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活动和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研究与个性化设计

正畸活动和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研究与个性化设计

杨振华[1]2003年在《正畸活动和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研究与个性化设计》文中指出保持是指正畸治疗后,将牙齿稳固于理想的功能和美观的位置。正畸治疗后如何维持牙列的稳定一直是一个困扰正畸学家多年的难题。错(牙合)畸形经过主动治疗与保持阶段后,医患双方均希望矫治结果能够尽可能的保持稳定,但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大量的随访研究表明,牙(牙合)关系在正畸治疗后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甚至在保持阶段即已有变化。正畸治疗后的不稳定性客观存在,这使得保持十分必要。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矫治结果的稳定,一些学者主张对不同错(牙合)宜进行“个性化”的保持设计。作为临床上使用最长、应用最广的活动与固定保持器,其相关临床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包括叁部分: 一、活动与固定保持器的对比研究 选取矫治将要结束病例36例,着重从牙周卫生与保持效果两个方面对活动与固定保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活动保持组的MGI、PI与矫治器刚去除时非常接近,而固定保持组的PI则表现为显着高于戴保持器之前且MGI显着低于活动保持组;短期保持效果反映在IRI上,固定保持要好于活动保持。结论: 1)作为活动与固定保持争论焦点之一的牙周卫生问题,短期内两者并无显着差别,但固定保持对口腔自洁作用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上在针对成人患者选择固定保持时应严格进行限定,决不可不加选择的一律采用固定保持。另一方面,所有患者无论采用何种保持类型,最好能在每6个月进行一次牙周洁治,这对一些年龄偏大、牙周状况不佳或试图采取长期保持的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第。罕医大含硕士含位恰大 2)活动与固定保持的短期保持效果,固定保持要好于活动保持。但是就保持方法本身而言,固定保持与活动保持相比并无优势,而且在很多方面其应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二、活动与固定保持器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对保持结果的再认识 通过随访获得24名保持期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完整牙》却漠型共计72副,并以 10副正常》猴型作为对照,采用理想粕指数对保持期粕关系的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正畸治疗后的》合关系是不稳定的,保持期的》合关系存在着动态变化;正畸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合关系的改善程度上,牙弓所在部位的可视度、矫治者的主观因素均有一定影响。结论: 1)正畸治疗结果的潜在不稳定性客观存在,为了使矫治后的》合关系尽可能地向着有利于》合稳固的方向发展,矫治结束时上下牙列应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而在保持器的选择和使用上,无论是活动还是固定保持,从最大限度地确保矫治结果长期保持稳定的角度考虑,尽可能不要增加新的》合不稳定因素,以避免干扰保持初期稳定建》合的过程。 2)颅面复合体的广泛变异以及正畸治疗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最终的矫治结果只能获得“个别正常粕”。保持期静态》合关系与功能》合关系的不同变化趋势说明,很多时候个别牙齿轻微的拥挤错位换来的却是》合功能的改善以及牙》合关系的长期稳定。对保持器而言,无论是活动还是固定保持,均应对其最终的保持结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仅仅期望通过保持器的作用来维持牙列的终生排列整齐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 叁、活动与固定保持器在个性化保持设计中的应用 在参考实验一、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大量正畸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与固定保持在各种常见错》合畸形个性化保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论: 牙胎结构是一个叁维立体结构,每一类错胎畸形在各个方向均或多或少伴随有程度不等的牙性及骨性结构的不调;而各种保持方法也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矫治结果长期保持稳定,对每一名患者从最初的诊断、治疗,直至最后的保持应力求做到“个性化”,即对不同患者应强调“个性化保持”。

吴学刚[2]2014年在《戴用压膜保持器对两种龈下致病性细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畸患者戴用压膜保持器前后不同阶段龈下致病性菌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构成比,从而定量分析两种牙周致病菌含量变化,从细菌的角度研究压膜保持器对患者牙周微生态的影响,使医生对压膜保持器的卫生维护有更明确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优化改进压膜保持器,帮助患者更好地保持矫治效果,维护口腔卫生。方法:选取31名结束固定矫治,年龄在14-16岁的青少年患者。在压膜保持器戴用前、戴用2个月和戴用4个月,分别取测试牙位远中唇侧的龈下菌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畸患者戴用压膜保持器前后不同阶段龈下致病性菌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构成比,利用软件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戴用压膜保持器2、4个月时,16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百分含量均较戴用压膜保持器前显着降低(p<0.0167);在戴用压膜保持器2个月时,41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百分含量均较戴用压膜保持器前显着降低(p<0.0167);在戴用压膜保持器4个月时,16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百分含量均较戴用压膜保持器前和戴用压膜保持器2个月显着降低(p<0.0167);其他牙位中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百分含量在叁个时段无显着变化(p>0.0167)。结论:戴用压膜保持器对特定牙位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影响较大,戴用压膜保持器阶段较戴用前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百分含量明显降低。戴用压膜保持器较固定矫治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影响要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牙周细菌精准有效快捷。

宁晔[3]2016年在《个性化设计在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伴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无论是骨质良好的种植位点,还是同期或分期进行组织增量的种植位点,获得长期稳定的骨结合已成为现实。近年来,医患双方对种植效果的要求明显提高,不仅要求骨结合长期稳定,还要求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自然、协调和稳定以及最终修复体要与邻近天然牙逼真一致,实现美学种植修复成为了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景。尽管美学种植修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是要保证美学种植修复的总体成功率和良好的美学效果,尚缺乏规范和长期的临床与科研支持。【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技术,进而探讨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的美学问题。通过一系列个性化设计,具体观察即刻种植即刻诱导牙龈成形的“红色美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单反数码相机拍照比色的条件下,对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完成最终修复患者的“白色美学”效果进行评估。最终为个性化设计能够在美学种植修复中得到良好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较好的参考依据和操作方法。【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的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共45例。术前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按照种植病例就诊序号,随机平均分为:A组15例术后即刻采用临时修复体进行牙龈诱导成形;B组15例术后延期采用临时修复体诱导牙龈成形;C组15例术后即刻安装愈合基台。最终修复完成后当天、6个月及12个月,主要以红色美学分数及牙龈乳头指数对种植体周围牙龈软组织进行“红色美学”评估;同时在最终修复12个月后以视觉模拟测量法对患者进行美观满意度评估。通过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选取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的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修复患者共64例,术前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按照种植病例就诊序号,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比色实验前,首先建立不同场景下VITA-3D-Master比色板标准色库,然后实验组采用专业单反数码相机结合VITA-3D-Master比色板拍摄口腔照片比色;对照组直接采用VITA-3D-Master比色板目测比色。最终修复完成时,两组患者再统一拍摄口腔数码照片,计算最终修复体与邻近天然牙的色差。最后,根据白色美学分数及视觉模拟测量法对两组患者的最终修复体进行“白色美学”评估及患者满意度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最终修复完成当天、6、12个月,A、B、C叁组所有患者种植体存留率100%,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影像学检查发现种植体周围无X线透射阴影区,未见异常骨吸收。最终修复完成当天,A、B、C叁组患者的红色美学分数平均分分别为(8.23±1.16)、(8.09±1.08)、(6.73±1.02),叁组各时间段的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发现,A、B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A、C两组及B、C两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患者最终修复完成当天,牙龈乳头指数评估显示A组牙龈乳头完全充盈度(Ⅲ级11例,占73.33%)明显好于B、C组(Ⅲ级5例,占33.33%和Ⅲ级2例,占13.33%)。最终修复后一年随访发现,A组患者的美观满意度平均为92.67%,明显高于B、C组(87.39%、74.53%)。第二部分:两组患者最终修复完成时,实验组的色差平均值为(4.27±1.24),对照组的色差平均值为(6.07±1.21),两组色差用t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白色美学分数评估发现,两组最终修复体的形态和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色调、表面纹理和半透明度上,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8位,占87.50%;基本满意的有4位,占12.50%;没有不满意的。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的仅有7位,占21.88%;基本满意的有19位,占59.37%;不满意的有6位,占18.75%。两组患者满意度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通过个性化设计在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运用,能够明显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最终修复后患者满意度较高。然而,就即刻采用临时修复体诱导牙龈成形与二期手术时采用临时修复体诱导牙龈成形而言,其最终软组织美学效果差异不明显,短期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和长期观察。最后通过数码照片比色,可以促使技师制作出与邻近天然牙协调一致的最终修复体,最终修复完成后,美学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研究结论】

宋锦璘, 黄兰, 胡波, 孙吉成, 冯格[4]2017年在《3D数字化、个性化正畸矫治附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随着数字化、个性化的3D打印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不再局限于隐形矫治和舌侧矫治方面。有效利用口内扫描仪、模型扫描仪、3D打印机及设计软件,结合3D数字化设计、加工技术应用于各种正畸矫治器附件中,将突破常规正畸矫治器附件临床应用的局限,改进正畸医技配合路径,为广大基层口腔医疗机构提供3D正畸数字化设计与加工的便利手段,对正畸临床新技术的发展非常关键。方法正畸医师拟定相应的矫治设计方案,提出设计加工需求。技工室采用模型扫描仪或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数字化模型及咬合记录,依据个性化正畸矫治设计方案,应用数字化软件设计个性化正畸矫治附件,再通过3D打印精确定制矫治附件。3D数字化、个性化矫治附件设计与应用流程:1.医技交流:初步判断采用3D数字化设计、3D打印制作个性化矫治附件的可行性,与技师有效沟通,以利于个性化正畸治疗方案的拟定。2.数字化模型的获取:石膏模型经模型扫描仪获取患者数字化模型及咬合记录;或口内扫描仪直接获取患者数字化模型及咬合记录。3.设计与制作:依据个性化正畸治疗方案,应用相应软件设计个性化矫治器,经3D打印初步制作矫治器,激光焊接、注塑等方法制作矫治器附件,电解、打磨抛光等完成个性化矫治器的精细处理。4.临床疗效评价:正畸医师使用3D数字化、个性化矫治附件实施相应治疗,评估其临床疗效,探索其与传统矫治附件、治疗方法相比的优势与不足。结果依据数字化、个性化的3D打印技术特点,结合正畸临床矫治设计方案,开发出自主设计的3D数字化、个性化正畸矫治附件。诸如:Nance腭托附拉钩、舌侧保持器、TPA附个性化牵引钩、超薄前牵引矫治器、改良Twin Block(推磨牙向远中)、推磨牙向远中、磨牙压低附件、隐形矫治拉钩、舌侧固定式牵引器、3D腭栅、快速扩弓附磨牙远移、弯卡混合式摆式矫治器、舌侧快速扩弓附种植钉固位、舌侧3D摆式矫治器等。这些矫治附件已逐步在正畸临床成功应用,不仅形态易塑,厚薄可控,固位强度与组织贴合性好,简化了正畸治疗过程,有效满足正畸个性化治疗方案需求,还利于其发挥正向的正畸生物力学改建机制以确保疗效。总体上,3D数字化、个性化正畸矫治附件为临床提供了新思路,改变了常规病例的设计策略,提高了正畸生物力学效应,减轻了正畸医师临床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有效提高了正畸矫治效率。结论 3D数字化、个性化正畸附件的有效设计、制作能满足不同正畸病例的个性化治疗需求,简化疗程、保障疗效和获取更好的患者满意度,为正畸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新的选择。随着数字化、个性化设计、加工技术在正畸矫治附件的逐步应用、推广,其在正畸临床应用越来越丰富、灵活,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正畸矫治附件的设计、制作策略与流程,还减轻了正畸医师临床工作量以及提升了患者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正畸的矫治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一项可以被各级口腔医疗机构接受的正畸数字化加工技术,能够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并享受同样技术服务的适宜新数字化正畸加工技术。

林泉宏[5]2016年在《下颌扩弓前后牙颌横向宽度变化的叁维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扩弓是正畸临床治疗有效获得间隙的一个重要方法。快速上颌牙弓扩大矫治技术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单纯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在把握适当的时机进行扩弓,矫治效果往往比较理想。不同于上颌扩展腭中缝,在出生后1-1.5岁下颌正中联合的软骨就与周围的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因此,至青春发育期已无法像腭中缝一样水平向展开,所以长期以来下颌扩弓就一直备受质疑,而近几年来,下颌扩弓技术在国内外逐步得到广泛使用,比如常用的Schwarz矫治器应用于下颌扩弓,并且研究显示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我院正畸科教授针对下颌特殊的解剖结构及下颌骨的发育特点,对下颌传统固定式螺旋扩弓器进行了改良,至今已成功矫治百余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下颌扩弓宽度的获得仅仅是牙齿的颊倾,针对下颌扩弓是否真正会对牙槽骨,牙根及颌骨等产生影响,扩弓的量的多少以及矫治效果的稳定性问题等,一直以来是正畸医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锥体束CT及专业叁维图像分析软件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精确分析叁维模型成为了可能,为我们精确评价下颌扩弓对牙齿及颌骨的影响,提供了有效手段。相对于传统的牙牙合模型测量及头影测量分析,从CBCT获得的叁维扫描数据重建的叁维模型,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观测模型而且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更高、测量内容更加全面,展现出其难以替代的优势。基于此,本实验拟采用CBCT影像技术,通过MIMICS15.0软件和Geomagic Studio 12软件对扩弓前后的下颌骨进行叁维重建和定点测量,评估青少年患者经过下颌扩弓治疗后牙颌的横向宽度变化,从而为临床应用下颌扩弓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选取29名应用下颌扩弓治疗的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影像数据进行叁维重建,并对下颌叁维模型进行测量,对比研究扩弓治疗前后测量结果,探讨下颌扩弓对患者牙冠、CEJ、牙槽骨、牙根、颌骨体、下颌角、髁状突横向宽度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扩弓矫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下颌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在10~14岁)扩弓前、扩弓后分别拍摄CBCT影像,运用MIMICS15.0图像处理软件和Geomagic Studio 12图像处理软件对所有的CBCT影像进行叁维重建分割,分别测量扩弓前后下颌尖牙区、第一前磨牙区、第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冠、CEJ、颊舌侧牙槽骨、颊舌侧下颌骨体、下颌角、髁状突的横向宽度距离,其中牙根宽度距离在二维CBCT片上测量,模型测量由同一测量者均测量3次,3次测量日期间隔1周,取叁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扩弓前后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等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牙弓拥挤青少年患者扩弓前后各项指标测量结果对比显示:1.下颌牙冠及釉牙骨质界间横向宽度均有增加,牙弓宽度得到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呈现以双尖牙区的增加最大,磨牙区次之,而尖牙区增加量较少,牙冠宽度增加的幅度稍大于釉牙骨质界间增加的宽度。2.下颌牙槽骨颊舌侧宽度均不同程度地得到增加,牙槽骨扩大方式与牙弓扩大方式类似,也呈现出后牙区扩大增加幅度最大,而尖牙区变化最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舌侧骨板宽度增加的幅度略大于颊侧骨板宽度增加的幅度,但小于牙冠及CEJ宽度增加的幅度。3.下颌扩弓后下颌牙根宽度得到少量增加,但其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牙根宽度的增加幅度较小,相对于牙弓、牙槽骨宽度的增加幅度最小。4.下颌颌骨体宽度变化的统计学结果提示,下颌扩弓前后,下颌骨体内外侧宽度在横向宽度上并没有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下颌角及髁状突宽度变化的统计学结果提示,下颌扩弓前后,下颌角及髁状突在横向宽度上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下颌扩弓技术能够有效开辟间隙,解决青少年颌骨横向不足和牙列拥挤。2.下颌扩弓的作用是下颌牙齿颊向倾斜的同时伴随着牙根的颊向移动及颊舌侧牙槽骨的改建。但是,对下颌骨体、下颌角、髁状突并没有影响。3.通过CBCT叁维重建的下颌模型,可以直观全面显示在X线片上无法呈现的叁维解剖结构,能够全方位的缩放、旋转操作,并能从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观察及任意切割旋转,准确细致地观察到每一处细微差别,对下颌骨的测量更为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 正畸活动和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研究与个性化设计[D]. 杨振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戴用压膜保持器对两种龈下致病性细菌影响的研究[D]. 吴学刚. 滨州医学院. 2014

[3]. 个性化设计在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的临床研究[D]. 宁晔.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4]. 3D数字化、个性化正畸矫治附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C]. 宋锦璘, 黄兰, 胡波, 孙吉成, 冯格. 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7

[5]. 下颌扩弓前后牙颌横向宽度变化的叁维测量研究[D]. 林泉宏. 大连医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正畸活动和固定保持器的临床研究与个性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