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道德论文_李小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道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人性论,人格,福山,目的论,舆情,法律。

双重道德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月[1](2019)在《双重身份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教师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不管是专任教师还是兼职教师,他们肩负重任,均承担传授基础及专业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和使命。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例,年龄基本在18岁左右,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社交时期。作为兼职教师及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较为紧密,从双重身份出发,论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问题。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影响非常深厚,那么重点关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相当于从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2期)

李博[2](2019)在《摭谈婚姻关系的双重调节机能——法律与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关系不仅事关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于婚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契约,所以导致其调整手段的特殊化,其既需要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又需要凭借社会道德进行调整,而法律与道德作为调节社会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区别,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还可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特殊的共存状态。本文通过对通过婚姻法律和婚姻道德做进一步的探究,以期二者在婚姻关系的调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3期)

周颖嘉[3](2019)在《马克思主义陷入了道德困境吗?——驳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对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有学者错误地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某种"宿命论"和"目的论",从而进一步质疑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为资本主义之恶作辩护"的"道德困境"。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所言说的社会历史规律的过程内涵,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价值旨趣,是剖析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之评价向度的关键,也是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之现实意义的重点。只有破除历史唯物主义"宿命论"与"目的论"的双重误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存在道德困境"的质疑展开针对性的反驳,而这一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之正确性和崇高性的一次再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丁小平[4](2019)在《佛教道德的双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道德的核心,是对善恶的取舍乃至超越善恶的出世追求,而善恶的缘起现象则展开为周而复始的因果循环与无始无终的因果洪流,在消解了善恶的第一因的同时,保持了善恶的无限相续。在佛教看来,善恶因果的主体承担者和善恶因果本身,因为远离常、一、自在等实体特征,才使得世间现实和出世间追求具备逻辑可能性,其逻辑可视为真如、缘起体用不二,是立体、辩证的逻辑,而非平面、形式的逻辑。(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陈万球[5](2019)在《非传统道德增强的双重变导:生物医学中介与智能体引擎》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史是知识生产史和道德建构史,亦是道德增强史。运用外在技术(打破物种自然完整性的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干预,通过改变生物属性,突破非传统知识教化而改良人类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类"更完美的天性"已经成为现实。道德增强是以生物医学为技术中介的一种全新的道德建构,用以实现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的自由驾驭。人工智能体通过跟踪、组织、反思和引导功能为人类道德导航精准化开辟了道路。也因此,道德增强技术带来了关于伦理上的安全、自由、公平的全球论争。倡导道德增强与道德教化并存互补,建构一种新的开放、精准的道德进化观,将成为时代的理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荣越[6](2019)在《大学生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双重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敢于担当大任的青年人。目前,我国对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的认识尚不充分,更没有在法律实践和伦理道德生活中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为根本原则,以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为目标,与高校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从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两个维度上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大学生。(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国虹,高力克[7](2019)在《从新生物学人性论到道德人性论——福山政治发展观的双重人性基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山的政治发展观基于双重人性论。一方面,他以生物自然科学为基础,在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新生物学的人性论,认为人类天生是趋向城邦的动物、具有包容适存与合作的可能、情感先于理性而存在以及先天具有暴力倾向。另一方面,他以基督教和康德的"自由意志"为基础,从人类的道德选择自由、宗教自律、赏善罚恶的正义评价体系等方面证明道德人性的存在。福山的人性论不仅超越了一元论的善恶之辩,推进了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而且在试图探寻人性的科学依据的基础上拓展了传统人性研究的范围。但其人性论有仓促和不成熟的痕迹,用人性论证政治理论时存在诸多矛盾,仍旧没有理清人性与政治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锦东[8](2019)在《大V有偿微博的法律和道德双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莎翁有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微博大V因其显着的社会影响力而处于社交媒体舞台的中央,这就要求他们在享受光环的同时须言行谨慎。2018年5月初,多名新浪微博大V同时发布有关国内某着名乳业巨头的疑似宣传稿,一时物议沸腾。根据拒绝商家推广合作的知名博主@五岳散人披露,此次大V们集体为该企业发声是有偿服务。从表面看,(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12期)

李秀平[9](2019)在《侮辱英烈,“龙卷风等你”践踏了道德和法律双重底线》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3月的最后一天,30名向着火场"逆行"的宝贵生命被突然转向的山火吞噬。他们当中的27人是消防官兵,其中2人是00后、24人是90后。当这样的惨痛消息袭来时,很多人痛得片刻间无法呼吸。但是,也有极少数冷血者不仅没有因这些顶天立地男儿的流血牺牲感到沉痛,反而发出了幸灾乐祸的声音。其中,言辞最恶劣的当属百度账号为"龙卷风等你"的尹某云。在转发《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转场途中突遇山火爆燃失联》这一消息时,尹某(本文来源于《法律与生活》期刊2019年08期)

吴佳芮[10](2019)在《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双重效应及道德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自发性、突发性、多元性、目的性、戏剧性等特征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应加强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道德引导,首先要增强网民主体的道德建设,提高认知水平、规范网络行为;其次应完善互联网行业的道德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应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09期)

双重道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关系不仅事关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于婚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契约,所以导致其调整手段的特殊化,其既需要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又需要凭借社会道德进行调整,而法律与道德作为调节社会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区别,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还可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特殊的共存状态。本文通过对通过婚姻法律和婚姻道德做进一步的探究,以期二者在婚姻关系的调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月.双重身份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科技风.2019

[2].李博.摭谈婚姻关系的双重调节机能——法律与道德[J].法制与社会.2019

[3].周颖嘉.马克思主义陷入了道德困境吗?——驳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误读[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

[4].丁小平.佛教道德的双重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9

[5].陈万球.非传统道德增强的双重变导:生物医学中介与智能体引擎[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荣越.大学生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双重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

[7].国虹,高力克.从新生物学人性论到道德人性论——福山政治发展观的双重人性基础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王锦东.大V有偿微博的法律和道德双重审视[J].青年记者.2019

[9].李秀平.侮辱英烈,“龙卷风等你”践踏了道德和法律双重底线[J].法律与生活.2019

[10].吴佳芮.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双重效应及道德引导[J].新西部.2019

论文知识图

国内实际投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储...关于报道性工作者与艾滋病问题销售人员提成比例示意图双重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不存在纳什均衡的2种情况存在纳什均衡的2种情况

标签:;  ;  ;  ;  ;  ;  ;  

双重道德论文_李小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