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点”在哪里?

“新增长点”在哪里?

一、“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论文文献综述)

刘九如[1](2022)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版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出版成为主攻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促使数字出版内容与服务创新升级,新阶段数字出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把握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强化产品化战略,坚持内容为本,充分利用最新技术,真正落实"一把手"工程。

杨紫薇[2](2022)在《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顺势前行》文中研究说明当记者见到雄岸集团董事长李伟时,他正忙着参与阿里前橙年会的彩排。作为阿里曾经的一员,李伟受邀为此次年会创作了主题歌。软件工程师、吉他手、作曲人、创业者......拥有着多重身份的李伟,面对记者的采访始终保持清晰且严谨的逻辑。在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李伟的每一?

郑卫丽,王标[3](2021)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文中研究指明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蕴含的真理力量、信仰伟力、实践精神、人民情怀等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就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社会大课堂、融媒体大氛围、党史学习新契机、红色基因好传统的协同作用,增强实践自觉;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

连晓卫[4](2021)在《万家乐 原创科技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词》文中认为家电行业第一个机遇与挑战来自科技,5G、IoT、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带来新产品、新业态、新业务模式,家电行业跟这些新技术结合可以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行业需要去洞察消费者,把思路打开,利用新技术拓展边界。随着我国新基建的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将加速落地,届时将对家电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挑战。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5](2021)在《党建引领聚合力 深度融合促发展——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融合发展谱新篇》文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与"魂"。近年来,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地铁设计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目标,在搞活经营、市场拓展中,做到攻坚在哪儿,政治建设就在哪儿;在科研创新、战略规划中,做到突破在哪儿,组织建设就在哪儿;在学习教育、树立标杆中,做到人才在哪儿,思想建设就在哪儿;走出了一条党建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之路。

段伟文,吴冠军,张爱军,高山冰,韩东屏,孙伟平,程广云,杨通进,何云峰,刘方喜,蓝江,吴静,郑曦,秦子忠,崔中良,赵涛[6](2021)在《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笔谈)》文中提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物技术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联合积聚力量,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也使之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学术领域的热点,研究成果丰硕。新一代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人类创造了更加智能的生产活动、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政府治理、法律、安全、道德伦理等方面,人工智能也提出新问题甚至挑战,也是新的学术议题和学术增长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长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方面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少。2021年7月,本刊编辑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编辑部根据专家发言整理并形成笔谈,从不同角度展现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为推动学术界对人工智能课题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应有的努力。

安钰峰[7](2021)在《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强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治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走好中国特色网络强国之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网信发展之路;明确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思路,按照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的要求,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通过管好互联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用好互联网、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掌握话语权、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措施,强化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

范晓鹏[8](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杜先龙,朱哲,刘晖[9](2021)在《媒体融合,如何提升"四力"?——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近年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围绕"媒体+新闻、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进行了探索,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杜方鑫[10](2021)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参与省市同东盟国家贸易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出版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攻方向
    (一)电子出版及其特征
    (二)互联网出版及其特征
    (三)融合出版及其特征
二、新阶段数字出版发展态势
    (一)数字技术推动出版业全面转型
    (二)新阶段数字出版侧重于四方面融合
        1. 技术融合
        2. 内容融合
        3. 渠道融合
        4. 人才融合
    (三)当前数字出版的创新探索
三、把握数字出版新的发展机遇
    (一)调整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和方向
    (二)强化数字化转型思维,实施产品化战略
    (三)坚持内容为本,推动音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创新
    (四)紧跟数字技术应用,关注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影响
    (五)落实“一把手”工程,推动体制机制调整

(2)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顺势前行(论文提纲范文)

1 把电商做精
2 掘金短视频
3 春天已来临
4 赴美正当时

(3)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神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理论思考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引领时代新人以科学理论建构伟大梦想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精神,鼓舞时代新人以过硬本领投身伟大事业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奉献精神,号召时代新人敢于牺牲奉献投入伟大斗争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警示时代新人胸怀“国之大者”铸魂伟大工程
二、实现思路: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考量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教育引领时代新人在真学真信中强化真理认同
    (二)善用“沉浸式”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教育引领时代新人在真懂真用中增强行动自觉
    (三)善用融媒体大氛围,教育引领时代新人在情感体验中增强精神主动
    (四)依托“党史”学习新契机,教育引领时代新人在历史坐标中担当时代大任
    (五)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引领青年在弘扬光荣传统中传承红色基因
三、意义表达: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价值理想
    (二)坚定为人民幸福而不懈探索的价值追求
    (三)弘扬青春因磨砺而出彩的先锋精神
    (四)树牢“大历史观”格局中把握人生主动

(4)万家乐 原创科技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紧跟时代步伐做好产业布局
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渠道竞争力
原创科技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词

(5)党建引领聚合力 深度融合促发展——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融合发展谱新篇(论文提纲范文)

党建引领 轨道交通设计“龙头”再提速
科技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锻造工匠 设计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地铁

(6)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人机伴生:从机器人伦理到道德机器(1)
    一、作为文化创新的机器人文化
    二、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
    三、面向泛智能体社会的伦理考量
人工智能、智人与神圣人
社交机器人与美国伪选举
社交机器人领域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永远不会有主宰人类的智能机器人
智能伦理亟待重构(1)
人工智能与意义世界的重构
寻求人工智能伦理的国际共识———以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建设为例
    一、全球共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二、欧盟AI伦理建设及其启示
    三、寻求何种共识
    四、如何寻求并强化AI伦理的全球共识
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
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批判研究
算法的边界
反思司法人工智能
数字剥削与社会正义
    一、剥削及其不正义
    二、数字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三、剥削的多重性与社会正义
人机交互实现的共情感知基础(1)
    一、人机交互面临的挑战
    二、人机共情是应对挑战的方法
    三、人机交互实现共情的感知基础
        (一)人机交互的共情难题
        (二)人机交互实现的共情感知基础方式
        1.人工共情能力以感知经验为基础
        2.人工共情能力以多模态为感知方式
        3.人工共情能力整合多种感知机制
        (三)人机交互实现的共情教育
    四、结论
对“人工智能的理论阐释”部分专家发言的评议与澄思

(7)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强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方向
    1. 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 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网信发展之路。
二、明确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思路
    1. 技术要强——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2. 内容要强——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3. 基础要强——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三、强化中国特色网络强国建设措施
    1. 管好互联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2. 用好互联网——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
    3. 掌握话语权——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媒体融合,如何提升"四力"?——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体+新闻,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
二、媒体+政务,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
    1. 聚焦主线,做强主题宣传。
    2. 加强策划,做强正面宣传。
    3. 打造特色,做强主流舆论。
三、媒体+服务,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
    1. 做好热点报道。
    2. 做好重点报道。
    3. 做好疑点报道。
四、媒体+商务,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

四、“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J]. 刘九如. 现代出版, 2022(01)
  • [2]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顺势前行[N]. 杨紫薇. 国际金融报, 2022
  • [3]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J]. 郑卫丽,王标. 重庆社会科学, 2021
  • [4]万家乐 原创科技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词[J]. 连晓卫. 现代家电, 2021(10)
  • [5]党建引领聚合力 深度融合促发展——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融合发展谱新篇[J].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咨询, 2021(09)
  • [6]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笔谈)[J]. 段伟文,吴冠军,张爱军,高山冰,韩东屏,孙伟平,程广云,杨通进,何云峰,刘方喜,蓝江,吴静,郑曦,秦子忠,崔中良,赵涛. 阅江学刊, 2021(04)
  • [7]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网络强国[J]. 安钰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5)
  •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媒体融合,如何提升"四力"?——以咸宁日报传媒集团为例[J]. 杜先龙,朱哲,刘晖. 新闻前哨, 2021(07)
  • [10]西部陆海新通道参与省市同东盟国家贸易潜力研究[D]. 杜方鑫. 广西大学, 2021

标签:;  ;  ;  ;  ;  

“新增长点”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