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熔作用论文_董昕,张泽明,田作林,李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喜马拉雅,穹隆,花岗岩,岩石,片麻岩,包裹。

深熔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昕,张泽明,田作林,李冰[1](2019)在《拉萨地体东部早侏罗纪变质和深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不仅记录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新生代的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且还记录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拉萨地体的拼合作用。本文对拉萨地体东部东久地区的片岩和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片岩经历了峰期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中压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以及晚期的降温、降压过程。片岩记录了峰期矿物组合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退变质矿物组合石榴石+夕线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堇青石+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片岩的峰期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约为720℃、0.9GPa;退变质条件约为670℃、0.59GPa以及480℃、0.12GP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石榴石长英质脉体具有显着的Eu元素正异常(δEu=3.57),为斜长石堆晶的产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片岩和脉体在早侏罗纪的181 Ma和195 Ma发生了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文结合已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东久地区的高级变质岩可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岩片,在早侏罗纪先后经历了相似温、压条件的变质作用,为南、北拉萨地体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晓英,王玲,孟子岳,王思翔[2](2019)在《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碰撞过程中会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现象,形成深熔熔体。深入认识深熔熔体的组成和演化是大陆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熔融过程中产生的熔体会被超高压岩石中的转熔矿物所捕获,最终以多相晶体包裹体(multiphase crystal inclusion,简称MCI)的形式保存下来。多相晶体包裹体通常具有典型的负晶形和爆裂纹,主要以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为主含有少量的硫酸盐矿物。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原位微区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相晶体包裹体是由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硅酸盐或/和碳酸盐初始熔体熔体结晶而成。在降压折返过程中,高压岩石中的含水矿物,如多硅白云母、钠云母和帘石等脱水引发部分熔融产生硅酸盐熔体,而碳酸盐熔体则由碳酸盐矿物部分熔融产生。富Na矿物如钠云母脱水熔融产生的包裹体具有相对较高的Na含量,而部分富K的包裹体主要由富K矿物如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所产生。近年来随着微区原位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矿物的形态结构到矿物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技术有了飞速发展,通过对超高压岩石中包裹的多相晶体的详细研究,可限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部分熔融的组成、时限和形成机制,对大陆深俯冲的构造热演化和折返机制有重要制约。(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晓英,郑永飞[3](2019)在《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岩石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碰撞过程中会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现象,形成深熔熔体。深入认识深熔熔体的组成和演化是大陆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熔融过程中产生的熔体会被超高压岩石中的转熔矿物所捕获,最终以多相晶体包裹体(multiphase crystal inclusion,简称MCI)的形式保存下来。多相晶体包裹体通常被包裹在难熔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绿辉石、蓝晶石等矿物中,一般具有典型的负晶形和爆裂纹。其矿物组成主要以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徐晓飞[4](2019)在《贺兰山变泥质岩深熔作用和S型花岗岩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贺兰山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的最西部,广泛出露有泥质麻粒岩和S型花岗岩,通过它们的研究可以揭示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古元古代的碰撞造山作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区高压泥质麻粒岩和S型花岗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对该区域中压泥质麻粒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及其构造意义仍缺乏详细的研究;对该区域S型花岗岩的成因和造山过程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本论文是在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以贺兰山杂岩中的中压泥质麻粒岩和S型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变质相平衡模拟、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全岩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贺兰山杂岩中的中压泥质麻粒岩变质演化特征和变质时间以及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而对孔兹岩带造山演化过程给出了一定的限定。本论文取得主要的认识如下:(1)根据镜下观察,在贺兰山中压泥质麻粒岩中识别出四期变质阶段,其中M_1–M_3阶段位于固相线之上,而M_4则为最终稳定于固相线之下的阶段。依据石榴子石变斑晶的边部及内部包体(夕线石+石英±黑云母)和基质中的斜长石、钾长石和金红石残余,划分为峰期变质阶段(M_1);依据金红石被钛铁矿交代,划分为M_2阶段;依据石榴石被堇青石交代并形成堇青石的冠状边划分为M_3阶段。根据相平衡模拟的结果得出四个变质阶段对应的变质条件分别为9.6–10.2 kbar/825–830℃、6.2–10 kbar/805–835℃、5.5–6.6 kbar/795–835℃和<6.2 kbar/<820℃。因此,贺兰山中压泥质麻粒岩记录了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包含近等温降压和之后近等压降温的过程。此外,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到中压泥质麻粒岩的变质年龄为1931±21 Ma,该年龄指示退变质降温的时代。(2)贺兰山1.95 Ga的S型花岗岩为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A/CNK=1.15–1.25)。该类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且变化范围较大(64.49–74.07 wt.%),也具有较高的TiO_2(0.14–0.91 wt.%)、Al_2O_3(13.0–15.60 wt.%)、K_2O(4.99–5.93 wt.%)、Fe_2O_3~T(1.10–1.47wt.%)和MgO(0.33–0.38 wt.%),但Na_2O/K_2O比值(0.37–0.81)相对较低。此外,该类型花岗岩具有正到负的Eu异常,并且富集轻稀土(LREE)而重稀土(HREE)相对平坦。全岩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贺兰山泥质麻粒岩和1.95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相同的ε_(Nd)(t)同位素值,分别是–1.62~–0.85和–0.98~0.11,指示这些S型花岗岩是由区域变泥质岩深熔作用形成的,并没有无地幔物质的加入。(3)贺兰山1.95 Ga的S型花岗岩的主量元素成分变化较大,同时对比实验熔体发现该类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铁镁含量。通过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模拟,表明此种成分变化与熔融源区残留体中转熔的石榴子石和钛铁矿以及黑云母等富铁镁矿物被捕获到熔体中有关。(4)前人的研究指出孔兹岩带1.93–1.90 Ga的S型花岗岩的形成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并且其ε_(Nd)(t)值比贺兰山1.95 Ga的S型花岗岩要高。因此,我们认为在整个造山带演化过程中S型花岗岩的ε_(Nd)(t)值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不同的造山阶段,即本研究中1.95Ga的S型花岗岩是在同碰撞过程中完全由变质沉积物深熔形成的,而1.93–1.90 Ga的S型花岗岩的形成伴随着地幔物质的加入,则标志着造山带进入到后碰撞伸展阶段且伴随有局部的地幔物质上涌。(5)在~1.95 Ga时,阴山与鄂尔多斯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变泥质岩在下地壳发生深熔作用并形成中-高压泥质麻粒岩和1.95 Ga同碰撞S型花岗岩;之后随着板块的断裂导致造山带构造伸展并引起地壳快速抬升和局部地幔物质上涌,使得变泥质岩再次发生减压和/或加热熔融(地幔岩浆的底侵或侵入),并形成1.93–1.92 Ga的超高温麻粒岩和1.93–1.90 Ga的后碰撞S型花岗岩。(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志慧,陈龙耀,曲玮,胡娟,刘晓春[5](2019)在《南秦岭佛坪地区早中生代变质-深熔-变形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等构造变形分析,勾勒出南秦岭佛坪地区龙草坪混合岩化片麻岩穹隆、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以及秧田坝—十里铺走滑剪切带的基本形态。同时,对该区混合岩、麻粒岩以及变形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其中中色体年龄集中在(211.8±1.9)Ma,浅色体中锆石边部年龄为(203.7±1.6)Ma,而继承核部则显示了与本地区泥盆纪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一致的年龄谱系。麻粒岩的锆石也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与边分别得到(201.5±7.0)Ma和(188.1±1.5)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伟晶岩和细粒花岗岩样年龄分别为(200.4±2.0) Ma和(201.1±1.5) Ma,误差范围内一致。穹隆一带的副片麻岩和走滑剪切带南侧变质沉积岩分别得到(198.1±2.2) Ma和(196.1±2.1) Ma的变质年龄。佛坪县城片麻岩穹隆一带的变形花岗岩年龄为(205.5±3.0) Ma。综合以上构造变形与变质-深熔-岩浆作用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佛坪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并提出片麻岩穹隆侵位过程中得到了作为勉略带东侧部分的秧田坝—十里铺韧性走滑剪切带活动的促进。并认为南秦岭构造带至少在217~212Ma之前仍处于俯冲环境,于211~201 Ma进入同碰撞背景,并于200~190 Ma完成同碰撞向伸展体制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盖永升[6](2018)在《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差异折返及其深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近年来随着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江尕勒萨依、英格利萨依、淡水泉和木纳布拉克四个地区相继识别出一系列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并确定江尕勒萨依和英格利萨依地区变质岩石峰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目前为止,在南阿尔金尚未发现典型的超高压指示矿物-柯石英和金刚石的报道。同时对淡水泉地区高压变质岩石的研究目前仍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峰期变质条件及退变质时代的研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导致区内不同区段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变质演化关系也不明确。此外,前人研究发现淡水泉-英格利萨依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变质峰期温度可达900~1000°C,如此高的变质温度下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是否经历了明显的部分熔融,目前尚未有清晰的认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变质作用、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及Hf同位素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南阿尔金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和淡水泉地区高压-超高压岩石以及淡水泉-英格利萨依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中的深熔脉体、花岗岩脉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1.首次在南阿尔金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地区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指示矿物-柯石英,确定了该岩石的变质演化期次及峰期、退变质时代。(1)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地区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均以包裹体形式保存在绿辉石中,拉曼分析显示包裹体具有典型的512 cm-1柯石英特征谱峰,岩石峰期矿物组合为Grt+Omp+Coe+Ru。柯石英的发现为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矿物学证据。(2)温压估算得到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含柯石英榴辉岩峰期变质条件为P>2.8GPa,T=728~880°C,之后分别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两期退变质;年代学研究得到两期变质时代分别为~500Ma和~450Ma,结合不同锆石区域的包裹体特征,其分别代表了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及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构成一条顺时针演化的P-T-t轨迹。2.在淡水泉地区新发现退变榴辉岩,并确定该区先期报道的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均达到了榴辉岩相。(1)在淡水泉花岗质片麻岩(前人报道的花岗质高压麻粒岩)中发现呈透镜体状产出的退变榴辉岩,其变质锆石核部(~500Ma变质域)的矿物包裹体组合为Grt+Omp+Q+Ru,并显示重稀土平坦,无明显Eu异常的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岩相学观察显示该岩石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Grt+Cpx+Pl+Ru+Q)和角闪岩相(矿物组合为Grt+Amp+Pl+Q)两期退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估算获得两期退变质条件分别为P=1.22-1.31GPa,T=845-900°C和P=0.9~1.1Gpa,T=660~700°C,共同构成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2)在淡水泉花岗质片麻岩体(前人报道的花岗质高压麻粒岩)内识别出一套高Ca组分花岗质片麻岩,其中的石榴子石保留有完好的进变质环带,变质相平衡模拟及矿物对温压计估算,获得一条完整的顺时针的P-T轨迹,限定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2.2~2.5GPa,T=950~1000°C,同样达到榴辉岩相变质条件。(3)在含蓝晶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前人报道的泥质高压麻粒岩)样品中发现石榴子石保留有完好的进变质环带及矿物包裹体,变质相平衡模拟及矿物对温压计同样得到一条完整的变质演化P-T轨迹,并利用石榴子石成分环带限定岩石峰期变质条件为P=1.8~2.3GPa,T=860~930°C,表明其峰期变质条件同样达到榴辉岩相。3.首次在淡水泉地区高压变质岩石(包括前人报道的花岗质高压麻粒岩、泥质高压麻粒岩和石榴辉石岩)中获得一期~483-488Ma的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较江尕勒萨依-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450Ma的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早~30Ma。结合区内研究成果,淡水泉和英格利萨依地区普遍经历了一期温度>900~1200°C的高温-超高温事件,明显高于同等压力条件下江尕勒萨依-克其克江尕勒萨依各类超高压变质岩石温度(<800~900°C)。以上特征共同显示南阿尔金不同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差异折返的特点。4.确定了淡水泉-英格利萨依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中深熔脉体及区内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介于484~488Ma,结合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对其源区及形成机制进行了限定。(1)淡水泉地区退变榴辉岩、花岗质片麻岩及石榴子石辉石岩中深熔脉体的形成时代为484~488Ma,与淡水泉榴辉岩相岩石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一致。另外,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对比,论证提出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部分熔融熔体来自花岗质片麻岩本身,退变榴辉岩中的部分熔融熔体除该榴辉岩之外还有花岗质片麻岩熔体的贡献,而石榴子石辉石岩中部分熔融熔体除自身的部分熔融之外还有围岩含蓝晶石石榴子石黑云片麻岩的贡献。(2)英格利萨依花岗质片麻岩内浅色脉体和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分别为485Ma和486Ma,地球化学显示其中浅色脉体高SiO_2、富K(K_2O=8.08%~9.95%)、Na,贫Ca、Fe_2O_3T、MgO以及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的特点与淡水泉地区花岗质片麻岩内浅色脉体一致,表明其可能为花岗质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明显升高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Mean=0.15±0.81)则反映熔体运移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来自区内基性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熔体的混染;花岗岩脉与淡水泉-英格利萨依花岗质片麻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εHf(t)Mean=-3.75±0.48),暗示其主体同样可能是花岗质片麻岩部分熔融的产物。5.综合南阿尔金不同地区高压-超高压研究成果,本文初步认为南阿尔金不同区段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差异折返与俯冲板片在俯冲隧道内不同层次多次拆离折返有关。南阿尔金不同区段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可能位于俯冲板片的不同部位,在俯冲过程中靠近上部地幔楔或地幔热点附近的那些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将优先被加热、诱发部分熔融并导致部分岩石快速折返,这可能是导致淡水泉-英格利萨依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峰期与/或早期退变质阶段温度较高并优先折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12-01)

宋衍茹,Zhang,Z,M,Ding[7](2018)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镁铁质麻粒岩高温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和亚洲大陆在新生代碰撞的产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部分熔融和花岗岩成因的天然实验室.然而,位于喜马拉雅中东部的高喜马拉雅岩系中的变镁铁质岩石的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的条件和时间尺度尚存在争议.张泽明等对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镁铁质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这些富含浅色条带的镁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柯贤忠,周岱,龙文国,王晶,徐德明[8](2018)在《云开地块印支期变质-深熔作用:混合岩、片麻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开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是华南地区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云开地块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片麻岩(5个样品)和花岗岩(1个样品)开展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440.3±3.3Ma、230.2±2.9Ma、230.7±1.3Ma、459.5±2.7Ma、431.5±4.3Ma、229.2±5.4Ma、229.7±2.7Ma 7组变质(深熔)或岩浆年龄和2组(样品1432-1和ID7-3)碎屑锆石年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均为太古代-新元古代,且具有~1.0Ga年龄主峰,与天堂山岩群和云开群碎屑锆石年龄谱相似.区域资料表明云开地块天堂山岩群和云开群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均形成于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存在变质程度和物质面貌的差异;在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基础上,广泛迭加了印支期区域变质(深熔)-构造-流体作用影响.4个样品中(1431-1、1432-1、D116-3和ID7-3)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组成显示,加里东期变质和深熔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应继承了原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印支期变质和深熔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不同,可能主要由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的差异所致.以古-中元古代为主的地壳物质参与了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变质-深熔作用,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深熔作用过程中,均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印支期幔源物质的贡献相对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胡古月,曾令森,高利娥,陈翰,刘秋平[9](2017)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纳木那尼穹隆古元古代岩石单元深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木那尼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段,属变质杂岩体,由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糜棱岩、混合岩、变杂砂岩、角闪岩、大理岩及后期侵位的电气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组成。本次研究对穹隆核部出露的混合岩、花岗片麻岩、电气石花岗岩及边缘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岩(T0768-4A-4C)锆石~(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3±28Ma,~(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77±21Ma。混合岩Sr同位素比值(1.25018~1.44452)和ε_(Nd)(t)值(-28.8~-28.5)指示其具其有低喜马拉雅岩石单元的地球化学属性;(2)花岗片麻岩锆石核部~(206)Pb/~(238)U谐和图上交点年龄为1878±9Ma,下交点年龄为10.9±0.5Ma。个别震荡环带边记录有13.1±0.3Ma的年龄数据,表明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可能经历了~10Ma左右的熔融事件;(3)侵位于古元古代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之中的电气石花岗岩(T0768-LG)具有与深熔事件相一致的年龄,其~(206)Pb/~(238)U谐和年龄为9.0±0.2Ma;(4)穹隆核部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集中在(-18.9~-16.1),显着低于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ε_(Nd)(t)=-14.4~-10.3),指示电气石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有更多成熟地壳物质的加入;(5)个别电气石花岗岩ε_(Nd)(t)值为-12.6,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变泥质岩的混染所致。本次在纳木那尼穹隆的研究结果支持19~13Ma左右喜马拉雅造山带发生构造转换的模型(Zhang et al.,2012),并表明这种构造转化可能进一步引发了淡色花岗岩部分熔融源区的变化。南北伸展阶段为深度相对较浅的高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和杂砂岩等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穹隆边缘的二云母花岗岩(~16Ma);进入东西向伸展阶段后,深熔作用导致深部主中央逆冲断层(MCT)附近的古元古代岩石单元和变泥质岩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岩浆沿着南北向断裂带上升,形成电气石花岗岩体(~9Ma)。(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郭羽,吴朝健,张彩云[10](2017)在《深熔作用与混合岩成因及造山带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熔作用是指地壳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熔融,而形成混合岩及中酸性岩浆的过程。深熔作用发生于多种构造背景,但主要发生在陆弧和碰撞带,遭受剥蚀的古老造山带中的混合岩及现今造山带中的地震波低速带都指示了造山过程中深熔作用的发生,它是温压条件变化的反映,是高级变质作用发生的伴随现象。深熔作用的熔体生成于中下地壳,在特定条件下侵位于上地壳形成花岗质岩侵入体,从而形成了亏损的麻粒岩下地壳和富集型的长英质岩上地壳,该地质过程不仅是造山带花岗质岩的形成机制,也是大陆地壳分异和演化机制。如果熔体没有发生迁移,则在原地形成混合岩,高级变质岩、混合岩及花岗岩的成因就在深熔作用下得到了统一。(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深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陆碰撞过程中会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现象,形成深熔熔体。深入认识深熔熔体的组成和演化是大陆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熔融过程中产生的熔体会被超高压岩石中的转熔矿物所捕获,最终以多相晶体包裹体(multiphase crystal inclusion,简称MCI)的形式保存下来。多相晶体包裹体通常具有典型的负晶形和爆裂纹,主要以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为主含有少量的硫酸盐矿物。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原位微区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相晶体包裹体是由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硅酸盐或/和碳酸盐初始熔体熔体结晶而成。在降压折返过程中,高压岩石中的含水矿物,如多硅白云母、钠云母和帘石等脱水引发部分熔融产生硅酸盐熔体,而碳酸盐熔体则由碳酸盐矿物部分熔融产生。富Na矿物如钠云母脱水熔融产生的包裹体具有相对较高的Na含量,而部分富K的包裹体主要由富K矿物如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所产生。近年来随着微区原位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矿物的形态结构到矿物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技术有了飞速发展,通过对超高压岩石中包裹的多相晶体的详细研究,可限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部分熔融的组成、时限和形成机制,对大陆深俯冲的构造热演化和折返机制有重要制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熔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董昕,张泽明,田作林,李冰.拉萨地体东部早侏罗纪变质和深熔作用[J].地质学报.2019

[2].高晓英,王玲,孟子岳,王思翔.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3].高晓英,郑永飞.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岩石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徐晓飞.贺兰山变泥质岩深熔作用和S型花岗岩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刘志慧,陈龙耀,曲玮,胡娟,刘晓春.南秦岭佛坪地区早中生代变质-深熔-变形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J].地球学报.2019

[6].盖永升.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差异折返及其深熔作用[D].西北大学.2018

[7].宋衍茹,Zhang,Z,M,Ding.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镁铁质麻粒岩高温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2018

[8].柯贤忠,周岱,龙文国,王晶,徐德明.云开地块印支期变质-深熔作用:混合岩、片麻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J].地球科学.2018

[9].胡古月,曾令森,高利娥,陈翰,刘秋平.喜马拉雅造山带纳木那尼穹隆古元古代岩石单元深熔作用[J].岩石学报.2017

[10].郭羽,吴朝健,张彩云.深熔作用与混合岩成因及造山带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17

论文知识图

激光-MIG复合(激光与电弧在垂直于焊...铝谱线Stark展宽测定桃行花岗片麻岩中多硅白云母(Ph)、钾长...河北平山小觉西北小回龙沟剖面斜长角闪...苏鲁造山带含黝帘石榴辉岩发生深熔作深熔作用的显微结构特征

标签:;  ;  ;  ;  ;  ;  ;  

深熔作用论文_董昕,张泽明,田作林,李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