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个时代资产的形态、会计环境及计量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续计量之所以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重心,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上变化的巨大影响。因此,重点放在了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等现值手段的讨论上,其实,会计计量过程的重心已从初始计量转移到后续计量,这种侧重的变化本身就是会计计量的变革。
关键词:后续会计记录;特点;选择
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以便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转化为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一般来说,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的是初始计量——传统会计环境稳定少变,资产形态单一,大部分资产和负债在初始计量后,其价值基本不变,原则上不需要后续计量。除非两种情况:第一,同质资产的销售和处置;第二,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的折旧和耗用。但是这两种情况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续计量,它只是对原始价值的调整。
1会计计量的特点
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的特点:
1.1会计计量的对象。会计不是一种定性的手段,会计主要用于定量,仅仅指出会计对象,不便于量化。为了计量的方便,再将会计对象按照不同性质的基本构成加以分解,一般分为六类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的载体或表现,实际上,一个主体单位时间(如一年)的价值增值可以表征其经济效益。
人们对计量对象尚未达成共识,这是会计计量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
1.2会计计量的单位。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单位,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动。因此,货币单位至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名义货币,即各国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二是不变价值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单位),是以一定时日的货币的价值为基础,将其他时日的名义货币单位调,整(用物价指数来测算)到该基础上,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价值的基础上。
会计计量单位的这种“柔性”,或者说这种假定的“刚性”,是会计计量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1.3会计计量的属性。
1.3.1会计计量属性。由于价值往往是由交换价格代替,那么是要计量要素的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潜在的交易价格?对会计计量属性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流向(流入、流出、预计,两个方面考虑,合理的计量属性如下表所示。
1.3.2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
(1)价值理念、金融创新与会计计量属性。
劳动价值论强调交换(过去的)价值可以代替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客观。同时,劳动价值论又认为价值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同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2)资本保持观念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资本保持观念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的代名词。因此,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应当是企业原有的净资产。
2新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2.1资产形态的进化
资产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传统的资产形态以有形资产为主,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历史成本是确凿的,交易后其价值也相当稳定,因而后续计量并不受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两种新型资产在资产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攀升。
第一,软性资产。软性资产是指企业的知识、软件、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等区别于传统资产,具有高技术含量,体现极具发展潜力的资产。软性资产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软性资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不断变化。初始计量时的投人资本只是其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实物资产在使用中被消耗掉,而软性资产则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失。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增值,其增值额是巨大的,因而需要将其放在市场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经常的后续评价,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整体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第二,虚拟资产。高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使现代经济中虚拟成分大大增加,信用制度和资产货币化使资本脱离实物经济运行,资本的增值不仅仅只表现为实物与货币的循环,而直接形成G-G'的资本增值。非虚拟资产的增值来源于企业行为对市场的替代效率,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再进人市场交易,所以初始计量已经能够解决量化的披露需要。而虚拟资产正好相反,风险价值是其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如果只初始计量其投人价值,则完全抛弃了其风险价值主体,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丧失殆尽。
2.2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后续计量倔起的重要原因。首先,经济活动变得极其复杂。单一的工业大生产时代一去不返,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权益的主体日益复杂,企业已成为社会资产的一部分。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取得方式的多样化,使资产价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资的结果。兼并、重组、联营等经营方式使资产价值的变化更加频繁,这些都加大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传统计量模式是封闭的过程,它计量和反映的是投资形成时点上的资产价值,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其次,不确定性增加。按会计要素分类的企业经济活动与价值之间的偏离日趋严重。企业短期行为增多,网络公司大量存在,交易方式多样化,企业价值的动态变化更加难以定势。第三,风险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科技、制度、管理等的不断创新带来了企业所处环境的瞬息万变,使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大,同时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也加大。风险收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人来源。准确揭示这部分价值,远非初始计量能够胜任。
2.3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刺激会计的发展变革。第一,信息使用者更重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传统会计中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而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渗透,带动经济活动的日新月异,缩短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期限,依据历史信息进行决策的风险加剧,因为过去的买价对于当前的财务决策来说是毫不相干的。第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使用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企业的利润表上,注重经营利润与原始成本的比较。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他们的投资是否会增值,企业在严峻的竞争中是否具有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而在客观上要求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企业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必然强调以后续计量来反映这部分价值的动态信息。后续计量迎合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后者则推动后续计量成为会计计量的核心。
总之,后续计量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会计计量的中心和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现实的。正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会计计量的演进和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