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_华利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基因组,核型,染色体,杂种,荧光,核苷酸。

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文献综述

华利源[1](2019)在《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部分苹果属种类亲缘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属(Malus Mill.)(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植物存在种间杂交和无融合生殖现象,是分类困难属,其中湖北海棠是典型的异源叁倍体,探索湖北海棠的杂种起源问题及分类地位对解决苹果属中杂交起源植物的分类问题有重要意义。细胞学、孢粉学、生化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等实验技术都在苹果属植物中得到了应用,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找到一种直观有效的实验手段来验证各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并筛选出湖北海棠的可能亲本显得尤为重要。王彦通过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已经基本确定山荆子(Malus baccata(L.)Borkh)是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Pamp.)Rehd.var.mengshanensis G.Z.Qian and W.H.Shao)的一个亲本。本实验借助GISH结合核型分析技术对部分苹果属植物进行研究,探究湖北海棠及其近缘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获得了苹果属植物的杂种起源证据。1、探索了平邑甜茶和山荆子种子萌发的最佳实验条件,4℃低温处理21天后转入28℃培养,平邑甜茶种子萌发率可高达86%,山荆子种子萌发率可达70%,50~800mg·L~(-1)浓度梯度的GA3和10~(-10)~1 mol·L~(-1)浓度梯度的NAA打破种子休眠效果不明显;通过优化种子萌发条件,获取大量实验材料。2、优化了苹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4℃冰水预处理根尖24 h或者2 m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4 h均能获得形态和分散性较好的中期染色体;2.5%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37℃酶解90 min左右酶解效果最佳,获取了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其中,锡金海棠为四倍体,平邑甜茶、泰山海棠、叁叶海棠、变叶海棠为叁倍体,其余皆为二倍体,湖北海棠(天目山)、泰山海棠、日瓦海棠、紫花海棠和冬红果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十五个苹果属分类群核型多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属较原始的类型,沧江海棠核型为1A,最为原始,叁叶海棠核型为3B,最为进化。3、以平邑甜茶为探针,湖北海棠(天目山)、泰山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6条、18条、8条、20条、20条、30条和14条,其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47.06%、35.29%、23.53%、39.22%、39.22%、44.12%、41.18%;湖北海棠(天目山)为探针,平邑甜茶、泰山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4条、22条、14条、22条、24条、26条、12条,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47.06%、43.14%、41.18%、43.14%、47.06%、38.24%、35.29%;泰山海棠为探针,平邑甜茶、湖北海棠(湖北海棠)、丽江山荆子、叁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和日瓦海棠为模板,杂交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条、14条、12条、18条、12条、20条、10条,杂交染色体占比分别为23.53%、41.18%、35.29%、35.29%、23.53%、29.41%、29.41%。变叶海棠、锡金海棠与平邑甜茶同源性较高,证实了锡金海棠和变叶海棠与山荆子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泰山海棠与平邑甜茶同样作为湖北海棠的变种,染色体同源性虽然不高,但二者形态相近;湖北海棠(天目山)是二倍体,推测其不是湖北海棠,支持其独立成种,拟命名为Malus tianmuensis,但与平邑甜茶和泰山海棠杂交占比高,且在形态上与泰山海棠相近,推测叁者间关系密切;支持丽江山荆子独立成种;日瓦海棠与锡金海棠存在较大差异,支持其独立成种;支持湖北海棠多点起源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玉玲,刘林杰,彭仁海[2](2018)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够实现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定位,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本综述基于FISH技术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从探针类型和靶标染色体类型两个方面总结了FISH技术的发展进程及不同FISH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技术应用方面,总结了FISH技术在植物染色体识别、核型分析、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分析、异源染色质及转基因鉴定、基因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基因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7期)

王偲琪[3](2018)在《百合杂种后代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育种是百合育种的一种重要手段,培育出各种性状优良的百合新品种是当前我国百合育种的一项迫切任务。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百合的杂交育种工作,通过常规的杂交育种方式及胚抢救等手段获得60多个杂交组合的杂种后代单株万余株。但这些杂种后代有可能是假杂种,需要进行真实性鉴定,从而决定其取舍。由于百合营养生长期较长,早期真伪杂种鉴定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并且能够提高育种的效率。因此,真实性的鉴定对于百合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分子细胞遗传学入手,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杂种后代进行早期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LA杂种系百合‘Menorca’、‘Original Love’和亚洲百合‘Pollyanna’、‘Indian Diamond’为杂交亲本材料,开展‘Menorca’בPollyanna’(3x×2x)、‘Menorca’בIndian Diamond’((3x×4x)、‘Original Love’בPollyanna’(3x×2x)、‘Original Love’בIndian Diamond’((3x×4x)四个组合的杂交育种,经过胚抢救,均获得了数量不等的后代植株。(2)探索了适用于本课题组的GISH技术的探针制备、杂交液组成和其中关键的步骤及细节,初步搭建起本课题组的GISH平台。其中染色体制片方法适宜采取压片法,探针制备的方法是将提取的百合DNA沸水浴15min,封阻的制备方法是提取百合DNA沸水浴40min。杂交液配方为50%去离子甲酰胺(Formamide),10%(W/V)硫酸葡聚糖(Dextransulphate),2×SSC(pH=7.0),0.25%(W/V)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6-1.5ng·μl~(-1)探针DNA,25-100ng·μl~(-1)封阻DNA共20μl体系。原位杂交的时间为14h左右,杂交后漂洗采取2×SSC和0.1×SSC两步洗脱、先浸泡后震荡的方式,杂交信号的检测采用20μg·ml~(-1)anti-dig-FITC和20μg·ml~(-1)rabbit-anti-sheep-FITC两种抗体进行两次检测的方式。(3)应用GISH技术对‘Menorca’和‘Pollyanna’的杂种后代16-8,‘Menorca’和‘Indian Diamond’的杂种后代16-11,‘Original Love’和‘Pollyanna’的杂种后代16-13,‘Original Love’和‘Indian Diamond’的杂种后代16-14进行了真实性鉴定,结果显示这4个杂种后代都为其父母本的真子代。4个杂种后代都为非整倍体,其中3个杂种后代有重组染色体。异源叁倍体品种‘Menorca’和‘Original Love’都可以产生可育的非整倍体雌配子,能够作为母本进行杂交。而且,它们的雌配子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不是24条亚洲染色体严格配对形成二价体,部分大孢子中亚洲百合和麝香百合同源染色体也可以配对且发生交换,形成重组染色体,在后代中实现亚洲百合和麝香百合基因组间的渐渗,是很好的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期刊2018-06-01)

杨骄,刘志涛,陈健泳,王艳芝,庄丽芳[4](2018)在《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分析准确鉴定小麦-百萨偃麦草异源易位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培育小麦异源易位系是转移和利用外源基因的有效途径,快速准确的染色体鉴定方法有利于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本研究以电离辐射诱致的2个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5J易位系(NAU16YJ127和NAU16YJ124)为例,分析了综合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寡核苷酸探针套[包括(GAA)10、pSc119.2-1、pAs1-1、pAs1-3、AfA-3和AfA-4六个寡核苷酸探针]涂染,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方法鉴定小麦异源易位系的效果。结果表明,NAU16YJ127(2n=6x=42)包含一对小麦-百萨偃麦草易位染色体T5JS·5JL-5AL#1,同时在染色体6A和2D长臂顶端也发生了明显的相互易位;NAU16YJ124(2n=6x=44)附加了一对小麦-百萨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同时包含一对6A长臂缺失染色体del6AL,其缺失区段易位到5JL近端部,形成T5JS·5JL-6AL,其他染色体未见明显变化。利用21个5J特异分子标记(19个位于长臂和2个位于短臂)分析发现,两个易位系均含有全部5J短臂标记,同时T5JS·5JL-5AL#1含有12个长臂标记,而T5JS·5JL-6AL仅含有2个长臂标记,确证两个易位系断点不同,并将21个标记定位于4个不同区段,其中位于5J短臂的2个标记位于1个区段,位于5J长臂的19个标记位于3个区段(5JL-1~3),分别包含2、10和7个标记;发现3个为可以同时识别5J和5A的共显性标记,其中NAU16YJ124含有全部5A标记,而NAU16YJ127仅包含其中2个标记,进一步验证了细胞学鉴定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为准确鉴定小麦异源易位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燕,陈清,陈涛,张静,汤浩茹[5](2017)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可以鉴定植物多倍体物种起源、杂种亲本染色体来源和组成,分析栽培种与其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等。基因组原位杂交包括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等。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关键步骤是染色体制片、探针制备及长度优化、探针与封阻的浓度比例和杂交后洗脱强度。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随着多种园艺植物全基因组的测定,未来应从基因组信息中寻找更多的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结合荧光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深入研究园艺植物的起源以及遗传关系鉴定等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郎涛,李光蓉,王宏晋,李建波,唐宗祥[6](2017)在《小麦荧光原位杂交寡核苷酸探针的全基因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春"小麦基因组参考序列的完成,对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小麦基因组中达80%以上重复序列,为小麦染色体组的结构变异分析,以及小麦染色体工程方法创制的新种质准确鉴定带来了困难。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络服务器,该服务器基于BLAST的小麦基因组,获得高分值片段对(HSPs),按相似度和覆盖率进行筛选,计算出每Mbp的重复数,最后在染色体上进行作图。首先我们利用着丝粒重复序列对染色体的长短臂进行了划分,并对已知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了验证,发现全部的串联重复序列通过网页服务器在染色体上分布预测,与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将寡核苷酸探针的原位杂交信号,通过该网页将其物理位置和拷贝数定位在染色体的基因组图谱中。我们利用重复序列查找软件获得的寡核苷酸探针,成功用于六倍体小黑麦、小簇麦、八倍体小偃麦,及其与小麦杂交后代的鉴定之中。建立的多种类型探针可以辅助小麦-外源导入系的染色体局部断裂位点鉴定,以及重复序列在远杂交和分子育种过程中重排分析,为实现基因组学与麦类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服务器链接地址为http://mcgb.uestc.edu.cn/b2dsc。(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伊如汉[7](2017)在《基于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以白杄基因组DNA作探针DNA红皮云杉基因组DNA作封阻DNA和红皮云杉基因组DNA作探针DNA白杆基因组DNA作封阻DNA,对沙地云杉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分析叁种云杉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并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试验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上午9:00~10:00取的根尖出现中期染色体细胞数目比下午2:00~3:00的多,可能与细胞分裂旺盛有关;根尖用0.1%秋水仙素和1%二甲基亚枫混合液置于摇床23℃、115rpm的暗条件下处理6.5h,分裂中期细胞较多,形态良好;用现配2%纤维素酶和1%果胶酶混合液在37℃条件下进行酶解70min,染色体分散效果较好;探针DNA及封阻DNA制备中高压灭菌3min时的基因组DNA片段长度集中在200~500bp之间,是云杉属植物原位杂交所需的探针DNA和封阻DNA最佳片段大小。2.白杆基因组DNA在沙地云杉14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分别为1、2、3、4、5、6、7、8、9、10、13、14、19和20号染色体;红皮云杉基因组DNA在沙地云杉12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为3、4、7、8、11、12、13、14、15、16、23和24号染色体;两者杂交信号图型有明显差异;白杆较强的信号位点主要位于着丝粒区或长,短臂部位;红皮云杉较强信号位于长臂和少数短臂上。白杆核型公式为2n=24=22m(6sat)+2sm;沙地云杉核型公式为2n=24=22m(6sat)+2sm;红皮云杉核型公式为2n=24=20m(4sat)+4sm。此叁种云杉的染色体类型多数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均1A型;白杆与沙地云杉的核型公式为一致,这说明沙地云杉与白杆的亲缘关系比红皮云杉更近;基于白杆及红皮云杉基因组DNA的GISH信号分布对沙地云杉的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分析,显示红皮云杉的杂交信号强度及分布程度明显低于白杆,这再次说明沙地云杉与白杆的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研究结果为裸子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星,王莹,赵倩,党江波,梁国鲁[8](2016)在《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核型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沙田柚宜昌橙异源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材料的遗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11份材料的染色体类型、随体数与位置、臂比、染色体相对长度等,在核型变化,随体有无、数量和位置方面显示出多样性;与亲本相比,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未显示明显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但核型不同显示在杂交和多倍体形成过程中存在染色体重组和一些微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GISH分析表明,异源四倍体(CSY)和二倍体(SY)确实为沙田柚与宜昌橙杂种,端部具较强信号的染色体为体细胞半数的染色体数,表明这些染色体可能是来源于探针亲本的染色体,基本明确CSY和SY的染色体来源。沙田柚与宜昌橙杂交获得的不同倍性材料的核型与GISH分析为柑橘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资料,同时GISH技术在柑橘中的应用在今后开展柑橘基因组遗传分析中可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云霞,娄群峰,李子昂,王筠竹,张振涛[9](2015)在《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快速构建黄瓜变种间核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种内两个变种(栽培黄瓜C.sativus var.sativus和野生黄瓜C.sativus var hardwickii)进行中期染色体分析,建立黄瓜变种染色体核型的快速分析方法,为黄瓜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黄瓜C.sativus var.hardwickii为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栽培黄瓜‘9930’的基因组总DNA,采用缺刻平移法,将栽培黄瓜‘9930’基因组DNA和45S r DNA分别利用地高辛和生物素标记为探针,与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变种C.sativus var.hardwickii的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根据杂交结果显示的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每条染色体GISH荧光带型的不同,结合45S r DNA位点信号特征,区分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的每条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GISH信号并非平均分布于所有染色体上,而是在不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独特的信号,且两个变种间中期染色体的GISH信号模式差异显着。在栽培黄瓜‘9930’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除了6号染色体仅在短臂末端和近着丝粒处产生GISH信号外,其他染色体上的GISH信号集中分布于染色体的两端和近着丝粒的一侧或两侧,且每条染色体的信号特征差异明显;45S r DNA信号主要分布于‘9930’的第1、2、3、4和7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处,有3对强信号和2对弱信号。在野生黄瓜C.sativus var.hardwickii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杂交信号的位置及强弱与栽培黄瓜‘9930’表现明显不同,近着丝粒处均有GISH信号,但仅在第1、2、4和5号染色体的一端产生GISH信号,45S r DNA信号仅出现在第1、2和3号染色体上,表现为第1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强,第2和3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微弱。这些结果显示,以栽培黄瓜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反应出两个变种中期染色体独特的信号分布模式,通过信号的分布模式和强弱,结合45S r DNA位点信号的特异分布,可对每条染色体进行清晰地鉴别,并据此建立了两个变种的核型模式。比较前人发表的黄瓜已有重复序列的分布图,发现GISH揭示的信号分布主要位于黄瓜染色体串联重复序列区域。【结论】黄瓜基因组原位杂交能一次性快速显示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图,能有效地用于不同黄瓜变种的快速核型分析;同时发现染色体上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及强弱在黄瓜变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刘京京,裴艳梅,王金鑫,康小花,李莉[10](2014)在《枣、酸枣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基因组同源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去壁低渗法染色体制片,探针标记制备、染色体DAPI浓度的优化,建立了枣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体系,并用该技术检测了枣和酸枣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用阜平大枣做探针给酸枣杂交,用酸枣做探针给阜平大枣杂交,以及分别用阜平大枣、酸枣做探针给赞皇大枣杂交,所有染色体都显示出较强的杂交信号并均匀布满其全长。结果表明:枣和酸枣基因组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为证实枣起源于酸枣,两者同属一个种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证据,研究也表明赞皇大枣为同源叁倍体。(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够实现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定位,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本综述基于FISH技术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从探针类型和靶标染色体类型两个方面总结了FISH技术的发展进程及不同FISH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技术应用方面,总结了FISH技术在植物染色体识别、核型分析、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分析、异源染色质及转基因鉴定、基因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基因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参考文献

[1].华利源.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部分苹果属种类亲缘关系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9

[2].刘玉玲,刘林杰,彭仁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王偲琪.百合杂种后代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D].北京农学院.2018

[4].杨骄,刘志涛,陈健泳,王艳芝,庄丽芳.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分析准确鉴定小麦-百萨偃麦草异源易位系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8

[5].王燕,陈清,陈涛,张静,汤浩茹.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17

[6].郎涛,李光蓉,王宏晋,李建波,唐宗祥.小麦荧光原位杂交寡核苷酸探针的全基因组开发[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7].伊如汉.基于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8].杨星,王莹,赵倩,党江波,梁国鲁.沙田柚宜昌橙杂种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J].园艺学报.2016

[9].张云霞,娄群峰,李子昂,王筠竹,张振涛.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快速构建黄瓜变种间核型[J].中国农业科学.2015

[10].刘京京,裴艳梅,王金鑫,康小花,李莉.枣、酸枣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基因组同源性比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Figure2.9PCR...的荧光原位杂交(a)和连续基因组...菌落原位杂交流程示意图(中国大陆株)基因组基本结构1.普通小麦中国春(CS)染色体的FI...3-14陆地棉-异常棉六倍体和五倍体花...

标签:;  ;  ;  ;  ;  ;  ;  

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论文_华利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