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质,管网,污水,规律,滦河,水化,枯水期。
水质变化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坡,张金松,靳军涛[1](2019)在《城市供水管网通水初期水质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供水管网通水初期水质不稳定引起客户投诉的问题,以球墨铸铁管、不锈钢管和HDPE管为研究对象,以南方某水厂的出厂水为进水,模拟了供水管网通水初期的运行情况。通过监测管道内水质、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管垢组分,对比分析了3种管材运行过程中水质及管壁界面的变化和交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管运行过程中水质变化最大,pH值始终高于8. 0、色度最高达到10度、余氯衰减明显,而不锈钢管和HDPE管各项水质参数运行前期变化较大,后期逐渐趋于稳定。管道内壁扫描电镜和能量质谱仪测试结果表明,各管段内壁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有显着性差异,球墨铸铁管内部微观形貌在运行期间由疏松多孔的颗粒状逐渐变为相对致密的不规则立体状,且O、Ca含量最多;运行14 d时不锈钢管内壁出现大小不均的瘤状物,25 d时内壁光滑且瘤状物减少,元素组成以Fe、Cr为主; HDPE管运行前内壁有细小的穿孔,运行14 d时穿孔明显变大,25 d时表面粗糙呈鳞片状,元素组成以C、O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7期)
陈达,柳景青,陈环宇,王若玮[2](2019)在《独立计量分区截断管水质时空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城市供水管网独立计量分区(DMA)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分区截断管道和滞流区对供水管网水质的潜在影响,以管龄为9 a的实际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试验平台,研究DMA分区截断管道内管网水关键水质理化指标、生物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截断管深度的增加,管壁生物膜和管垢脱落速度加快,水质恶化速率加快;铁释放、浊度和活菌浓度在不同管深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不同,12 h后,水质恶化速率明显加快;各水质指标恶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截断管越深,水质受到主干管的扰动越少,各指标相关性水平越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谢理丽[3](2019)在《韶关丹霞山风景区锦江流域水质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韶关丹霞山风景区近年水质状况及动态,于2017~2018年间,对风景区的6个水质站点,每个站点选取6个水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该区域水化指标的变化特征及站点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CA分析,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丹霞山风景区各水质站点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项水化指标变化规律不同,水库与河流站点间营养盐指标差异显着,水库水质优于河流水质,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梁国康,周胜,洪宏,孙延东[4](2019)在《上海市菜田灌溉用水水质现状及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上海地处平原河网地区,发达的河湖水系承担着行洪、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生态等综合功能,但又属水质型缺水城市,过境水量丰沛,河网水质堪忧,上游来水和本地污染是造成上海市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上海市河道水质综合评价,崇明岛、太北片、商榻片属于Ⅲ类,横沙岛、太南片属于Ⅳ类,淀南片、浦东片、浦南东片属于Ⅴ类,长兴岛、淀北片、浦南西片、青松片、嘉(本文来源于《上海水务》期刊2019年02期)
陈霞[5](2019)在《垃圾渗滤液水质变化规律及腐殖土厌氧反应器处理渗滤液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渗滤液是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色度大、污染物含量高、可生化性低、毒性强和水质、水量随季节变化大等特点,因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行业范围内的热点与难点。本文收集西安市碑林区东关南街仁厚庄压缩站的生活垃圾,通过垃圾填埋柱淋滤模拟试验,揭示了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渗滤液中污染组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变化预测模型;在厌氧生物滤池法和腐殖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腐殖土厌氧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于试验数据,对腐殖土厌氧反应器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本文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不同降水量条件下渗滤液水质变化规律,以及腐殖土厌氧反应器的适用条件,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及其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室内垃圾填埋柱淋滤模拟试验,发现在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随着淋滤次数的增加,渗滤液的pH值均呈先下降而后缓慢波动上升,逐渐向略碱性方向发展的趋势;渗滤液中COD浓度变化曲线均经历初始上升、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及相对稳定四个波动阶段;NH_3-N浓度变化曲线均经历初始快速下降、中间回升、缓慢下降叁个波动阶段;试验初期BOD5/COD>0.45,表明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程度高,随着淋滤次数增加,可生化性逐渐变差;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推算得出渗滤液中COD和NH3-N 浓度预测方程分别为:C_(COD)=C_0e~(-K'_(COD)*W/S),C_(NH_3-N)=C_0e~(-K'_(氨氮)*W/S)(C_0代表污染物的初始浓度,k'_(COD)=-0.1161n(P)+0.9414,K'_(氨氮)=13.097P~(-0.696));渗滤液的COD和NH_3-N累计溶出量,均呈现初期较快增加,然后缓慢增加,最后基本稳定的趋势。(2)通过腐殖土厌氧反应器填料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选择粉土+腐殖土填料作为反应器的填料处理渗滤液较为合适,处理效果较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腐殖土厌氧反应器设计及运行试验表明结果,腐殖土厌氧反应器的启动时间大约为22~30d,比一般的厌氧生物滤池快;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控制在15.99~17.32h范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腐殖土厌氧反应器稳定运行对渗滤液中COD、NH_3-N和TP的去除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丽萍[6](2019)在《济南市某区域污水管道水质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管道作为排污单位和污水处理厂之间的连接者,其收集的生活污水含有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等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导致污水管道内淤泥沉积和污染物组分形态发生变化,管网水质的变化程度对管网维护工作的实施、管道和污水厂处理工艺的有效运行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以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污水收集区域的主干管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在污水管道中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造成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本论文通过对历山路向北至历山北路,沿历山北路至水质净化一厂的污水管道的研究,分析了有机物、氮磷营养物、溶解性有机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在污水管道中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在城市污水管道中,有机物、氮磷营养物、溶解性有机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管道内的物化作用、生物作用以及支管污水的汇入有关。有机物和氮磷类营养物的浓度在第二和第叁季度较低,在第一和第四季度较高,济南现阶段主城区市政管道多为雨污分流,这种季节上的变化主要与温度和居民用水水量有关,第二季度温度较高,居民用水量多,第四季度温度较低,管道内微生物活性也相对较弱;SS的浓度在第一、二和第四季度较高,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降雨量较多,管道水量增大、流速变快,污水对管道底部的沉积物有冲刷作用,使得SS浓度较高,同样,居民的用水量大时段对沉积物的冲刷效果也明显。另外,在管网沿程中,总有机物的变化率为50.08%,物理沉积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总有机物的变化占比分别为54.69%和45.31%;总氮的变化率为31.22.%,物理沉积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总有机物的变化占比分别为67.84%和32.16%。但实际上,济南市实际城市生活污水具有复杂和多变性,还有和平路、解放路、花园路、北园路等不同浓度的污水汇入,导致干管污水水量和水质指标浓度都会有所改变。然而在整个管道中,总磷的变化相对其他水质浓度的变化较小,管道内的缺氧环境也相对稳定,对总磷的变化影响较小,则管网内总磷的变化主要与支管污水的浓度有关。进一步对一天2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内的水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污水管道水质在早中晚时间段有明显波动,这种变化主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作息有关。硫酸盐浓度沿程逐渐降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管网内存在硫酸盐还原菌、反硫化细菌,在管网环境下,硫酸盐会被还原为S~(2-),另一方面是菌群间的竞争沿程会更加激烈,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群数和菌含量会减少,从而导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分析中,由于干管和支管污水的不断汇入,微生物菌群的的多样性沿程逐渐增加,而物种的数量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和物种竞争等因素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燕霞[7](2019)在《雨源型城市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及其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雨源型城市河流,源短流急,水环境容量小,在区域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往往担负了过重的污染负荷,呈现出明显的“微容量、重负荷”特征,导致河流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给沿河和下游城区环境、居民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选择深圳市坪山河流域(面积为129.4km~2)为典型研究对象,对城市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及面源污染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治理水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选取坪山河碧岭、红花潭和上洋叁个断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坪山河河流水质的24个常规污染指标进行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得到2011~2015年坪山河碧岭水质最佳,红花潭和上洋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水,并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在空间上,叁个断面污染物有一定的差别,但NH_4~+-N是共有的污染物,在时间上,砷、氨氮一直都是主要的污染物,粪大肠菌群也是比较常见的污染成分,总体看来坪山河河流水质有所改善。(2)采用文献调研和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面源污染的来源及特征、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面源污染物浓度特征值,开展了暴雨期间坪山河流域面源污染现场取样调研,为坪山河面源污染模拟提供了参数条件。(3)基于实地勘察与实验研究,将整个坪山河流域划分为145个子汇水区,根据污水管网规划图对主要排水管网的结构进行概化,排水管网拓扑结构点共计766个,管渠757条,通过参数的识别、率定以及校验,构建了模拟效果较好的坪山河SWMM水质模型。(4)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强度坪山河流域COD、NH_4~+-N和TP这3种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结论表明:相同雨型条件下,降雨强度越大,冲刷强度越大,污染物浓度值相应加大,但是幅度变低。一场降水初始阶段的污染物浓度值增加速率逐渐变缓,在达到顶峰之前突然变大,最大值之后,速度以逐渐变缓的加速度减小。污染物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一场降水发生的一小时左右,但是不同场次的降雨耗时不尽相同,降水的强度变大时,污染物浓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也会相应提前。(5)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城市化程度降雨情境下坪山河流域COD、NH_4~+-N和TP这3种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结论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情境下,各污染物浓度在城市开发前、现在和开发后这3种城市化程度下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3种情景下污染物浓度不同,开发前<现在<开发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增大,污染物浓度达到的峰值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较大者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略早于城市化程度较小者。由此可知,相同降雨条件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地表硬化面积的增加,径流系数增大,污染物冲刷力度增强,污染物浓度大幅度增加。(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鑫,汪毅,马颖,丁志斌,陈晓[8](2019)在《基于生物稳定性的贮存水水质变化规律及消毒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贮存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微生物再生长潜能(BRP)及细菌总数(HPC)等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的了解,探究饮用水贮存过程中细菌二次生长、生物稳定性下降等问题。结果表明:在贮存过程中,HPC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AOC及BRP则在贮存初期(2 d内)出现上升,后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向贮存水中投加不同浓度的氯或氯胺,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对贮存水HPC的影响及其衰减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氯或氯胺初始投加量的增加,HPC开始增加及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延长,且HPC峰值下降;当氯或氯胺初始投加量达到1.0 mg·L~(-1)以上,贮存水中氯残留量>0.05 mg·L~(-1)或氯胺残留量>0.5 mg·L~(-1)时,即可保证贮存过程HPC<100 CFU·mL~(-1)。与氯消毒相比,氯胺消毒剂的衰减速率更为缓慢,可长期维持贮存水中较高的消毒剂残留,进而控制贮存水中HPC处于相对较低的范围,更有利于保证贮存水生物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丽萍,李玲玲,王爱华,刘兵东,刘建广[9](2019)在《某市城区污水管网水质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某市一段长为10.3 km的污水管线,分析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流经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后,水质发生了变化,其中SS、BOD_5、COD_(Cr)、NH_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17.3%~62.3%、8.2%~42.7%、26.4%~67.2%、8.3%~28.2%、10.6%~20.5%和6.1%~13.7%。另外,沉积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对TCOD的去除贡献分别为55.19%和44.81%,对TN的去除贡献分别为43.57%和56.43%。(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红,刘婷婷,郑君[10](2018)在《塘沽地区不同原水水质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分析了引滦原水、引江南干线长江水、北塘水库引江水不同季节的水质情况,为水厂在不同时期水源更换时制定水处理方案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供水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水质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城市供水管网独立计量分区(DMA)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分区截断管道和滞流区对供水管网水质的潜在影响,以管龄为9 a的实际供水管道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试验平台,研究DMA分区截断管道内管网水关键水质理化指标、生物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截断管深度的增加,管壁生物膜和管垢脱落速度加快,水质恶化速率加快;铁释放、浊度和活菌浓度在不同管深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不同,12 h后,水质恶化速率明显加快;各水质指标恶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截断管越深,水质受到主干管的扰动越少,各指标相关性水平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变化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坡,张金松,靳军涛.城市供水管网通水初期水质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陈达,柳景青,陈环宇,王若玮.独立计量分区截断管水质时空变化规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3].谢理丽.韶关丹霞山风景区锦江流域水质变化规律研究[J].广东化工.2019
[4].梁国康,周胜,洪宏,孙延东.上海市菜田灌溉用水水质现状及变化规律[J].上海水务.2019
[5].陈霞.垃圾渗滤液水质变化规律及腐殖土厌氧反应器处理渗滤液效果试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孙丽萍.济南市某区域污水管道水质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7].吴燕霞.雨源型城市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及其模拟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8].李鑫,汪毅,马颖,丁志斌,陈晓.基于生物稳定性的贮存水水质变化规律及消毒策略[J].环境工程学报.2019
[9].孙丽萍,李玲玲,王爱华,刘兵东,刘建广.某市城区污水管网水质变化规律[J].净水技术.2019
[10].王晓红,刘婷婷,郑君.塘沽地区不同原水水质变化规律分析[J].供水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