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温度及注射时疼痛程度分析

局麻药温度及注射时疼痛程度分析

一、局麻药的温度与注射时疼痛程度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育[1](2021)在《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10月足月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三组均待宫口开至3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注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注。三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min、5min、10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比N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镇痛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R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与N组和C组相比,R组嗜睡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C组对比无差异(P>0.05);N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较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产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的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陈鹏莉[2](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局部麻醉应用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患儿的配合度与疼痛控制密切相关,局部麻醉是疼痛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局麻药物的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剂量的准确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患儿个性化麻醉方案的制定等为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提供了保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口腔科医生在儿童局部麻醉相关的认知现状及策略选择,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国内相关指南的制定及开展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借助网络平台对儿童口腔医生进行局部麻醉临床实践情况的问卷调查,包括医生对局麻治疗相关资料的自我报告(接受局部麻醉或口腔舒适化治疗相关知识教育状况、所在单位具备局部麻醉和口腔舒适化医疗相关设备及药物状况、患儿的最小年龄群体、局麻效果不佳的术式类型、自我评价、局麻时的心理压力、常用局部麻醉药物类型等)和临床实践中局部麻醉应用现状的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采用百分比表示。排序题的平均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频数×权值) 总填写人次,(排名第一位的权值为3,排名第二位的权值为2,排名第三位的权值为1)。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别对局麻实践现状的选择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61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6份。结果显示,93.29%的医生对牙科焦虑症患者进行局麻时感受过心理压力。口腔舒适化治疗设备中占比最高的计算机控制的局部麻醉设备占68.55%,镇静及全麻的比例均未超过50%。面对极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时,25.97%的医生选择只采用局麻治疗进行疼痛控制。48.06%的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对3岁以下的患者进行诊疗。41.34%的医生会在局麻前进行表面麻醉。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组、工作年限>11年组的医生在局麻时进行表面麻醉和使用牙科焦虑症相关量表评估患儿焦虑水平的比例较高(P<0.05)。医生报告儿童口腔诊疗中牙髓治疗是最难达到理想局麻效果的术式类型。在麻醉安全性方面,30.74%的医生是根据患儿体重判断所需要使用的麻醉最大剂量,19.26%的医生不会对自诉有局麻过敏史的患者进行口腔治疗,74.74%的医生遇到过患者出现自伤性损伤,仅有37.81%的医生报告所在单位配备2种及以上的应用局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时的应急药物或设备。结论:目前儿童口腔医生对口腔舒适化治疗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但在麻醉治疗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如表面麻醉的应用、对牙科焦虑症患者的诊疗、局部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规范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技术及加强疼痛控制相关方面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我国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水平的重要任务。

亚尔肯·阿吉,张晓莉,李姝慧,马嘉平[3](2020)在《盐酸利多卡因加温对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疼痛和起效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盐酸利多卡因加温对注射疼痛和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要进行双侧下颌智齿拔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分口设计,在患者的左侧下颌(试验组)注射加温局麻药(37℃),右侧下颌(对照组)注射室温局麻药(22℃)。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和注射时疼痛程度。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注射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利多卡因加温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但对麻醉起效时间无影响。

张帮可[4](2020)在《自体Lp-PRP与Lr-PRP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体外实验:自体Lp-PRP与Lr-PRP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作用比较研究目的:比较自体Lp-PRP与Lr-PRP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血分别制备自体Lp-PRP、Lr-PRP,检测血细胞计数,ELISA法测定生长因子TGF-β1、PDGF-BB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然后取该患者手术切除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髓核原代细胞培养,进而分别予自体Lp-PRP、自体Lr-PRP或PBS处理髓核细胞。通过CCK8实验、Ed U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凋亡,q PCR检测合成代谢基因(Col Ⅱ、Aggrecan)及分解代谢基因(MMP-1、3、13)表达,免疫荧光、Western blot、阿尔辛蓝染色检测Col Ⅱ、Aggrecan蛋白合成,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制备的自体Lp-PRP与Lr-PRP中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生长因子PDGF-BB、TGF-β1含量相当(P均>0.05);Lr-PRP中白细胞明显高于Lp-PRP中(P<0.05),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也更高(P均<0.05)。符合Lp-PRP与Lr-PRP的特点;2.相对于对照组,两种自体PRP均能促进人髓核细胞增殖、迁移、Col Ⅱ及Aggrecan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P均<0.05);3.自体Lp-PRP上述促进人髓核细胞增殖、迁移、Col II及Aggrecan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的效果均大于自体Lr-PRP(P均<0.05),且相对于对照组及Lr-PRP,自体Lp-PRP能抑制人髓核细胞凋亡(P均<0.05),而Lr-PRP促进了MMP-1、3、13的表达(P均<0.05)。结论:1.Lp-PRP与Lr-PRP均含有高浓度血小板及TGF-β1、PDGF-BB等生长因子;而Lr-PRP含有更多的白细胞及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2.通过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实验,证实自体Lp-PRP与Lr-PRP均有修复退变椎间盘作用,且自体Lp-PRP效果优于Lr-PRP。Lr-PRP可能由于其中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拮抗了部分修复作用、促进了分解代谢,所以导致其疗效不及Lp-PRP。第二部分体内实验:自体Lp-PRP与Lr-PRP椎间盘注射治疗兔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比较目的:比较自体Lp-PRP与Lr-PRP椎间盘注射治疗兔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方法:将24只兔随机分成三组(Lp-PRP组、Lr-PRP组、对照组),采血后根据分组制备自体Lp-PRP或Lr-PRP,然后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L4/5、L5/6,纤维环穿刺法),造模后4周,MRI确认造模成功后,分别进行自体Lp-PRP、自体Lr-PRP或生理盐水椎间盘注射治疗。造模4周后(注射前)、注射后4周及8周,分别行X线、MRI检测,通过X线测量椎间隙高度、MRI定量T2 mapping技术测量髓核T2值;注射后8周取椎间盘组织,行HE染色、Col Ⅱ免疫组化,并通过测量平均光密度值定量Col Ⅱ阳性染色强度。结果:造模4周后,MRI确认均造模成功。X线结果显示:造模4周后(注射前),各组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P均>0.5)。注射后4周,椎间隙高度Lp-PRP>Lr-PRP>对照组,这种趋势维持至注射后8周(P均<0.5)。纵向来看,对照组椎间隙高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两种PRP注射均可见椎间隙高度呈逐渐恢复趋势。MRI结果显示:造模后4周(注射前),各组髓核T2值无明显差异(P均>0.5),提示各组基线水平相仿。注射后4周,髓核T2值:Lp-PRP>Lr-PRP>对照组,这种趋势维持至注射后8周(P均<0.5)。对照组髓核T2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两种PRP注射均可见髓核T2值呈逐渐恢复趋势。HE染色结果示椎间盘退变程度:Lp-PRP<Lr-PRP<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示Col Ⅱ阳性染色强度:Lp-PRP>Lr-PRP>对照组(P均<0.5)。结论:体内实验中,通过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自体Lp-PRP与Lr-PRP椎间盘注射均有修复椎间盘退变作用,且自体Lp-PRP作用优于Lr-PRP。第三部分初步临床试验:自体Lp-PRP椎间盘注射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观察目的:明确自体Lp-PRP椎间盘注射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收集基线资料,通过单采法采集自体Lp-PRP,然后进行椎间盘注射治疗,于注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估指标:腰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并收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于3个月时复查MRI,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采集的Lp-PRP血小板浓度1492.9±266.2×109/L,为全血的6.5倍,不含白细胞。所有患者均获3个月随访,治疗有效率62.5%。平均VAS评分,1个月、3个月随访时分别为3.8±1.3、4.4±1.2,较治疗前的6.6±1.1均有改善(P均<0.05)。平均ODI评分,一个月、三个月随访时分别为21.1±5.8、23.9±5.8,较治疗前37.8±8也均有改善(P均<0.05)。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未报道有不良反应。结论:自体Lp-PRP椎间盘注射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安全性、短期疗效良好。

李志[5](2020)在《右美托咪定用于产科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手术已经成为相对安全的分娩方式之一,世界各国的剖宫产率逐渐上升,而我国受国家二孩政策影响亦尤为突出。在紧急情况下,产妇只能在全身麻醉而不是在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与全身麻醉能够增加产妇反流误吸、气管插管失败和通气不足等风险相比,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腰麻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剖宫产的优点是母体安全性相对较高和新生儿免遭全身麻醉药物的暴露,并且胎儿娩出后可以与母体接触以促进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便于更早开始母乳喂养。与其他椎管内麻醉技术相比,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anesthesia,CSEA)因其成本低、起效快、药物用量少、镇痛以及肌肉松弛效果好被广泛应用于下腹部手术,而麻醉作用持续时间短和术后早期即发生疼痛等弱点削弱了其上述优点。鉴于此,麻醉医师不断探索在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中加入如吗啡、丁丙诺啡、芬太尼、可乐定和氯胺酮等各种佐剂,以期延长术中镇痛至术后。因此,寻找有效佐剂的工作仍在进行中。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型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剖宫产手术镇痛的大多数数据来源于可乐定的椎管内应用,其可有效延长局部麻醉药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约1小时,并改善镇痛作用。而Dex与α2和α1的亲和力是可乐定的8倍(α2比α1的1620:1 vs.220:1)。尽管Dex应用于椎管内麻醉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已有报道证实Dex与布比卡因联合应用时,可将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缩短,还能降低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然而,目前关于右美托咪定用于鞘内注射的剂量尚缺乏一致意见;此外,药物剂量和实际临床效应,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尚不明确;最后,鞘内应用右美托咪定是否能够发挥镇静和遗忘作用?以及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C-1291G基因多态性是否会影响其镇静镇痛作用?也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不同剂量的Dex与一定剂量的布比卡因联合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观察其麻醉效果和镇静效果,探讨Dex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用药的最佳伍用剂量,并进一步探讨布比卡因伍用不同添加剂(右美托咪定、可乐定、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以及研究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C-1291G基因多态性与右美托咪定的临床作用(镇静和血液动力学作用)之间的关系,为Dex的临床精准应用提供有力证据。第一部分:布比卡因复合不同剂量Dex用于腰麻剖宫产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剂量的Dex作为佐剂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产科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其麻醉效果、镇静作用和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的最佳剂量,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经烟台毓璜顶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伦理号:2014112),最终纳入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30)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实验组:D1:布比卡因(11.25mg)+Dex(5ug);D2:布比卡因(11.25mg)+Dex(7.5ug);D3:布比卡因(11.25mg)+Dex(10ug);对照组C:布比卡因(11.25mg),均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为避免因麻醉和手术效果出现偏差以影响数据获取,麻醉和手术操作者均由相同的团队完成。观察记录给药后血流动力学数据、Ramsay镇静评分、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麻醉后采用针刺法和改良Bromage测定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通过11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镇痛情况。同时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例数。结果:1.1 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四组产妇一般资料(年龄、体重、身高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血流动力学比较。四组产妇MABP、HR在T1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T2、T3、T4、T5时间点,实验组(D1、D2、D3)MABP、HR 与 C组比较均有下降趋势;在T3、T4、T5时间点实验组(D1、D2、D3)的MABP和HR与C组相比变化显着(P<0.05)。C组T3、T4、T5时间点HR明显低于T1时间点(p<0.05),T3、T4、T5时间点实验组(D1、D2、D3)MABP明显低于T1 时间点(p<0.05)1.3 VAS比较。实验组患者(D1、D2、D3)在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p<0.05),在术后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D3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4镇静程度比较。各组产妇Ramsa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D1、D2、D3)在各时点BIS变化与对照组(C)相比没有明显差异。1.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Dex会明显缩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显着延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3与D2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D1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D1组,所有组别中D3组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P<0.05)。1.6新生儿情况:四组均无新生儿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心率均未低于100次/分。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出生后1min和5min)无统计学差异(P>0.05)。1.7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D3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访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第二部分布比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芬太尼、可乐定、Dex)用于剖宫产手术腰麻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典阿片类药物(芬太尼)、传统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与新型强效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与布比卡因伍用对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烟台毓璜顶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伦理号:2014113),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要求实施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4例。征得患者和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原则分为4组(n=21)实验组:BF:布比卡因(11.25mg)+芬太尼(15ug)+生理盐水稀释至3ml;BC:布比卡因(11.25mg)+可乐定(75ug)+生理盐水稀释至3ml;BD:布比卡因(11.25mg)+右美托咪定(10ug)+生理盐水稀释至3ml;对照组C:布比卡因(11.25mg)+生理盐水稀释至3ml;为避免麻醉和手术效果出现偏差影响数据收集,麻醉和手术操作者由相同团队组成。观察记录给药后血流动力学数据、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麻醉后采用针刺法和改良Bromage评分测定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通过11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镇痛情况。同时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例数。结果:1.1 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四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腹围、孕周、ASA分级、新生儿体重以及外科手术时长等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血流动力学指标:四组产妇的MABP和低血压的发生率各观测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应比较:gBD组和gBC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3.1分钟和3.2分钟,与gB组和gBF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达到感觉平面的时间gBC和gBD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gBC组和GBD组感觉阻滞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gBD组感觉阻滞持续225.73±47.88分钟,而gBC组为205.25±38.25。gBD与gB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gBD组较bBC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约20分钟。结果还表明,感觉消退至T10的时间,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最高的为gBD组155.9±19.85分钟,最低的为为对照组107.35±16.15分钟。术后首次止痛药物时间gBC组和gBD组与对照组和gBF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最长的为gBD组360.52±29.57分钟,其次是gBC组349.84±25.12分钟。1.4 VAS评分的比较:术后1h和2h,gBC组和gBD组的VAS评分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5不良反应的比较。gB和gBF组寒战发生率为14.2%和4.7%,明显高于gBC组和gBD组(P<0.05)。1.6新生儿情况:四组均无新生儿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出生后心率>100次/分。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出生后1min和5min)、脐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 α 2A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右美托咪定用于产科麻醉与术后镇痛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α 2A-AR基因多态性与右美托咪定合并布比卡因用于产科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及术中术后镇静镇痛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经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18125),经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我院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要求实施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96例。ASA分级1~11级,初产妇,年龄23~35岁,均为汉族,身高150~175cm,体重50~90kg,BMI 18~35 kg/m2。将纳入的患者根据ADRA2A C1291G基因检测结果分为C1291C(CC组)、C1291G(CG组)、G1291G(GG组)三组。术中麻醉用药方案为:布比卡因(11.25mg)+Dex 10u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术后镇痛均采用:舒芬太尼1.5ug/Kg和Dex 3ug/K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为避免麻醉和手术效果出现偏差以影响数据获取,麻醉和手术操作者均由相同的团队完成。患者分组结果待统计时进行揭盲。术中采用麻醉信息系统记录患者血压、心率、BIS、SPO2等数据,同时记录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感觉阻滞平面起效维持等时间,术中不良事件例数等。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并随访有无并发症。结果:1.1 ADRA2A C1291G基因呈多态性,各组频率分别为,C1291C(CC组38例,39.58%),C1291G(CG组46例,47.92%)和G1291G(GG组 12例,12.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纳入病例数具有群体代表性。1.2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及新生儿的人口学数据、腹围、孕周、ASA分级及手术时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三组产妇MABP、HR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应。三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1>0.05)。1.5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对术中产妇不同时间点BIS值的影响。在T2、T3、T4、T5时间点CC组的BIS明显低于CG组和GG组,与CG组、GG组产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0.0014,0.0012,0.001)<0.05。1.6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对术后产妇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在术后8h,12h,24h时间点CC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G组和GG组,与CG组、GG组产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0.001,0.0013)<0.05。1.7 ADRA2A C1291G基因多态性对术后产妇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的比较。在术后2h、4h,8h,12h,24h时间点CC组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G组和GG组,与CG组、GG组产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0.0012,0.0013,0.001,0.0011)<0.05。1.8不良反应的比较。三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同剂量的Dex作为布比卡因佐剂均可缩短运动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均能够延长运动和感觉时间,可产生确切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在本研究选取的剂量范围内随着鞘内Dex剂量的增加,镇静作用增强。3.不同剂量的Dex复合布比卡因鞘内应用,可显着降低围术期PONV和寒战的发生率。4.与芬太尼(15(μg)相比Dex(10μg)和可乐定(75μg)对布比卡因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5.与可乐定和芬太尼相比右美托咪定可显着延长布比卡因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6.右美托咪定与可乐定可防止术后寒战,对患者术后有一定的镇静作用。Dex(10μg)可安全应用于腰麻阻滞添加剂。7.本研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8.在本研究中,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水平存在关联,携带C1291C型基因的患者对右美托咪定敏感性更强,ADRA2A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之一。综上所述,Dex可作为局部麻醉药的辅助用药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可乐定相比,Dex显着增强鞘内局部麻醉药对感觉运动的阻滞,不良反应更好,术后镇痛能够持续更长时间。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ex镇静镇痛水平存在关联,ADRA2A编码基因中的遗传变异对于疼痛和镇静水平存在影响,ADRA2A基因遗传药理学特性对于指导临床使用右美托咪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论文主要创新点:(1)、首次探讨了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的麻醉,并比较其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探索鞘内应用Dex的最佳用药剂量,椎管内用药可产生镇静作用。(2)、比较不同添加剂对局部麻醉药腰麻效果的影响,与可乐定和芬太尼相比,Dex被证明是最佳选择,Dex可显着增强鞘内局部麻醉药对感觉运动的阻滞,且副作用最少,椎管内用药可产生镇静作用。(3)、首次明确ADRA2A基因rs180054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水平密切关联,C1291C型对右美托咪定的镇静反应更敏感,ADRA2A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之一。

李元霞[6](2020)在《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拟对比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双侧附件)的患者120例。使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拔气管导管前给药,A、C两组患者通过镇痛泵行静脉背景输注(2mL/h),配方:A组氟比洛芬酯按1mg/Kg+0.9%的NaCl 100mL;C组予以脂肪乳5mL+0.9%的NaCl 100mL。B组经肛门放入双氯芬酸钠栓50mg(齿状线上23cm处),按5 h追加给药一次(50mg),24h总量不超过200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6 h、12 h、18 h、24 h的疼痛程度(即用疼痛指数进行检测),再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来对比两种镇痛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效果:术后各时间的VAS评分比较,A组、B组和C组三种镇痛方案术后6 h、12 h、18 h、24 h的VAS评分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1)术后6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18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后24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A组、B组分别与C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不良反应:A组患者出现恶心者5例,出现呕吐者有4例,皮肤瘙痒有1例;B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3例,出现呕吐者有5例,皮肤瘙痒有3例;C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10例,出现呕吐者有12例,皮肤瘙痒有1例。经多个独立样本差异性检验分析可见: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A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B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C组分别与A组、B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较双氯芬酸钠栓更优。

武旭阳[7](2020)在《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并比较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原210医院)诊断为单纯老年骨质疏松性所致胸椎、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的相关患者,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研究对象共183例。在此之前,通过动物脊柱椎体实验,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成年猪下胸椎及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体外实验表明,球囊加压撑开能有效的恢复椎体压缩高度,椎体单侧通过球囊套管自带通道注入利多卡因局麻药约1.5ml,利多卡因弥散及浸润范围可完美覆盖整个椎体的1/2(动物实验目的、过程及结论详见正文)。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实践手术工作中球囊撑开时压力的控制、患椎体内注入局麻药利多卡因的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183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A(患椎体内不行注射)共31例,对照组B(椎体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因C组各亚组中注射剂量不同,我们取1.5ml盐水注射)共35例,实验组C(患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共117例,其中C1组共23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0.5ml)、C2组共21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1ml)、C3组共27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1.5ml)、C4组共25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2.0ml)、C5组共21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2.5ml)。分别比较A、B、C三组间,以及C1、C2、C3、C4、C5五组间术前、球囊撑开时、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时、术毕及术后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days)、年龄(age)和骨水泥注射量(ml)等方面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并比较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并同时得出术中向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的最佳剂量。结果:1、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严格按照手术及实验要求的标准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要求安全完成,其中7个病例术中有少许骨水泥向椎体两侧、椎体前方及上下临近椎间盘内渗漏,均未出现神经压迫或刺激等不良症状表现。2、A、B组大部分患者于术中扩张双侧球囊、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出现躁动、喊叫及流汗等疼痛刺激表现;与此同时患者因疼痛刺激导致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快,前后血压波动较大,言语安慰无明显改善。C(C1、C2、C3、C4、C5)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疼痛刺激表现较轻,情绪及生命体征相对较平稳,言语安慰效果有效。(在C组中,剂量超过3ml的C4、C5组,出现3例利多卡因并发症:1例突发耳鸣,约5分钟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头昏,意识清晰,数分钟后症状消失)。3、根据表(1)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在术前、术中球囊撑开时、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时、术后24小时内A、B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注射骨水泥量等方面数据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4、表(2)数据是将A、B两组数据(共66例,未注射利多卡因)合并与C组中前三个亚组(C1、C2、C3)合并后(共71例,注射利多卡因)进行比较(由表(1)数据可知,A、B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等方面数据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为近一步比较术中球囊撑开前注射利多卡因和不注射利多卡因是否对患者术中疼痛有影响,同时平衡注射利多卡因组和不注射利多卡因组组间数据个数差异,达到组间均衡,有可比性,因此将A、B两组数据合并与C组中前3亚组(C1、C2、C3)进行比较)(因前三组利多卡因注射剂量少比后三组更有说服力),根据表(2)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不注射利多卡因组(A组+B组)患者与注射利多卡因C组(C1+C2+C3)在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注入骨水泥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注射利多卡因组(A组+B组)患者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评分分别为8.969±0.0.60、9.393±0.52、4.772±0.67,注射利多卡因C组(C1+C2+C3)患者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评分分别为4.253±1.91、4.126±1.87、2.380±0.99,注射利多卡因组和不注射利多卡因组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组中止痛效果(VAS评分比较)评价C1<C2<C3、C4、C5,C3、C4、C5三组间无显着差异。根据表(3)(4)(5)(6)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C组中C1、C2、C3、C4、C5五个亚组在术前VAS评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3)数据分析可知,在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1与C2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6.608±0.49、6.304±0.47、3.391±0.49和4.285±0.46、4.428±0.50、2.523±0.51,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表(4)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2与C3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4.285±0.46、4.428±0.50、2.523±0.51和2.222±0.50、2.037±0.51、1.407±0.57,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表(5)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3与C4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2.222±0.50、2.037±0.51、1.407±0.57和2.200±0.57、2.000±0.51、1.240±0.52,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表(6)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4与C5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2.200±0.57、2.000±0.51、1.240±0.52和2.047±0.49、1.714±0.46、1.190±0.51,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手术过程中向椎体内通过球囊自带通道注入2%利多卡因(骨内麻醉)能明显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相比较于单纯基础麻醉和椎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具有镇痛效果确切满意、起效迅速、费用低、风险及并发症少,对全身影响微小,患者易于接受等鲜明特点。并有希望完全替代基础麻醉或全麻,可以实现术中局麻下达到微痛甚至无痛的镇痛效果。2、通过两侧球囊自带通道分别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的最佳适宜量各1.5ml,共3ml,此剂量时,镇痛效果接近或达最佳程度,低于此剂量镇痛效果欠佳,超过此剂量镇痛效果无明显增强,并且在此剂量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利多卡因入血至头昏、耳鸣等不良反应,既保证了术中镇痛效果,也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易玲梅[8](2020)在《不同注药速度对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能为髋部手术患者提供较好的镇痛。筋膜间隙阻滞是局麻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扩散至靶神经,路径阻力和注射速度都会影响局麻药向靶神经的扩散。本研究主要针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行FICB,探讨注药速度是否会影响患者感觉阻滞成功率、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名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注药速度分别为:A组400ml/h,B组600ml/h,C组1200ml/h。三组罗哌卡因的浓度均为0.25%,全身麻醉前均行沙漏征法FICB,按照不同的注药速度泵入40ml罗哌卡因。30min后行常规全身麻醉。术后使用持续静脉泵镇痛(1.5μg/kg舒芬太尼+100mg氟比洛芬酯,背景剂量:3ml/h)。记录主要观察指标:阻滞后30min评估各组三支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法于阻滞前、阻滞后30min分别测试患者静息时疼痛程度,评估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4h、8h、12h、24h时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术中全麻药的用量;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0)、神经阻滞20min后(T1)、全麻诱导后(T2)、侧卧位(T3)、切皮(T4)、术中30min(T5)、术毕(T6)、拔管即刻(T7)以及出PACU(T8)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患者运动阻滞评分;记录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便秘、术后跌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等。结果:三组患者在感觉阻滞成功率及持续时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息状态下:各组患者阻滞后30min和术后各时间点与阻滞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阻滞后30min及术后4h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状态下:C组与A组比较,在术后12h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8h、24hVAS评分C组较A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各时间点MAP、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注药速度不会影响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感觉阻滞成功率及持续时间。2.注药速度为1200ml/h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镇痛效果。

刘伟[9](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张琼[10](2020)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9岁,ASAⅡ~Ⅲ级,认知功能正常,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A组:不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B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进行ESPB;C组:采用0.5%罗哌卡因+0.5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共30 ml进行ESPB;D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进行ESPB、同时静脉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记录4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即刻、切皮即刻、气管拔管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用量、术毕苏醒时间;记录术后1 h、6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度评分(BCS)、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48 h PCA总次数和PCA有效次数以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术后24 h、48 h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抽取静脉血检测麻醉前、术毕、术后24 h、48 h CD4+、CD8+,计算CD4+/CD8+;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的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4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B、C三组分别比较,D组气管插管即刻MAP、HR均下降(P﹤0.05);与A组比较,B、C、D三组切皮即刻MAP、HR均下降(P﹤0.05)。3、与A组比较,B、C、D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及术后24 h、48 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与B组比较,C、D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及术后24 h、48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与C组比较,D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及术后24h、48 h舒芬太尼用量增加(P﹤0.05)。4、与A组比较,B、C、D组的首次按压时间延迟(P﹤0.05);与B组比较,C、D组的首次按压时间延迟(P﹤0.05);与C组比较,D组的首次按压时间提前(P﹤0.05);与A组比较,B、C、D组的术后24 h、48 h PCA按压总次数、PCA按压有效次数减少(P﹤0.05);与B组比较,C、D组的术后24 h、48 h PCA按压总次数、PCA按压有效次数减少(P﹤0.05);与C组比较,D组的术后24 h、48 h PCA按压总次数、PCA按压有效次数增加(P﹤0.05)。5、与A组比较,B、C、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4+、CD4+/CD8+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4+、CD4+/CD8+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4+、CD4+/CD8+均下降(P﹤0.05);与A组比较,B、C、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8+均下降(P﹤0.05);与B组比较,C、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8+均下降(P﹤0.05);与C组比较,D组术毕、术后24 h及48 h的CD8+均升高(P﹤0.05)。6、与A组比较,B、C、D组术后48 h内各观察时点静息及咳嗽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组术后48 h内各观察时点静息及咳嗽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与A组比较,B、C、D组术后48 h内各观察时点BCS评分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术后48 h内各观察时点BCS评分升高(P﹤0.05);与C组比较,D术后48 h内各观察时点静息及咳嗽疼痛VAS评分、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B组比较,C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C组比较,D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延迟、术后住院时间延长(P﹤0.05)。8、与A组比较,B组的镇痛补救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组的镇痛补救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C、D组术后头晕的发生率降低(P﹤0.05);4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进行ESPB可减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并改善术后免疫功能,采用局部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最佳。

二、局麻药的温度与注射时疼痛程度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麻药的温度与注射时疼痛程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儿童口腔门诊局部麻醉应用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问卷调查的资料与方法
    2.2 问卷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医生应用局部麻醉的临床现状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儿童口腔门诊局部麻醉技术应用调查问卷
综述 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瘤伴恒牙迟萌1例病例报告
    1 前言
    2 病例资料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盐酸利多卡因加温对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疼痛和起效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自体Lp-PRP与Lr-PRP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实验:自体Lp-PRP与 Lr-PRP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作用比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自体Lp-PRP与 Lr-PRP椎间盘注射治疗兔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 初步临床试验:自体Lp-PRP椎间盘注射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在下腰痛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右美托咪定用于产科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布比卡因复合不同剂量Dex用于腰麻剖宫产的临床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布比卡因复合不同佐剂(芬太尼、可乐定、Dex)用于剖宫产手术腰麻的临床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α_(2A)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Dex用于产科麻醉与术后镇痛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6)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数据资料
    1.1 一般数据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估
(二)手术方法
    2.1 手术材料准备
    2.2 手术过程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4.1 PKP的禁忌症与适应症
    4.2 PKP术中止痛机制的相关影响因素
    4.3 术中注射利多卡因对PKP并发症的影响
    4.4 PKP术中注射利多卡因对术后脊柱压缩骨折预防的影响
    4.5 椎体内局部浸润麻醉的基础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麻醉方式的探索及发展前景
    (一)常用麻醉方式的简介
        1.1 全身麻醉
        1.2 椎体外局部浸润麻醉
        1.3 硬膜外麻醉
    (二)常用局麻药利多卡因介绍
        2.1 利多卡因成分
        2.2 适应症
        2.3 用法用量
        2.4 不良反应
        2.5 药物相互作用
        2.6 药理毒理
        2.7 药代动力学
    (三)PKP麻醉方式的探索
    (四)PKP术中椎体内麻醉的基础与发展前景
    (五)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注药速度对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10)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影响
    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四、局麻药的温度与注射时疼痛程度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D]. 黄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儿童口腔门诊局部麻醉应用现状调查[D]. 陈鹏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盐酸利多卡因加温对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疼痛和起效时间的影响[J]. 亚尔肯·阿吉,张晓莉,李姝慧,马嘉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2)
  • [4]自体Lp-PRP与Lr-PRP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比较研究[D]. 张帮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右美托咪定用于产科椎管内麻醉和术后镇痛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李志. 山东大学, 2020(12)
  • [6]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D]. 李元霞.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D]. 武旭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不同注药速度对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效果评价[D]. 易玲梅.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10]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影响[D]. 张琼.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局麻药温度及注射时疼痛程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