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湖泊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湖泊,水界,重金属,营养盐,菌株,东亚。
湖泊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姚羽,王沛芳,王超[1](2019)在《湖泊沉积物砷生物有效性评估采样分析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浅水湖泊砷(As)污染状况的评估和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在分析As污染物在湖泊中的赋存形态、各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As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传统采样技术和原位采样技术的优劣。结果表明,传统采样技术极易在样品采集和测定过程中对As产生再吸附、再溶解和再分配,无法真实地反映As的污染状况和迁移转化过程,而原位采样技术中Peeper、DET、DGT等可较好地评估湖泊As污染的生物有效性,但这类技术忽视了沉积物和上覆水的交互作用,导致累计的过程中不能对目标元素直接量化,且忽略了微生物的变化对测量的影响,所以测定过程仍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的采样技术和新型的原位测定技术各自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多种采样分析技术的联用可减小As污染浓度误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王文才,唐春燕,张恒军,王钟,曾凡棠[2](2019)在《不确定背景值下浅水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某湖泊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实测含量,研究了各类重金属的垂向变化趋势及来源;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随机产生已知范围内的重金属背景值,计算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研究其结果不确定性,评价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沿深度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上层沉积物存在较高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在沉积物垂向上得到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的包络面,不确定性的结果可以给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超出风险阈值的可信度和特定置信度下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置信区间;90%置信度下两个沉积物采样点上层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置信区间分别为340.08~412.89和271.61~327.67,处于重度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阈值附近的评价结果让不同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面临修复、清淤等决策时可以做出符合自身预期的决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范成新[3](2019)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是以水层/沉积层物相为基础、具有一定立体尺度的交接面,界面上所发生的由生物积极参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微小反应和微环境变化,都会对界面附近物质的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产生着复杂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沉积物—水界面研究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近20年发展.然后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物理尺度与结构的宏观和微观认识;重点综述了沉积物间隙水的取样、物化性质的多维测定与结构表征、过程的静态和动态模拟等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技术与方法;分析和展示了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和归纳了在沉积物—水界面过程的模型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定量化、界面过程与湖泊生态环境灾害关系等模型与过程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信息获取技术的研发方向、界面物质交换定量化研究的关注点,以及加强模型的应用和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马岩岩,范秀磊[4](2019)在《铬污染湖泊沉积物微生物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金属污染湖泊沉积物的微生物修复为出发点,试验研究了抗铬微生物对铬污染沉积物的修复。结果表明:铬污染湖泊沉积物添加抗铬微生物Bacillus sp. C31修复以后,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数、细菌数、真菌数和放线菌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分别达到了4.19×10~7,2.71×10~7,1.19×10~7和4.56×10~6 CFU/g;沉积物中真菌和放线菌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这2类微生物的多样性有所恢复;脲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经过修复后他们的活性值分别达到了1.056,65.458和0.947 mg/g。(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马岩岩,徐晶[5](2019)在《菌株Bacillus sp.C31对湖泊沉积物中铬的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被重金属铬的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将抗铬菌株Bacillus sp. C31投加到沉积物中进行铬污染的修复研究。实验表明:该菌株对沉积物中浓度为100 mg/kg的六价铬有33.9%的还原能力,此外,经过菌株修复后的沉积物中,重金属铬的赋存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部分转变成了性质更加稳定,对环境危害小的形态。(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07期)
华攸胜,马龙,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刘文[6](2019)在《新疆博斯腾湖近现代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博斯腾湖岩芯(41 cm)沉积物粒度为研究对象,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测年方法建立了沉积年代序列,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分析了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组分,并重建了过去150 a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历史。博斯腾湖岩芯沉积物中黏土质(<4μm)含量为18%,细粉砂质(4~16μm)含量为40. 2%,中粉砂质(16~32μm)含量23. 3%,粗粉砂质(32~64μm)含量13. 4%,砂质(> 64μm)仅有5. 1%,不同粒级组分的垂向变化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对沉积物环境敏感组分的提取表明,组分C_2(粒径7. 59~22. 91μm)的平均粒径变化与中值粒径变化一致(r=0. 7,P <0. 01),组分C_2对博斯腾湖沉积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并由此重建了过去150 a的湖泊水位变化历史。1940年之前,博斯腾湖水位整体处于近150 a来的历史低值期,1910s—1930s低水位期代表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区域干旱事件;在气候变化和显着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1980s中后期博斯腾湖水位显着降低。湖泊水位作为沉积粒度变化的影响因子之一,可以通过湖泊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组分的含量重建过去博斯腾湖水位的波动历史,为研究湖泊的历史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陈洁,许海,詹旭,朱广伟,秦伯强[7](2019)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磷循环主要指磷在沉积物、上覆水和生物体间的迁移转化,而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作为富营养湖泊磷循环的关键过程,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磷在上覆水、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沉积物性质、环境因子和生物特性对界面磷迁移的驱动机制,以及磷在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中迁移转化机制的差异,指出现阶段迁移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因素和定性化方面,而对多因素和定量化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未来可深入探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磷的迁移规律.分析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质量衡算和模型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提出未来可将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模型法相结合,借助野外调查识别磷的迁移过程,模拟实验验证磷迁移的机制,并以野外调查和模拟实验的数据和结论为基础,构建模型量化具体迁移过程及其对湖泊磷循环的贡献,从而全面认识磷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未来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曹建涛[8](2019)在《山西公海过去15 ka的湖泊沉积物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多年来,利用湖泊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的甲基化度指标(MBT,MBT'_(5ME),MBT'_(6ME))和环化度指标(CBT,CBT'),重建过去气候环境(温度和pH)变化,取得了众多进展。然而,湖泊沉积物来源的复杂性,使我们对湖泊沉积物brGDGTs相关指标环境意义的认识受到一定限制。已有研究认为湖泊沉积物中陆生来源的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分别响应于大气温度和土壤pH值变化;而湖泊水体自生来源的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分别响应于湖水温度和湖水pH值变化。同时,湖水温度和湖水pH值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也使得湖泊沉积物brGDGTs相关指标古环境意义的解译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靠地利用湖泊沉积物brGDGTs,重建过去较长时间尺度的湖泊流域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首先需要弄清楚现代和过去沉积物中brGDGTs的来源,进而分析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本文以具有高精度定年结果、且古气候研究成果丰富的山西公海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过去15 ka的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沉积记录,为了对这些记录进行古气候、古环境意义解译,我们开展了大量现代过程的工作,以确定湖泊沉积物brGDGTs的物质来源以及相关指标的气候环境意义。本论文用到的现代样品和湖泊水文观测主要包括:(1)山西公海:表层沉积物(20个)、不同水层颗粒物(8个)、流域表层土壤(30个)和粉尘区表层土壤(30个);(2)内蒙古查干淖尔:流域表层土壤样品(42个)、河流表层沉积物(11个)和湖泊表层沉积物(11个);(3)山西天池湖泊群:流域表层土壤样品(22个)、湖泊表层沉积物(18个);(4)山西天池湖泊群:湖泊水温等水文参数观测。基于已开展的工作,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公海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2倍以上,高于粉尘区表层土壤2个数量级以上;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30倍以上,是河流表层沉积物的5倍以上;天池湖泊群湖泊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10倍以上。公海和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brGDGTs的四、五、六甲基叁角图分布和各自流域表层土壤样品分布区域几乎不重迭;公海岩芯GH09C沉积物四、五、六甲基叁角图分布和中国区域不同气候带表层土壤样品的相应分布区域也几乎不重迭。土壤和沉积物brGDGTs的含量和分布的显着差异,表明公海表层沉积物、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天池湖泊群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岩芯GH09C中的brGDGTs主要来源于湖泊内部自生。而由于湖泊沉积物中水生brGDGTs占主要部分,故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应分别响应于湖泊水体温度和湖水pH值。(2)利用公海沉积岩芯GH09C的CBT指标重建的过去15 ka的湖水pH记录显示:15-11 ka BP,湖水pH值最高,偏碱性;11-3 ka BP,湖水pH偏向中性到弱碱性,其中pH值最低值出现在8-5 ka BP;3-0 ka BP,湖水pH值增加,偏向碱性。与公海沉积岩芯自生碳酸盐含量、基于孢粉重建的降水量和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降水量高时,碳酸盐含量低,湖水pH值低,反之亦然;这表明湖水pH记录主要受控于公海区域湿度变化。如,在气候最湿润期8-5 ka BP,公海流域发育C_3森林植被,大量的淡水进入湖泊,稀释了湖泊水体的碱基离子CO_3~(2-),使得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偏低,湖水pH数值较低,最终被CBT指标所记录。由于公海区域的降水和湿度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因此,基于公海CBT重建的湖水pH记录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3)公海水体温度随着水深增加有下降趋势,而公海深水区表层沉积物brGDGTs古温标(MBT/CBT和MBT'_(5ME))数值总体也低于浅水区的表层沉积物;天池湖泊群的湖泊水体平均温度与湖泊深度负相关,不同深度湖泊brGDGTs古温标数值也与湖泊深度负相关;相同气温下,天池湖泊群的湖泊水体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湖泊表层沉积物brGDGTs古温标很好地记录了这种水温随着湖泊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公海岩芯GH09C沉积物MBT/CBT、MBT'_(5ME)记录显示末次冰消期(15-11 ka BP)数值较高,早中全新世数值最低(11-4 ka BP),晚全新世数值较高的趋势(4-0 ka BP)。与其他古气候指标对比发现,末次冰消期以来,公海湖泊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基数大且变幅很小(8%),降水量高,湖泊深度大,而MBT/CBT、MBT'_(5ME)数值低;降水量低时,湖泊深度浅,而MBT/CBT、MBT'_(5ME)数值高,说明末次冰消期以来公海湖泊MBT/CBT、MBT'_(5ME)可以记录湖泊深度的变化。现代与过去的结果一致表明,当湖泊单位面积接受热量变化很小的前提下,brGDGTs古温标通过记录平均水体温度,间接反映湖泊水位深度的变化。(4)基于我们自己的公海和查干淖尔研究成果,并且综合分析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来自不同纬度带的研究结果,以及全球不同纬度带湖泊表层沉积物自生brGDGTs的数据,不同纬度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与区域大气年均温和大气年均暖季温度正相关。从低纬度到中纬度地区,湖泊沉积物MBT/CBT计算的温度值与年均大气温度的差值逐渐增大,与年均暖季大气温度的差值几乎不变。这些结果表明,中纬度区域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温度均偏向暖季大气温度。湖泊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主要机制概括为:低纬度地区,湖泊常年与大气接触,水温与气温常年保持接近的状态,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平均水温与年均大气温度接近;中纬度地区,湖泊冬季冰封,湖泊水温远高于大气温度,而其他季节水温与气温数值接近,全年湖泊平均水温高于大气温度,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平均水温高于年均大气温度,与暖季大气温度接近。我们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湖泊brGDGTs现代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在明确湖泊沉积物brGDGTs物质来源和指示意义的前提下,指标参数沉积记录才能得到合理的古气候、古环境解译;反之,现代过程结果也需要古记录重建结果的验证;“将今论古”,“将古论今”二方面工作的结合,才能更有助于获得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的“真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严东娜,徐海,侯卫国[9](2019)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湖泊沉积物古DNA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窗口。依据湖泊沉积物中古DNA研究,从古微生物、动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可进一步反演湖泊及周边的气候环境变化,探讨生物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湖泊沉积物中古DNA来源、保存特点以及提取方法,其次比较分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湖泊沉积物古DNA中的应用特点,并阐述了湖泊沉积物古DNA在重建古气候、古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对古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最后对目前湖泊沉积物古DNA研究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辉[10](2019)在《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作为水体,广泛的分布于陆地表面,云贵高原上分布着较多的高原湖泊,提取湖泊沉积物中的环境代用指标信息,对过去环境变化的重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介形类作为很好的古生物指标,成为了对环境变化研究的良好载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的研究区异龙湖就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关于异龙湖短时间尺度的过去环境变化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利用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这一生物指标,对其环境变化进行恢复。(1)在69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发现和鉴定了5属6种介形类,共计11392瓣介形类壳体,分别是:泽氏玻星介Candonocypris novaezelandiae、克氏丽星介Cypria kreapelini、玻璃介(未定种)Candona sp.、网纹云南花介(比较种)Yunnanicyhere cf.reticulate gen.et sp.nov、楔形真星介(比较种)Eucypris cf.cuneate和白玻璃介Candona candida。其中,楔形真星介(比较种)E.cf.cuneata为地层中曾绝灭的种,其在现代湖泊中的再次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关,人类活动导致其休眠卵复苏,其可能更喜欢富营养化的浅水环境。网纹云南花介(比较种)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属于云南当地的特有属种,我们推测出该种喜欢温暖安静的淡水环境。玻璃介(未定种)C.sp.是一个浅水种,喜欢生活在淡水、冷水环境的水体中。白玻璃介C.candida喜欢生活在湖泊、河水浅水区域,是一个喜冷种;泽氏玻星介C.novaezelandiae和克氏丽星介C.kreapelini作为优势种在全湖分布范围广,其充分说明了异龙湖的富营养化严重和水位已经明显下降。(2)现代介形类相对百分比含量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异龙湖现代介形类可以分为浅水种和广布种两组,其组合为: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和E.cf.cuneate—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浅水属种大部分是浅水相的代表,丰度较低,说明异龙湖的流域面积在缩小,流域内水位有下降趋势。广布种在整个湖泊内广泛分布,适应性较强,主要分布在光照强且水生植物丰富的区域。(3)基于现代介形类聚类分析和钻孔介形类相对百分比含量,我们对异龙湖钻孔的介形类划分为叁个组合带,即:36~30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E.cf.cuneate—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为组合;30~16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为组合;16~0cm以C.novaezelandiae—C.kreapelini—E.cf.cuneate—C.sp.—Y.cf.reticulate gen.et sp.nov—C.candida为组合。(4)根据钻孔介形类组合及其他代用指标揭示了异龙湖过去环境变化分为叁个阶段:1880~1909a A.D.:此阶段是自然演化阶段,人类活动对其造成影响较小,湖泊流域水动力较大,降水增多,湖泊水域面积扩大;由于降水增多,降雨量带来了气温的下降。1909~1993a A.D.:这一阶段的气候温暖干旱,降雨减少,湖泊水域面积在迅速缩小,湖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1993~2013a A.D.:此时期气候由冷变暖,而且气温攀升趋势比较急剧,降水量增加,人类活动相对减弱。本文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过本文利用介形类这一古老的生物指标对异龙湖的过去环境变化进行了恢复,这点对于云南的其他湖泊的过去环境变化研究有着借鉴意义,同时也对高原湖泊的环境研究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湖泊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安徽某湖泊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实测含量,研究了各类重金属的垂向变化趋势及来源;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随机产生已知范围内的重金属背景值,计算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研究其结果不确定性,评价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沿深度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上层沉积物存在较高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在沉积物垂向上得到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的包络面,不确定性的结果可以给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超出风险阈值的可信度和特定置信度下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置信区间;90%置信度下两个沉积物采样点上层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置信区间分别为340.08~412.89和271.61~327.67,处于重度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阈值附近的评价结果让不同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面临修复、清淤等决策时可以做出符合自身预期的决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泊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姚羽,王沛芳,王超.湖泊沉积物砷生物有效性评估采样分析技术综述[J].水资源保护.2019
[2].王文才,唐春燕,张恒军,王钟,曾凡棠.不确定背景值下浅水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范成新.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泊科学.2019
[4].马岩岩,范秀磊.铬污染湖泊沉积物微生物修复研究[J].环境科技.2019
[5].马岩岩,徐晶.菌株Bacillussp.C31对湖泊沉积物中铬的修复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6].华攸胜,马龙,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刘文.新疆博斯腾湖近现代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记录[J].干旱区研究.2019
[7].陈洁,许海,詹旭,朱广伟,秦伯强.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定量研究方法[J].湖泊科学.2019
[8].曹建涛.山西公海过去15ka的湖泊沉积物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9
[9].严东娜,徐海,侯卫国.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湖泊沉积物古DNA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19
[10].杨辉.异龙湖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