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海医院510300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探讨促进临床正确用药的对策和措施,预防与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使用Excel电子表格对2013-2015年该院上报的14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注射剂型引起的ADR最多;ADR涉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aracteristicsofadversedrugreaction(ADR),explorethe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topromotetheproperuseofdrugs,topreventandreducetheincidenceofadversedrugreactions.Methods147casesofADRreportedin2013-2015werestatisticallyanalyzed.ResultsOfthe147ADRcases,anti-infectivedrugsoccupiedthehighestproportion,andintravenousinjectionwasthemainroute.Themostcommonclinicalmanifestationswerelesionsofskinanditsapperdages.ConclusionItisimportanttoconcentrateonthetationaluseofanti-infectivedrugs,decreasetheintravenousroutesoastoreduceoravoidtheoccurrenceofADR.
Keywords:adversedrugreaction(ADR);analysis;rationaluseofdrugs
随着新药品种增多、抗感染药滥用以及联合用药增加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引起临床医药人员的重视。为了解某院ADR发生的特点以及普遍规律,降低ADR的发生率,使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现拟对2013-2015年期间上报的ADR进行汇总、归纳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下载某院2013-2015年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47例,使用Excel表格进行有效统计,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获取途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相关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分析在147例ADR患者的报告中,男性61例(41.50%),女性86例(58.50%),年龄分布较广泛,以60岁以上多见,见表1。
2.2药品的种类分析在147例ADR患者中,主要涵盖8类药物,抗感染药物是引发ADR的关键,有109例,占74.15%,见表2。
2.4涉及的器官系统及其在临床当中的表现皮肤及其附件系统受到的损害最多,有91例,比例为61.9%,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起泡等症状;其次为对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损害,分别占14.29%和11.56%,见表4。
3讨论
3.1ADR与性别、年龄
由表1可知,女性发生ADR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药物在体内分布及女性具有月经、妊娠生理周期等原因导致的,使女性容易发生ADR[1]。各年龄段均可发生ADR,其中老年人(≥60)所占比例稍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机体素质下降,导致对药物的反应等发生改变有关[2],且老年患者同时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品种多,导致ADR发生的机率上升。
3.2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由表2可知,引起ADR最多的一类药是抗菌药,占74.15%,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第三是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从客观上看,这几类抗菌药物均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效果,且市场上品种也较多,这使得在临床使用较广泛,同时增加了ADR的发生率。抗菌药物引起ADR的主要原因有:1、药品自身的药理作用使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如头孢菌素类能抑制或破坏合成VK在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得凝血酶原复合物减少生产,出现腹泻、胃出血等消化道系统的不良反应。2、患者自身的因素:如老人和儿童因生理、生化功能衰退或不全、肝肾功能损害、有过敏史者若选用抗菌药物种类或剂量不当,均较易发生不良反应。3、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没有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抗生素的起点过高。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这类复方制剂,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抗菌药物管理上是属于限制使用级,一般用于严重感染,但门诊一些咽喉炎、轻微皮肤外伤感染的病例也常常选择这类抗生素不适宜。(2)用药剂量偏大,特殊人群没有调整剂量。如一名91岁的老年患者,因肺炎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剂量为0.6g一天一次,静滴过程中患者发生头晕、烦躁不适而停止输液。由于左氧氟沙星会抑制γ-氨基丁酸与受体的结合,导致头晕、失眠、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其说明书也提示老年患者大多肾功能低下,而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需减量应用。(3)选药忽略了患者病史。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可造成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肌痉挛、精神障碍或癫痫发作,而大多发生于已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病人。一名78岁男性患者,有癫痫病史,住院期间没有使用抗癫痫药物,因肺部感染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导致癫痫发作。如果上述患者考虑到其病史选择其他药物或者同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临床医生担心感染控制不佳较易复发,或经济利益的驱动,故意加大用药疗程,联用多种药物,导致ADR发生率升高。
3.3ADR与给药途径、剂型
某院由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较高,提示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诸多内在因素,如类毒素、PH值、、微粒等比较容易诱发ADR[3]。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高,起效迅速,临床较为常用,但使用过程较多因素会导致ADR发生的几率增加,如配液的顺序、输注的速度等等,而且注射给药为有创治疗,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很难将药物从体内去除。
3.4ADR涉及器官系统
从表4可以看出,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这些器官系统的ADR容易观察、判断,因此,这可能与其易于观察和判断的临床表现有关。部分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可能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需要细致观察,加以区别才能发现;如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损害等,需要长期用药,并需经一系列体制检测、对比前后结果才会发现[4]。因此,加强对患者用药后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等方面的临床检测,是今后ADR监测的工作重点。
4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抗感染类药物占ADR的首位,因此,在临床医学当中,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熟知用药指征,合理安排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尽早依药敏性情况选用抗菌药,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临床药师应亲自与患者沟通,加强用药教育与药物知识普及,定期进行会诊,分析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发现ADR,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4.2静脉注射给药是临床用药的较高风险因素,为控制不恰当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注射剂使用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掌握注射剂的应用指征,尽量以口服药物为主,或者采用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患者病情有所缓解,迅速由静脉给药调整为口服给药,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4.3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对于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药品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因此,医院要定期宣传,多方位开展ADR的培训教育,并及时将上级发布的ADR通报,《药物警戒快讯》等各类药品安全警戒信息传递下去,用以提醒各科室给予重点关注,使医护人员掌握必要的ADR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海萍.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4.
[2]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3,6(22):95.
[3]韦海。刘业广.我院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6(24):2464.
[4]张开礼,徐玉红.1001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分析[J].中国药业,2013,15(22):72.
作者简介:
何润鸾,女,出生于(1986-11),主管药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