,郑有良.应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拟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J].草业学报.2005
[10].丁春邦,周永红.小麦族拟鹅观草属研究进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