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宋坤,王娜,姜中其

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宋坤,王娜,姜中其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整合子,基因盒,基因定位,大肠杆菌

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宋坤,王娜,姜中其[1](2008)在《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定位及质粒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的质粒图谱及探索整合子—基因盒存在的位置。方法采用PCR技术对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并对其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株进行质粒DNA及基因组DNA的提取,再进行基因定位试验及质粒图谱分析。结果以全菌为模板,通过PCR(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11-01)

宋坤[2](2007)在《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定位及若干理化因素对其耐药质粒消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药物的开发与利用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乃至滥用,细菌耐药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难题。敏感细菌一旦通过突变、接合、转化及转导等方式可获得耐药基因而呈现耐药现象。耐药基因可存在于染色体或质粒上,不同耐药基因编码不同的耐药性。大多数细菌中含有耐药质粒(R质粒),由于耐药质粒可使耐药性既能垂直传播,又能在相同菌种或不同菌种间进行水平转移,从而加速了耐药性的广泛传播。人们试图找出有效方法将R质粒从宿主菌中消除掉,使其重新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若能找到安全而又高效、稳定的质粒消除因素,其价值不亚于发现新型抗菌药物,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本实验室保存的40株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为试验材料,应用Touch-down PCR扩增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分离株中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有5株为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率为12.5%,扩增到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大小为240bp和1100bp左右的各1株,含1600bp左右的有3株。采用K-B法测定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在16种抗菌药物中对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以及强力霉素都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100%、100%、80%、60%、60%和60%。进一步的耐药谱分析表明,在所测试的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全部为多重耐药,多重耐药率达到100%,其中40%的菌株同时耐受7种抗生素,而同时耐受4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所占比例则高达80%。在此基础上,提取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质粒DNA及基因组DNA,再通过PCR进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含有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大肠杆菌质粒DNA为模板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PCR检测中,检测到大小为240bp左右的条带1条,1100bp左右的条带1条,1600bp左右的条带3条,而在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PCR检测中,则没有任何条带。因此,认为所测菌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基因均位于质粒。进一步的质粒图谱分析表明,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全部检测到质粒,检出率为100%,共检测到5.00kb、6.023kb、6.80kb、7.40kb、8.04kb和9.10kb六种质粒,其中均含有5.00kb大小的质粒条带。采用紫外线、反复冻融、化学消除剂以及卵黄抗体等,对含有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正常猪源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消除试验,并对质粒消除前后细菌耐药谱及质粒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DS(0.03%)、反复冻融20次以及紫外线垂直照射受试菌20min,均能消除耐药质粒,对所测菌株耐药消除率的范围值分别为12%~20%、4%~8%、8%~12%。卵黄抗体在测试浓度(250mg/m1)对受试菌未见耐药质粒消除作用。含有耐药质粒的菌株在消除前后,细菌耐药谱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原本耐药而质粒消除后对某些抗菌药物恢复了敏感性;质粒图谱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电泳后质粒谱带有缺失一条或几条的现象,但质粒谱的改变与耐药谱的改变并非完全对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姜中其,王娜,由昭红,宋坤,吕美儿[3](2006)在《仔猪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携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集约化猪场仔猪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Ⅰ型、Ⅱ重型整合子携带和流行特征,分析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首先从规模化猪场以直肠棉拭子或新鲜粪样,经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大肠杆菌进行鉴定。对确认的 43株正常大肠杆菌开展了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测定,并开展了(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12-01)

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菌药物的开发与利用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乃至滥用,细菌耐药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难题。敏感细菌一旦通过突变、接合、转化及转导等方式可获得耐药基因而呈现耐药现象。耐药基因可存在于染色体或质粒上,不同耐药基因编码不同的耐药性。大多数细菌中含有耐药质粒(R质粒),由于耐药质粒可使耐药性既能垂直传播,又能在相同菌种或不同菌种间进行水平转移,从而加速了耐药性的广泛传播。人们试图找出有效方法将R质粒从宿主菌中消除掉,使其重新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若能找到安全而又高效、稳定的质粒消除因素,其价值不亚于发现新型抗菌药物,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本实验室保存的40株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为试验材料,应用Touch-down PCR扩增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分离株中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有5株为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率为12.5%,扩增到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大小为240bp和1100bp左右的各1株,含1600bp左右的有3株。采用K-B法测定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在16种抗菌药物中对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以及强力霉素都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100%、100%、80%、60%、60%和60%。进一步的耐药谱分析表明,在所测试的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全部为多重耐药,多重耐药率达到100%,其中40%的菌株同时耐受7种抗生素,而同时耐受4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所占比例则高达80%。在此基础上,提取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质粒DNA及基因组DNA,再通过PCR进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含有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大肠杆菌质粒DNA为模板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PCR检测中,检测到大小为240bp左右的条带1条,1100bp左右的条带1条,1600bp左右的条带3条,而在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PCR检测中,则没有任何条带。因此,认为所测菌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基因均位于质粒。进一步的质粒图谱分析表明,5株Ⅰ型整合子基因盒阳性菌全部检测到质粒,检出率为100%,共检测到5.00kb、6.023kb、6.80kb、7.40kb、8.04kb和9.10kb六种质粒,其中均含有5.00kb大小的质粒条带。采用紫外线、反复冻融、化学消除剂以及卵黄抗体等,对含有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正常猪源大肠杆菌进行了质粒消除试验,并对质粒消除前后细菌耐药谱及质粒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DS(0.03%)、反复冻融20次以及紫外线垂直照射受试菌20min,均能消除耐药质粒,对所测菌株耐药消除率的范围值分别为12%~20%、4%~8%、8%~12%。卵黄抗体在测试浓度(250mg/m1)对受试菌未见耐药质粒消除作用。含有耐药质粒的菌株在消除前后,细菌耐药谱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原本耐药而质粒消除后对某些抗菌药物恢复了敏感性;质粒图谱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电泳后质粒谱带有缺失一条或几条的现象,但质粒谱的改变与耐药谱的改变并非完全对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宋坤,王娜,姜中其.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定位及质粒图谱分析[C].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2].宋坤.猪源正常菌群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定位及若干理化因素对其耐药质粒消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

[3].姜中其,王娜,由昭红,宋坤,吕美儿.仔猪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携带分析[C].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论文-宋坤,王娜,姜中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