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背景论文_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环流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流,大气,特征,雷暴,冻土,背景,武当山。

大气环流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1](2019)在《大连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3年大连地区3测站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及1948—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雷暴严重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除2月外,各地其余月份均可发生雷暴,7月和8月达到高峰值,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雷暴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夏季6—8月最多,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北部的减少趋势尤为显着;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终日多出现在10月,初日较终日稳定,无论初日和终日均以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稳定,各地雷暴初日显着提前,终日推迟不显着,但仅有大连终日推迟趋势显着;雷暴初日和终日北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1℃和10℃,南部(东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6℃(-1℃)和3℃(8℃);多雷暴年,高层500 hPa蒙古低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低层850 hPa偏南风水汽输送和大连上空整层垂直上升运动均异常偏强,这些有利于雷暴日数的增多,而少雷暴年与多雷暴年特征基本相反。(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家文,张凌云,刘蕾[2](2018)在《柳州市夏季干旱的大气环流背景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柳州市及所辖6个县(区)1961~2014年共54a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逐月环流特征量资料等,对柳州夏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夏旱年,柳州上空对流层为反气旋式距平场控制,伴随着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同时中高纬一脊一槽明显,槽区偏北,低纬印缅槽变浅,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均增强,柳州上空上升运动明显减弱,阿留申低压增强,亚洲热低压减弱。柳州夏旱年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副高偏弱、印缅槽偏强、地面阿留申低压偏弱时,柳州夏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4期)

黄晓清,唐叔乙,次旺顿珠[3](2018)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雪灾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月是西藏高原雪灾多发期且灾害程度重,全年发生中度以上雪灾的概率大,占总站次的54%;1979年以来雪灾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即1980 1997年代表现为波动性上升,1998 2007年呈显着减少趋势,此后略有回升,突变点在1999年和2008年;温度与雪灾相关性比降雪更高,温度具有显着增暖而降雪变化不明显,温度对雪灾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大气环流系统与雪灾变化关系得出:西风带南支槽活跃和东半球极涡偏强、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偏西时雪灾易发生,反之则然;西风带南支槽和东半球极涡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与西藏高原雪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非常一致,是西藏高原雪灾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孙健,高娜,张冰[4](2017)在《宁夏春季气象干旱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宁夏全区24个站1961-2013年历年春季(3-5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历年春季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和范围。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全区各站春旱发生率为27.9%~60.4%,春季轻旱与重旱频率分布均由南向北递增;全区近53 a春旱范围整体呈逐渐扩大趋势,其中引黄灌区呈逐渐缩小趋势,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有明显扩大趋势;宁夏春季少雨年份,200 h Pa急流强度明显增强,中高纬度500 h Pa呈"西高东低"分布,700 h Pa以干燥偏北气流为主,不有利于水汽输送,且印度副高面积及强度与宁夏春季降水量有持续正相关关系,在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偏小年份,50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为西高东低分布,不利于降水。(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程胡华,焦育忠,段龙飞,崔永生[5](2016)在《山西岢岚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0—2014年山西省岢岚地区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岢岚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并研究雷暴严重年6—8月平均大气环流和对流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1970—2014年山西岢岚地区雷暴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时间性特征,主要集中在6—8月(占总数的74.08%)、13:00—21:00(占总数的66.46%);年雷暴日数呈增多趋势,每10 a约增加1.8 d,雷暴初日最早出现于3月25日,终日最晚出现在11月3日,且初、终日的年际差异较大;(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近45 a岢岚地区年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2.457 a和4.1322 a周期变化特征;(3)多雷暴年,岢岚地区位于500 h Pa平均位势高度及距平场槽底,而少雷暴年则位于槽后脊前;(4)多雷暴年的CAPE值为229.70 J·kg-1,是少雷暴年的2.0191倍,多雷暴年的K指数值达31.6℃,比少雷暴年大2.83℃,表明多雷暴年大气的不稳定性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6年04期)

余丽萍,兰小建,吴利强,陈建明[6](2015)在《衢州市早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衢州市1960—2012年日气象观测资料,针对早稻苗期出现低温冷害灾害,从气象因子入手,建立定量评估模型,分析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年大气环流背景,为提高春季低温冷害预报和预警水平,应对春季低温冷害对早稻构成的严重威胁。采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主分量及表达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并且对历年综合指标进行了评价。应用NCEP 1°×1°500 h Pa、850 h Pa资料,分析了较严重春季低温冷害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从1960—1997年春季低温冷害发生频率3~4年出现一次,强度为1987—1997年最强,2000年以后,春季低温发生次数甚少。1987年、1993年、1996年、2010年出现了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相对应的气候异常。综合评价指标和早稻产量相关密切,能客观地反映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年4月上中旬亚欧地区呈径向型环流,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南下,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低,而副热带高压强度强,南支槽、西南暖湿气流活跃,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西风带、副热带、热带系统的有利配置,是造成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9期)

田琳[7](2014)在《基于大气环流背景的白背飞虱迁入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白背飞虱一直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面积和发生频次在不断增加,其中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白背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因素主要有虫源基数、水稻种植制度和生长发育状况、天敌等生物学因素及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物理学因素。其中,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动力场对白背飞虱的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揭示大气环流场对白背飞虱迁入的影响,本文根据1979~2010年全国125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分析了全国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迁飞降落的时空变化规律,然后筛选出2个典型的南、北迁个例,对其降落特征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NCEP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逐候灯诱数据,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量与主要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了长江中下游稻区13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终见期4个时段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的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白背飞虱迁入主要发生在3月初到11月底,其中3月和11月白背飞虱的迁入峰最少,7月迁入峰最多,北迁迁入的峰次明显多于南迁。长江中下游稻区内,白背飞虱北迁降落峰次多,南迁降落峰次少,灾变性迁入多发生在北迁过程中。(2)850h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形势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飞的重要大气环流因素,该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种群北迁的运载气流,而偏北气流则是其南迁的运载气流。白背飞虱种群在850hPa高度上有气旋式风向切变区的地区易起飞迁出,而在反气旋式切变区则易迁入降落。850hPa高度垂直气流场上的强下沉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降落,而强上升气流则有利于其起飞迁出。(3)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侯500hPa高度的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IA)、副高西伸指数(Iw)、东亚大槽指数(H500)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西风指数(IEARW)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Iw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97,与IA、IEARW、H500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78以上。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候850hPa位势高度(hgt)、垂直速度(omega)、纬向风速(uwnd)、经向风速(VWnd)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其中与hgt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54,与omega, uwnd, vwnd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以上。(4)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选取与白背飞虱迁入量相关显着的大气环流特征量为预报因子,按5级发生程度对白背飞虱迁入量进行分级处理,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70%以上,可以应用于该区域白背飞虱迁入的短期预报业务。(5)选取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相同的预报因子,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SVM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准确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研究结果对揭示气象条件对白背飞虱迁入和发生的影响规律,准确预警预报其迁入,适时而有效防控其危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郑有飞,傅颖,尹继福[8](2014)在《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MSP/OLS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基于Gis工具及Observe Minus Reanalysis(OMR)方法,定量分析了1961—2010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以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从而导致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吻合。另外,城市化对温度趋势的贡献以日较差>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其中大都市的贡献率最大。强(弱)副高年城市化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升高(降低),强副高年大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而弱副高年中等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朱传林,段振中,李国梁,柴健,贾沛[9](2013)在《大气环流背景下的武当山景区闪电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当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因而武当山风景区的雷电防护尤为重要。截取风景区的地闪数据,以1 km2范围为基本单元,得到各单元内2008-01-01―2011-12-31期间的全部地闪频次、极性、强度等参数,分析武当山风景区雷电环境及武当山地理环境对雷电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闪电集中发生在6―8月份的午后T14:00―18:00。闪电频数日变化规律明显,最大值出现在T 16:00,最小值出现在T 10:00―11:00。雷击大地密度整体上随高度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雷电流强度平均值与高度大致呈现反向分布趋势,拟合出的雷击大地密度与高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R达0.834 56。大气环流特征表明,武当山雷电天气主要有3种类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高空槽雷电型和低涡雷电型,其中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占主导。(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3年06期)

李倩[10](2012)在《1962-2011年长春市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春站1962-2011年逐日冻土深度资料,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冬季季节性冻土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冻土深厚(浅薄)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50年来,特别是1980年代后期以来,冻土深度变薄。季节性冻土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活动关系密切,强(弱)季风年,长春市冬季冻土偏深厚(浅薄)。(本文来源于《吉林气象》期刊2012年04期)

大气环流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柳州市及所辖6个县(区)1961~2014年共54a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逐月环流特征量资料等,对柳州夏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夏旱年,柳州上空对流层为反气旋式距平场控制,伴随着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同时中高纬一脊一槽明显,槽区偏北,低纬印缅槽变浅,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均增强,柳州上空上升运动明显减弱,阿留申低压增强,亚洲热低压减弱。柳州夏旱年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副高偏弱、印缅槽偏强、地面阿留申低压偏弱时,柳州夏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环流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大连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2].李家文,张凌云,刘蕾.柳州市夏季干旱的大气环流背景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

[3].黄晓清,唐叔乙,次旺顿珠.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雪灾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8

[4].孙健,高娜,张冰.宁夏春季气象干旱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乡村科技.2017

[5].程胡华,焦育忠,段龙飞,崔永生.山西岢岚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J].干旱气象.2016

[6].余丽萍,兰小建,吴利强,陈建明.衢州市早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

[7].田琳.基于大气环流背景的白背飞虱迁入预报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8].郑有飞,傅颖,尹继福.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4

[9].朱传林,段振中,李国梁,柴健,贾沛.大气环流背景下的武当山景区闪电时空分布[J].热带地理.2013

[10].李倩.1962-2011年长春市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吉林气象.2012

论文知识图

东台2#(左)和3#(右)风速日变化大气环流背景界面活动二强年b.弱年冬季500hPa高度距平场(单位:gpm)模拟的夏季孟加拉湾、南海附近的流...2007年2月1000 hPa异常位势高度的分布...

标签:;  ;  ;  ;  ;  ;  ;  

大气环流背景论文_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