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性体操论文-裴广新

竞技性体操论文-裴广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竞技性体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律思维,法的构造,体操,运动竞赛规则

竞技性体操论文文献综述

裴广新[1](2016)在《法律思维视域下竞技性体操竞赛规则框架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运动竞赛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争议问题不禁引起人们对竞赛公平性与合理性的拷问。通过对运动竞赛中争议案例的分析,发现竞赛规则的缺陷能够导致争议的发生,运动竞赛的公平有序进行依赖于规则的规范。通过对竞技性体操竞赛规则的研究,发现项目间规则框架构成不统一且规则内容排布顺序不一致,说明规则的编写缺乏统一和严格的标准,影响了规则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和秩序等的价值体系需要实体性的法律来捍卫,在运动场上竞赛的公平、公正和秩序则需要由运动竞赛规则来维护。将竞技性体操竞赛规则框架与法的构造框架进行对比,二者间有较大差异,其中的一些差异与争议的发生不无关系,例如竞赛规则中普遍缺少关于监督运动竞赛参与者行为的中立单位或组织的规定,即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规定,这显然不利于运动竞赛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进行,无法保障运动竞赛规则其目标和价值的实现。如何对运动竞赛规则进行规范和完善,使它的作用得以实现和更好地服务于运动竞赛与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中的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竞技健美操、蹦床和啦啦操五个项目的竞赛规则框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法律思维视域下根据法的结构构造理论与这五个体操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内容构成和结构顺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研究。针对在运动竞赛规则框架结构上发现的差异,研究运用法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理论,着重论述竞赛规则框架的构成、规则结构组成顺序和规则各部分内容所体现出的意义及作用,在法律思维视域下以法的构造理论为依据,结合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和需求,从法学角度提出运动竞赛规则框架构成包括规则的总则、分则和附则叁部分。规则的总则部分包括规则的目的、规则的根据、规则的原则、规则的效力和规则的适用共五部分内容,首次提出应把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规定纳入到运动竞赛规则中,使涉及争议的相关当事人诉之有处和诉之有理;规则的分则部分包括对竞赛参与者的规定和要求、对比赛项目的规定、比赛成绩认定的详细依据和标准和对违反纪律的规定共四部分内容;规则的附则部分包括名词、术语的定义,解释权的授权规定和规则失效或废止的规定共叁部分内容。以期从法学视角下为体操运动竞赛规则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依据和标准,提高竞赛规则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最终促进运动项目发展。(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6-09-19)

郭芬[2](2013)在《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50年代至今的《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制定过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梳理。《等级标准》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学习借鉴阶段、不断发展阶段、停止恢复阶段、开展规范阶段、发展提高阶段。其中竞技体操、技巧历史较长,等级标准版本较多。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重心是竞技体操、技巧的等运动,80年代才颁布艺术体操等级标准,而竞技健美操的等级标准颁布于90年代,蹦床1997年才传入我国。竞技性体操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竞技健美操、蹦床。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的等级划分是: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叁级运动员。《等级标准》中规定:“凡参加相应的比赛,达到一定的分值,获得相应的等级称号。”《等级标准》它是促进体操运动普及、指导大众应用体操项目进行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进行的实施条件,他是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体操项目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系统研究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历史,根据当前我国大纲改革的时代与发展所需,努力构建与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内容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的历史、发展和竞技性体操的有关基本理论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等级标准》推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赵重平,王建涛,刘森林,区峻[3](2012)在《关于竞技性体操与竞技体操内容和分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竞技性体操与竞技体操的特征、体操项目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从国内外的比较叁个方面,对目前体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丰富体操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2年12期)

张丽萍[4](2012)在《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竞技性体操的快速发展,不但要求运动员具备强烈的时间观念,树立时间管理原则,同时也要注重在科学合理的掌握训练时间的安排和管理,从而在充分利用时间的基础上,达到体操训练的最佳效益,本文从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出发,进而讨论竞技性体操运动所要遵循的原则,重点分析了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以期竞技性体操运动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取得更好的运动训练效益。(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郭芬,郑春梅[5](2011)在《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竞技性体操五个项目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分析。(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1年S2期)

王现强,雷萍,潘光强[6](2009)在《对北体大教育学院竞技性体操生掌握运用单线图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大部分竞技性体操生能基本掌握单线图,但仍存在学习态度不坚定、内容掌握不扎实、平时缺看缺练、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等问题。从而得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练眼练手是提高单线图绘制水平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9年29期)

陆晨,范国梁[7](2002)在《高师体育系竞技性体操教学比赛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保持普修课竞技体操教学比赛从传统的规定动作比赛转变成为自选动作比赛,探索竞技体操教学比赛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自选动作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合自己所学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王文生[8](2001)在《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作为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的成本投入 ,其产出的效益就是贡献层次及其保持的年限。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评定可以从层次效益和持续效益 2个方面进行 ,并以世界体坛最优秀的 35名男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和 33名女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以及我国 88名技巧世界冠军的时间效益为例进行了论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01年06期)

王文生[9](2000)在《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我国竞技性体操运动员在1979年至1 999年间的世界叁大赛(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上共获得了185枚金牌,占我国同期全部竞技体育项目所获世界冠军的14.6%,为向世界展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体育强国的风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千年更迭之际,为了使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在新世纪的国际大赛中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其整体优势,加强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消除无效训练和负效益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本文提出"运动训练时间效益"这个命题,拟在开发出相关概念群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00-12-01)

王文生[10](2000)在《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创新时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 195 2~ 1997年间竞技性体操所创出的 10 73例难新动作的创新年代和创新者的创成年龄的统计分析发现 ,在竞技性体操项目中 ,最佳创成年龄段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 ;进而对竞技体操 3大赛世界冠军的年龄分布与难新动作的创成年龄分布进行了相关性检验 ,结果显示出二者高度相关。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竞技性体操最佳创新年龄段的理论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00年07期)

竞技性体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50年代至今的《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制定过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梳理。《等级标准》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学习借鉴阶段、不断发展阶段、停止恢复阶段、开展规范阶段、发展提高阶段。其中竞技体操、技巧历史较长,等级标准版本较多。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重心是竞技体操、技巧的等运动,80年代才颁布艺术体操等级标准,而竞技健美操的等级标准颁布于90年代,蹦床1997年才传入我国。竞技性体操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竞技健美操、蹦床。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的等级划分是: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叁级运动员。《等级标准》中规定:“凡参加相应的比赛,达到一定的分值,获得相应的等级称号。”《等级标准》它是促进体操运动普及、指导大众应用体操项目进行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进行的实施条件,他是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体操项目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系统研究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历史,根据当前我国大纲改革的时代与发展所需,努力构建与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内容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的历史、发展和竞技性体操的有关基本理论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等级标准》推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竞技性体操论文参考文献

[1].裴广新.法律思维视域下竞技性体操竞赛规则框架的分析研究[D].集美大学.2016

[2].郭芬.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3

[3].赵重平,王建涛,刘森林,区峻.关于竞技性体操与竞技体操内容和分类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

[4].张丽萍.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管理[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

[5].郭芬,郑春梅.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研究综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

[6].王现强,雷萍,潘光强.对北体大教育学院竞技性体操生掌握运用单线图情况调查[J].科技资讯.2009

[7].陆晨,范国梁.高师体育系竞技性体操教学比赛新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2

[8].王文生.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1

[9].王文生.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0

[10].王文生.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创新时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

标签:;  ;  ;  ;  

竞技性体操论文-裴广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