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叶霉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番茄,霉病,叶片,药剂,杀菌剂,霉素,春雷。
番茄叶霉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19)在《巧打两个时间差 番茄叶霉病不上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调控环境,错开温湿度时间差叶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借气流传播,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0~25℃,相对空气湿度超过85%时,病菌便可大量繁殖。通过调控棚室小环境,错开温湿度的"时间差",棚内就不会同时出现适温适湿的环境,大大降低叶霉病的发病几率。在叶霉病尚未发病前,就要及时调控棚室环境,主要是控制棚内湿度,如白天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加大通风量进行排湿,并且在操作行铺上稻壳进行吸湿;浇水后尽量多通(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朱广凯[2](2019)在《棚室番茄叶霉病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霉病是棚室番茄种植中常发生的病害,造成全株卷叶,叶片变为黄褐色干枯,影响番茄生长。现将该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有时也危害花、果实。发病最初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9-04-18)
李健[3](2019)在《20%肟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田间药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番茄叶霉病逐渐成为北方温室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寿光及其周边种植区域内,秋延迟番茄在秋季、深冬番茄在春季发病较重。前期影响叶片的生长,影响光合作用与减少营养物质的合成;坐果期严重影响果实的膨大和产量,导致减产减收。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较少,主要使用药剂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嘧菌酯等药剂,但番茄叶霉病已对这些药剂产生较大抗性。为此,我们开展20%肟菌酯·苯醚甲环唑(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9年04期)
谷永梅[4](2019)在《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果实也发病,危害较严重,可造成减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各种防治措施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贾友江[5](2018)在《番茄叶霉病防治要赶早》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霉病是番茄的常发病害,该病非常容易暴发,一旦发病很难防治。而且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其抗药性也会逐渐增强。在喷药时还会将病斑上的孢子打散,使其扩散到空气中,并随气流转移到其他叶片上进行再侵染。因此,叶霉病的防治要一定要赶早。一、发病症状(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8-10-09)
迟文娟,郭晓帆,刘文钰,张治栋[6](2018)在《七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的药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6.8%丙森·缬霉威可湿性粉剂、50%烟酰胺可湿性粉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10%WP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抑制率高达88.89%,Ec_(50)为0.0005mg/L。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差,抑制率为58.20%,Ec_(50)为302.6913mg/L。(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8-06-01)
霍艳改[7](2018)在《谨防番茄叶霉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病,该病发展迅速,仅10~15天就可以使全田普遍发病,甚至出现大量干枯叶片。近来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较高,提醒菜农注意防治。一、发病症状叶片、叶柄、茎和果(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8-05-03)
禾丽菲,陈乐乐,肖斌,赵时峰,李秀环[8](2018)在《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敏感基线的建立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潍坊、莱芜、淄博6个蔬菜产区采集感叶霉病的番茄叶片,经分离纯化后,培养得到126株番茄叶霉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对3株代表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地区的126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基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价咯菌腈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结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30和0.80μg·m L~(-1),而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值均>100μg·m L~(-1)。不同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群体间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均无显着差异。其中,潍坊地区叶霉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43μg·m L~(-1);淄博地区叶霉菌株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EC50值为0.79μg·m L~(-1)。泰安、济南、聊城、莱芜地区的叶霉菌株敏感性无显着差异,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0.75、0.71、0.58μg·m L~(-1)。咯菌腈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6—1.69μg·m L~(-1),平均值为0.64μg·m L~(-1),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2016—2017年田间试验表明,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在60.75 g a.i./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21%—75.02%和61.94%—70.65%,均显着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0 g a.i./hm~2、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与氟吡菌酰胺150 g a.i./h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咯菌腈有效成分为40.50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和治疗防治效果。2017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20.25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显着高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作用均高于治疗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孢子萌发基本无抑制作用,山东省6个蔬菜产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相对比较敏感。该药剂在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冉祥春[9](2018)在《番茄叶霉病这样防事半功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霉病是近年来番茄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熟悉的病害,很多菜农朋友却反映很难防治,感觉喷施了很多的药剂以后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那么生产中,我们该如何加以防治呢?首先,抓时期,苗期早打一遍药。番茄叶霉病属于气流传播病害,病菌(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8-01-30)
秦立峰,张延苏[10](2018)在《混合颜色特征下番茄叶霉病病斑双层K-means聚类分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混合颜色特征下双层K-means聚类分割方法,首先在I分量将图像像素采用K-means聚类分割方法聚为4类;取聚类中心最大的2种像素的a*b*分量,进行第2次K-means聚类,得到病斑图像。对采集的21幅病害图片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分割结果的平均重合系数为97.53%,平均假阳性率为1.22%,平均假阴性率为3.52%。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病害特征提取识别与病害程度诊断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番茄叶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霉病是棚室番茄种植中常发生的病害,造成全株卷叶,叶片变为黄褐色干枯,影响番茄生长。现将该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有时也危害花、果实。发病最初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叶霉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光.巧打两个时间差番茄叶霉病不上门[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朱广凯.棚室番茄叶霉病的识别与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9
[3].李健.20%肟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今日农药.2019
[4].谷永梅.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19
[5].贾友江.番茄叶霉病防治要赶早[N].河北科技报.2018
[6].迟文娟,郭晓帆,刘文钰,张治栋.七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的药效试验研究[C].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8
[7].霍艳改.谨防番茄叶霉病[N].河北科技报.2018
[8].禾丽菲,陈乐乐,肖斌,赵时峰,李秀环.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敏感基线的建立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8
[9].冉祥春.番茄叶霉病这样防事半功倍[N].河北科技报.2018
[10].秦立峰,张延苏.混合颜色特征下番茄叶霉病病斑双层K-means聚类分割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