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水,黄土高原,需水量,冬小麦,时空,油藏,高程。
典型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鹏,段琪彩,韩焕豪,黄英[1](2019)在《云南省典型区水稻作物系数及其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云南省水稻种植和气候典型区域,开展水稻作物系数及其规律观测试验研究。依据气象数据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同时基于田间实测水层数据建立田间水量平衡关系,分析计算水稻需水量(ET_c),进而推求各典型区水稻作物系数K_c并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可知,云南省各典型区水稻全生育期K_c值在0.99~1.18之间;各生育期呈现初期和末期较小、中期偏大的单峰曲线。K_c空间差异性没有明显规律,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略偏大,温凉气候区稍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同一典型区K_c年际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可为今后云南水稻K_c取值和ET_c计算提供重要参考和应用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张涵,李奇翎,郭珊珊,付康[2](2019)在《成都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时空异质性及污染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地下水是该地区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但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以及畜禽养殖、乡镇企业及生活污废水的无组织排放,已对该区地下水环境构成了威胁.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某典型城镇农村区进行不同时季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并联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相关矩阵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以揭示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异质性、污染影响因素、潜在污染源及污染源时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叁氮"(NO~-_3、NO~-_2、NH~+_4)、铁(Fe)、锰(Mn)、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氨氮(NH~+_4)超标最为突出;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及"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铁锰分布及含水层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PCA结果显示,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春季到夏季地下水污染源由生活污染为主转向农业污染为主,冬季地下水污染源以生活和工业源为主.ArcGIS空间分析和PCA分析的结合,有助于探讨地下水水质及潜在污染源的时季变化规律,可为地下水环境保护、污染控制和减缓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施凤春,唐仲华,陈育斌,朱奋,叶珊[3](2019)在《粤东典型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粤东地区谷饶镇的地面沉降发展时间长、规模大,但是无地面沉降的监测数据,给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定性评价带来困难。采用InSAR测量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5—2018年间的地表变形数据,采用克里金方法和空间迭加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基本呈减小趋势,整体上呈现持续变形的特征;引起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物质条件主要是岩土体松散与土质不均;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在垂向上主要分为两层压缩土层组,尽管第一压缩土层厚度小于第二压缩土层,但其工程力学性质差,其影响不能忽略;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是引起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造成研究区严重地面沉降及不均匀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采地下水。(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鑫,李鹏,李熹微,边滢滢,肖红[4](2019)在《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的陆相复杂油藏勘探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典型区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部多数高勘探程度老油田均进入以复杂构造油藏和隐蔽岩性油藏为目标的后期勘探阶段,构造断裂的识别精度和岩性边界的刻画程度直接影响着复杂油藏认识和落实。在应用高精度叁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质需求开展地震解释新技术方法的深度应用,在复杂断块勘探中,应用特征值相干、优势频带相位、多尺度曲率等地震属性的优化、融合,配合常规平剖面解释,可有效识别复杂构造区低级序控藏断层和微幅构造。在复杂岩性勘探中,以曲流河道砂构型为地质约束,采用地震地貌成像切片和基于分频模型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等技术手段,可准确识别多期窄薄河道砂走向,圈定有利靶区。上述勘探方法成功应用在饶阳凹陷复杂构造和岩性勘探领域,并在杨武寨和赵皇庄地区取得了显着成效,对后续有相似地质条件背景的区带勘探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胡慧君[5](2019)在《青岛市大沽河典型区非饱和—饱和带地下水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沽河流域是山东省较大的供水水源地之一,在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采行为与气候变化导致大沽河河水位下降以及海水倒灌等严重问题,因此合理规划与管理地下水开采对于维护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包气带作为大气水、土壤水、植物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键枢纽,在地下水研究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选取大沽河流域下游段地下水开发以农业开采为主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区,在收集相关自然气候资料与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MODFLOW-2005及UZF(Unsaturated Flow)子程序包对研究区内的非饱和带及地下水饱和带水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叁维地质模型与含水系统模型了解地层结构与储水条件,由此建立非饱和-饱和带水流耦合数值模型,并通过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实测数据校正检验模型的仿真度。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模拟水位与观测水位之间的决定系数为99%以上,标准误差为0.12m;而由于模型的假设条件限制,包气带水力性质的垂向变异性在模拟中无法体现,但模拟结果能够刻画出包气带中水分的大致分布情况。在2017年模拟期内,研究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121.22×104m3/a,总排泄量为736.35×104m3/a,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开采是对水位影响最显着的源汇项,同时非饱和带对降水入渗有着明显的滞后效应。运用校验后的耦合模型对区内水资源量在不同开采模式下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在当前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涵养状态良好,但随着开采量的逐年增长,大降深地区的水位持续下降会打破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因此可在开采现状的基础上适量增大开采量以适应经济发展,但不宜超过地下水自身的承载限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30)
魏云洁,甄霖,胡云锋,肖玉[6](2019)在《黄土高原典型区水土保持技术评估与需求分析——以安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地区,经过40多年的治理,积累了种类多样的水土保持技术,对遏制和缓解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起到了良好作用。目前由于缺乏对具体治理需求的考量,从而影响水土保持技术效果的发挥,故技术评估和需求分析是选择适宜可行生态治理技术的重要环节。选择安塞纸坊沟流域和南沟流域的4个自然村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研、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和地理空间分析,旨在辨识并评估现有水土保持技术,识别技术需求,构建指标体系分析其立地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主要应用3类12项技术,工程类和生物类技术应用居多,生物类中地埂植物带和农业类技术应用较少;目前应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整体效果较好,专家认为12项技术中工程类的梯田和淤地坝、生物类的地埂植物带综合表现最好,农户对梯田和水平沟、鱼鳞坑整地等坡面治理技术的效果评分高于专家,对淤地坝、谷坊等沟道治理技术以及集雨水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评分低于专家,农户更关注技术的经济效益;技术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梯田和治沟造地配套措施不完善,淤地坝、谷坊和水窖缺少修缮维护;识别出的技术需求分为3类,即新技术、改良技术和配套技术;纸坊沟流域的两个村立地条件更适宜人工造林种草,南沟流域的两个村更适宜天然封育,由社会-经济可行性分析可知,峙崾崄农户需要更多梯田种植果树及其配套技术,纸坊沟需要更多梯田种植作物或大棚蔬菜瓜果,大南沟需要造地后的配套技术,杏树窑需要造地种植作物及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该研究是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评估和需求分析的重要尝试,为生态治理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韩桐,赵悦航,黄晶,王冲,艾细魁[7](2019)在《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典型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上的适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黑龙港流域模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与作物产量的适用性,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和FAO提供的参数值,对AquaCrop模型进行模型非保守性参数的本地化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AquaCrop模拟冬小麦冠层覆盖值和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5.90%,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NRMSE为4.23%;模拟夏玉米冠层覆盖值和产量值与相应实测值之间的NRMSE分别为11.59%和11.69%。本研究校准所得参数对黑龙港流域典型站点有较好的适应性,校验后的AquaCrop可以用于黑龙港流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管理、产量潜力等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乔家乐,杨晓勇,黄凯[8](2019)在《基于指标评价法的漳卫南运河流域典型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及指标评价法对漳卫南运河流域3个典型区(长治市、安阳市、邯郸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长治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差,无开发利用潜力;安阳市及邯郸市水资源承载能力非常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本次评价结果较符合典型区实际情况,表明笔者构建的指标体系及所选研究方法较适合漳卫南运河流域,可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吴宇鑫,赵牡丹,高志远,刘婷[9](2019)在《中国3类典型区SRTMGL1和SRTM V4精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3类典型地区(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ICESat/GLAS数据作为高程控制点数据,以SRTM的两种分辨率数据SRTM 1 Arc-Second Global(SRTMGL1)和SRTM Version 4(SRTM V4)数据作为精度评价数据,结合地形要素和土地覆盖要素,综合对两种DEM在3类典型区的精度进行了评价比对。结果表明:(1)在3类研究区中,总体上SRTMGL1数据精度优于SRTM V4数据精度,其中华北平原研究区两种DEM精度最高,云贵高原研究区两种DEM精度最低。(2)在不同的坡度分级内,SRTMGL1的数据精度皆高于SRTM V4数据,在较小的坡度区间内,两者精度差别不大。大坡度、高植被覆盖对于SRTMGL1精度衰减影响较大。(3)在4种地貌区内,两种DEM的相对精度和绝对精度随地形变化有不同的分异规律。其中在相对精度方面,山脊点处SRTMGL1数据高程测量值较SRTM V4数据偏大,山谷点处SRTM V4测量值较SRTMGL1数据偏大;在绝对精度方面,两种DEM与ICESat/GLAS控制点差值剖面线随地形变化明显,在平缓地区,差值剖面线振幅小,两种DEM差值相接近,在高起伏地区,剖面线振幅大,且SRTM V4差值曲线较SRTMGL1剖面曲线振幅偏大,两者差值大。(4)在华北平原研究区和云贵高原研究区内,高植被覆盖区两种DEM误差最大,裸地和人造表面误差最小;在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覆盖区误差最大,水体区误差最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日平[10](2019)在《黄土高原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是我国"两屏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地居民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同时也对黄河中下游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土壤侵蚀量为评估指标,应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利用2000—2010年间土地覆被、气象站点和泥沙站点等多源数据,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尽管黄土高原降雨量明显增多,降雨侵蚀力在增强,但研究区以退耕还草为主,退耕还草面积达到3 287. 01 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在以1. 29%/a速率递增;土壤侵蚀状况发生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由2000年的6 579. 55 t·km-2·a-1降低到了2010年的1 986. 66 t·km-2·a-1,土壤侵蚀等级由剧烈侵蚀向微度侵蚀转变,侵蚀等级在逐渐降低,低覆盖度-烈度土壤侵蚀面积在大幅度降低,而高覆盖度-微度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在大幅度提升;并且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与相关站点含沙量和输沙量呈正相关,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效应在不断加强。该研究对加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2期)
典型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都平原地下水是该地区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但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以及畜禽养殖、乡镇企业及生活污废水的无组织排放,已对该区地下水环境构成了威胁.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某典型城镇农村区进行不同时季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并联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相关矩阵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以揭示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异质性、污染影响因素、潜在污染源及污染源时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叁氮"(NO~-_3、NO~-_2、NH~+_4)、铁(Fe)、锰(Mn)、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氨氮(NH~+_4)超标最为突出;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及"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铁锰分布及含水层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PCA结果显示,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是造成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春季到夏季地下水污染源由生活污染为主转向农业污染为主,冬季地下水污染源以生活和工业源为主.ArcGIS空间分析和PCA分析的结合,有助于探讨地下水水质及潜在污染源的时季变化规律,可为地下水环境保护、污染控制和减缓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鹏,段琪彩,韩焕豪,黄英.云南省典型区水稻作物系数及其变化规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张涵,李奇翎,郭珊珊,付康.成都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时空异质性及污染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施凤春,唐仲华,陈育斌,朱奋,叶珊.粤东典型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4].王鑫,李鹏,李熹微,边滢滢,肖红.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的陆相复杂油藏勘探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典型区带为例[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胡慧君.青岛市大沽河典型区非饱和—饱和带地下水耦合模型[D].南京大学.2019
[6].魏云洁,甄霖,胡云锋,肖玉.黄土高原典型区水土保持技术评估与需求分析——以安塞为例[J].生态学报.2019
[7].韩桐,赵悦航,黄晶,王冲,艾细魁.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典型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上的适用性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8].乔家乐,杨晓勇,黄凯.基于指标评价法的漳卫南运河流域典型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海河水利.2019
[9].吴宇鑫,赵牡丹,高志远,刘婷.中国3类典型区SRTMGL1和SRTMV4精度对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
[10].周日平.黄土高原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效应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