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高荔姗[2](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黎琳娟[3](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药物治疗领域被广泛运用,但缺乏高质量和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以客观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2人分别检索Pubmed、CBM、知网、万方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2020年1月,研究对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必须包括中药治疗且治疗上需体现活血化瘀法,对照组必须未使用中药治疗。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的摘要和全文以及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排除杂志水平低的文献,若意见不一致,则请第3人来商量决定,得到最后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初步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作表格提取相关数据,最后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央视网膜厚度、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眼底出血吸收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高,则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出文献368篇,其中中文文献364篇,英文文献4篇,但最后纳入的2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4篇高质量文献,24篇低质量文献。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4.36,CI(3.27,5.83),Z=9.98(p<0.00001)。在显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2.75,CI(2.20,3.44),Z=8.85(p<0.00001)。在视力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视力组:SMD=0.41,CI(-0.22,1.05),Z=1.27,P=0.2;2个月视力组:SMD=0.32,CI(-0.32,0.96),Z=0.97,P=0.33;3个月视力组:SMD=0.12,CI(-0.30,0.54),Z=0.56,P=0.57;6个月视力组:SMD=-0.78,CI(-1.07,-0.49),Z=5.24,P<0.00001。在视网膜循环时间上面,Meta分析结果示:SMD=-0.63,CI(-0.83,-0.42),Z=5.91,P<0.00001。在中央视网膜厚度或中央黄斑厚度变化值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CMT组:SMD=-0.93,CI(-1.65,-0.22),Z=2.58,P=0.010;2个月CMT组SMD=-0.98,CI(-3.44,1.49),Z=0.77,P=0.44;3个月CMT组SMD=-1.06,CI(-1.54,-0.58),Z=4.34,P<0.0001;6个月CMT组SMD=-1.10,CI(-1.35,-0.86),Z=8.78,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上面,Meta分析示:血浆粘度值组:MD=-0.31,CI(-0.60,-0.01),Z=2.03,P=0.04;纤维蛋白值组:MD=-0.39,CI(-0.54,-0.24),Z=5.12,P<0.0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值组:MD=-0.24,CI(-0.31,-0.18),Z=7.38,P<0.00001;全血粘度高切值组:MD=-0.00,CI(-0.45,0.45),Z=0.01,P=0.99。全血粘度低切值组:MD=-1.93,CI(-2.44,-1.42),Z=7.45,P<0.00001。在不良反应上,Meta分析示:RR=0.29,CI(0.06,1.36),Z=1.57,P=0.12。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08,CI(2.45,10.52),Z=4.37,P<0.0001。在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35,CI(1.79,6.27),Z=3.77,p=0.0002。在眼底黄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23,CI(2.26,12.07),Z=3.87,P=0.0001。在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70,CI(1.72,7.98),Z=3.34,P=0.0008。结论: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可知,在疗效性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对视力、视野、黄斑水肿、血液流变学等结局指标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可能更具优势,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可能发挥综合治疗效应。在安全性上,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RVO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安全性可能相对可靠。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相对较少,且文献质量偏低,部分结局指标的异质性较大,证据级别较低,对本次结论影响较大,故本次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方可提出更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蔡梦瑶[4](2020)在《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通过观察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Pub 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关于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或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QQ群及微信群发布课题广告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原发型痛经患者31例,采用双盲设计,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31例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CMSS量表积分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原发性痛经患者1247例。Meta分析结果为: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痛经疗效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及疼痛程度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1)VAS评分: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VA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VAS评分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2)CMSS量表疼痛时间: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疼痛时间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CMSS量表疼痛时间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3)CMSS量表严重程度: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严重程度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1、2、3疗程和对照组第3疗程CMSS量表严重程度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4)中医证候疗效:FA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8.75%,其痊愈率0%、显效率25%、有效率43.75%、无效率3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其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无效率53.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痊愈率0%、显效率26.67%、有效率46.66%、无效率2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其显效率16.66%、有效率41.67%、无效率4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第1、2、3疗程、对照组第2、3疗程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5)安全性评价:本次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有临床意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临床应用较安全。结论1.Meta分析:单用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在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应用西药。但由于纳入文献数偏少、质量不高,结果可能有所偏差。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2.临床观察:(1)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例数不足及影响痛经的其他因素有关;(2)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CMSS量表积分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在改善痛经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本课题是多中心、多学科以证候为主要指标评价气滞血瘀类中成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次研究未获得阳性结果,主要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万琦[5](2019)在《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随机性的临床研究,将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 nce tomography,OCT)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诊断为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58例(76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其中治疗组28例38眼,观察组30例38眼,观察组以康柏西普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治疗组以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2月、3月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 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 thicknes s,CMT)、眼底渗漏情况、Amsler表检查情况等指标,两组对照结果综合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2月、3月BCVA、CMT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视力并且减轻水肿程度,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从治疗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BCVA变化差值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整体视力提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黄斑中心厚度变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黄斑囊样水肿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产生明显好转。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黄斑囊样水肿,提高患者视力,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更为稳定和持久,未发生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刘丽莎[6](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史孝红[7](2019)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的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70例2017.5至2018.5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组,西药组采取西药治疗,西药+中药血府逐瘀汤组则采取西药+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视力改善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情况、血流动力学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西药+中药血府逐瘀汤组疾病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视力改善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视力情况、血流动力学水平相比较西药组更好,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西药+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可获得较好预后。
谈淑秋[8](2016)在《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缺血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眼底视网膜疾病能够严重影响视力,而视网膜缺血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些视网膜疾病包括:眼底中央动、静脉阻塞(CRAO/CRVO)、分支动、静脉阻塞(BRAO/BRVO)、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青光眼(glaucoma)、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等等。视网膜缺血性损伤是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病理机制主要有: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氧化压力等等,尤其是后者,因为再灌注期间可形成大量的自由基,会造成神经细胞的严重损伤。因此,本实验的目的为研究血府逐瘀汤(XFZYD)对于由高眼压模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研究方法高眼压模型所致视网膜缺血是通过提高Wistar大鼠眼内压(IOP)至120 mmHg,并且持续60分钟来完成的。而缺血性损伤结果在高眼压模型所致缺血再灌注后1天或7天探测。根据手术或喂药的不同情况,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操作组(Sham)、高眼压模型组(I/R)及喂药组,其中喂药组又根据给药时间分为高眼压模型建立前给药(XFZYD+I/R)及高眼压模型建立后给药(I/R+XFZYD)这两组,根据给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1.35g/kg/day)及高剂量组(2.7g/kg/day)。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包括:视网膜电图(ERG)、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oltting)、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视网膜的结晶紫染色、组织免疫染色:包括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染色及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等等。结果由高眼压所致视网膜缺血主要表现在视网膜电图b波水平的降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减少、内层视网膜厚度的变薄、ChAT荧光标记的减弱以及Vimentin染色的增强。此外,在RNA分子水平和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分别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酮酸激酶M2(PKM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缺血所致损伤可被高眼压模型建立前给予连续7天的血府逐瘀汤所抑制,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即低剂量抑制作用较差,高剂量抑制作用较好),另外,高眼压模型后给予连续7天高剂量的血府逐瘀汤也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种抑制效果表现为视网膜电图b波水平的升高、RGCs数量的增多、内层视网膜厚度的增加、ChAT染色荧光标记的增强,而在RNA分子水平和蛋白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VEGF、PKM2和HIF-1α的降低。结论在临床应用上,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PKM2及HIF-1α的表达来实现的。利用血府逐瘀汤进行预处理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并且,预处理的效果比后给药效果要好。
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9](2013)在《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抗凝和溶栓治疗;观察组52例,抗凝和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8.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比黏度低切值和高切值、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比黏度低切值和高切值、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对RVO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郭良年[10](2011)在《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讨》文中指出血府逐瘀汤是诸活血化瘀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古方,临床上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
二、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
1.6.2 眼压检查 |
1.6.3 眼底照相 |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7.1 治疗组 |
1.7.2 对照组 |
1.7.3 手术治疗 |
1.7.3.1 术前准备 |
1.7.3.2 手术方法 |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
1.8 观察指标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发病机制 |
3.3 治疗方法 |
3.3.1 药物治疗 |
3.3.1.1 抗VEGF治疗 |
3.3.1.2 激素治疗 |
3.3.1.3 溶栓治疗 |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
3.3.2 激光治疗 |
3.3.3 手术治疗 |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
3.4.2.1 中药治疗 |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
3.5.1 疗效分析 |
3.5.2 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文献的检索 |
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3.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
3.1 文献的筛选 |
3.2 文献的数据提取 |
4.结局指标 |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6.统计分析方法 |
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
6.2 亚组分析 |
6.3 敏感性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描述 |
1.文献的筛选结果 |
2.Meta分析结果的描述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认识 |
1.1 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 |
1.2 西医治疗现状 |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认识 |
2.1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
2.2 辨证论治及分期论治 |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3.Meta分析方法学及结果讨论 |
3.1 方法学讨论 |
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3 中医药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和不足 |
3.4 本次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知网检索式如下 |
附录2:Pubmed检索式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4)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估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纳入研究特征 |
2.2 偏倚风险评估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痛经疗效总有效率 |
2.3.2 VAS评分的分析 |
2.3.3 中医症状评分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3.1 血府逐瘀汤辨证论治本病疗效确切 |
3.2 研究结果 |
3.3 系统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部分 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
1.2.2 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
1.2.3 症状量化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标准 |
1.8 中止研究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样本含量 |
2.2 研究用药 |
2.2.1 药物包装 |
2.2.2 药品的随机 |
2.2.3 药品分配和发放 |
2.2.4 回收药物处理 |
2.2.5 紧急揭盲和应急信封 |
2.3 治疗方法 |
2.3.1 试验组 |
2.3.2 对照组 |
2.4 合并用药规定 |
2.4.1 功效类似药物规定 |
2.4.2 合并止痛药物规定 |
2.4.3 其它基础疾病用药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项目 |
2.5.2 安全指标 |
2.5.3 疗效性评价指标 |
2.5.4 疗效判定标准 |
2.5.5 观察时间 |
2.6 不良事件的管理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统计分析 |
2.8.1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
2.8.2 统计分析方法 |
3.观察结果 |
3.1 病例分布 |
3.2 基线比较 |
3.2.1 人口学特征 |
3.2.2 生命体征 |
3.2.3 病史资料 |
3.2.4 病情资料 |
3.3 疗效性指标结果 |
3.3.1 VAS评分 |
3.3.2 中医证候积分 |
3.3.3 CMSS量表疼痛时间 |
3.3.4 CMSS量表严重程度 |
3.4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
3.5 安全性分析 |
3.5.1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5.2 安全性评价总结 |
4.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1.1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病种依据 |
4.1.2 丹红化瘀口服液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3 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临床应用 |
4.1.4 异病同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2 疗效分析 |
4.3 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因素分析 |
4.3.1 运动 |
4.3.2 情绪 |
4.3.3 饮食 |
4.3.4 睡眠 |
4.4 安慰剂的相关研究 |
结论 |
Meta分析结果 |
临床观察结果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主要工作 |
Meta分析 |
临床观察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观察表 |
附录三 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5)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背景资料分析 |
2.2 治疗资料分析 |
2.3 治疗结果分析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
3.3 病因病机探讨 |
3.4 血府逐瘀汤方药组成及分析 |
3.5 血府逐瘀汤的现代研究 |
3.6 OCT在CME诊断中的优越性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
1.2 证候的客观化 |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
1.3 证候的动态化 |
1.3.1 时间性 |
1.3.2 空间性 |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1 循证医学 |
1.4.2 数据挖掘 |
1.4.3 计算机科学 |
1.4.4 系统生物学 |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文献纳入标准 |
2.2.3 文献排除标准 |
2.2.4 数据的预处理 |
2.2.5 数据库 |
2.3 文献分析结果 |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
2.3.2 病种分布 |
2.3.3 证候分布 |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
2.3.5 方剂频次分析 |
2.3.6 Meta-分析 |
2.4 小结 |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
3.1 研究方案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1.4 数据管理 |
3.1.5 伦理学原则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3.1.7 基础资料分析 |
3.2 客观化评价 |
3.2.1 舌脉象 |
3.2.2 眼底图像分析 |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
3.2.5 主症消失率 |
3.2.6 次症消失率 |
3.3 其他指标 |
3.3.1 VAS评分 |
3.3.2 疼痛发作频率 |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
3.3.4 CMSS积分 |
3.3.5 中医证候积分 |
3.4 疗效性指标 |
3.4.1 中医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视网膜静脉阻塞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的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用药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效果 |
2.2 视力情况、血流动力学水平 |
2.3 临床症状改善的平均时间、视力改善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8)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缺血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
3 讨论 |
(10)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疾病 |
1.1 血管神经性头痛 |
1.2 冠心病 |
1.3 脑萎缩 |
1.4 高脂血症 |
2 外科疾病 |
2.1 头颅外伤 |
2.2 颈椎骨质增生 |
2.3 肺挫裂伤 |
2.4 肋软骨炎 |
2.5 慢性前列腺炎 |
2.6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 妇科疾病 |
3.1 月经不调 |
3.2 经行发热 |
3.3 子宫内膜异位症 |
3.4 产后缺乳 |
4 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 |
4.1 视网膜静脉阻塞 |
4.2 慢性喉喑 |
5 血府逐瘀汤实验研究 |
6 小结 |
四、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D]. 高荔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D]. 黎琳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D]. 蔡梦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出血性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万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视网膜静脉阻塞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的有效性分析[J]. 史孝红. 人人健康, 2019(02)
- [8]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缺血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D]. 谈淑秋.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分析[J]. 廖文江,闫亚红,刘贤升. 中国当代医药, 2013(33)
- [10]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讨[J]. 郭良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