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检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检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一、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淑文[1](2020)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索动态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头面部皮瓣移植术前设计中的临床应用。2、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SD大鼠背部皮瓣术后血循环状况,预测皮瓣活性;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术后评估灌注、预测皮瓣存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扩展其在皮瓣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选取12位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头面部皮瓣手术者,均于术前使用红外热像仪在标准环境下定位目标区域血管,指导术前设计,规划手术安全范围;观察术后术区愈合情况。2、建立10只SD大鼠坏死随意皮瓣模型,由两名不同整形外科医生于术后0.5小时、6小时、24小时、第3天和第7天分别拍摄皮瓣区域热像图和实物图,将术后第7天皮瓣切取行组织学分析;根据术后第7天的实物图计算皮瓣实际坏死面积。将热像图中皮瓣等分为近端成活区域和远端坏死区域,皮瓣颅侧2cm*2cm区域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区域,分析热像图得出各目标区域与对照区域的温差作为统计数据,对两名观察者数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计算及Bland-Altman分析,验证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可靠性;将术后0.5小时、6小时数据进行ROC分析,验证热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并根据ROC曲线坐标及临床特点得出最佳临界值。结果:1、应用动态热成像技术定位头面部血管区域,红外热像图显示血管主干及其部分分支走行路径清晰,据此设计手术安全区域,术后术区均如期愈合良好。2、术后第7天,10只SD大鼠皮瓣远端均发生坏死,皮瓣实际坏死比为35.54%±4.38。组织学评估皮瓣近端表皮和真皮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炎症浸润;皮瓣远端表皮层重度增厚,真皮层被大面积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Bland-Altman图示两名检测者差异大部分位于95%的一致性界限内,证明本研究使用的红外热像仪设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术后6小时ROC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表示在术后6小时使用红外热像仪据温差预测皮瓣活性能力中等,根据曲线坐标及临床特点,取最佳临界值3.2℃,灵敏度为90%,特异性为60%。结论:1、动态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辅助检测手段,操作简便且经济。皮瓣移植术前可通过动态红外热成像技术直观地定位血管,辅助选择合适血管蒂,指导设计及切取皮瓣。2、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预测SD大鼠背部随意皮瓣活性,在术后6小时皮瓣区域与皮瓣蒂部正常组织温差达3.2℃及以上时,皮瓣将发生部分或全部坏死。

黄钰[2](2020)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类型。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对67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本项研究包括了 58名男性患者和9名女性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0.4岁。损伤部位为上肢创面42例(其中手部创面34例,前臂创面8例),下肢创面25例(足部创面13例,踝关节创面12例)。皮肤缺损面积50 mm×30 mm到330 mm×80 mm。创面均有深部组织外露,其中49例污染严重,18例污染一般。急诊皮瓣修复12例,择期皮瓣修复55例。皮瓣长度70~330mm,平均128 mm;宽度40~100 mm,平均68 mm。术前均采用高频彩超确定皮瓣穿支的位置、数量、口径,术中均以高位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来源的穿支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以抗痉挛、抗凝、抗感染等处理。统计皮瓣的切取时间、穿支类型,分析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位置、数量、口径、源动脉与彩超定位的穿支信息,评价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67例皮瓣,64例均顺利成活。3例于术后48h后出现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延长,考虑动脉痉挛,予以拆除缝线、解痉治疗后1例血管危象解除,2例观察1h危象仍未缓解,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动脉栓塞,取栓并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血供恢复。3例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均成活。67例患者受区伤口于术后14~28d愈合。2例大腿供区因患者过早下床走路致皮肤裂开,经再次扩创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随访时间6~29月,平均10个月。移植的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血运良好且质地柔软,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60例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7例遗留瘢痕较宽,且瘢痕轻度增生,未出现明显瘢痕挛缩。瘢痕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过敏及迟钝。采用自制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疗效评定标准在随访时进行评分,67例皮瓣,优13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86.57%。结论:采用旋股外侧动脉的斜支作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可行的,因其肌间隙穿支比例较高,切取较降支更加简单方便,手术操作时间少,供区损伤减轻。斜支的穿支发出位置较高且供区隐蔽。高频彩超用于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术前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斜支是旋股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重要补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韩婷璐[3](2020)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穿支血管定位及皮瓣血运评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辅助定位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应用。②对比研究便携式超声多普勒(hand-held Doppler,HHD)与ICGA在多种类型穿支皮瓣中定位穿支血管的准确性,并尝试探讨、比较两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位置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③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比研究FLIR ONE热成像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及ICGA这三种方法评估皮瓣血运、预测皮瓣坏死的准确性。方法:①术前应用ICGA对拟切取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的上臂内侧区域进行穿支血管探测,标记探测到的穿支血管,并与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血管情况进行对比;回顾分析,评估ICGA探测上臂内侧区域穿支血管的准确性,评估ICGA在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中的价值。②术前分别应用HHD及ICGA对手术区域进行穿支血管探测,分别标记两种方法探测到的穿支血管,依据探测结果设计皮瓣,术中找到穿支血管后,将实际的穿支血管情况分别与术前HHD、ICGA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情况进行比对和关联研究,并进行记录。收集患者的皮瓣厚度和BMI信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HHD及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以及探测准确性与上述两个参数的关联性。③于每只大鼠腹部掀起一个10 × 3cm的穿支皮瓣,于皮瓣掀起即刻,分别应用FLIR ONE、NIRS、ICGA对皮瓣进行血运评估,术后第7天观察并记录皮瓣实际转归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将三种方法术中评估皮瓣血运的情况与实际转归相关联。结果:①在16例患者的16侧上臂内侧中,ICGA于每一例患者的上臂内侧近端或远端均探测到的穿支血管,平均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数量为2.4±0.9支(1~4支),16侧上臂内侧共探测到50支穿支血管。其中,在术中剥离过程中直接观察到35支(70%),且实际穿支血管的位置与术前ICGA定位的穿支血管位置一致;为避免过度剥离造成对穿支血管的损伤,我们未对剩下的15支(30%)穿支血管进行进一步解剖剥离,而直接将其保留在皮瓣蒂部,这些血管在二期手术进行皮瓣转移时可以全部观察到,且ICGA可以重新探测到这15支穿支血管的位置,并与一期手术时探测的位置一致。②30位患者共转移30块皮瓣,HHD共探测到36支穿支血管,术中实际找到25支(69.4%);ICGA共探测到48支穿支血管,术中实际找到42支(87.5%)。在30例病例中,最终使用ICGA定位的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的有21例(70%),使用HHD定位的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的有13例(43%);其中6例(20%),我们依据ICGA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情况调整了皮瓣设计,其中5例依据新的设计成功实施了皮瓣转移手术。ICGA探测穿支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及真阳性率均高于HHD,前者的这些参数值分别为:79.2%,53.8%,74.2%,87.5%,后者分别为55.6%,15.4%,46.6%,69.4%。在本研究中,HHD及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与BMI均无明显关联(p>0.05);HHD探测穿支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无明显关联(p>0.05),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呈负性相关性(p<0.05)。③在三种技术中,ICGA的敏感度(98.3%)、特异性(90.3%)及准确度(92%)最高,绝对灌注值较相对灌注值有更高的评估价值,FLIR ONE的检测结果次之;与NIRS的检测结果相比,ICGA和FLIR ONE的检测结果与皮瓣转归有更高的相关性。在所有评估参数中,应用FLIR ONE所获得的相对温度值对预测皮瓣坏死具有更大意义。实验表明,NIRS所测量的血氧饱和度也与皮瓣转归相关联,从皮瓣近端至远端,所测血氧饱和度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①上臂内侧可提供质地较薄且柔软的组织,用于局部或远位缺损修复时,具有供区损伤小、切口隐蔽等优点,ICGA可准确探测肱动脉穿支血管的位置,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②ICGA较HHD探测穿支血管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度,更适用于探测距离源动脉较近部位的穿支血管,且能参与到手术的多个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两种穿支血管探测方法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BMI的关系与既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涉及到多种类型皮瓣的穿支血管探测时,皮瓣厚度较BMI更能准确地反应穿支血管探测部位的真实情况;将来需要对上述内容做进一步研究。③在本研究中,ICGA预测皮瓣坏死的准确性最高,NIRS及FLIR ONE也能够对皮瓣转归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后两种方法具有设备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优点,可作为皮瓣血运评估比较好的的备选方案。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三种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

徐伟华,林平,许甜甜,吴咏军,涂迎春,吴裕平,黄志丹[4](2019)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31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穿支动脉定位,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9(35.3±1.5)岁;病程2~4(1.8±0.6)周。根据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数据及热成像图参数观察穿支数量、皮肤穿支点位置、穿支点活力以指导皮瓣设计,将检测结果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动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术中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52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8支,准确率为73.1%;术中红外线热成像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38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5支,准确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发现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80.6%;红外线热成像仪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31例获得随访,时间6~18(10.7±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肢体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穿支动脉定位实践中。

余道江,曹世坤,蔡卫超,孙卫,韩文雅,伍丽君,于文渊,庄卉如,赵天兰[5](2019)在《基于美容单位的自由式穿支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美容单位的自由式穿支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72例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男31例,女41例,年龄45~101岁。依据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创面周围穿支血管的探测信号,结合面部美容单位,不拘泥于传统的面部解剖学标志及解剖变异限制,更"自由"地设计以穿支血管为蒂的V-Y推进皮瓣、旋转皮瓣、螺旋桨皮瓣等多种形式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最大面积12.0 cm ×6.0 cm,最小面积1.5 cm ×1.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0.3~3.0 mm,部分蒂部为穿支血管束。结果 本组72例,68例一期愈合,术后外形良好;1例术后出血,皮瓣张力较大,切口愈合不良,予换药处理,2周后愈合;3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延迟愈合。结论 对于肿瘤扩大切除后面部缺损的修复,基于面部美容单位及术前多普勒探查的穿支血管设计自由式穿支皮瓣,是一种安全、可靠、多形的皮瓣,既可在皮瓣的选择方面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又可取得更好的美容效果。

郭宇[6](2019)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宽景成像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ar flow imaging,HFCDFI)联合宽景成像技术在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术前导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7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及瘢痕挛缩患者。男52例,女22例;年龄1866岁,平均3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例,重物砸伤14例,摔伤12例,机器绞伤12例,烫伤瘢痕8例,感染溃疡6例。损伤部位:小腿26例,足23例,手、腕部20例,头颈部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清创后创面范围为6.0cm×3.5cm36.0cm×11.0cm,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甚至内置物外露,部分难愈性创面,均行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分为三组,HFCDFI组24例(2016年8月2016年11月,方法:单纯采用HFCDFI探查穿支),HFCDFI联合宽景成像组29例(2017年1月2018年10月,方法:HFCDFI联合宽景成像探测穿支),HFCDFI联合宽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21例(2017年1月2019年2月,方法:HFCDFI联合宽景成像探测穿支,同时做了DSA检查)。采用纵向及横向对比回顾性分析探测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供来源、直径、数量、走行、体表位置、血流成像及与体区关系等,以及根据源动脉的穿支信息,确定优势穿支为血管蒂设计皮瓣,通过皮瓣修复重建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7.0cm×4.5cm38.0cm×12.0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转髂腹股沟皮瓣覆盖。结果:HFCDFI组:24例患者术前利用HFCDFI共探测到的51支穿支,术中发现4支穿支于股直肌内返折,没有肌皮穿支。均成功探到优势穿支,术中证实优势穿支均存在,走行特点与术前探测结果匹配度92.2%。其中23例(95.83%)优势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例(4.17%)优势穿支来自斜支。术后1例患者皮瓣边缘发生坏死,考虑原因为血管危象,因坏死面积较小,经换药后逐渐愈合。5例供瓣区采用临近接力穿支皮瓣覆盖,余直接拉拢缝合,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血运好,弹性佳,受区外形功能满意。供瓣肢体活动自如,未见功能障碍。HFCDFI联合宽景成像组:29例患者术前利用HFCDFI结合宽景成像共探测穿支69支,均成功探测到优势穿支,优势穿支降支来源24例(82.76%),斜支来源5例(17.24%),且术中证实优势穿支存在,定位准确,走行特点与术前宽景图结果匹配度100%。较单独使用HFCDFI,结合宽景成像可以将降支或斜支的穿支血管分支关系,及其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走行,完整的在同一图像中呈现出来,且显示血管形态、直径,穿支穿入、穿出肌肉的部位,以及皮下脂肪、肌肉的厚度等解剖信息。使术者更直观、全面的了解穿支体区关系,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效率。术后28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边缘局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均直接缝合,伤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血运佳、弹性好,供区及受区外形、功能均良好。HFCDFI联合宽景成像+DSA组:21例患者术前利用HFCDFI结合宽景成像均成功探测到优势穿支。同时行DSA检查,探测结果与HFCDFI结合宽景成像相吻合。术中证实优势穿支存在,定位准确,走行特点与探查结果匹配度100%。共探测穿支52支,优势穿支降支来源16例(76.19%)、斜支来源5例(23.81%)。6例供瓣区采用临近接力穿支皮瓣覆盖,余直接拉拢缝合,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5例,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血运佳、弹性好,供区及受区外形、功能均良好。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合宽景成像导航,可显示其穿支特点、血流动力学信息及与体区关系,使术者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穿支情况,提高了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及手术效率。该方法无创、可反复操作、无辐射、经济实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金俊俊[7](2019)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并总结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特点、手术注意事项、优缺点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查阅、学习近年来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包括解剖学研究、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伴重要组织结构外露的患者,患者入院后积极对足部创面进行清创,清除坏死、失活的组织,定期进行换药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创面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及渗出后,选择以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缺损面积大小4.8cm×8.0cm至11.0cm×16.0cm,术中切取皮瓣面积6.0cm×9.0cm至12.0cm×18.0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5例患者术中吻合神经重建感觉功能。术后积极予以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处理,通过观察腹部外形、腹肌力量,移植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疤痕,患足外形、活动及感觉等情况,了解并明确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效果及优缺点等。结果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选择的23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良好,皮瓣供区全部一期愈合,其中1例皮瓣出现边缘坏死,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余皮瓣一期愈合。定期随访6至18个月,皮瓣供区术中直接拉拢缝合,愈合处未见明显疤痕增生,腹部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膨隆及凹陷,无腹肌力量减退,腹部无疼痛;移植的皮瓣血运良好、弹性佳、质地软、未见瘢痕挛缩,足外形及活动度好,无疼痛。术中5例吻合神经感觉支的患者中,3例皮瓣感觉恢复达到S2,2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3,余1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DIEP皮瓣供区位置隐蔽,切取方便,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软组织量充足,容易塑形;手术中保留了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降低对腹壁的损伤;必要时可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使得部分感觉得到修复;术中皮瓣供区和皮瓣受区可以同时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及麻醉时间延长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实现了穿支皮瓣“以最小的供区损害获得受区最佳的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愿望,符合现阶段皮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王俞明[8](2019)在《精确化三维超声定量造影血管重建技术在穿支皮瓣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结合高频彩超与超声造影增强技术,对超声造影血管重建方式进行改良,采用了实时定量造影和超声体表声影定位器,对拟定行穿支皮瓣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测定,以此探究其临床价值,为术前皮瓣设计及术中操作提供精确参考。方法:回访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过穿支皮瓣移植手术的患者31例,其中16例组1患者术前采用精确化三维超声定量造影血管重建技术,获得穿支血管三维解剖信息及血流动力学特征;15例组2患者采用传统高频多普勒彩超探查穿支血管出肌点。根据术前探测情况设计并切取皮瓣,术中将实际情况与术前探测定位核实比较。结果:术后组1皮瓣存活率100%,术前三维血管重建图像与术中穿支血管探测完全相符,穿支出肌点定位精确,术前与术中真实位置误差在0.4cm之内;组2定位误差较大且存在2例假阳性,皮瓣存活率仅73.3%。穿支分离时间组1明显优于组2(p<0.05)。结论:通过三维超声定量造影血管重建技术联合超声声影体表定位器,可以获得稳定的三维超声血管图像和准确的体表定位标记,实现精确化的三维血管超声导航,有利于术前方案设计,同时指导术中操作,减少手术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

赵光勋,胡沣,王进,杨光,石磊,夏添,江妍妍[9](2018)在《穿支皮瓣术后标记系统设计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穿支皮瓣解剖的术后标记系统设计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术后标记系统指根据穿支皮瓣的基本解剖结构及血供特点,于术后在皮瓣表面及受区标记各观察点,并根据标记的测听点,配合使用手持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听,以及以穿支点为中心的钟面测量血供观察法,对皮瓣血供进行观察、判断。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在行穿支皮瓣手术患者2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100例用单纯传统血运观察(传统血运观察组)、100例用传统血运观察和术后标记系统监测(联合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准确率、手术探查率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差异。结果传统血运观察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多集中于术后48 h内,两组手术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阳性率、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血运观察组血管危象手术探查率(87.5%)高于联合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皮瓣成活率(99%)高于传统血运观察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穿支皮瓣术后标记系统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指导皮瓣血供观察,及时发现并判断血管危象并指导非手术有效干预,提高穿支皮瓣成活率。

姚晓君[10](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在股前外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股前外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移植是目前临床修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常用办法,而穿支血管的解剖变异常常为临床医生获取皮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应用影像学技术例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在术前进行穿支血管的定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穿支血管的数量及分布,使手术更加安全、方便,但哪种技术更合适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目的:通过对比CDFI和CTA在ALTPF移植术前定位的应用,为CDFI和CTA应用于ALTPF移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间于我院住院拟行ALTPF移植的患者40例,分为CDFI组和CTA组(每组各20例),术前分别应用CDFI和CTA进行股前外穿支的定位和皮瓣设计,观察参数如下:(1)皮肤缺损面积,(2)皮瓣制备时间,(3)髂髌距离(同侧髂前上棘到髌骨外上缘的距离),(4)术前术中符合率,(5)皮瓣相关并发症,(6)供区并发症,(7)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降支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符合率、术后供区并发症和皮瓣并发症,对LCFA降支的最大流速和平均流速进行性别、左右侧别和年龄相关比较分析。对穿支穿出阔筋膜的穿出点进行术前坐标轴分布统计分析。观察术后皮瓣的皮温、色泽、皮纹、质地和毛细血管充盈试验以及有无血管危象。结果:CDFI组的穿支符合率为92.31%,CTA组为87.5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两组患者的皮瓣相关并发症(CDFI组=0%、CTA组=5%,P=0.317)、供区并发症(CDFI组=10%、CTA组=5%,P=0.55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CFA降支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在男女之间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6和0.619);左右侧之间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82和0.711);在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6和0.474)。CDFI组皮瓣的皮温1例较低,1例较高,CTA组皮瓣皮温1例较高,其它均处于正常范围,均无血管危象出现,皮瓣全部存活。结论:(1)CDFI能够提供比较准确地穿支血管定位,在穿支主干血管的分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CTA能够提供穿支三维的立体空间结构,更直观、准确显示穿支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但存在一定的电离辐射。(3)CDFI和CTA都可以应用于ALTPF的术前设计,满足不同部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重建手术。

二、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动态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术前设计中的临床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2章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预测随意皮瓣活性中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
    3 方法
        3.1 SD大鼠坏死随意皮瓣模型的制作
        3.2 拍摄热像图的环境及方法
        3.3 热像图的分析
        3.4 观察指标
        3.5 组织学评估
        3.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皮瓣坏死比
        4.3 组织学评估
        4.4 热像图分析
        4.5 可靠性
        4.6 有效性
    5 讨论
        5.1 坏死皮瓣模型及其病理生理
        5.2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预测皮瓣活性中的临床应用
    6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3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院前急救
        2.2.2 首诊评估
        2.2.3 穿支的彩超定位
        2.2.4 受区清创
        2.2.5 皮瓣的切取
        2.2.6 皮瓣移植
        2.2.7 供区处理
        2.2.8 术后治疗
    2.3 随访及评价指标
3 结果
    3.1 手术情况
    3.2 斜支发出的穿支类型
    3.3 穿支定位符合率
    3.4 皮瓣成活及随访情况
    3.5 供区愈合及随访情况
    3.6 皮瓣术后疗效评价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编号1)
    4.2 病例2(编号2)
    4.3 病例3(编号13)
    4.4 病例4(编号29)
5 讨论
    5.1 穿支定位的方法
        5.1.1 便携式多普勒定位技术
        5.1.2 CTA定位技术
        5.1.3 MRA定位技术
        5.1.4 DSA定位技术
        5.1.5 高频彩超定位技术
    5.2 本组研究定位情况
    5.3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发出的皮肤穿支类型
    5.4 在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中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肤穿支的意义
    5.5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与供区恢复情况
    5.6 手术注意事项
6 总结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1 致谢

(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穿支血管定位及皮瓣血运评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
    1.1 引言
    1.2 背景
    1.3 既往可用于组织灌注评估(包含血管定位)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1.4 ICG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1.5 应用ICGA时的注意事项
    1.6 总结
第二部分 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辅助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定位穿支血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便携式超声多普勒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准确性对比研究及临床应用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 多种皮瓣血运检测技术的对比实验研究
    4.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4.2 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4)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方法
    2.2 红外线热成像仪方法
    2.3 皮瓣设计
    2.4 皮瓣切取与修复
    2.5 术后处理和随访
3 结果
4 讨论
    4.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优点
    4.2 穿支皮瓣血管定位的方法选择
    4.3 红外线热成像仪操作注意事项

(6)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宽景成像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精确化三维超声定量造影血管重建技术在穿支皮瓣术前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用穿支血管超声探查结果
    3.2 两组穿支皮瓣定位及疗效比较
    3.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穿支皮瓣概述
    4.2 现有穿支血管的术前探查技术的回顾
    4.3 本研究的特点、意义
    4.4 本研究仍存在的缺陷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在股前外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查方法
    2.3 术中发现
    2.4 术后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影像学定位
    3.3 预后
    3.4 LCFA降支
    3.5 穿支阔筋膜穿出点的术前、术中定位分布情况
    3.6 穿支的直径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D]. 盛淑文. 南昌大学, 2020(08)
  • [2]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D]. 黄钰. 苏州大学, 2020(02)
  • [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穿支血管定位及皮瓣血运评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韩婷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J]. 徐伟华,林平,许甜甜,吴咏军,涂迎春,吴裕平,黄志丹. 中国骨伤, 2019(11)
  • [5]基于美容单位的自由式穿支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余道江,曹世坤,蔡卫超,孙卫,韩文雅,伍丽君,于文渊,庄卉如,赵天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11)
  • [6]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宽景成像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D]. 郭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19
  • [7]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D]. 金俊俊. 扬州大学, 2019(02)
  • [8]精确化三维超声定量造影血管重建技术在穿支皮瓣术前评估中的应用[D]. 王俞明. 浙江大学, 2019(03)
  • [9]穿支皮瓣术后标记系统设计及临床应用[J]. 赵光勋,胡沣,王进,杨光,石磊,夏添,江妍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8(04)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在股前外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姚晓君.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检测仪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