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厚生孢子的研究

草菇厚生孢子的研究

一、草菇厚垣孢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霞[1](2020)在《基于转录组学研究草菇菌种继代过程中的退化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最早栽培于中国,是世界产量第五的重要食用菌,在其生产过程中易出现菌种退化现象,造成产量下降和经济损失。课题组前期对V971(S0)通过尖端菌丝连续继代20个月,获得不同退化程度的20代菌株(S1-S20)。本文利用转录组学结合生理生化及相关酶学分析,对草菇菌种退化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探明了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继代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均随继代次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S0相比,S20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7.33%和42.67%。利用LBL培养基对草菇菌株进行染色试验,显示随着菌种的退化,对LBL培养基的脱色能力降低,S12以后失去脱色能力。2.获得了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基质降解和活性氧清除过程中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转录组学研究表明,S4、S8、S12、S16、S20和S0之间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1309、959、1439、1402、1272个,共有差异表达基因数为245个。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粘附、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等功能。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以及转运与分解代谢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得到与活性氧清除相关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25个,与降解基质相关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45个。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基本一致。3.明确了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体内活性氧含量及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0-S8体内的O2-·含量差异不显着,S9-S20逐渐增加;H2O2含量随着继代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与S0相比,S20的O2-·和H2O2含量分别增加了87.98%和27.18%。SOD、CAT、GPX和GR酶活力均随继代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20的酶活力较S0分别降低了40.44%、87.59%、76.87%和24.11%。4.明确了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菇继代菌株的滤纸酶、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力逐渐降低,与S0相比,S20的酶活力分别下降了60.00%、26.23%、63.69%、59.51%、68.51%和20.66%。综上所述,草菇菌种退化可能的机制是:菌丝体连续继代培养造成草菇基质降解和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降低了相关酶的活力,从而抑制了菌体能量的获得及营养物质合成,加剧活性氧对菌种的毒害作用,进一步造成菌体生长受阻,导致菌种退化现象发生。以上结果为草菇菌种退化鉴定及退化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手段及理论依据。

刘小霞,安学明,贠建民,包瑞星,叶晨光,赵风云[2](2020)在《改变培养基碳源复壮草菇退化菌种》文中提出碳源是草菇重要的营养源之一,草菇菌种在添加葡萄糖的传统PDA上长期继代会导致菌种退化。本研究用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代替PDA中的葡萄糖,对草菇原种(D0)和退化菌株(D1–D3)进行复壮。结果表明:改变碳源对D0影响不显着。蔗糖、果糖、甘露醇、海藻糖均可提高D1–D3的气生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诱导厚垣孢子产生,并增加菌丝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有效抑制了活性氧O-2·、H2O2的积累;提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着;且菌种退化程度越高,复壮效果越好,海藻糖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糖处理组使退化最严重的D3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5.00%和66.67%,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2.49%和16.58%;O-2·和H2O2分别降低了12.50%、12.83%;POD和SOD分别提高了33.33%和255.56%。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碳源,有效复壮了草菇退化菌种的菌丝特性;也为延缓食用菌菌种退化研究提供参考。

马庆芳,张介驰,马银鹏,刘佳宁,王玉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张丕奇[3](2020)在《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文中认为以强碱处理的稻草(生料)栽培18个草菇菌株,考察草菇菌株菌丝生长、出菇能力和子实体性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号、5号、11号和23号菌株的子实体鼠黑色,产量较高,可在寒区推广试用;6号、13号和18号菌株子实体颜色浅,商品性好,可以需求选用。

张猛[4](2018)在《广西草菇主要栽培种及6株野生种质资源评价》文中指出草菇原产于中国,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食用菌。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栽培草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近年广西草菇栽培面积和产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草菇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种质资源是草菇优良菌种选育的基础,本研究对采自广西的6株野生草菇种质和生产上常用的8种栽培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生物学性状、抗性特征和农艺性状等综合评价,为草菇新品种选育积累育种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拮抗试验表明菌株可分为3组,一组为V9,V14,V7,V10,V13和V11,二组为V4和V5,三组为V2,V8,V1,V12,V6和V3。菌株V4和V5,V9和V14,V10和V13无拮抗反应。2.经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供试的6个野生菌株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的草菇菌种同源性为98-99%,可鉴定为草菇。其中菌株V1、V13和V10聚在一起,V7单独聚成一支,其余菌株聚为一个大的分支。3.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条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根据有无条带结果输入NTSYSPC2.1,用UPGMA法构建树状图,在GS为0.46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归为5个类群。4.PDA平板培养基上,菌株V2的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达3.41 cm/d,其次是V7和V11,分别为3.29cm/d和3.25cm/d。在棉籽壳培养料中,菌株V13吃料速度最快,日均生长速度为1.51 cm,其次为菌株V2,1.48 cm。菌株V1、V3、V6和V12厚垣孢子较多。5.出菇试验表明,6个野生种质全部正常出菇,其中V1、V3、V12和V13为鼠灰色,V2和V4为浅灰色。产量最高的菌株为V2,生物学效率为18%,子实体浅灰色,出菇密度大,但子实体较小,容易开伞。其次为菌株V7,该菌株为白色种,现蕾快、密集,出菇早,抗逆性强。菌株V10和V13为大粒种,菌蛋椭圆形,V7、V10和V13外膜厚,V13单重高。6.抗性试验表明,菌株V3、V4、V7和V11对绿色木霉抗性较强,菌株V3、V4、V7和V11对鬼伞有一定的抗性;V6低温耐受性较强,V1、V2和V11耐酸性较强,V2、V11和V10耐碱性较强。7.菌株V7、V10、V13子实体采后可在15℃温度下保存3天,较耐贮藏。V3和V8采后最不耐储存。

陆珠[5](2017)在《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农业也是中国援助非洲的重要领域。赞比亚属热带气候,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草菇的栽培。我国是最早栽培草菇的国家,是世界草菇的起源地。至今尚未有对赞比亚草菇栽培方面的报导。本研究首次尝试将中国草菇引种试种到赞比亚,并对赞比亚干冷季节、干热季节和湿热季节引种试种草菇的栽培设施、发酵料栽培、熟料栽培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源于中国的7株草菇菌株进行初步温度筛选试验。发现V0025、V901、V971、V04、V15、V38和V28均不适宜在25℃下培养。V15、V38、V28最适宜在30℃下培养。V901和V971最适宜在在35℃下培养。V0025和V04不是草菇菌株,V901、V971、V15、V38和V28均是优良菌株。(2)对自行设计的草菇栽培设施的保温和稳温效果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栽培设施可缩短4-9℃的温差。设施内平均温度可比设施外平均温度高4.5-10℃。保温、稳温效果明显,可用于草菇的设施化栽培。(3)通过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对5株中国草菇在赞比亚的栽培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在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可行;干冷季生物转化率低,在没有外界加热的情况下不宜栽培,或需筛选耐低温菌株;干热和湿热季自然状态下均可栽培草菇;5个草菇菌株均可在赞比亚栽培,其中最适宜在赞比亚栽培的是草菇V15,生物转化率最高可达33.4%;目前发酵料栽培与熟料栽培相比,发酵料更适宜草菇在赞比亚的栽培。(4)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的利润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表明,在干热和湿热季栽培草菇均可盈利。以25㎡的占地面积,全年最低栽培6个周期,赞比亚工人年工资标准6400元为例计算,发酵料栽培草菇可盈利18450.6元(约合27675.9K)是普通工人年收入的2.9倍。熟料栽培可盈利13734.4元(约合20601.5K)是普通工人年收入的2.1倍,在赞比亚栽培草菇有较高经济价值。综上,草菇在赞比亚的栽培有着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栽培成本低,周期短,技术相对简单,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引种草菇到赞比亚是中国草菇的又一步世界性推广。

张筱梅,朱维红,张渊,陈义广,陈梅香,张保石[6](2017)在《茶薪菇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以2株茶薪菇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杂交配对、出菇试验、耐热性比较等方法,研究了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差异,确定了其无性循环生活史。研究表明:单核孢子体积较小,呈梨形,多端生;双核孢子体积稍大,多梨形、少数葫芦状或不规则状,端生或中生;紫外辐照未发现厚垣孢子形态变化;相同培养条件下单核孢子数量较多,438个/视野,双核厚垣孢子耐热性较强,45℃处理8h萌发率达5.6%。

王家才,苏瑞峰,郭蓓,黄海洋,康源春,张玉亭[7](2016)在《八个草菇菌株比较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观察了8个草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以及供试草菇菌株生育期情况、蛋形期子实体农艺性状以及生物学效率等。结果表明,V45和V14两个菌株表现较好,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严俊杰,王瑞清,廖伟,吴小婷,江玉姬,谢宝贵[8](2016)在《草菇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观察记录了36株可正常结实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的厚垣孢子出现时间、菌落形态、菌丝长势以及菌丝细胞核个数等特性,并应用SPSS生物统计软件将其与出菇时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落形态与高稳系数呈显着正相关;菌丝长势与现原基时间呈显着负相关,与高稳系数和菇体颜色呈显着正相关;菌丝的细胞核个数与子实体破膜时间呈显着正相关。

张筱梅,朱维红,苗晓燕,王蒙蒙[9](2016)在《茶薪菇厚垣孢子研磨酶解纯化与显微萌发特征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茶薪菇SM菌株为试材,研究了4种分离纯化方法对厚垣孢子分离纯化的影响,并观察其显微萌发特征。结果表明:研磨酶解方法较好,在1.0%蜗牛酶和1.0%纤维素酶,30℃、4h条件下,菌丝碎片酶解消失,孢子饱满,数量达1.9×105个/mL;显微镜检发现多数厚垣孢子萌发点位于孢子侧面,萌发菌丝具锁状联合结构,萌发后原孢子的液泡体积增大,胞内充满大液泡。

陈炳智[10](2015)在《草菇B因子及其下游MAPK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文中指出草菇学名是Volvariella volvacea(Bull.:Fr.)Sing.,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重要食用菌。2013年,两个草菇主栽品种V23与PY1的担孢子V23-1与PYd21的基因组完成测序,并发表了文章。本文是基于草菇基因组数据、表达谱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首次对草菇的B因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其下游的MAPK信号途径进行构建,筛选重要基因并进行表达分析,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下载其它担子菌同源的信息素受体,通过同源比对的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找到草菇PYd21基因组中的4个信息素受体,其中有3个具有完整的7个跨膜结构,1个只含有5个跨膜结构;在VvSTE3.1上游还找到了 1个信息素前体,长度为47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CAAX”“ER”基序。表达谱数据及荧光定量PCR显示草菇的4个信息素受体基因在原基阶段急剧上调表达。(2)通过对草菇基因组数据、转录组数据进行注释,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草菇B因子下游的MAPK信号途径。表达谱数据显示参与此途径的16个相关基因中,VvSte20和VvSte7两个基因在原基阶段上调表达,表达谱的原始tag较大,数据可靠。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也是原基时期高表达。系统发育树显示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保守性,与其它担子菌的同源蛋白聚为一类。(3)分析VvSte20的结构后,以该基因的第4个外显子为长效干扰片段,第4个内含子为正反义链的连接环,用传统的酶切连接方法构建了含有该干扰片段的pBHg-VvSte20 RNAi vector表达载体。同样,以VvSte7的第4个外显子为长效干扰片段,第4个内含子为正反义链的连接环,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构建了含有该干扰片段的pBHg-VvSte7 RNAi vector表达载体。同时,用传统的酶切连接方法构建了两个过表达载体pBHg-VvSte20 OE vector和pBHg-VvSte7 OE vector。(4)将4个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然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式将这4个表达载体分别转化草菇菌丝球。用含潮霉素及头孢噻肟抗生素的PDA培养基进行初筛、复筛后,挑取能正常生长的拟转化子,经正常PDA传代5代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hpt基因和目的片段再次验证转化子。最终我们挑选到VvSte20的干扰转化子5个,过表达转化子1个;VvSte7的干扰转化子3个,过表达转化子2个。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挑选到的干扰突变体表达量下调,过表达突变体表达量上调,进一步验证是真正转化子。(5)对突变体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显示,当两个基因受到干扰后,它们在PDA上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而过表达后,生长速度差异较小,但较快形成厚垣孢子,在栽培袋中的生长也显示了此结果。对转化子进行分批出菇,结果如下:第一批对2个基因的7个干扰突变体进行出菇,发现RNAi20-10、RNAi7-9的三次重复均不出菇,RNAi7-D三次重复中出菇一次(仅长一丛);RNAi20-4、RNAi20-21和RNAi7-I三次重复均可以出菇,但是菇形较小,开伞时间较迟;RNAi20-5与野生型菇形相当,开伞时间相当,未有明显区别。第二批对所有转化子进行3袋栽培袋出菇:VvSte7基因的干扰转化子RNAi7-D和RNAi7-I的菌丝均未萌发,不能够顺利生长;RNAi7-9可以正常生长,但不出菇,在培养后期,菌丝不能够扭结,呈粉状菌丝;VvSte20基因的干扰转化子菌丝生长正常,RNAi20-4菌丝有出现扭结,但出菇速度非常慢,而且停留在纽扣期;RNAi20-5、RNAi20-10、RNAi20-21的菌丝不能正常扭结,形成大量菌皮,没有出菇;三个过表达突变体能正常生长出菇:OE7-1与OE7-3的产量较野生型高,而且菇的个头较大,开伞较晚;OE20-15出菇产量与野生型相当,但生长较慢,开伞较晚。(6)对VvSte7的突变体进一步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3个干扰突变体中,VvSte7的下游基因明显受到抑制,上游基因也表现为下调;两个过表达突变体不同,突变体OE7-1中,VvSte7基因的上下游基因表达水平均呈现上调,而OE7-3中,只有VvSte7与下游的MAPK激酶(GME7452g)基因表现为微量上调,其它基因表现下调。因此,VvSte7与VvSte20作为MAPK信号途径的基因,它们与草菇的菌丝生长、厚垣孢子形成、出菇的情况有密切联系。这一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草菇等食药用菌的子实体发育调控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草菇厚垣孢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菇厚垣孢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学研究草菇菌种继代过程中的退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表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简介
    2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表现及原因
        2.1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表现
        2.2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因素
        2.2.1 菌种退化的内在因素
        2.2.2 菌种退化的外在因素
    3 草菇概况
        3.1 草菇简介
        3.2 草菇的营养与医药价值
        3.3 草菇生长条件
        3.4 草菇生产时存在的问题
        3.4.1 自溶现象
        3.4.2 退化现象
        3.4.3 其他问题
    4 草菇退化与降解基质相关的酶活力关系
        4.1 纤维素酶
        4.2 半纤维素酶
        4.3 木质素氧化酶
    5 草菇退化与体内活性氧含量的关系
        5.1 活性氧的产生与作用
        5.2 活性氧的清除
    6 转录组学
        6.1 转录组学定义
        6.2 转录组学的研究技术
        6.3 转录组学技术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技术路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菌种获得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与步骤
        2.2.1 草菇生理性状测定
        2.2.1.1 菌丝密度
        2.2.1.2 厚垣孢子数量
        2.2.1.3 菌丝生长速度
        2.2.1.4 菌丝生物量
        2.2.1.5 LBL培养基检测草菇菌种退化
        2.2.2 转录组测序
        2.2.2.1 RNA提取
        2.2.2.2 RNA质量检测
        2.2.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2.3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2.2.3.1 引物设计
        2.2.3.2 菌丝培养
        2.2.3.3 RNA提取
        2.2.3.4 RT-PCR定量
        2.2.4 草菇降解基质相关胞外酶活测定
        2.2.4.1 粗酶液制备
        2.2.4.2 滤纸酶测定
        2.2.4.3 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测定
        2.2.4.4 木聚糖酶测定
        2.2.4.5 漆酶测定
        2.2.4.6 锰过氧化物酶测定
        2.2.5 草菇主要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2.2.5.1 O_(2-)~·含量测定
        2.2.5.2 H_2O_2含量测定
        2.2.5.3 清除活性氧主要酶活力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生理性状的影响
        3.1.1 草菇菌落形态的变化
        3.1.2 草菇厚垣孢子数量的变化
        3.1.3 草菇菌丝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变化
        3.1.4 草菇LBL脱色率及培养基pH变化
    3.2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菌丝继代方式对草菇菌种退化的影响
        3.2.1 RNA检测结果
        3.2.2 测序数据质量统计及基因组比对
        3.2.3 测序样本主成分分析
        3.2.4 草菇继代菌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
        3.2.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KEGG通路分析
    3.3 基于KEGG通路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草菇菌种退化的关系
        3.3.1 基质降解与草菇菌种退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3.2 活性氧积累与草菇菌种退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3.3 氨基酸合成与代谢过程与草菇菌种退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4 利用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5 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菌丝降解基质的酶活力影响
        3.5.1 纤维素降解酶活力变化
        3.5.2 漆酶及锰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3.6 菌丝继代培养对草菇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6.1 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3.6.1.1 O_(2-)~·含量测定
        3.6.1.2 H_2O_2含量测定
        3.6.2 草菇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3.6.2.1 SOD和 CAT活力变化
        3.6.2.2 GR和GPX酶活力变化
4 讨论
    4.1 菌丝继代方式对草菇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
    4.2 基于基质降解酶活力与转录组学数据相结合探讨草菇退化机制
    4.3 基于活性氧含量与转录组学数据相结合探讨草菇退化机制
    4.4 基于氨基酸合成、代谢与转录组学数据相结合探讨草菇退化机制
    4.5 基于其他代谢途径与转录组学数据相结合探讨草菇退化机制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改变培养基碳源复壮草菇退化菌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生理指标测定
        1.2.1 气生菌丝密度:
        1.2.2 厚垣孢子数量:
        1.2.3 菌丝生长速度:
        1.2.4 菌丝生物量:
    1.3 多糖及蛋白质含量测定
        1.3.1 前处理:
        1.3.2 多糖含量:
        1.3.3 蛋白质含量:
    1.4 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4.1 O2-·含量:
        1.4.2 H2O2含量:
        1.4.3 POD活性:
        1.4.4 SOD活性:
        1.4.5 CAT活性: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草菇气生菌丝密度、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2.2 不同碳源对草菇厚垣孢子的影响
    2.3 不同碳源对草菇菌丝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碳源对草菇菌丝O2·和H2O2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碳源对草菇菌丝POD、SOD和CAT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二级种培养
        1.3.2 栽培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草菇菌株二级种(麦粒)生长情况比较
    2.2 供试草菇菌株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结果
        2.2.1 供试草菇菌株接种栽培料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2.2.2 供试草菇菌株出菇能力
        2.2.3 供试草菇菌株子实体性状比较
3 小结

(4)广西草菇主要栽培种及6株野生种质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草菇概述
    1.2 草菇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1.3 草菇研究现状
        1.3.1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1.3.2 草菇的栽培技术
        1.3.3 草菇常见病虫害
        1.3.4 草菇采后保鲜技术
    1.4 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
        1.4.1 拮抗反应
        1.4.2 分子标记
    1.5 草菇种质资源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间拮抗试验
        2.2.2 DNA提取方法
        2.2.3 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2.2.4 RAPD分子鉴定
        2.2.5 菌丝体生长试验
        2.2.6 抗逆性试验
        2.2.7 采后贮藏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拮抗试验
    3.2 ITS序列分析
    3.3 RAPD分子标记试验
    3.4 供试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3.4.1 菌丝体生长比较试验
        3.4.2 不同菌株原种比较试验
        3.4.3 斜面试管保存耐储性试验
        3.4.4 供试草菇菌株液体培养比较结果
        3.4.5 固、液菌种袋栽出菇比较结果
        3.4.6 立体式床栽出菇比较试验结果
        3.4.7 供试草菇菌株卵形期子实体形态对比结果
        3.4.8 子实体各发育期形成时间
        3.4.9 供试草菇出菇对比试验
    3.5 不同供试菌株抗逆性试验
        3.5.1 绿色木霉抗性
        3.5.2 供试菌株鬼伞抗性
        3.5.3 菌丝耐低温能力试验
        3.5.4 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3.5.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6 供试菌株采后硬度及鲜重损失率测定
        3.6.1 硬度评定结果
        3.6.2 鲜重损失率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
        4.1.2 不同草菇生物学特性比较
        4.1.3 草菇菌丝抗逆性与出菇情况关系
        4.1.4 草菇采后耐储性与菇形的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概述
        1.1 草菇栽培的起源
        1.2 草菇栽培的发展
        1.3 草菇生物学特性
        1.4 草菇栽培中主要病虫害及预防措施
        1.5 草菇生产难点
        1.6 栽培草菇的价值
        1.7 栽培草菇的意义
        1.8 赞比亚草菇栽培现状
        1.9 赞比亚发展草菇的优势
        1.10 引种草菇到赞比亚的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草菇母种菌丝生长试验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栽培设施的建造
        2.1 栽培设施建造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栽培试验研究
        3.1 供试菌株
        3.2 供试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4 评价标准
        3.5 草菇栽培试验
        3.6 结果
        3.7 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4.1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茶薪菇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担孢子采集与单核细胞挑选
        1.2.2 细胞杂交与双核菌丝观察筛选
        1.2.3 插片观察
        1.2.4 厚垣孢子分离纯化
        1.2.5 厚垣孢子耐热性试验
        1.2.6 菌丝体紫外辐照试验
        1.2.7 出菇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核菌丝细胞的杂交配对
    2.2 单核双核厚垣孢子形态特征比较
    2.3 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菌落特征比较
    2.4 厚垣孢子出菇试验
    2.5 高温对厚垣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紫外辐照对厚垣孢子数量及形态的影响
    2.7 厚垣孢子无性循环生活史
3 结论与讨论

(7)八个草菇菌株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草菇菌株菌丝生长
    2.2 供试草菇菌株蛋形期子实体主要性状比较
    2.3 供试草菇菌株生育期比较
    2.4 供试草菇菌株的产量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8)草菇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生物学特性观察与赋值
    1.3 出菇农艺性状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6个草菇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2 农艺性状
    2.3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9)茶薪菇厚垣孢子研磨酶解纯化与显微萌发特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
        1.1.2培养基
        1.1.3菌丝培养与厚垣孢子形成
    1.2 试验方法
        1.2.1 孢子分离与纯化
        1.2.2 不同孢子处理与显微萌发特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厚垣孢子分离纯化方法比较
    2.2 酶解条件对厚垣孢子纯化的影响
        2.2.1 酶液浓度对厚垣孢子纯化的影响
        2.2.2 酶解温度对厚垣孢子纯化的影响
        2.2.3 酶解时间对厚垣孢子纯化的影响
    2.3 厚垣孢子萌发特征观察
        2.3.1 孢子萌发形态结构观察
        2.3.2 温度对厚垣孢子萌发的影响
        2.3.3 pH值对厚垣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草菇B因子及其下游MAPK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引言
    1 高等担子菌交配型因子的研究进展
        1.1 交配型因子的结构
        1.2 交配型因子的功能作用
    2 真菌的MAPK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
        2.1 酵母MAPK级联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
        2.2 子囊菌MAPK级联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
        2.3 担子菌中MAPK级联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
        2.3.1 病原担子菌的MAPK级联信号途径
        2.3.2 高等担子菌的MAPK级联信号途径
    3 草菇概述
        3.1 草菇的分类地位
        3.2 草菇的食药用价值
        3.3 草菇的交配系统研究进展
        3.4 草菇的交配因子研究进展
        3.5 草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草菇的B交配型因子结构及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草菇菌丝及原基样品的培养和收集
        1.4 草菇样品RNA提取、cDNA的合成及qRT-PCR的检测
        1.5 试验分析的原始数据
        1.6 草菇信息素受体及前体的搜索
        1.7 生物信息分析
        1.8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2 结果和分析
        2.1 草菇的信息素受体及前体基因的预测
        2.2 草菇信息素受体基因结构的分析
        2.3 草菇信息素受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 草菇信息素受体保守结构预测
        2.3.2 草菇信息素受体跨膜结构预测
        2.3.3 草菇信息素受体的进化分析
        2.4 草菇信息素受体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草菇MAPK信号途径的构建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分析的原始数据
        1.2 草菇MAPK信号途径的注释
        1.3 草菇MAPK信号途径的构建
        1.4 荧光定量PCR的验证
        1.5 生物信息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草菇基因组数据注释草菇信息素响应的MAPK信号途径
        2.2 草菇转录组数据注释进一步完善草菇信息素响应的MAPK信号途径
        2.3 草菇信息素响应的MAPK信号途径的构建
        2.4 草菇信息素响应的MAPK信号途径在同核体、异核体及原基中的差异表达
        2.5 荧光定量PCR验证草菇Ste20与Ste7的表达情况
        2.6 草菇Ste20与Ste7的基因结构分析
        2.7 草菇Ste20与Ste7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2.8 草菇Ste20与Ste7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草菇Ste20和Ste7基因的RNA干扰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引物设计
        1.4 VvSte20的RANi表达载体的构建
        1.4.1 Vv5te20的RANi正义片段和反义片段的扩增
        1.4.2 目的片段回收
        1.4.3 中间载体的构建
        1.4.4 pMD-sVvSte20质粒的双酶切
        1.4.5 VvSte20反义片段的双酶切
        1.4.6 VvSte20的RNA干扰的中间载体的构建
        1.4.7 pMD-sVvSte20 RNAi vector双酶切获得干扰片段
        1.4.8 pBHg-BCA1-gpd质粒双酶切
        1.4.9 1ASte20的RNA干扰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1.5 VvSte7的RANi表达载体的构建
        1.5.1 VvSte7的RANi正义片段、反义片段及插入片段的扩增
        1.5.2 pBHg-BCA1-gpd质粒双酶切
        1.5.3 VvSte7-PCR1与Vector pBHg-BCA1-gpd的连接及转化
        1.5.4 pBHg-VvSte7-PCR1-gpd质粒的酶切
        1.5.5 重叠延伸PCR连接目的片段构建pBHg-VvSte7 RNAi vector表达载体
        1.5.6 pBHg-VvSte7 RNAi vector质粒双酶切验证
        1.6 VvSte20与VvSte7的过表达表达载体的构建
        1.6.1 VvSte20与VvSte7的全长片段的扩增
        1.6.2 OE-VvSte20-PCR和OE-VvSte7-PCR的双酶切
        1.6.3 插入片段及载体的连接构建VvSte20与VvSte7的过表达表达载体
        1.6.4 连接产物的转化
        1.6.5 转化子的挑选验证和阳性转化子质粒的提取
        1.6.6 pBHg-VvSte20 OE vector和pBHg-VvSte7 OE vector质粒双酶切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VvSte20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 VvSte20的RANi正义片段和反义片段的扩增及中间载体的构建
        2.1.2 质粒pMD-sVvSte20和aVvSte20的双酶切及它们之间的连接转化
        2.1.3 质粒pMD-sVvSte20 RNAi vector双酶切验证
        2.1.4 质粒pBHg-VvSte20 RNAi vector双酶切验证
        2.2 VvSte7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 pBHg-VvSte7-PCR1-gpd中间载体的构建
        2.2.2 重叠延伸PCR连接目的片段构建pBHg-VvSte7 RNAi vetor表达载体
        2.3 VvSte20和VvSte7基因的过表达表达载体的构建
        2.3.1 VvSte20和VvSte7基因全长的扩增
        2.3.2 菌液PCR验证pBHg-VvSte20 OE vector和pBHg-VvSte7 OE vector的转化子
        2.3.3 pBHg-VvSte20 OE vector和pBHg-VvSte7 OE vetor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表达载体转化草菇及突变体的筛选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引物设计
        1.4 转化农杆菌GV3101
        1.4.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4.2 转化农杆菌
        1.4.3 农杆菌菌液PCR验证
        1.5 草菇菌丝球的培养及农杆菌介导质粒转化草菇
        1.5.1 草菇菌丝球的培养
        1.5.2 农杆菌的培养
        1.5.3 农杆菌与草菇菌丝球共培养
        1.6 草菇转化子初筛与复筛
        1.7 草菇转化子的PCR鉴定
        1.7.1 草菇转化子DNA的提取
        1.7.2 草菇转化子的PCR检测
        1.8 草菇样品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杆菌转化子的PCR验证
        2.2 草菇转化子的初筛与复筛
        2.3 草菇复筛后拟转化子基因组DNA的提取,进行PCR扩增验证
        2.4 草菇转化子的表达效果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草菇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突变前后的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草菇菌丝样品的培养和收集
        1.4 草菇样品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1.5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差异表达
        1.6 转化子的表型差异检测
        1.6.1 菌丝在PDA平板上生长情况检测
        1.6.2 菌丝在栽培料试管中的生长情况检测
        1.6.3 菌丝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生长情况检测
        1.6.4 转化子的出菇情况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化子的表型观察与检测分析
        2.1.1 转化子在平板上的情况观察
        2.2 转化子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检测
        2.3 转化子在栽培料上的情况
        2.4 转化子的出菇情况
        2.5 VvSte7基因转化子的相关上下游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基金项目

四、草菇厚垣孢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学研究草菇菌种继代过程中的退化机制[D]. 刘小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2]改变培养基碳源复壮草菇退化菌种[J]. 刘小霞,安学明,贠建民,包瑞星,叶晨光,赵风云. 菌物学报, 2020(07)
  • [3]寒冷地区强碱性稻草生料栽培草菇菌株比较试验[J]. 马庆芳,张介驰,马银鹏,刘佳宁,王玉文,戴肖东,韩增华,孔祥辉,张丕奇. 食用菌, 2020(02)
  • [4]广西草菇主要栽培种及6株野生种质资源评价[D]. 张猛. 广西大学, 2018(01)
  • [5]赞比亚引种试种草菇的初步研究[D]. 陆珠.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6]茶薪菇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比较研究[J]. 张筱梅,朱维红,张渊,陈义广,陈梅香,张保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 [7]八个草菇菌株比较试验[J]. 王家才,苏瑞峰,郭蓓,黄海洋,康源春,张玉亭. 食用菌, 2016(06)
  • [8]草菇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J]. 严俊杰,王瑞清,廖伟,吴小婷,江玉姬,谢宝贵. 食用菌学报, 2016(03)
  • [9]茶薪菇厚垣孢子研磨酶解纯化与显微萌发特征观察[J]. 张筱梅,朱维红,苗晓燕,王蒙蒙. 北方园艺, 2016(07)
  • [10]草菇B因子及其下游MAPK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 陈炳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草菇厚生孢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