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免疫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物,免疫,补体,基质,氯乙烯,溶液,分离法。
循环免疫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崔大伟,徐旭剑,孙长贵,戴玉柱[1](2019)在《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解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体解离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已建立的聚乙二醇(PEG)二次沉淀分离技术对标本中的CIC进行高效分离,然后运用Gly-HCl缓冲系统和正交设计方法对HBs Ag-IC中的anti-HBs解离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建立通用的CIC抗体解离技术,并对其方法学性能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HBs Ag-IC中anti-HBs的最佳解离条件为:CIC抗体解离剂p H1. 80,15℃解离5~10 min,振荡频率>60次/min,加入CIC抗体中和剂后10min内测定;该技术对HBs Ag-IC的anti-HBs平均解离率为64. 3%,重现性<5. 97%,线性良好(r=0. 993 2),平均回收率95. 4%,特异性100%,试剂稳定性均>12个月; HCV-IC、HIV-IC、Ins-IC、TG-IC的解离条件与HBs Ag-IC基本相同,但CIC中抗体解离率有差异;该技术对不同HBV-M模式HBs Ag-IC中的anti-HBs含量和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对HCV-IC、HIV-IC、INS-IC、TG-IC中的相应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4. 8%、66. 7%、20. 0%、14. 3%。结论:CIC抗体解离技术是一种通用前处理技术,它能够对多种CICs进行沉淀、分离、解离后直接测定抗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徐国萍,成军,孙长贵,戴玉柱[2](2018)在《不同基质溶液与渗透压对PEG沉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一种高效的PEG沉淀体系用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前处理。方法对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条件(溶液基质、离子强度、pH值和渗透压)优化,沉淀血清(制备标准HBsAg-anti-HBs CIC)中的CIC后,采用自主研制的免疫复合物解离剂进行解离,然后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HBsAg。通过计算解离量来比较最适沉淀体系,最后分别采用传统沉淀和优化后的沉淀条件结合自主研发的解离技术,对335份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进行HBsAg-CIC检测。结果基质溶液为0.15mol/L,pH8.2,500mOsm/kg的硼酸盐缓冲液的70g/L PEG 6000沉淀剂,4℃过夜沉淀后选择离心力为18 009×g,离心温度4℃,离心时间为10min,其沉淀分离效果最佳;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分别采用传统和改良法检测免疫复合物,其中改良法的阳性率高于传统法分别为:0,95.2%,87.2%,80%和8.7%,另外在HBV-M 2,3,4组中改良法的沉淀CIC含量高于传统法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沉淀被广泛用于血清CIC检测及前处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质溶液及渗透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该文为提高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出率及缩短沉淀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坦,孟晓峰,杜世杰[3](2018)在《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与C_3、C_4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1q(CIC-C1q)与补体C_3、C_4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RA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设置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1q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检测两组血清中的CIC-C1q、C_3、C_4水平,并比较差异。结果观察组CIC-C1q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_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_3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C-C1q在对照组、静止期RA和活动期RA叁组间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_4在叁组间呈依次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_3水平在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IC-C1q和C_4水平检测在RA患者的治疗评价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坦,赵星鹏,张忠新,孟晓峰[4](2017)在《循环免疫复合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RF、CCP与CIC-C1q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其他关节炎与正常志愿者血清中的水平,比较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与RF、CCP在RA中的检测能力,进而评估CIC在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上收集RA患者、其他关节炎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各60人的血清,通过胶乳免疫增强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C1q固相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叁个指标(RF、CCP、CIC-C1q)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F在RA患者组、其他关节炎患者组、正常志愿者叁组中的浓度分别为:117.17±11.08IU/ml、21.42±4.66IU/ml、7.65±0.64IU/ml,CCP水平在叁组中分别为:545.64±93.74AU/ml、13.21±3.32AU/ml、5.08±0.66AU/ml,CIC-C1q水平在叁组中分别为:136.47±15.25ng/ml、89.67±13.85ng/ml、27.64±2.27ng/ml。CIC-C1q水平在叁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运用ROC曲线对叁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在叁个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时特异度和灵敏度都最好。结论 CIC在RA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将其与CCP、RF联合检测能提高RA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在RA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中也存在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戴玉柱[5](2016)在《不同基质溶液与渗透压对PEG沉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一种高效的PEG沉淀体系用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前处理。方法:对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条件(溶液基质、离子强度和渗透压)优化,沉淀血清(制备标准HBsAg-抗HBsAg CIC)中CIC后,采用自主研制的免疫复合物解离剂解离,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HBsAg,计算解离率来比较最适沉淀体系,而后采用优化后沉淀法结合自主研发的解离技术,对335份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进行HBsAg-抗HBsAgCIC检测。(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8-24)
刘海军,李小凤,王沛,田永攀,王长明[6](2015)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博尔纳病病毒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探讨博尔纳病病毒感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新型的叁联ELISA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的方法,检测7例帕金森病患者及9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博尔纳病病毒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结果 7例帕金森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93例对照组中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7人,阳性率为7.53%(7/93),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5.38%(5/93);帕金森病组检出率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体检人群存在着博尔纳病病毒的感染,帕金森病患者未检测出博尔纳病病毒感染。(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先闻,黄志强,王琳,Stacy,D.Hall,Bruce,A.Julian[7](2015)在《肾平方阻断IgA肾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诱导的人系膜细胞PDGF信号通路激活及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Ig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A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特征是含IgA1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细胞增殖及基质扩张。含半乳糖缺乏的IgA-1(IgA1 with galactose-deficient O-glycans,Gd-Ig A1)及其抗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增生。此病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5-10-15)
彭明喜,张哲,汤晓娴,许德义,王峰[8](2012)在《HBV感染者红细胞膜CD35分子表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体红细胞膜CD35和血液中CIC在HBV感染时的变化,探讨红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BV感染者10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CD35+-E(%)和CD35-GMFIR,采用C1q–ELISA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组红细胞膜表面CD35+-E(%)和CD35-GM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无症状感染组红细胞CD35+-E(%)、CD35-GMFIR,血清CIC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CD35+-E(%)与CD35-GMFIR呈正相关(r=0.896,P<0.01);CD35+-E(%)、CD35-GMFIR与CIC呈负相关(r=-0.862、r=-0.795,P<0.05)。结论 HBV感染者红细胞CD35分子表达水平和血清CIC浓度能较灵敏地反应出乙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红细胞膜CD35有助于HBV的清除。(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报告篇)》期刊2012-11-07)
彭明喜,张哲,汤晓娴,许德义,王峰[9](2012)在《HBV感染者红细胞膜CD35分子表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体红细胞膜CD35和血液中CIC在HBV感染时的变化,探讨红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BV感染者10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CD35+-E(%)和CD35-GMFIR,采用C1q–ELISA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组红细胞膜表面CD35+-E(%)和CD35-GM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无症状感染组红细胞CD35+-E(%)、CD35-GMFIR,血清CIC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CD35+-E(%)与CD35-GMFIR呈正相关(r=0.896,P<0.01);CD35+-E(%)、CD35-GMFIR与CIC呈负相关(r=-0.862、r=-0.795,P<0.05)。结论 HBV感染者红细胞CD35分子表达水平和血清CIC浓度能较灵敏地反应出乙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红细胞膜CD35有助于HBV的清除。(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朱启星,徐辉,冷静,沈彤[10](2012)在《叁氯乙烯致敏豚鼠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叁氯乙烯(TCE)致敏豚鼠体内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的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 h、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5.38%;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的血清中IgA/C3-CIC、IgG/C3-CIC和IgM/C3-CIC的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处理组豚鼠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降低,可能提示其体液免疫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循环免疫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一种高效的PEG沉淀体系用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前处理。方法对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条件(溶液基质、离子强度、pH值和渗透压)优化,沉淀血清(制备标准HBsAg-anti-HBs CIC)中的CIC后,采用自主研制的免疫复合物解离剂进行解离,然后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HBsAg。通过计算解离量来比较最适沉淀体系,最后分别采用传统沉淀和优化后的沉淀条件结合自主研发的解离技术,对335份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进行HBsAg-CIC检测。结果基质溶液为0.15mol/L,pH8.2,500mOsm/kg的硼酸盐缓冲液的70g/L PEG 6000沉淀剂,4℃过夜沉淀后选择离心力为18 009×g,离心温度4℃,离心时间为10min,其沉淀分离效果最佳;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分别采用传统和改良法检测免疫复合物,其中改良法的阳性率高于传统法分别为:0,95.2%,87.2%,80%和8.7%,另外在HBV-M 2,3,4组中改良法的沉淀CIC含量高于传统法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沉淀被广泛用于血清CIC检测及前处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质溶液及渗透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该文为提高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出率及缩短沉淀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免疫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童,崔大伟,徐旭剑,孙长贵,戴玉柱.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解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评价[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2].徐国萍,成军,孙长贵,戴玉柱.不同基质溶液与渗透压对PEG沉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
[3].刘坦,孟晓峰,杜世杰.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与C_3、C_4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4].刘坦,赵星鹏,张忠新,孟晓峰.循环免疫复合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
[5].戴玉柱.不同基质溶液与渗透压对PEG沉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C].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6].刘海军,李小凤,王沛,田永攀,王长明.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博尔纳病病毒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体的检测[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5
[7].张先闻,黄志强,王琳,Stacy,D.Hall,Bruce,A.Julian.肾平方阻断IgA肾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诱导的人系膜细胞PDGF信号通路激活及增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5
[8].彭明喜,张哲,汤晓娴,许德义,王峰.HBV感染者红细胞膜CD35分子表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C].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报告篇).2012
[9].彭明喜,张哲,汤晓娴,许德义,王峰.HBV感染者红细胞膜CD35分子表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12
[10].朱启星,徐辉,冷静,沈彤.叁氯乙烯致敏豚鼠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