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转基因作物的药物面临耐药性

来自转基因作物的药物面临耐药性

一、从转基因农作物中提取药物正面临着阻力(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1](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赵丰[2](2018)在《自反性现代化视域下转基因食品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食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它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当前社会正处于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正是由于自反性现代化所导致的。因此,从自反性现代化的视角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是当前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来源,它带来了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等三个方面的风险。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争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是等同的,而反对者认为它带来的风险难以估量。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主观臆测上,并未真正深入了解转基因食品。风险社会的主要根源是自反性现代化。自反性是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人类的自我否定、人类自我消解与自我对抗。反思性是在现代化基础上人们为了满足理性欲望,进而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思和实践,来达到目的。自反性现代化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中,人们盲目的追求科学理性,缺乏了社会理性,从而造成了自我创造性毁灭的结果,这并不是西方现代化所造成的危机,而是现代化胜利的结果。当前,人类生活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主要来源科学技术和“亚政治”。人类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建立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较为困难。我们应从自反性现代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经验,分析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环境、社会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借助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应采取政治变革、提升政治能力、优化治理、坚持严谨的科学审视、完善风险评估和预测的措施。面对“亚政治”的副作用,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严格把控风险源头,在风险评估中做到以为人本,从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双重角度下进行评估。

张严[3](2017)在《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各国纷纷采用专利的方式对基因技术进行保护。由于专利法不断延伸其所能够调整的客体范围,所以专利法的影响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其所能够保护的课题范围也越来越大,于是,经分离纯化的基因序列也成为基因专利的客体。鉴于基因本身具有生命特性,对基因专利的行使过程可能影响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造成生物医疗、转基因农作物等技术和产业上的垄断风险及其他社会问题。就现在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通过提升科技竞争力,通过科学和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够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该特别重视科技创新这一环节,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不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够促进与基因序列相关的研究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够为基因专利产业化的发展扫清障碍。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利法律体系对基因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对提高社会公共福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基因专利权人如果滥用专利权封锁市场,排除、限制竞争,那么必将会带来基因专利垄断,不仅有害于基因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基因专利垄断不可小觑,如何用反垄断法来规制基因专利权利行使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垄断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内容。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相适应,生物经济运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基因专利的产生和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市场变迁和运营状态的变化,除传统方式外又产生了新的运行模式。本文通过对基因专利垄断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深入剖析了基因专利在新经济时代发展所需面临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因专利垄断的概念,并总结、提炼出了基因专利垄断的主要形态。首先,在基因开发阶段,基因序列专利的工具性特征可能会在创新市场中形成一种基因序列独有的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其次,当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在后续研发和生产交易中,基因技术专利在技术市场变成了可交易的商品,从而会出现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最后,随着对基因专利的深入开发与利用,逐渐形成基因专利产品和与其相关产品时,往往会影响到该基因产业的发展,这就有可能出现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以上三种主要形态的基因专利垄断分别对基因技术研发的创新市场的竞争、基因专利交易的技术市场的竞争和基因技术产业化之后的基因专利产品市场的竞争,产生不同形式的危害,需要采用不同方法有针对性的予以规制。在创新市场范围内,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制约基因基础研发;(2)限制基因序列探测领域的竞争;(3)限制基因下游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的,为规制其损害行为提出了三种规制的建议:(1)基因专利权人多级垄断的规制;(2)基因专利拒绝交易的规制;(3)基因专利垄断高价的规制。就技术市场而言,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危害表现为:(1)增加专利获取成本;(2)集聚专利诉讼风险;(3)排除、限制技术市场的竞争。而对应的规制方法为:(1)基因专利集聚申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2)基因PAEs集聚的专利资产剥离;(3)基因专利非正常直接购买行为的反垄断审查。从产品市场来看,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危害表现为:(1)基因专利增强产业的进入壁垒;(2)基因专利垄断控制一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基因的特质,随着基因专利在利用方面的深化,其产生的垄断效果会愈加强烈。对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提出的规制方法是:(1)限制基因专利产品的垄断高价;(2)对基因专利药品反向支付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3)建立基因产业垄断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以基因专利垄断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基因专利垄断的立法体系、法律规范的考察,分析我国基因技术专利在研发、交易以及转化为商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垄断问题,再通过与域外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和国际公约的对比,总结我国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为构建我国基因专利垄断规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初步结论是,基因专利垄断形式有着非常隐蔽的特性,隐匿于基因专利行使中的各个环节,其对破坏市场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就现在来看,我国应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学习并借鉴国外科学、丰富的立法和执法经验,不断建立健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关于规制基因专利垄断的制度。

于川[4](2017)在《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文中认为本研究是以当代美国哲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B.Thompson)的农业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一个有关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哲学认知与人类行为框架。这个框架结构以人类的农业行为作为视角,并将农业及其实践视为一种人类生存行为,以及生存需求的现实、技术认知及思维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内核是保罗·汤普森的"耕种可以作为聚焦实践"的哲学观点,并以此作为立论核心展开本论文的逻辑建构与论述进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价值建构的"异体-同构-中心"哲学形态、生态多样性伦理和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生存需求与生态伦理的容摄、生态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四个部分。在逻辑上,它们体现着如下进路:首先,价值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形态;其次,生态多样性与物种身份是生态伦理认知-实践体系中无法回避的主要内容;再次,生态伦理的实践性表达应该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最后,整个生态关系认知的主要实现方式是科学技术的相关表达及其实践。这样的逻辑进程反映了在科学技术哲学的语境之下,社会对于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认知势必要求生态价值的建构要与技术实践有所通构;在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试图揭示科学技术在生态维持中的位置及作用、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及其实践的态度是否完全与理性认知有关,以及技术与生态维持之间的对立关系能否获得基于人类生存意义层面的消解。本论文尝试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加深人与社会对于生态伦理相关表达与实践的认识,建构一个相对合适的关于生态-技术-社会的认知结构,以此获得生态伦理的哲学认知对于科学技术进化的交互性表达。在科学技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于生态关系的哲学认知的不断深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化,最终都将汇聚在人类及其社会永续生存与发展这个主题。

刘宏业[5](2016)在《政府、媒体、公众—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越来越深入日常生活,科技风险也越来越普遍化,其中转基因风险问题颇具代表性。如何应对转基因风险?这个问题带来了广泛而持续不断的争议,而人们争议的风险不只是基于实在的风险,还是一种经由文化、价值、经验等个人主观因素的定义而来的风险,也就是基于社会建构的风险。在这个转基因风险由社会建构成为公共风险问题的过程中,媒介是社会成员展开沟通和互动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寻求转基因问题共识的达成就有必要从转基因传播议题的建构入手,审视各方力量在转基因传播议题的建构上的差异。本文从社会建构论、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旨在对政府、媒体、公众这三大舆论主体的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进行分析,反思三者在风险议题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间《人民日报》、《新京报》、新浪微博自媒体的“转基因”报道和微博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府、媒体、公众的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分析三者的建构策略和特点,讨论了三者在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政府在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权威信源定义转基因风险;多元议题“去风险化”呈现;监管框架主导议题建构。媒体在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权威信源阐释风险;多元议题塑造专业价值;多元框架正面引导转基因舆论。公众建构转基因传播议题的策略是去权威化信源策略;利用图像符号激发情感共鸣研究;质疑和风险呈现框架主导议题建构。研究认为,在当今风险社会,有效的风险治理有赖于良好的风险沟通。但风险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互动协商的民主制度框架下以公众为中心的多元风险主体参与的风险议题竞逐将是良性风险沟通的关键。真理愈辩愈明,通过风险议题的竞逐促进社会各方对风险知识的共同学习,减少风险主体间因无知和误解而导致的分歧,才有可能求同存异,开启理性科学的风险治理之路。这也呼唤政府、媒体、公众三方能够建立一种更具建设性的互动关系。

李朋飞[6](2014)在《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伦理问题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社会变革的首要推动力,科学技术在人类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瑰宝,极大地促进着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消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越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一面寄托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另一面也在为人类自身及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环境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这些隐患的对策和途径。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从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等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对转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论以及当前环境伦理领域的最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个案研究法:选取国内外舆论界中涉及转基因技术的典型个案,针对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思考分析。综合分析法:本文引述东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分析各派别的理论及实践优势,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上运用综合分析法提出了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些原则。成果: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在环境伦理与转基因技术问题上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转基因技术以及环境伦理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对自然的态度,动物福利,生态平衡,全球环境治理等环境伦理问题上引发的争议;第四部分,主要从环境伦学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认识及发展转基因技术必须坚持主体中心原则,兼顾自然原则,考虑公正原则,以及持有整体主义的全球视野这些结论:人对技术的态度隐含了人对自然的态度,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环境伦理思考是人对自然的思考,也是人对自身定位的思考。客观、全面地认识转基因技术不仅有助于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会惠及自然,从而使人类真正进入一个“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

高宏珍[7](2014)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突显与解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的研究应用以及发展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既寄托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又在为人类自身及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突显一系列的伦理难题。转基因技术是将基因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中,并最终获取具有特定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从途径上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从对象上又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从实践应用来看,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等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农业领域,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改善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在医学方面,打破传统的医疗诊治技术,获取一些用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治疗药物,为许多疑难杂症病例提供了新的可行性的治疗方案。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对生态、生命及其社会伦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可能会破坏自然界原有生物之间的竞争协调关系,破坏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转基因技术在医学等方面的发展,也给生命伦理带来了冲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实践,还引发出一系列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为了能使人类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回归科技发展的初衷,要从科技伦理、科学规范和科技政策的引导、约束、调控等多方面进行合围解决,实现转基因技术的科技伦理解困。总之,对转基因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突显的科技伦理问题进行尽量详尽、深入的剖析,并从科技伦理解困的角度出发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实践的发展方向进行试探性引导,使转基因技术应用实践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肖文兴[8](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曹霞[9](2011)在《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基因技术是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不仅仅是高科技的衍生产品,还涉及了生物伦理、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利益分配等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极大关注,是近10年来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全球性话题。随着科学传播日益媒体化转向,媒介事件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报道方式和呈现方式,媒介事件往往能够引起公众、政府或者利益攸关方的高度介入,并促发社会舆论、公共利益、政府权力之间的博弈互动,从而为旧政策的改变和新政策的形成提供动力。本论文通过对转基因食品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媒介事件的研究,站在传播学角度,以文本分析法为主,探讨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建构背景、过程、机制、社会影响等内容。我们将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视为一个表意的文本,分析政府、绿色和平组织、科学家、受众等利益相关方在媒介事件建构的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内部关系,揭示文本生产背后的各种力量,从而对科学传播和推广领域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回答。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种植遭遇政府、民间与媒体的不同声音,是激发社会反思、影响社会建构的媒介事件,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符号意义。

李嘉[10](2010)在《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的变迁,相应的形成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四种经济形态。目前,信息经济已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冲动会激励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由此形成的生物产业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必将启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关注,在医药保健、营养卫生、资源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强烈预期和需求。与之相对应,“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痼疾深深困扰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引发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成果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再生能源、轻化工、食品及生物智能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趋显着。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统计结果显示,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照此发展趋势,2020年以后,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生物经济也将进入其成熟阶段。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古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生物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发达国家政府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方面政策灵活、投入充足、体制先进,整体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领土、领海广袤的发展中国家,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发展生物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综观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将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实现赶超,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之,我国不能突破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将会使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一旦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后,我国不仅失去跨越式发展的先机,民族生物产业也将走向边缘化,再次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总结,梳理凝练出十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生物经济发展模式范例: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并购、合作发展模式;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国际合作发展模式;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必将对我国现有的生物企业、生物技术创业公司以及即将介入生物产业的大型国企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针对性提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1)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我国生物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相关产业政策缺失,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政策体系十分必要。我国生物产业即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通过制定“中国生物产业政策大纲”;建立健全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提升其到立国战略高度。(2)体制创新战略。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增加市场要素的流动效率和保证其正确的流向,并对有着很大外部效应、逐利性私人企业不愿投入的要素予以支持。(3)技术创新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才能提高我国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水平。(4)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为此,培育和发展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5)人才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从而造就一支尖子人才队伍,这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6)资金战略。我国要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企业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从而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7)生物资源保护战略。完善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立和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与利用体系,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库,进一步加强我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我国重要基因资源流入别国。(8)国际化战略。我国利用潜在的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按照国际惯例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发达同家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经验。(9)其他对策建议。制定适应生物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进行改革;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我们由于闭关锁国已经错过工业革命发展的良机,由于十年文革已经痛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黄金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再次丧失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这次飞跃式发展的良机。目前,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和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我国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从转基因农作物中提取药物正面临着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转基因农作物中提取药物正面临着阻力(论文提纲范文)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自反性现代化视域下转基因食品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转基因食品及其风险认知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基本概况
        一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
        二 全球转基因食品发展概况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认知与风险认知
        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认知
        二 转基因食品风险认知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认知风险来源
第二章 自反性现代化:转基因食品风险研究一个视角
    第一节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
        一 自反性现代化概念界定
        二 自反性现代化形成背景
        三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自反性现代化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影响
        一 理性的异化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影响
        二 信任危机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影响
        三 亚政治对转基因食品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自反性现代化造成转基因食品风险类型
        一 社会稳定风险
        二 精神健康风险
        三 食品监管风险
        四 环境监管风险
第三章 转基因食品管理现状及风险的规避之策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管理现状
        一 发达国家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现状
        二 发展中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现状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规避之策
        一 提升政治能力
        二 优化社会治理
        三 坚持严谨的科学审视
        四 完善风险评估和预测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面临的挑战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体系
    五 研究的方法
    六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因与基因专利问题探析
    第一节 基因与基因技术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 基因的概念和特征
        二 基因技术的概念
        三 基因技术的分类
    第二节 基因专利及其引发的冲突
        一 基因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二 基因专利的概念和特征
        三 基因专利引发的冲突
    第三节 基因专利的主题范围
        一 基因的可专利主题
        二 基因的不可专利主题
        三 不同国家专利主题范围的比较
    第四节 基因专利的实质性审查
        一 基因专利的新颖性
        二 基因专利的创造性
        三 基因专利的实用性
第二章 基因专利垄断基本问题考察
    第一节 基因专利垄断概述
        一 专利垄断概念及其特征
        二 基因专利垄断的概念界定
        三 基因专利垄断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垄断的危害
        一 阻碍竞争自由与基因领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阻碍基因技术研发与创新发展
        三 阻碍基因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
    第三节 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一 基于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二 基于公共利益分配
        三 基于降低社会成本
第三章 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平衡理论
        一 基因专利利益分享问题探析
        二 基因专利引发的国家间利益的失衡
        三 基因专利利益平衡机制探析
    第二节 竞争理论
        一 竞争的价值与功能
        二 基因专利垄断损害竞争所导致的不利后果
        三 竞争理论的演进及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
        三 产业组织政策
第四章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的工具性功能
        二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含义
        三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分类
    第二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于基因序列专利覆盖性引发的基础垄断
        二 基于基因资源稀缺性引发的源头垄断
        三 基于基因序列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引发的锁入垄断
    第三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危害
        一 制约基因基础研发
        二 限制基因序列探测领域的竞争
        三 限制基因下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基因专利权人多级垄断的规制
        二 基因专利拒绝交易的规制
        三 基因专利垄断高价的规制
第五章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集聚的基本含义解读
        二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定义
        三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形成方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因技术的链条效应产生专利集聚需求
        二 基因技术的磁石效应产生专利集聚现象
    第三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危害
        一 增加专利获取成本
        二 集聚专利诉讼风险
        三 排除、限制技术市场的竞争
    第四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基因专利集聚申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二 基因PAEs集聚的专利资产剥离
        三 基因专利非正常直接购买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第六章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产业的基本含义解析
        二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定义
        三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因专利产品成本递减和收益递增
        二 基因专利产品消费的专属性
    第三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危害
        一 基因专利增强产业的进入壁垒
        二 基因专利垄断控制一国的产业结构
    第四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限制基因专利产品的垄断高价
        二 对基因专利药品反向支付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
        三 建立基因产业垄断风险防控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构思
        1.3.1 理论渊源
        1.3.2 逻辑进程
        1.3.3 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以人类生存需求(农业)行为为视角
        1.4.2 生态伦理与人类农业活动的容摄-观念、宗教(文化)、技术、范式、政策
        1.4.3 生态伦理研究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相合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价值的"异体-同构-中心"建构
    2.1 价值认知单向度困境及成因
        2.1.1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2.1.2 人类思维的单向度进近
    2.2 生态价值的支撑载体
        2.2.1 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伦理科学
        2.2.2 功利主义价值存在
        2.2.3 道德主义(平等主义)价值存在
    2.3 人类生存行为与自然价值的链接(农业)
        2.3.1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维护自然价值
        2.3.2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成为哲学
        2.3.3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成为生态哲学范式
    2.4 生存需求(农业)工业化下的价值对话
        2.4.1 社会分工专业化与效率
        2.4.2 生态关怀的回归——从人类生存开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中心)多样性伦理和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
    3.1 生态伦理的物种边界能否被跨越
        3.1.1 西方传统中的物种身份
        3.1.2 生态(物种身份)的道德边界
    3.2 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伦理暗示
        3.2.1 生态伦理的认知偏离
        3.2.2 生态伦理实践的悖论显现
        3.2.3 物种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暗示
    3.3 土地伦理的多样性体验
        3.3.1 利奥波德——土地是生态的缩影
        3.3.2 汤普森——土地是生存的超越
        3.3.3 生态伦理与人类生存行为(农业)
    3.4 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动物伦理
        3.4.1 动物伦理观的争论
        3.4.2 生命行为的价值界限
        3.4.3 动物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存需求(农业行为)与生态伦理的容摄
    4.1 主流生态伦理对农业行为的排斥
        4.1.1 对杀虫剂的排斥
        4.1.2 对生物技术的排斥
        4.1.3 对生态伦理理解的影响
    4.2 对农业行为认知的哲学基础
        4.2.1 农业行为的哲学轮廓
        4.2.2 农业行为的伦理内涵对生态伦理的互补作用
        4.2.3 农业行为的道德内涵
        4.2.4 农业行为的功利性(实用主义)是否得当
    4.3 农业行为是一种"聚焦活动"
        4.3.1 对伯格曼技术哲学范式应用的拓展
        4.3.2 农业行为能否被看作聚焦活动
        4.3.3 工业化生活对聚焦范式的影响
    4.4 后现代工业化对农业行为伦理学内涵的吸收
        4.4.1 农业工业化与器具范式的相互作用
        4.4.2 "餐桌"范式的淡出
    4.5 农业行为的管理功能与生态伦理
        4.5.1 农业行为的管理属性
        4.5.2 农业行为管理属性的生态基础
        4.5.3 农业行为管理功能的缺陷
        4.5.4 农业行为管理功能与生态伦理进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5.1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什么需要生态伦理(哲学)
        5.1.1 科学技术是生态伦理的进化路径
        5.1.2 生态伦理思维对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
    5.2 农业生物技术进化对人类认识的挑战
        5.2.1 对生态进化的认知挑战
        5.2.2 对语义逻辑的挑战
        5.2.3 对感觉的挑战
    5.3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陷入二难困境
        5.3.1 技术原理解读困境
        5.3.2 伦理选择困境
        5.3.3 公众认知困境
    5.4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风险的认知与判断
        5.4.1 风险可比性的预设
        5.4.2 风险可比性的认知缺陷及其成因
        5.4.3 技术标准的选取
        5.4.4 技术风险的认知归类
    5.5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风险的认知与判断的哲学(伦理学)分析
        5.5.1 科学的数据是否导致科学的认知结果
        5.5.2 认知驱动中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5.5.3 认知符合度(伦理边界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1.1 生态哲学未来的进化趋势:生态伦理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融合
        6.1.2 生态伦理思考的新视角:人类的农业行为
        6.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进化必将伴生于生态伦理的演变
    6.2 对未来深入研究的展望
        6.2.1 生态伦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导作用
        6.2.2 生态伦理思维(观念)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贡献及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政府、媒体、公众—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当下中国的“转基因”之争
二、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的三大主体及其舆论场
    (一)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的政府和政府舆论场
    (二)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和媒体舆论场
    (三)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的公众和公众舆论场
三、政府、媒体、公众的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二)政府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策略分析
    (三)媒体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策略分析
    (四)公众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策略分析
四、对政府、媒体、公众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的反思
    (一)政府:风险沟通观念落后
    (二)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不足
    (三)公众:媒介素养缺失
五、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三大主体的互动关系
    (一)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三大主体互动博弈的动因
    (二)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中三大主体互动博弈的关系
    (三)对转基因风险治理中三大主体建设性互动关系的展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伦理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对转基因伦技术伦理问题的研究
        二、我国民间舆论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伦理与转基因技术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环境伦理概述
        一、自然观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伦理的发展
        三、环境伦理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概述
        一、转基因技术的起源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
        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状况
第三章 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环境伦理困境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对“尊重自然”的影响
        一、“自然”的定义
        二、转基因技术是否“尊重自然”的不同观点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对动物福利的影响
        一、动物福利的实践缺陷
        二、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
        三、转基因技术研究引入动物福利的某些合理性
    第三节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的意义
        二、转基因技术与基因污染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第四节 转基因技术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影响
        一、环境正义的定义
        二、跨国公司的“原罪”
        三、转基因技术与贫困问题
第四章 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伦理考量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应坚持主体中心原则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元素
        二、主体中心原则
        三、主体中心原则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需兼顾自然原则
        一、“尊重自然”是能动的尊重
        二、“尊重自然”是宏观的尊重
        三、“尊重自然”与否是长期待检的过程
    第三节 转基因技术需考虑公正原则
        一、技术与环境的调整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调整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正义息息相关
        三、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公平原则
    第四节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需整体主义的全球视野
        一、科技的发展要以全人类福利的增加为目的
        二、转基因技术需强化公益色彩
        三、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需要中国的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突显与解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一、 转基因技术及其历史
        二、 转基因技术分类
        三、 转基因技术展望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一、 美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二、 欧洲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三、 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第二章 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伦理突显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对生态伦理的冲击
        一、 生态伦理观冲击
        二、 生态安全问题影响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对生命伦理的冲击
        一、 转基因食品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
        二、 基因治疗的目的引起的伦理讨论
        三、 人工生殖工程的道德之争
        四、 器官复制的伦理难题
    第三节 转基因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一、 代内伦理问题
        二、 代际伦理问题
        三、 环境伦理问题
第三章 转基因技术的科技解困
    第一节 技术评估的转基因技术引导
        一 明确转基因技术研发目的评估
        二 转基因技术技术研发及应用过程评估
    第二节 科学规范对转基因技术制约
        一、 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规范
        二、 科学活动的客观公正性
        三、 科学活动的公众利益优先性
    第三节 科技政策对转基因技术调控
        一、 转基因技术的法律约束
        二、 转基因技术的监控管理
第四章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
    第一节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审视
        一、 转基因技术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二、 转基因技术的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原则
        一、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二、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社会的和谐发展原则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9)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思路
    1.3 文献综述与关键概念界定
        1.3.1 科学传播综述
        1.3.2 媒介事件
        1.3.3 转基因稻米
2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背景
    2.1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社会环境
        2.1.1 风险社会与技术恐慌
        2.1.2 社会转型与矛盾凸显
        2.1.3 新社会运动迅速发展
    2.2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媒介环境
        2.2.1 拟态环境与媒介化社会
        2.2.2 传媒的市场化与市场化传媒
        2.2.3 转基因传媒记忆与舆论同化
3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构建过程和模式
    3.1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构建过程
        3.1.1 南方周末报道引发争论漩涡
        3.1.2 湖北转基因稻米事件
        3.1.3 社会公共事件阶段
    3.2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建构模式
        3.2.1 绿色和平组织与政府:议程设置
        3.2.2 意见领袖与公众:赋予意义
        3.2.3 媒体联动
4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内部各方及关系
    4.1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相关各方
        4.1.1 大众媒介——制作新闻
        4.1.2 绿色和平组织——媒体动员
        4.1.3 相关政府——政治抉择
        4.1.4 科学家——意见领袖
        4.1.5 社会民众——媒介恐慌
    4.2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中利益相关方关系
        4.2.1 签署与生产
        4.2.2 话语权博弈
        4.2.3 协商民主
5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社会影响
    5.1 媒介事件与民主决策
    5.2 风险科技报道与媒体责任
    5.3 转基因技术与绿色和平组织
    5.4 媒介恐慌与科学素养
6 结语和思考
    6.1 从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看风险科技传播
    6.2 转基因稻米推广和传播的未来展望
        6.2.1 媒介事件与创新的扩散
        6.2.2 媒介事件与国家发展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对生物经济的基本认识
    1.1 生物经济产生的基础
        1.1.1 生命科学的进展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
        1.1.3 生物产业的产生
    1.2 生物经济的特征
        1.2.1 创新性
        1.2.2 三要素的密集性和四高一长性
        1.2.3 关联性和渗透性
        1.2.4 多样性和广泛性
        1.2.5 依赖性
        1.2.6 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1.3 生物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
        1.3.1 生物科技知识倍增法则
        1.3.2 生物经济的全球化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微小规模成反比法则
        1.3.3 逐渐加速的垂直成长速度法则
        1.3.4 生物经济资源可再生性法则
        1.3.5 生物经济的“人本化”考核体系法则
    1.4 生物经济的发展趋势
        1.4.1 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1.4.2 世界生物产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4.3 生物技术正在向工业领域拓展
        1.4.4 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4.5 生物产业由幼稚期进入成长期
        1.4.6 生物经济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仍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
        1.4.7 生物产业投资向好
        1.4.8 转基因产品在质疑反对中快速增长
        1.4.9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第2章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
    2.1 经济形态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
        2.1.2 生物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系
        2.1.3 生物经济发展阶段及划分标准
    2.2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
        2.2.1 生物经济的生产
        2.2.2 生物经济的交换
        2.2.3 生物经济的分配
        2.2.4 生物经济的消费
    2.3 生物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2.3.1 生物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3.2 生物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3.3 生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2.4 生物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2.4.1 生物经济的作用
        2.4.2 生物经济的影响
第3章 国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
    3.1 北美地区
        3.1.1 美国
        3.1.2 加拿大
    3.2 欧洲地区
        3.2.1 基本概况
        3.2.2 各国概况
    3.3 亚太地区
        3.3.1 基本概况
        3.3.2 各国概况
    3.4 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
        3.4.1 古巴
        3.4.2 巴西
    3.5 对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总结
第4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
    4.1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概况
        4.1.1 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上升
        4.1.2 生物农业平稳增长
        4.1.3 生物能源产销平稳
        4.1.4 生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4.1.5 生物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4.1.6 投资增长强劲,发展后劲较足
        4.1.7 国际化步伐加快,出现新的亮点
        4.1.8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4.2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4.2.1 科技基础
        4.2.2 人才基础
        4.2.3 丰厚的资源基础
        4.2.4 广阔的市场基础
        4.2.5 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4.3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3.1 生物产业政策问题
        4.3.2 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没有建立
        4.3.3 体制、制度的缺陷
        4.3.4 对知识产权制度和标准化战略认识薄弱
        4.3.5 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
        4.3.6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4.3.7 生物科技人力资源短缺
        4.3.8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投资短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
        4.3.9 税收等政策不合理,生物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
        4.3.10 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差,出口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4.3.11 政出多门,生物产业领导部门设置有待商榷
        4.3.12 市场机制失灵,宏观调控不利,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4.3.13 统计工作滞后
        4.3.14 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第5章 生物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1 理论性
        5.1.2 多目标性
        5.1.3 系统性
        5.1.4 科学性
        5.1.5 可操作性
        5.1.6 可比性
    5.2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5.2.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2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说明和分析
    5.3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5.3.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模式
    6.1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
        6.1.1 工业化和生物产业化同步发展
        6.1.2 生物经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
    6.2 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
        6.2.1 高原模式
        6.2.2 发展沟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物产业的模式
    6.3 并购、合作发展模式
        6.3.1 国际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2 我国生物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3 企业并购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6.3.4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并购合作步伐
    6.4 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4.1 实行集聚化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
        6.4.2 生物产业集群的二个模式
        6.4.3 我国生物产业聚集式发展的意义
    6.5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
    6.6 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
        6.6.1 企业带动的产、学、研、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2 技术先导型的学、研、产、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3 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发展的模式
    6.7 “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6.8 国际合作发展模式
    6.9 我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6.9.1 细胞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模式
        6.9.2 生物技术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模式
        6.9.3 加强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农业的模式
        6.9.4 加强集成创新,全面开发产业链,生物质资源多级生物利用、大循环模式
        6.9.5 生物医药引进吸收再创新,优先研发非专利药的发展模式
    6.10 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
        6.10.1 美欧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创新模式
        6.10.2 美欧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7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生物产业立国战略
        7.1.1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7.1.2 制定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的建议
    7.2 体制创新战略
        7.2.1 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7.2.2 创新所有制结构
        7.2.3 创新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
    7.3 技术创新战略
        7.3.1 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行动,创写“中国模式”新篇章
        7.3.2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构筑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7.3.3 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行动,加速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
        7.3.4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速原始创新
        7.3.5 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行动,加强自主创新
        7.3.6 实施“创新支撑保证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保证体系
    7.4 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
    7.5 人才战略
        7.5.1 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
        7.5.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7.5.3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7.5.4 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
        7.5.5 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
    7.6 资金战略
        7.6.1 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汲取国际金融风暴的教训,做好我国的金融创新工作
        7.6.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7.6.3 改善银行信贷支持,创新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搭建多种形式融资平台
        7.6.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7.6.5 建立风险投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
    7.7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7.8 国际化战略
    7.9 其他对策建议
        7.9.1 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7.9.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9.3 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
        7.9.4 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从转基因农作物中提取药物正面临着阻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自反性现代化视域下转基因食品风险研究[D]. 赵丰. 郑州大学, 2018(01)
  • [3]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D]. 张严. 郑州大学, 2017(05)
  • [4]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D]. 于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5]政府、媒体、公众—转基因传播议题建构研究[D]. 刘宏业.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6]转基因技术的环境伦理问题探讨[D]. 李朋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2)
  • [7]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突显与解困研究[D]. 高宏珍.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9)
  •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9]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D]. 曹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10]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D]. 李嘉.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来自转基因作物的药物面临耐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