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葵黄脉病毒论文_余化斌,荆陈沉,李彭拜,李科,杜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赛葵黄脉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云南,菜豆,群体,寄主,花叶,种群。

赛葵黄脉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余化斌,荆陈沉,李彭拜,李科,杜江[1](2017)在《赛葵黄脉病毒及其伴随卫星影响本氏烟内源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yellow vein virus,MaYVV)是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且伴随β卫星分子MaYVB的单组份双生病毒,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的赛葵上广泛发生。该病毒在本氏烟上造成曲叶和黄脉症状,为明确MaYVV及其卫星MaYVB侵染本氏烟后寄主内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MaYVV及其卫星MaYVB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21天后叶片为材料,构建了本氏烟基因表达谱(委托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运用Gene Onlogy(GO)数据库、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可能参与的分子调控途径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以padj<0.05为标准,分析结果得出,处理组总共有5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有2条040 327基因表达上调、2 713条基因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可知,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136个term,分布在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叁大类中。其中,生物过程有75个,主要包括:有机物代谢(合成)过程、初级代谢产物、氮化合物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肽代谢(合成)过程、羧酸代谢过程、tRNA代谢过程等;细胞组分有25个,主要包括:光系统II析氧复合体、转录因子TFIID复合物、转录因子复合体等;分子功能部分有36个,主要包括:连接酶活性、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蛋白复合体结合等,对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知,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卟啉与叶绿素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3个通路中。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赛葵黄脉病毒与寄主的互作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任江平[2](2017)在《赛葵黄脉病毒和云南赛葵黄脉病毒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MaYVV)和云南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Yunnan virus,MaYVYV)是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单组份病毒,并伴随β卫星分子(MaYVB和MaYVYB),属不同致病类型。这两种病毒主要侵染锦葵科和菊科中的杂草,且常常与其它双生病毒发生复合侵染,但鲜有在作物上引起危害的报道。本实验室前期对危害作物的双生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双生病毒在作物和杂草上的遗传变异机制及进化轨迹,本研究以主要侵染杂草的MaYVV和MaYVYV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发生分布以及遗传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四川、福建、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区采集了赛葵、胜红蓟、番茄、辣椒和甘薯等杂草和作物共计181份田间样品,利用检测双生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的通用引物分别对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赛葵和胜红蓟等杂草上检测到双生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检出率分别为69.06%和40.33%,在作物上没有检测到双生病毒。进一步利用检测MaYVV/MaYVB和MaYVYV/MaYVYB的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双生病毒及β卫星检测呈阳性的样品中,MaYVV和MaYVB的检出率分别为31.20%和53.42%;MaYVYV和MaYVYB的检出率分别为41.60%和61.64%;这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为32.26%。MaYVV和MaYVYV在赛葵和胜红蓟等杂草上发生普遍,且在赛葵上这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检出率高达31.18%,但在作物上未检测到。相比MaYVV,MaYVYV的地理分布更广泛。选取采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代表性样品,通过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四川赛葵SC933、广西赛葵GX125和GX175共3条MaYVV分离物全序列,以及四川赛葵SC933和SC939、广西赛葵GX125和GX199共4条MaYVYV分离物全序列。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已登录的MaYVV和MaYVYV不同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其群体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及不同年份的MaYVV遗传变异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这说明MaYVV群体的遗传变异受到地理因素、寄主因素及时间变迁的强烈影响,而MaYVYV群体的遗传变异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对病毒群体进行中性分析,发现MaYVV群体的中性检测参数D值为0.87616~1.13887,均为正值,而MaYVYV群体的中性检测参数D值为-2.48095~-2.05184,均为负值且差异显着,表明,MaYVV群体呈现出平衡或稳定的态势,而MaYVYV群体则呈现正在扩张的明显趋势。这两种病毒在种内均未检测到重组现象。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MaYVV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44±0.070和0.02433±0.00315,相应的MaYVYV群体的Hd和Pi值分别为0.971±0.033和0.00414±0.00046,表明MaYVV和MaYVYV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IR区的Pi值分别为0.06467±0.00912和0.00567±0.00177,大于编码区AC1、AC4及AV1的Pi值。说明,MaYVV和MaYVYV群体的IR区的遗传变异最大,受到选择压力较弱;编码区AC1、AC4及AV1区较为保守,所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强。以接种MaYVV Y47A分离物(Y47A)及其伴随β卫星(Y47β)的本氏烟为材料分别构建MaYVV的实验种群B60(60dpi)和B120(120dpi),同时以四川赛葵样品为材料构建MaYVV的自然种群SC906和SC915,以四川赛葵、广西赛葵及广西胜红蓟为材料构建MaYVYV的自然种群SC933、GX149和GX161,对MaYVV和MaYVYV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病毒的种群遗传结构均符合病毒“准种”特征。MaYVV实验种群B60的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分别为22.72%和2.03×10~(-4),种群B120的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分别为51.52%和5.18×10~(-4),表明MaYVV的实验种群遗传变异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升高趋势。MaYVV自然种群SC906和SC915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54×10~(-4)和8.55×10~(-4),略高于实验种群,而MaYVYV的自然种群SC933、GX149和GX19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9.26×10~(-4)、1.52×10~(-3)和9.59×10~(-4),均高于MaYVV自然种群的突变频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种群在IR区的突变较集中,该区域变异最强,突变频率在10~(-3)数量级水平。在MaYVV实验种群中,IR区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IR区3′端的2635位(主要是碱基G突变为碱基A);在MaYVYV自然种群中,除种群GX161外,其余种群的IR区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IR区3′端的2669位(主要是碱基C突变为碱基T)。推测这两个位点可能是突变热点。AC1和AC4重迭区比AC1非重迭区的变异水平低,表明MaYVV和MaYVYV种群在编码区的突变分布不均衡。两种病毒的变异类型以碱基C突变为碱基T为主,有少量碱基插入和缺失突变类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6)

任江平,荆陈沉,余化斌,吴舒劼,王锦锋[3](2016)在《云南赛葵黄脉病毒的群体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Yunnan virus,MaYVYV)为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一个伴随β卫星分子的单组份双生病毒,于2005年在云南地区的田间杂草赛葵上分离得到,主要由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本实验室在四川部分地区发现该病毒常与其他双生病毒复合侵染赛葵、锦葵、胜红蓟等杂草,为了明确MaYVYV的遗传变异情况以及追踪病毒的起源进化,本研究将实验室获得的4条MaYVY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和GenBank已登录的10条MaYVY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群体遗传分析。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分离自四川和广西的4个MaYVY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与已登录的MaYVYV分离物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基于MaYVYV基因组变异分析表明,MaYVYV在进化上比较保守,在全基因组上的变异分布呈不均衡性。MaYVYV的群体进化分析表明,AC1和AV1这两个重要的病毒基因功能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说明AC1和AV1区较为保守,而AV1与AV2的重迭区域及4C2区的变异较大。同时,MaYVYV分离物的群体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系统发育树显示这14个MaYVY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可以分为3个组群,分别代表3个不同的地区,说明MaYVYV的进化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胡燕[4](2016)在《赛葵黄脉病毒(MYVV)和烟草曲茎病毒(TbCSV)及伴随β卫星之间的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发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和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伴随的β卫星均可被异源辅助病毒复制。但是,两者伴随同源或异源β卫星时诱导的症状明显不同,且病毒的积累量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用TYLCCNV和TbCSV伴随其β卫星同时侵染本氏烟及心叶烟,在整个侵染过程中两种病毒及卫星在本氏烟中始终存在,而TYLCCNV及其同源β卫星在心叶烟中仅侵染前期能检测到,后期均丢失。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MYVV)与TYLCCNV属同一致病类型,其β卫星是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而TbCSV单独侵染即可引起典型症状,但伴随β卫星时症状加重。为了弄清不同致病类型的双生病毒/β卫星病害复合体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以MYVV的Y47分离物(Y47A)和TbCSV的Y35分离物(Y35A)及其伴随β卫星MYVB(Y47β)和TbCSB(Y35β)为研究对象,以本氏烟为寄主材料,开展了这两类双生病毒/β卫星病害复合体各组分之间的互作研究。根据MYVV和TbCSV及其伴随β卫星全基因组的保守序列,设计病毒及β卫星的特异性引物,以发病叶片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扩增病毒及β卫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灵敏性和重复性检验。以102-108copies/μL这7个浓度梯度的标准品DNA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在90-110%之间,在qPCR扩增效率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98-1.000之间,说明该体系有较好的检测效能。该qPCR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 copies/μL,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将Y47A、Y47A+Y47β、Y47A+Y35β的侵染性克隆分别接种本氏烟,观察症状发现,单独接种Y47A的本氏烟不表现症状,接种Y47A+Y47β的本氏烟表现严重的向下叶卷,皱缩,黄脉,脉增厚等症状,接种Y47A+Y35β则表现植株矮化,茎严重扭曲,脉增厚,没有观察到黄脉和叶皱缩现象,Y47A侵染率为54.5%,Y47A+Y47β在本氏烟上的侵染率为100%,而Y47A+Y35β的侵染率则为72.7%,且显症时间(4d)也早于Y47A+Y35β(7d)。qPCR分析结果显示,接种Y47A+Y47β、Y47A+Y35β的本氏烟中Y47A的积累量均要高于单独接种Y47A的本氏烟,说明β卫星的存在提高了其辅助病毒Y47A的积累量。异源卫星Y35β伴随Y47A接种本氏烟时,Y35β可以稳定复制,但其复制水平低于接种Y47A+Y47β的本氏烟中Y47β的复制水平,表明伴随同一辅助病毒时异源β卫星的复制水平低于同源β卫星的复制水平。将Y47A+Y47β+Y35A+Y35β的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观察症状发现,本氏烟在侵染早期症状较严重,表现出皱缩、向下卷叶、黄脉、曲茎、矮化、脉突等症状,但在侵染后期与Y35A+Y35β引起的症状相似,黄脉症状消失。特异性检测表明,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在接种本氏烟中均可扩增到Y35A和Y35β的特异性条带,积累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接种后90d达到最高值。而Y47A和Y47β的积累量在侵染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接种120d后检测不到Y47β,接种180d后Y47A也丢失,说明Y47A/Y47β病害复合体和Y35A/Y35β病害复合体在同一寄主内复制时存在竞争。在不同组合接种本氏烟中,接种60d后Y47A的积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Y47A+Y47β、Y47A+Y47β+Y35A+Y35β、Y47A+Y35β和Y47A,再次证明β卫星与同源辅助病毒之间的互作特异性比与异源辅助病毒之间特异性更强,辅助病毒将优先支持其同源β卫星的复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31)

桂小健,胡燕,曹刘素,李科,青玲[5](2014)在《赛葵黄脉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MYVV)是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伴随卫星DNAβ分子(MYVB)。该病毒伴随卫星可以侵染赛葵、锦葵、胜红蓟等寄主,引起植株产生黄脉、曲叶、耳突等症状。本研究建立了MYVV的SYBR Gree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各寄主中MYVV的含量奠定基础。利用MYVV及MYVB的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发病植株表现为典型的叶片皱缩、黄脉症状,接毒30天后采集叶片,利用CTAB法提取发病植物的总DNA。根据MYVV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MY-F:GGGATCCACTTGTAAACGAG/MY-R:GCTGTCGAAGTTCAGACGA,通过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建立MYVV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并进行灵敏性、重复性检验。实验结果显示:MYVV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中,最佳退火温度为61℃,最佳的引物浓度为600 nmol/μl。该体系最低检测限为15个拷贝/μl,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为1.000,扩增效率达101.2%。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0.87%,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曹刘素,青玲[6](2014)在《赛葵黄脉病毒卫星DNA在不同寄主中的分子变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寄主对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 vein virus,MYVV)伴随卫星DNA的遗传结构特点及种群变异水平的影响,将采自云南自然侵染赛葵黄脉病毒的辣椒YN57和赛葵黄脉病毒及伴随卫星的全长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接种侵染本氏烟和心叶烟,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得到3种寄主的克隆种群,分析赛葵黄脉病毒伴随卫星(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 satellite DNA beta,MYVB)在3种寄主中的变异水平、突变分布及碱基变异类型。结果表明,自然感染MYVB的寄主YN57中种群突变克隆百分率为55.6%,突变频率为1.4×10~(-3);在本氏烟中MYVB种群突变克隆百分率为100%,突变频率为2.4×10~(-3);在心叶烟中MYVB种群突变克隆百分率为100%,突变频率为1.8×10~(-3),表明MYVB自然种群突变水平略低于实验种群。对MYVB种群变异类型及分布特点分析表明,自然寄主中不仅检测到碱基的突变而且检测到碱基的缺失和增加,在实验寄主中只检测碱基的突变和碱基的增加,且多为碱基A的增加和突变;自然种群突变主要发生在SCR区,实验种群突变主要发生在A-rich区。(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董迪,何自福,柴兆祥[7](2010)在《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样中检测到烟粉虱传双生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秋葵是近几年来从日本和我国台湾引进的一种蔬菜作物。近期,广东的黄秋葵上发生了黄脉曲叶病。病株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脉黄化,在叶片正面形成网络状,在叶背面叶脉肿大突起明显,病株幼叶小且向下卷曲,甚至整片幼叶黄化。植株早期被感染表现矮化。在发生黄脉曲叶病的黄秋葵田间,其病株率高达60%以上。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随机采集的病样进行PCR检测,从这些病样中均能扩增出1条预期大小为570 bp的特异片段;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该特异片段同源的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DNA,其中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V)分离物G6相似性最高,为99%。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中存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该病害可能也是由CLCuMV侵染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0年01期)

郭维,张弦,江彤,周雪平[8](2006)在《与赛葵黄脉病毒伴随的卫星DNA分子的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生病毒是一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单链环状DNA病毒。根据寄主范围、介体种类、基因组结构可将其分为玉米线条病毒属(Mastrevirus)、甜菜曲顶病毒属(Curtovirus)、番茄伪曲顶病毒属(Topocurvirus)和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 4个属,其中最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是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该属病毒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张弦,江彤,李桂新,周雪平[9](2005)在《赛葵黄脉病毒元谋分离物卫星DNA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云南元谋表现黄脉症状的杂草赛葵上分离到一病毒分离物Y200.对其DNAA基因组部分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序列与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yellowveinvirus(MYVV)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6.1%.利用DNAβ的特异性引物,从Y200中扩增到卫星DNA分子.序列分析表明,该DNAβ全长1348个核苷酸,全序列与MYVVDNAβ的同源性最高,为96.1%.DNAA部分序列和DNAβ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为MYVV.(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张弦[10](2004)在《赛葵黄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生病毒是植物病毒中唯一的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单链环状DNA病毒(single-stranded DNA,ssDNA),双生病毒科病毒可侵染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并在多种重要经济作物上造成严重的减产,在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省的番茄、烟草、南瓜、胜红蓟和赛葵等植物上也相继发现了多种双生病毒。 对云南表现黄脉症状的赛葵杂草上的双生病毒分离物Y200进行了基因组结构研究。对其DNA-A基因组部分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序列与赛葵黄脉病毒(MYVV)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96.1%。利用DNAβ的特异性引物,从Y200中扩增到卫星DNA分子。序列分析表明,该DNAβ全长1348个核苷酸,全序列与MYVV DNAβ的同源性最高,为96.1%。DNA-A部分序列和DNAβ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为MYVV。 为了研究MYVV DNA-A和DNAβ在致病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MYVV分离物Y47 DNA-A和DNAβ的侵染性克隆,侵染性测定表明MYVV-Y47 DNA-A单独可以侵染本氏烟、心叶烟和矮牵牛,但不能产生任何症状,只有与MYVV-Y47 DNAβ共同侵染时才能诱导产生黄脉、叶片卷曲的典型的病害症状。MYVV-Y47 DNAβ单独接种不能侵染植株。Southern印迹检测表明,MYVV-Y47 DNAβ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反过来DNAβ可以增强DNA-A在植物中的积累水平。因此,DNA-A与DNAβ之间是一种互作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赛葵黄脉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virus,MaYVV)和云南赛葵黄脉病毒(Malvastrum yellow vein Yunnan virus,MaYVYV)是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单组份病毒,并伴随β卫星分子(MaYVB和MaYVYB),属不同致病类型。这两种病毒主要侵染锦葵科和菊科中的杂草,且常常与其它双生病毒发生复合侵染,但鲜有在作物上引起危害的报道。本实验室前期对危害作物的双生病毒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双生病毒在作物和杂草上的遗传变异机制及进化轨迹,本研究以主要侵染杂草的MaYVV和MaYVYV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发生分布以及遗传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四川、福建、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区采集了赛葵、胜红蓟、番茄、辣椒和甘薯等杂草和作物共计181份田间样品,利用检测双生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的通用引物分别对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赛葵和胜红蓟等杂草上检测到双生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检出率分别为69.06%和40.33%,在作物上没有检测到双生病毒。进一步利用检测MaYVV/MaYVB和MaYVYV/MaYVYB的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双生病毒及β卫星检测呈阳性的样品中,MaYVV和MaYVB的检出率分别为31.20%和53.42%;MaYVYV和MaYVYB的检出率分别为41.60%和61.64%;这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为32.26%。MaYVV和MaYVYV在赛葵和胜红蓟等杂草上发生普遍,且在赛葵上这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检出率高达31.18%,但在作物上未检测到。相比MaYVV,MaYVYV的地理分布更广泛。选取采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代表性样品,通过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四川赛葵SC933、广西赛葵GX125和GX175共3条MaYVV分离物全序列,以及四川赛葵SC933和SC939、广西赛葵GX125和GX199共4条MaYVYV分离物全序列。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已登录的MaYVV和MaYVYV不同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其群体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及不同年份的MaYVV遗传变异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这说明MaYVV群体的遗传变异受到地理因素、寄主因素及时间变迁的强烈影响,而MaYVYV群体的遗传变异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对病毒群体进行中性分析,发现MaYVV群体的中性检测参数D值为0.87616~1.13887,均为正值,而MaYVYV群体的中性检测参数D值为-2.48095~-2.05184,均为负值且差异显着,表明,MaYVV群体呈现出平衡或稳定的态势,而MaYVYV群体则呈现正在扩张的明显趋势。这两种病毒在种内均未检测到重组现象。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MaYVV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44±0.070和0.02433±0.00315,相应的MaYVYV群体的Hd和Pi值分别为0.971±0.033和0.00414±0.00046,表明MaYVV和MaYVYV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IR区的Pi值分别为0.06467±0.00912和0.00567±0.00177,大于编码区AC1、AC4及AV1的Pi值。说明,MaYVV和MaYVYV群体的IR区的遗传变异最大,受到选择压力较弱;编码区AC1、AC4及AV1区较为保守,所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强。以接种MaYVV Y47A分离物(Y47A)及其伴随β卫星(Y47β)的本氏烟为材料分别构建MaYVV的实验种群B60(60dpi)和B120(120dpi),同时以四川赛葵样品为材料构建MaYVV的自然种群SC906和SC915,以四川赛葵、广西赛葵及广西胜红蓟为材料构建MaYVYV的自然种群SC933、GX149和GX161,对MaYVV和MaYVYV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病毒的种群遗传结构均符合病毒“准种”特征。MaYVV实验种群B60的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分别为22.72%和2.03×10~(-4),种群B120的突变克隆百分率和突变频率分别为51.52%和5.18×10~(-4),表明MaYVV的实验种群遗传变异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升高趋势。MaYVV自然种群SC906和SC915的突变频率分别为2.54×10~(-4)和8.55×10~(-4),略高于实验种群,而MaYVYV的自然种群SC933、GX149和GX19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9.26×10~(-4)、1.52×10~(-3)和9.59×10~(-4),均高于MaYVV自然种群的突变频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种群在IR区的突变较集中,该区域变异最强,突变频率在10~(-3)数量级水平。在MaYVV实验种群中,IR区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IR区3′端的2635位(主要是碱基G突变为碱基A);在MaYVYV自然种群中,除种群GX161外,其余种群的IR区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IR区3′端的2669位(主要是碱基C突变为碱基T)。推测这两个位点可能是突变热点。AC1和AC4重迭区比AC1非重迭区的变异水平低,表明MaYVV和MaYVYV种群在编码区的突变分布不均衡。两种病毒的变异类型以碱基C突变为碱基T为主,有少量碱基插入和缺失突变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赛葵黄脉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余化斌,荆陈沉,李彭拜,李科,杜江.赛葵黄脉病毒及其伴随卫星影响本氏烟内源基因表达分析[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2].任江平.赛葵黄脉病毒和云南赛葵黄脉病毒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任江平,荆陈沉,余化斌,吴舒劼,王锦锋.云南赛葵黄脉病毒的群体遗传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4].胡燕.赛葵黄脉病毒(MYVV)和烟草曲茎病毒(TbCSV)及伴随β卫星之间的互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桂小健,胡燕,曹刘素,李科,青玲.赛葵黄脉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曹刘素,青玲.赛葵黄脉病毒卫星DNA在不同寄主中的分子变异比较[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7].董迪,何自福,柴兆祥.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样中检测到烟粉虱传双生病毒[J].植物保护.2010

[8].郭维,张弦,江彤,周雪平.与赛葵黄脉病毒伴随的卫星DNA分子的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9].张弦,江彤,李桂新,周雪平.赛葵黄脉病毒元谋分离物卫星DNA结构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

[10].张弦.赛葵黄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基于9个分离物DNAβ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基于双生病毒伴随的DNAβ全序列构建的...一A单独接种或与DNAp共同接种本...中的TYLCCNVDNA一A与其它双生病毒...双生病毒粒子在电镜下的照片-Fig.1.1...在接种植物L诱导的症...

标签:;  ;  ;  ;  ;  ;  ;  

赛葵黄脉病毒论文_余化斌,荆陈沉,李彭拜,李科,杜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