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西部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中国当代西部小说
当代西部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袁文卓[1](2018)在《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创作趋向的一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西部精神的彰显、主体意识的回归以及人性话语的显现。这叁个维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交融与互动。西部精神促成对自我主体性的弘扬和坚守,而主体意识的建立也离不开西部精神的滋养;人性话语则是在西部精神和主体意识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表达范式和话语逻辑。(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何曦[2](2017)在《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单纯的解释着中国的西部地区,更是中国西部文化的无声说明,它是地域与文化的结合。有关于西部小说的初始性的起步性研究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但是直至十年后,对于西部小说中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才开始真真正正地凸显出来。并且根据其特定且特殊的西部地域环境所展现出来的迷人的文化色彩,更是为西部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增添了神秘色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0期)
魏巍,龚万琴[3](2016)在《荆棘中的求索——评赵学勇两部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还没有读到赵学勇、孟绍勇的着作《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以及赵学勇、王贵禄《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以下简称《重构》)前,我一直对地域文学史写作的合法性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文学史写作的空间维度——兼谈区域文学史写作的合法性》(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6年04期)
陈国恩[4](2014)在《当代中国西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国当代西部小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新时期,西部题材的小说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文学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西部文化精神,关注的重点就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一是研究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点研究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审美表现;叁是探讨西部小说创作的一些宏观问题,如作家身份与西部小说创作、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国恩[5](2014)在《当代中国西部小说的地域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是相对于中国东部而言的。人们一般把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看作西部。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地处西北,那里以沙漠和草原地貌为主,地广人稀,气候严酷;西南的西藏、青海,是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这些大河巨川,都发源于此;云南和贵州,挟青藏高原的余势,在海拔降低以后依然保持着高原的气度;至于陕西,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6-13)
张英芳,赵学勇[6](2013)在《当代西部小说的叁大主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西部小说创作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西部小说创作的基点和触角都是伸向这块贫瘠而又神奇的大地,西部小说创作基本都没有脱离西部大地的轨道,它的整体的格局和框架都是围绕西部本土的"这一个"来建构。在另一个维度上,西部小说的气象则是有开有合,体现出文化上的辐射性和聚焦性共存的独特性。从具体的创作实绩和小说文本来看,西部小说从17年与主潮的呼应到80年代中期自身审美的探索到世纪初的沉寂,在政治与审美的纠缠中,西部小说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在探索着属于"这一个"独特的审美质素。伴随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探求,西部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不断寻找自身的位置,发出了自身独特的声音,形成了创作上的叁大主潮: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民族叙事,热烈想象中的西部大地之美,如歌行板中的现实西部。(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李雪[7](2012)在《生命意志的追寻与张扬——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主题的一种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极力地描绘西部人生命意志的追寻与张扬。唐栋、毕淑敏等小说家大力渲染戍守边疆的军人在忠于职守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王家达、邵振国等小说家则比较倾向于在西部底层人民身上去发现那昂扬亢奋的生命意志,张承志、红柯等小说家更对生命意志的张扬具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追求。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对生命意志的追寻与张扬具有非常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对它的勾勒和阐扬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质地。(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2年02期)
王贵禄[8](2011)在《高地上的文学神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叁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水平。因此我们说,本课题将西部小说作为研究的窗口,其意义不仅表现在整合与深化西部小说研究的既有成果,而且表现在这其实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动向与存在问题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的观照。本课题在运作中所把握的关键词,如精神结构、文化基因、冲突模式,以及文学接受,都事关转型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深刻矛盾与复杂纠葛,事关如何缓释世界潮流影响下本土性文学与文化诉求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问题意识的存在与研究视野的择取,也表现出本课题研究者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深层焦虑、思考及探寻。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体现为五章,分别是“绪论”、“精神结构论”、“文化基因论”、“冲突模式论”和“史评接受论”。“绪论”部分回顾了西部小说的研究历史及其研究现状,指出西部小说研究尚有较大的再研究空间,西部小说研究到了向深度开拓的转型时期。澄清了西部小说的概念、命名及其学理根据。追溯了西部小说发生的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了西部小说的历史分期:1942年—1976年为“形成期”,1976年—1993年为“兴盛期”,1993年—2010年为“分化期”,并逐一梳理了西部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段的表现特征。对最终研究成果的命名做了学理性的说明。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等。“精神结构论”旨在揭秘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创作精神和人格精神,及其演进的内在机制。精神高度是西部作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前提,在以往的西部小说的研究中,未能形成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研究的整体性,故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对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做整体观和整体性的描述,力图呈现出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整体形象。本章分为叁节,分别是“重铸民族文学之魂: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为谁写作:西部作家的底层意识”和“转型时期的文学能指:新生代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历史境遇”。“文化基因论”重在探寻西部小说的本质规定性,也就是辨别使西部小说成为西部小说的内在要素,地理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精神的多重影响与深度书写,是使西部小说形成“本土性”叙事特征的主要原因。除了做宏观性的观察与描述之外,很有必要对“地方性文学与文化精神”的关系研究做抽样调查,因此本章择取了两个视点——当代秦地作家和宁夏西海固作家,前者是从历史维度分析文化精神传统对当代秦地作家的影响,后者是从现实维度考察民间文化精神对西海固作家的规范。本章分为叁节,它们是“在乡土、荒野及牧场之间:西部小说叙事与地理人文环境”、“缘自远古的心音: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和“从现实走向诗意:西海固作家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沿承与超越”。“冲突模式论”力图揭示西部小说反复呈现的主要冲突形态,并意欲对西部小说的研究由表象进入到深层,以求深度把握西部小说运作的本质规律。“冲突模式”是西部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尽管以往的研究或多或少对其有所涉及,但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故在这个环节的研究中我们将尽可能地凸显原创性。本章分为叁节,分别是“西部小说叙事的可能深度:灵与肉的冲突”、“西部小说叙事的地域根性:人与自然的冲突”和“西部小说叙事的母题衍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史评接受论”从文学史评价和读者接受的复合视角探讨了西部小说的命运遭际。文学史评价反映的是史家对它的认可程度,读者接受状况则反映着它产生的社会价值意义。但史评与接受并不是总能达成一致,在西部作家身上这种矛盾有时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对西部小说叙事从上述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其价值不仅是重新反思和透视西部作家的创作问题,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也是对整个当代文学史叙事的史学观念、价值立场、评价尺度,以及读者接受机制的整体性反思。在西部小说的研究史上,这个研究空间尚属盲区,所以,此命题的努力更具有探索性质。本章分为叁节,分别为“《创业史》:当代文学史叙事反复言说与沉浮不定的经典”、“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再议当代文学的一桩公案”和“《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抑或西部小说”。本课题力图对西部小说研究有所突破,而所谓突破必然首先体现在文学及文化观念的更新上,因此,我们将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前沿问题,在有鉴别地吸收与整合的基础上,引入到了具体的研究中来,从而建构起了本课题展开研究的现实维度,这些问题诸如,底层问题、现代性问题、人文精神问题、文学史写作问题、文学精神问题、生态问题、“身体”问题、消费时代文学的命运问题等,所以在较大程度上激活与拓展了本课题可能的研究空间。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说,新的研究维度的引入与运作,也是为了敞亮与描述西部小说在急剧转型的消费时代的命运远景,释放与澄清西部作家所面临的写作焦虑与思想困惑,最终为西部小说创作的全面走向经典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文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可能是“私有形态”的事情,它需要所有以之作为事业的人来共同推进,共同在“荒诞”的世俗人生之外,创构一种可能的精神家园,因为文学只有通过这种诗性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人们最后的诗意栖居之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郭舫[9](2007)在《当代西部小说的文化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西部文化的外在美学风貌西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片铸造了中华先辈的泱泱伟业,呈现过华夏灿烂文明的厚重而质朴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洗涤,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气质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化的生态背景是高山大河、沙漠戈壁、草原黄土……这里地域偏远,环境恶劣,生长于斯的(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07年04期)
孟绍勇[10](2006)在《革命讲述、乡土叙事与地域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论文着眼于西部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对西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分别从当代西部小说的流变,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西部小说的审美追求,西部小说与宗教、民俗文化的关系,西部小说与“新都市小说”的比较,“全球化”时代西部小说的选择与走向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力图揭示当代西部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为当代文学思潮所呈现的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对“西部小说”作了必要的界定与规约,并对1949年以来西部小说所呈现出的“四代叁时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西部小说在它发展的第一时期所走过的“从边缘到经典”的道路。论文也涉及到了西部小说在不同时期与不同作家那里所表现出的各自特点,同时从作家主体的思维、认知角度,对当代西部小说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情况作了整体上的观照。 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在1949年以后所呈现出的“西移”走势、20世纪末当代西部小说在文学格局中的地位。论文涉及到第一代西部小说家柳青等人意欲从知识分子型作家那里抢占“话语权”的努力、西部作家们“史诗性”追求的成功与缺失;同时也着眼于1980年代之后贾平凹、路遥、张承志、扎西达娃、雪漠、红柯等年轻的西部作家们的创作。在这一章中,有关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是我们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而对于1990年代当代西部小说的发展状况,同样是论文的重点。 第叁章关注西部小说家们的审美追求。论文对于叁代作家的审美追求作了详细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更旨在强调几代西部小说家在审美追求中的内在统一性和继承性。在这一章中,西部的地理人文环境成为我们反复提及的问题,而对于英雄的追求,对于西部阔大、苍凉、神秘的美学意义上的呈现,以及对于西部土地的深厚的情感,成为几代西部小说家创作中一致的追求。 第四章分析了宗教、民俗文化对于西部小说深层影响,分别从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角度看西部小说的独特性。在这一章中,贾平凹、扎西达娃、张承志、马原、红柯等人的作品成为考察的重点,而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在西部小说中的文化积淀,更成为我们进入具体西部小说时必要的文化储备。之外,对于各种民间仪式、民歌、方言的关注,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第五章是有关西部小说与“新都市小说”的横向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代西部小说在文学“本土化”方面所呈现的价值和意义。当(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6-03-01)
当代西部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单纯的解释着中国的西部地区,更是中国西部文化的无声说明,它是地域与文化的结合。有关于西部小说的初始性的起步性研究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但是直至十年后,对于西部小说中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才开始真真正正地凸显出来。并且根据其特定且特殊的西部地域环境所展现出来的迷人的文化色彩,更是为西部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增添了神秘色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西部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袁文卓.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创作趋向的一种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8
[2].何曦.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3].魏巍,龚万琴.荆棘中的求索——评赵学勇两部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J].百家评论.2016
[4].陈国恩.当代中国西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内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
[5].陈国恩.当代中国西部小说的地域文化内涵[C].2014年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集.2014
[6].张英芳,赵学勇.当代西部小说的叁大主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李雪.生命意志的追寻与张扬——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主题的一种诠释[J].长江学术.2012
[8].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
[9].郭舫.当代西部小说的文化诠释[J].当代文坛.2007
[10].孟绍勇.革命讲述、乡土叙事与地域书写[D].兰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