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射性能论文-胡林静,王志艳,席东民,晏恒

引射性能论文-胡林静,王志艳,席东民,晏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引射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蒸汽喷射器,fluent,工况参数,引射系数

引射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胡林静,王志艳,席东民,晏恒[1](2019)在《工况参数对蒸汽喷射器引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蒸汽喷射器的引射性能,利用fluent软件来数值模拟蒸汽喷射器内部流场变化规律,研究工况参数的变化对引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动力蒸汽压力的增大,蒸汽喷射器的引射系数先快速增大之后缓慢减小,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引射性能最好;在一定的背压范围内,引射系数不变,当超出临界出口背压后,引射系数下降。(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25)

叶伟,徐万武,李平,张富强,戴训成[2](2019)在《四支板超声速引射器性能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二维喷管构型的四支板超声速引射器进行冷流试验,分析启动、负载匹配方面的性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启动特性方面,四支板超声速引射系统的盲腔压力低于3 kPa,引射器入口腔压的迟滞压力比启动压力低15.9%。负载匹配特性方面,四支板引射器在小引射系数、大增压比状态下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当引射系数为0.04时,增压比为11.21;当引射系数为0.10时,增压比为7.0。因此,二维喷管构型的多支板超声速引射器具有良好的启动、负载匹配性能,工程应用潜力较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智胜[3](2019)在《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因其具有安全可靠、无需用电、安装简便等特点,在煤矿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等应用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目前市场报导的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性能较低的问题,建立二维结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性能影响参数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引射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优化模型的性能进行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选取矿用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BRWX-80型)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二维引射器结构模型,模拟了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内气体流动、混合以及扩散的全过程。通过内部流场的仿真计算,并基于空气动力学及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滞止压力比、马赫数、背压和主流压力等参数对引射系数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其内流场分布规律特征,为环缝式引射器的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2)基于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初始模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逐一改变引射器的结构参数尺寸(混合室长度HL、扩散室长度KL、扩散室角度β、喉部直径d和缝隙宽度e),在主流压力为0.3~0.7Mpa范围内,模拟了引射器结构参数对引射系数的影响关系,确定了改进模型的合理结构参数,其中HL=40mm,KL=360mm,β=6°,d=160mm,e=0.1mm。(3)在引射器结构参数同时变化的情况下,建立了6组环缝式引射器结构模型,在主流压力为0.3~0.7Mpa范围内,模拟了各组模型下引射器的性能,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引射系数为参考序列,结构参数为相关因素,得到了影响引射器性能的因素重要性排序,即e>β>HL>d>KL。(4)首先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设计了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的改进模型,然后基于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优化模型搭建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对数线性测量的方法,选用毕托管测量次流入口截面动压,计算次流入口速度和引射流量,同时采用气体涡街流量计测量标准状态下压缩气体的质量流量,得到了改进模型的引射系数。最后针对改进模型的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误差满足工程要求。综上所述,本文基于BRWX-80型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的结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结合实验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结构参数和操作参响引射器性能因素的主次关系,设计了改进模型,研究结果对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的数对引射系数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影性能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方瑞明,冉景煜,丁林,杨仲卿,蒲舸[4](2019)在《多射流引射式低压加热器换热性能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射式加热器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成本低、易维修,是一种高效回收利用蒸汽的设备。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多射流引射式低压加热器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射流股数、引射流体压力及温度、被引射蒸汽压力及温度对加热器引射及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加热器有较好的压力变工况适应性,引射流体与被引射蒸汽存在合适的温差范围,加热器无因次温差比与引射系数存在正线性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孔进笑[5](2019)在《改进的跨临界CO_2引射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引射器作为节流元件可以回收膨胀功,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但制冷剂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成为两相流状态,汽、液两相流较大的速度差会影响引射器和系统的性能。本文对两级节流引射制冷循环系统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第一节流阀之后增加汽液分离器,其上部流通气态工质作为引射器的引射流,下部流通液态工质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进行换热,这样可以改善引射器进口工质状态,使引射器内制冷剂在加速和扩压过程中更接近于单相流,同时减少流入蒸发器的蒸汽量。本文对改进后的系统作了模拟和实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和不同几何尺寸条件下的系统性能,同时比较了改进前后系统的引射比和系统COP,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运行工况条件下,在引射器前设置汽液分离器,可以使得系统中气液混合流分离,引射器的主引射流体更接近于单相流,进而提高引射比和系统性能。对不同的蒸发温度,改进后引射制冷系统的引射比可提高22.4%~66.4%,而在蒸发温度为-2℃~3℃范围内系统COP可提高2%~26.9%;对不同的气冷器出口温度,系统COP可提高1%~19%;对不同的第一喉部当量直径,系统COP可提高22.8%~36.2%。(2)改进后引射制冷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引射器几何参数,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为37℃、蒸发温度为3℃条件下,随着气冷器出口压力的增加,改进后引射制冷系统的引射比和系统COP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系统COP在8.7MPa时取得最大值,引射比在9.0MPa时达到最大值;固定运行工况条件下,随着第一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加,引射比先增加后稍有降低,在2.0mm时取得最大值,而系统COP呈现上升的趋势。(3)模拟结果表明,引射器前设置汽液分离器可以使得主引射流更接近于单相流;制冷工质在引射器内喷嘴扩张段达到超音速,且在固定引射器几何参数不变条件下,随着气冷器出口压力的增加,引射器内工质的速度最大值和引射器引射比均逐渐增加;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增加,引射比也呈增长的趋势;随着第一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加,引射比先增加后减小,但整体上变化不大。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表明,在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模拟引射比均大于实验引射比,这可能是由于模拟过程中假设的边界条件与实验中有偏差。(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余斌[6](2019)在《多联引射增效CO_2双温制冷系统实验台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一种新型的“双温CO2”制冷循环系统,该系统使用多联引射器代替系统中的节流阀,以回收节流过程中的膨胀功。CO2跨临界系统压力高、节流前后压差大,节流损失严重、机械能回收潜力巨大。多联引射器是一种将不同通流能力引射器并联使用的组件,相对单引射器系统,多联引射器具有更加灵活的调节功能,能够适应不同工况下系统内部质量流量的变化,使系统不同工况下的膨胀功回收效率提高,以大幅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扩大CO2系统的应用范围。首先,根据要求设计了系统运行的原理图,建立了系统中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并使用Matlab对多联引射CO2循环和传统膨胀循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根据系统的要求设计搭建了以CO2为制冷剂的多联引射制冷循环实验台,该试验台可以对多联引射CO2双温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同时具备运行传统采用膨胀阀的制冷循环的功能。根据实验台的设计要求对系统压缩机、换热器、电子膨胀阀、系统辅助设备等进行了选型计算。据两相流引射器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文献资料确定了实验台的质量流量范围、并对引射器的基本尺寸进行了理论计算。依据通流能力二进制的原则设计了四台引射器,包括叁台气体引射器和一台液体引射器,并对多联引射器进行了加工制造。本文对多联引射CO2制冷系统所使用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功率计等测控设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水冷系统是为了保证制冷系统可以正常运转而吸收或提供热量的装置,实验台水冷系统由冷却气冷器的冷却水、吸收中温温蒸发器热量的中温冷冻水、吸收低温蒸发器的低温冷冻水组成,其中冷却水和中温冷冻水使用实验室已有水冷系统提供,低温冷冻水使用恒温水槽提供。最后,在系统搭建完成后实验台开机运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实验系统进行了调试和改进,对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最终使系统正常稳定运行。本文根据模拟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传统膨胀循环和多联引射循环两种模式不同工况下的耗功量和COP的变化。实验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实验台运行时参数工况稳定,能够按照所设定的气冷压力、蒸发压力正常稳定运行,制冷剂的流量、温度、压力参数的测量结果准确而且达到了设计要求;(2)实验系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趋势一致,但是实验系统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在模拟过程中,所用的关联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同时系统内存在不可逆因素,后续课题组需要继续优化数学关联式。(3)多联引射CO2制冷循环系统的COP最大值为2.49,与传统制冷循环的COP相比数值更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联引射器回收了部分节流过程的膨胀功。(4)系统中并行压缩机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系统控制方式是系统性能提升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鲁梦[7](2019)在《引射器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R134a引射器液体再循环系统,即在蒸发器前设置引射器,利用冷凝后的高压工质卷吸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体,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条件下实现蒸发器的超倍供液,以期提高系统制冷量和COP。首先,在R134a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实验台的基础上,建立了专用的引射器液体再循环系统实验台,所用引射器构件设计为便于更换、安装的可拆卸组合式,以便研究不同几何尺寸对引射效率及系统性能的影响;冷冻水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以满足较低蒸发温度设置所需。其次,对再循环系统核心部件引射器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采用CFD软件计算求解的方法,主要对引射器喷嘴喉部当量直径、混合段长度及主引射流入口温度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目的是获得引射器内部流体的运动特性和详细流场分布信息。第叁实验研究了液体再循环系统工况、引射器关键结构参数对引射器效率及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包括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引射器喉部当量直径、引射器混合段长度等对系统性能及引射性能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与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实验、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结果发现,相较于两相流制冷系统,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不同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工况,制冷量可提高24.6%~45.9%,而对于大多数实验工况,系统COP得到了改善,最大可升高14%,对于高冷凝温度(48℃)和低蒸发温度(-14℃),系统COP有所降低。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中引射器的引射比受其前后的压差影响更大,在大压差工况下有较大提升。(2)实验发现,R134a引射器液体再循环系统制冷量、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系统引射比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冷凝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这与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中引射器的引射比变化趋势略有不同。(3)实验发现,再循环系统的制冷量、COP均随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压缩机耗功略微提升。与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相比,引射比变化趋势不同,液体再循环系统的引射比随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4)实验发现,混合室长度对引射器液体再循环系统的制冷量、COP及引射比的影响较大,混合段长度为124mm时系统的制冷量、COP大于112mm时系统的制冷量、COP,但引射比却低于112mm时系统的引射比。当混合段长度为112mm时,最大引射比可达到1.26,相较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引射比得到大幅度提升。(5)模拟发现,随喷嘴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大,喷嘴处流体最低压的位置越靠近喷嘴出口,流体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越小,再循环系统引射比呈下降趋势,当喉部当量直径为1.5mm时,引射比取得最大值。混合室长度为112mm较混合室长度为124mm时的引射效果更佳,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6)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发现,系统实验和模拟的引射比均随喷嘴喉部当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当喉部当量直径为1.5mm时,实验和模拟引射比均取得最大值,模拟情况下的引射比高于液体再循环系统的引射比。(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姜楠[8](2019)在《引射器结构对高调节比燃烧稳定性与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燃气热水器的燃烧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燃烧器引射结构参数对燃烧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影响,并优化燃烧器结构尺寸。针对原型燃烧器在运行过程中,变负荷燃烧存在内焰模糊发暗,火焰振动,焰根浮起,超低负荷运行间歇熄火等问题,找到燃烧器自身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最优的结构,实现其在高负荷调节比下更安全、稳定的燃烧。研究最终验证发现,优化后的燃烧器相比于原型,在小负荷下的燃烧稳定性有明显改善,表现为火焰的高度均匀一致,内焰淡蓝色火焰,清晰且无明显振动,优化效果明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现有燃烧器引射结构,理论分析影响其燃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单燃烧器为对象,主要包括甲烷和空气在腔内的流动预混合程度,及出口的混合气流状态等参数。接下来建立燃烧器的物理模型,流动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对其进行叁维数值仿真模拟。同时搭建燃烧器性能测试实验平台,测试燃烧器在变负荷下火焰状态,燃烧稳定性、并确定燃烧器稳定运行的最小燃烧热负荷。将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可靠性。接下来,针对燃烧器的几个主要结构参数,对结构尺寸变化对燃烧器性能影响作对比分析,得到最优的结构尺寸。最后,将优化后的燃烧器与原型同时进行燃烧实验对比验证,得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燃烧器引射性能(气流组合、分配)的参数主要有分配腔弧度,引射器喉部宽度,分流槽渐变尺寸,及燃气管与外壁间隙。分配腔弧度减少,能够将更多的气流引向前端,1~8号火孔流量与均值偏差由15.9%下降到13.3%,降低了2.6%,解决前端分配过低的问题,整排火孔气流速度更加均匀;引射器喉部宽度增加1.5mm,有利于在分配腔底部形成均匀且小梯度压力场;后端几组火孔的出口速度与平均流速的差值减少5.6%,提高整排火焰的稳定性;分流槽后端渐变尺寸x=10,d=2.9。该结构在高、低负荷下,主火孔流量与均值偏差与原型相比减少22.5%、19.8%,主火孔甲烷浓度与均值偏差与原型相比减少2.3%、1.9%;燃气管与外壁间有缝隙,能够减弱主射流的偏移,助于甲烷和空气预混合充分;射流量不至于集中在后方,有利于火孔流速的均匀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5-01)

周璟莹,邹伟龙,黄立还[9](2019)在《冲压发动机风洞引射器引射性能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引射器是冲压发动机试验台用来实现高真空度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环境复杂,性能优化较为困难。简化并建立蒸汽引射器的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工作状态下引射器内流场变化情况,并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引射器中水蒸气含量、工作流体压力、引射流体压力等工况参数对引射器工作能力的影响。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引射流体流量增大时,引射器效率升高;引射流体中水蒸气从0变化到50%时,引射系数由0.45降至0.36。而当工作流体入口压力由1.07 MPa升至1.42 MPa时,引射系数由0.41降低至0.33;引射流体入口压力由12 kPa升至54 kPa时,引射系数由0.12升高至0.43,故在优化设计时应综合2个入口压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9年02期)

刘剑飞,袁庆燕[10](2019)在《多喷嘴无扩压室引射器性能计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多喷嘴无扩压室引射器的性能计算方法。通过模拟仿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计算误差率小于10%,满足工程设计需求,为多喷嘴无扩压室引射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引射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二维喷管构型的四支板超声速引射器进行冷流试验,分析启动、负载匹配方面的性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启动特性方面,四支板超声速引射系统的盲腔压力低于3 kPa,引射器入口腔压的迟滞压力比启动压力低15.9%。负载匹配特性方面,四支板引射器在小引射系数、大增压比状态下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当引射系数为0.04时,增压比为11.21;当引射系数为0.10时,增压比为7.0。因此,二维喷管构型的多支板超声速引射器具有良好的启动、负载匹配性能,工程应用潜力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引射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胡林静,王志艳,席东民,晏恒.工况参数对蒸汽喷射器引射性能的影响[C].第十叁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2].叶伟,徐万武,李平,张富强,戴训成.四支板超声速引射器性能特性试验[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李智胜.环缝式引射瓦斯稀释器性能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4].方瑞明,冉景煜,丁林,杨仲卿,蒲舸.多射流引射式低压加热器换热性能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孔进笑.改进的跨临界CO_2引射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6].余斌.多联引射增效CO_2双温制冷系统实验台设计及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7].张鲁梦.引射器液体再循环制冷系统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8].姜楠.引射器结构对高调节比燃烧稳定性与性能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9

[9].周璟莹,邹伟龙,黄立还.冲压发动机风洞引射器引射性能模拟[J].火箭推进.2019

[10].刘剑飞,袁庆燕.多喷嘴无扩压室引射器性能计算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

标签:;  ;  ;  ;  

引射性能论文-胡林静,王志艳,席东民,晏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