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523000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2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0)。在进行手术前,对观察组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麻醉的效果。结果:在T1、T2、T3、T4时,观察组患者血糖(GLU)和血清白介素6(IL-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2h、12h、1d时,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标准(VAS)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字:B超;坐骨神经阻滞;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术后镇痛
引言
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麻醉及手术风险较高。目前,此类手术常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可保证较佳的疼痛阻滞及肌松效果,但部分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剧烈变化,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某市中心医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2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0)。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为60~78岁,平均年龄为(62.5±7.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4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4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16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有2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3.6±6.9)岁。
1.2麻醉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对观察组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具体的麻醉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使其患侧下肢在上,指导其做屈膝、屈髋的动作。在B超机的引导下对患者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进行穿刺,以对其进行腰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在B超机的引导下对患者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中上1/3点下3cm处进行穿刺,以对其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穿刺成功后,回抽穿刺针,若没有血液回流,注入5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罗哌卡因注射完毕后,观察3min,确定患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后为其继续注射罗哌卡因。在对患者进行腰丛阻滞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注射量为20ml。在对患者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注射量为16ml。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其GLU和血清IL-6水平的比较
在T0时,两组患者GLU和血清IL-6的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T4时,观察组患者GLU和血清IL-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不同时间其VAS评分的比较
在手术后2h、12h、1d时,观察组患者VAS的平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手术后2d时,两组患者VAS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因诱导、苏醒等刺激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单、对循环呼吸影响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其由传统盲探穿刺、神经刺激仪引导发展至超声引导法。传统盲探法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根据神经解剖走行予以穿刺,询问患者主观感觉评估穿刺是否成功,可取得一定疗效,但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欠佳。神经刺激仪将穿刺针靠近神经包膜约1mm处放电,引起去极化,再根据肌肉抽搐评估神经干位置,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研究[1]证实,神经刺激仪无须依靠患者异感,可达到快速神经定位目的,有助于提高穿刺阻滞质量,减少神经损伤风险。但此方式穿刺仍依赖神经干的体表投影及医生经验,也存在一定的血肿、局麻药物中毒等并发症。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赵红莲,刘晓丽,冯向春,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23):6671-6672.
[2]阿良德,张广元,闫红秀,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激及置换后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9):5892-5897.
[3]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2(2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