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中抽取58例作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29)单纯接受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针灸组(n=29)则在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①治疗后,针灸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②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结论: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可借鉴。
【关键词】针灸;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348-02
本研究为确定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对58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予以随机分组,分别实施单纯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现报道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变化,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共58例,均在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就诊,排除因其他原因所致运动功能障碍者、智力明显低下者,本组患儿均经体检、症状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脑瘫运动功能障碍,且其家长均知情同意。随机将上述患儿分成针灸组和对照组,均29例。其中,针灸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为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57±0.32)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为7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59±0.30)岁;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如下:①翻身训练:全身伸展、手足协调;②坐位训练:平衡坐位、体位转换;③竖头训练:抱球训练、三角垫法;④站立训练:骨盆控制、姿势转换;⑤爬行训练:下肢交互训练、平衡反应;⑥行走训练:交叉步态训练、骨盆训练。上述训练活动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每周坚持训练5d,坚持12周。
针灸组则在上述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即参考患儿病情选用相应穴位予以针灸治疗:①头针:选用智三针、顶中线、颞顶前斜线、顶旁线、颞三针、百会穴等;②体针:上肢瘫者针刺合谷穴、手三里穴和曲池穴等,下肢瘫者针刺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和解溪穴等。使用0.3mm×25mm华佗牌针灸针,以提插转捻法进针,并连接电针仪,依据患儿耐受力度、肌肉收缩情况等调节强度,可逐渐增大疏密度和强度。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10次是一个疗程,休息10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坚持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参考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1],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其测定项目包括翻身、卧位、坐位、跪、站立位、行走和跑跳,总分是19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运动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弱;测定时,维持室温在20~30℃范围内,患儿衣服不可过多,1~2层即可。
(2)观察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发育程度以及原始肌力等,评估其临床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2]
①显效: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发育程度以及原始肌力均接近于正常儿童;②有效: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发育程度以及原始肌力在原来基础上有明显进步;③无效: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发育程度以及原始肌力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均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比则实行t检验;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水平
治疗前,针灸组、对照组GMFM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针灸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针灸组患儿29例,显效者21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1例,其治疗总有效率是96.55%;对照组患儿29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3例,无效者8例,其治疗总有效率是72.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4,P=0.011)。
3.讨论
小儿脑瘫,指的是出生前与出生后1个月之间,小儿大脑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发听力、智力低下、癫痫、视觉以及感觉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小儿日后生长发育,需予以有效治疗,改善其运动功能。
当前,国内针对小儿脑瘫多采取常规运动功能训练疗法,其是全球上公认的脑瘫有效疗法,以长期反复刺激方式纠正其运动障碍。然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单一应用时,对部分患儿而言效果一般,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针灸属于传统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可改善其局部区域的神经元血供,加速其神经细胞功能代谢,并重建其神经元网络,最终恢复其运动功能。本研究结果提示,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献中,郑强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采用中药针灸联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9):118-119.
[2]梁现泽.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