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态度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态度,测量,条件反射,量表,克特,经典,论文。
内隐态度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朝霞[1](2003)在《内隐态度形成过程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态度是指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态度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这种痕迹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取想、认知和行为。由于内隐态度带有“刻板”的性质,其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因此,探讨内隐态度的根源即它的形成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个体内隐地或外显地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倾向,但他本身又不明了这种态度倾向的根源时,个体就形成了内隐态度。 Staats在1958年首次用经典条件反射让被试无意识地形成了对无意识音节和国家名、人名的态度,成为用经典条件反射无意识地形成态度的基本范式。该范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反射阶段和评定测试阶段。在条件反射阶段,呈现条件刺激物(CS)与无条件刺激物(UCS)的配对,使被试形成对条件刺激物的态度;在评定测试阶段,测量被试对条件刺激物的态度并检测被试在条件反射阶段的意识状态。在此范式中,将被试形成态度时的“无意识状态”定义操作化:(1)被试并不明确条件刺激与五条件刺激的配对规律(条件联结)(2)被试相信实验的“遮掩任务”而没有揣测到实验的真正意图。 随着实验结果的不断积累,研究者在重复Staats的实验时发现了很多问题并不断对其加以改进,但仍存在很多争议。一些研究者(Orne,1962,1970;Cohen,1964;Page,1964,1969;Field,1998,2000)认为被试表现出的态度倾向是由于他们觉察到了任务特征或条件联结,而不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即,被试无法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内隐态度。而另外一些研究者(Zanna,1970;Levin&Martin,1975;Beayens,1990;Cacioppo,1992)则仍然认为态度可以无意识地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 OlsonM.A.和FazioR.H.(2001)借鉴内隐学习的范式,用了一种更隐蔽的遮掩任务,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呈现方式做了改进,使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被试对任务特征和条件联结的觉察,而且模拟了现实世界的趋向,在转移被试注意力的同时向被试呈现条件刺激物和五条件刺激物的自然共变。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验证了内隐态度可以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 本实验研究将用不同的态度测量工具检验经典条件反射对内隐态度形成的功效,在Olson和Fazio的研究模式下,对实验材料作了改进,并增加了控制组作为基线水平。本实验选择了以前从未参加过类似实验的、视力正常的大 内除态度形成过程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研究学生,用计算机控制呈现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 本研究包含叁个实验,均有条件反射阶段和评定测验阶段两部分,其中叁个实验的条件反射阶段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完全相同,而评定测验阶段则分别用叁种不同的态度测量方法来测量内隐态度形成的功效。实验1用态度的外显测量工具利克特量表来测量被试形成的内隐态度,用CS-UCS的配对估计来检测被试对条件联结的意识状态。实验 2用内隐联系测量工具OAT,ImplicitASSOCICtion Test)测量内隐态度,用漏斗式问卷检测被试在形成态度时的意识状态。实验 3用阈下启动测量工具*ubliminal priming test)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叁种态度的测量方法逐步隐蔽和完善,更能证明内隐态度的形成功效。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 1.通过外显态度量表的检验,证明了内隐态度可以出经典条件反射形成。 2.通过内隐联系测量的检验,证明了内隐态度可以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 3.通过阈下启动测量的检验,证明了内隐态度可以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 本研究的叁个实验增加了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内隐态度的外部效度,并且说明内隐态度的形成和激活都可以在被试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进行。本研究肯定了内隐态度可以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并为以后对其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8)
内隐态度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内隐态度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陈朝霞.内隐态度形成过程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