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系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肖耀玲杨宜群朱丹

(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收的11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具体分为系统组和常规组,每一组分别为59例患者。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系统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总体恶化率。结果: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55例(93.22%)显著高于常规组46例(77.97%),系统组的总体恶化率2例(3.39%)显著低于常规组8例(13.5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恶化几率,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为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作为一种微血管病变,长此以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此可见,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而言,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眼底的检查,进而为患者获取较为宝贵的治疗时机,更加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但是大部分患者对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并不了解,当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后已经处于增殖后期,导致患者错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3]。目前,临床上通过采取系统护理干预,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同意,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收的11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具体分为系统组和常规组,每一组分别为5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其中,系统组男性30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65.21±8.82)岁;最短病程为3个月,最长病程为4年,平均病程(3.2±1.1)年;常规组男性32例,女性27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65.74±9.02)岁;最短病程为3个月,最长病程为5年,平均病程(3.8±1.3)年。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患病时间等资料经过对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接收用药治疗,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护理干预。

系统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有关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注意事项,并且准确评估患者的患病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指导,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认知程度和社会职位,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指导患者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能够良好的进行血糖测量;②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接收用药质量,并且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药质量,告知患者切勿私自增加或者减少用药计量。值得注意的是,使得患者清楚意识到按时接受用药治疗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③康复护理。对于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则需要确保患者充足的睡眠,并且减少患者头部的活动频率,禁止过于猛烈的活动;④眼部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按时节后眼部检查,避免患者出现眼部外伤或者疲劳用眼的情况,坚持做好眼保健操和眼部卫生。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总体恶化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包括:护理满意度和疾病恶化率等指标,均需要采取SPSS21.0软件包予以进一步的整理和核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使用卡方值予以核算,通过计算各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和指标,得出P<0.05则为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比对

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55例(93.22%)显著高于常规组46例(77.9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各组患者疾病的恶化几率比对

系统组的总体恶化率2例(3.39%)显著低于常规组8例(13.56%),卡方值=3.933,P值=0.04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几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作为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几率也随之不断增加[4]。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的机体状态存在密切关联,糖尿病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应激状态,使得患者血液黏度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局部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视网膜的病变发生几率[5]。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其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程度薄弱,患者集中于脏器损伤方面的治疗,对于视网膜病变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并不关注。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采取系统护理的干预方式,严格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更加利于掌握患者的患病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6]。经过本次实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55例(93.22%)显著高于常规组46例(77.97%),系统组的总体恶化率2例(3.39%)显著低于常规组8例(13.5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通过给予系统干预,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进而有效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恶化和进展。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疾病的恶化几率,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晓静.系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17):2105-2107.

[2]邓冬梅,钟秀卿,赵雅丽.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2):74-75.

[3]刘娟,王爱云,杨振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173-174.

[4]陈代霞,谢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干预[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0):185-186.

[5]王颖.氩激光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4例护理干预对策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185-186.

[6]林小红,林卓艳,陈琳.系统护理干预对DR患者不良心理、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5):17-18.

标签:;  ;  ;  

系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