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度分析

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度分析

一、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性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丰[1](2021)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调控LncRNA-KAT14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迁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晚期舌鳞状细胞癌目前各种疗效不佳,患者的生存率低下,治疗遇到了瓶颈。研究表明,当Notch信号通路有多样性。根据现有资料可以明确,Notch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缺乏进一步研究。LncRNA目前认为也对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影响。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有多种LncRNA发生变化,可表现为上调或者下调。我们的课题组发现LncRNA升高2倍以上的有400多处。所以我们推测LncRNA-KAT14在口腔鳞癌中起到了作用。目的:探索影响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因素。寻找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来识别复发风险高、治疗效果差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探索LncRNA-KAT14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揭示其影响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索LncRNA在舌鳞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及受DAPT影响后发生的变化。方法:培养舌鳞癌细胞CAL-27和SCC-9,加入DAPT培养,观察其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来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通过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上皮间质相关蛋白 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 和 snail蛋白表达的表达,Real-time PCR实验来检测LncRNA-KAT14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通过沉默LncRNA-KAT14,以相同的方法检测LncRNA-KAT14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以RNA高通量测序来检测描绘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LncRNA图谱。结果:DAPT可导致对舌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减低。舌鳞状细胞癌中LncRNA-KAT14的表达降低,DAPT加入后可使舌鳞状细胞癌过表达LncRNA-KAT14,并使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的表达出现改变,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沉默LncRNA-KAT14,发现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加,当再加入DAPT后,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样减低,LncRNA-KAT14的表达又升高,即DAPT诱导LncRNA-KAT14过表达。RNA测序样品预测DAPT处理后的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LncRNA增多,其中200μM组新的转录本1919个,500μM处理组2668个,而对照组只有269个。我们的结果显示,KAT14(gene id 57325)在两DAPT处理组中明显较高,分别为6.00825和8.1327,而未用DAPT处理组KAT14极少。结论:DAPT可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可明显诱导LncRNA-KAT14过表达。DAPT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来抑制舌鳞状细胞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DAPT作用后KAT14的表达增多,推测DAPT可能诱导LncRNA-KAT14过表达,而影响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孙玮[2](2021)在《多项炎症指标与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率(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与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口腔鳞癌的炎症反应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联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入院并经手术治疗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后诊断为口腔鳞癌患者的资料,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112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将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athological positive lymphnodes,pN+)的51人设置为转移组,未转移(pathological negative lymphnodes,pN0)的61人设置为未转移组,由患者初入院时血常规结果计算出NLR、PLR、LMR的数值。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炎症指标的差异。由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转移组中淋巴结临床分期与炎症指标的相关程度。根据Medcalc软件描绘ROC曲线,得到最佳截断值。利用卡方或Fisher检验分析各类临床资料及炎症指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其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计算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pN+组与pN0组OSCC患者的NLR(z=-4.15,P<0.001)、LMR(z=-2.50,P=.012)及PLR(t=3.03,P=.003)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pN+的OSCC患者中,NLR、PLR与其pN分期成正相关(r=.780,P=.000;r=.537,P<0.001);LMR与OSCC患者pN分期成负相关(r=-.429,P=.002)。3.由ROC曲线结果得出:NLR预测pN+的AUC为0.734,最佳截断值结果是1.667,此时敏感性为98.040%,特异性为37.700%;PLR的AUC为0.674,最佳截断值为171.28,此时敏感性为47.060%,特异性为83.610%;LMR的AUC为0.638,最佳截断值为5.200,此时敏感性为84.310%,特异性为42.620%。4.对于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与神经肌肉等周围组织浸润、肿瘤的cT分期、NLR、PLR与LMR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肿瘤侵及周围神经肌肉(OR=.152,P=.019)、cT4分期(OR=.195,P=.021)以及PLR>171.287(OR=.281,P=.014)是OSC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5.在独立影响因素的ROC曲线中,肿瘤侵及周围神经肌肉时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535,当它与PLR>171.287联合预测时AUC为0.6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肿瘤的cT4分期的AUC为0.546,当它与PLR>171.287联合预测时AUC为0.6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结论:1.在OSCC患者中,初诊时炎症指标NLR、PLR与淋巴结的pN分期呈正相关,LMR与淋巴结的pN分期呈负相关,提示NLR、PLR以及LMR有可能成为OSCC淋巴结pN分期的辅助指标。2.肿瘤侵犯周围神经肌肉、肿瘤的cT分期、NLR、PLR以及LMR与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3.肿瘤侵犯周围神经肌肉、肿瘤cT4分期及PLR>171.287是OSC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筛选OSCC患者中颈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人群。4.对于cT4分期的OSCC患者或肿瘤侵犯神经肌肉的OSCC患者,如果PLR>171.287,其颈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大。

彭浩[3](2020)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疾病。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患者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第八版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系统,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存在的显着差异。虽然四肢骨并非肿瘤单发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是,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四肢单发骨转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4例行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显示四肢骨单发异常浓聚灶(无法定性)的恶性肿瘤的患者,随后进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进一步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摄取程度等资料进行评估。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12个月)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个阅片者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24例,25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均为骨转移),99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良性骨病变是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1.75%,28/99),其次为退行性变(27.11%,24/78);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内生软骨瘤(65%,17/28)。从发病部位看,骨端最常见的是退行性变;骨干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阅片者1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5.32%、95.16%;阅片者2分别为55.65%、91.94%。阅片者1评价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981;阅片者2分别为0.630、0.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名阅片者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731、0.927,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以良性骨病变多见。其中良性骨肿瘤最常见(内生软骨瘤多见),其次为退行性变。骨转移好发于骨干,难以与内生软骨瘤等良性病变鉴别。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四肢单发骨不明确病变的诊断。

孙思[4](2020)在《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中,HL 9例,NHL7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62例、16例),观察各种CT/MR特征在NHL、HL以及在两种不同细胞来源类型NHL中的出现率。(2)对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通过不同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分型分组:其中HL组9例、NHL组44例(含B细胞来源35例、T/NK细胞来源9例);53例按照起病部位分为原发淋巴结组34例、原发淋巴结外组19例;NHL44例按侵袭性分为侵袭性NHL33例与惰性NHL11例,统计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的平均SUVmax值,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性检验;(3)将行PET/CT检查的53例淋巴瘤患者通过Ann Anbor分期法进行分期,I、II、III及IV期患者分别有12、17、13、11例,获取所有病灶的SUVmax值,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另搜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患者中疑似“淋巴瘤”患者共102例(CT检查、MR检查和PET/CT检查分别46例、31例、25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为淋巴瘤者81例,比较CT、MR和PET/CT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结内淋巴瘤在CT及MR上最常见的征象为淋巴结肿大,结外淋巴瘤征象各器官差异较大,共同特征为肿块出现率高,密度/信号多均匀。囊变、钙化及坏死等征象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的及T/NK细胞来源的NHL在显示肿块、形态、囊变、钙化、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这些CT特征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上)两组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瘤在MR中囊变、环形强化等少见;NHL组及HL组、B细胞来源和T/NK细胞来源的两组NHL,其MR形态、信号均匀、信号混杂、囊变影像特征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方式上两者的均匀强化、不均匀强、环形强化征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ET/CT检查者中,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SUVmax值分别为15.48±7.25、8.26±2.64,两组差异性检验t=3.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与NHL组、B细胞来源NHL与T/NK细胞来源NHL、原发淋巴结组和原发淋巴结外组之间的SUVmax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9、0.652、0.760)。(3)PET/CT检查中,各分期的SUVmax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6.23±2.45、6.58±4.12、11.12±5.04、10.55±4.38,各级之间F=5.086,P<0.05;两两比较示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II期与III、IV期SUVmax值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CT、MR及PET/CT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分别为86.1%、88.0%、90.0%,特异度分别为40%、66.7%、8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1.7%、9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4%、57.1%、66.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641(P=0.0358)、AUC=0.744(P=0.0026)、AUC=0.807(P=0.0008)。结论: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征象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有肿块者多密度/信号均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各分类和分型之间征象缺乏特异性;PET/CT的SUVmax值对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判断及淋巴瘤临床分期上有一定价值。PET/CT在淋巴瘤检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CT及MRI,在淋巴瘤的检查及临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洋[5](2020)在《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科接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版评价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疼痛数字评分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放射性损伤标准分级评价术后毒副反应。并对可能影响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及临床认为有可能影响疗效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共79个病灶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处病灶为CT联合超声引导,25处病灶为CT联合3D模板引导,其余为单纯CT引导。术后验证D90(90%的靶体积接受的剂量)89.2Gy-146.3Gy(中位数122.5Gy),活度0.3 m Ci-0.8m Ci(中位数0.5 m Ci),植入粒子数6-100颗(中位数35颗)。随访2-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月)。术后2月完全缓解1处,部分缓解50处,稳定14处,进展14处,局部控制率为82.3%。术前共30例患者病灶处有疼痛,患者NRS3.8±1.67分,术后2月22例患者疼痛,NRS2.0±1.65分。1例患者肿瘤最大径9cm,术前肿瘤下极存在波动感,术后3天波动感范围较前增大,给予切开引流,并放置引流条。放置引流条第1天共引流出暗红色液体10ml,第2天约5ml,后每日引流约2ml-3ml,1周后撤出引流条,切口处少量渗液,约2周后切口处愈合。9例出现I级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出现II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无III、IV级皮肤损伤,无神经、血管损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90是影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粒子活度、手术引导方式、肿瘤直径、是否联合化疗、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来源均与近期疗效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90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D9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最佳截断值为111 Gy,对应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5.7%。结论:1.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2.D90是影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3.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D90大于111Gy可能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

王珊珊[6](2019)在《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游离ALTPF(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股前外侧穿支皮瓣)、MSAPF(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TDAPF(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并做典型病例报告。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第二医疗组住院的7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舌癌34例,颊癌21例,口咽癌9例,口底癌7例,上颌窦癌4例,腭癌4例。66例患者使用ALTPF、5例患者使用MSAPF、8例患者使用TDAPF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术中记录皮瓣大小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率以及供区创口的一期愈合情况,统计供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患者口腔功能、供区运动功能、皮瓣形态改变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区功能与美观的满意度。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支皮瓣重建修复手术。ALTPF切取面积为5cm×6cm-8cm×20cm不等,血管蒂部长度6-12cm;MSAPF面积6cm×3cm-6cm×4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6-9cm;TDAPF皮瓣切取面积为6cm×8cm-15cm×9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7-9cm。66例ALTPF中有3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2例成功,另一例改为RFFF(Radial forearm free flap,前臂皮瓣)修复,皮瓣成功率为98.48%。5例MSAPF中2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无效,总成功率为60%。8例TDAPF全部成活,成功率为100%。1例ALTPF患者由于供区创口张力过大,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区均无并发症,功能及美观均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三种皮瓣在重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中各有优缺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适用性较广,可以应用于绝大多数中、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薄而软,适用于口角、颊、舌等部位的中小型软组织缺损;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较适用于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特别是一些对供区疤痕隐蔽性要求高的患者。根据不同皮瓣的适应症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来个性化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及美观的恢复至关重要。目的:评估并比较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HHD、CDU、CTA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间15例应用左侧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的口腔癌患者,在手术前接受HHD、CDU及CTA检查以确定LCFA降支来源的穿支血管的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以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中点为原点(记为O点),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为Y轴,过原点的Y轴垂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及其在坐标系中的坐标。术中在皮瓣制备时探查穿支血管,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其穿出阔筋膜位置在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及皮瓣厚度。将术中探查到的穿支血管数目和位置与术前三种定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检查的灵敏度(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中实际探查到的穿支数目)、阳性预测值(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及假阳性率(术前与术中定位距离超过2.0cm的穿支数目+术前已定位但术中未发现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评价三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术中共发现穿支血管24支,平均每个皮瓣发现1.6±0.87支,其中3例发现3支,3例发现2支,9例发现1支。HHD、CDU、CTA术前定位穿支血管的灵敏度分别为:87.5%、87.5%、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91.3%、96%;假阳性率分别为:22.22%、8.7%、4%。三种检查方法中,CTA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HHD与CDU的灵敏度相同,但阳性预测值不及CDU高,而假阳性率高于CDU。结论:三种术前检测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对穿支血管进行定位。HHD操作便捷简单,且省时经济;CDU可以提供血管动态信息;CTA准确度较另外两种评价方式更高,但费时且花费较高。综合不同检查方式有助于提高术前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

查洋,吕威,亓放,王晓巍,高志强[7](2018)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复习近3年收治的14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其术前鼻窦CT和MRI的特点并讨论其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结果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CT主要表现为单侧上颌窦膨胀性病变,常突入中鼻道,可伴有上颌窦多个骨壁的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上的高信号病变主体被低信号包绕或分割。T1WI增强上则表现为特征性的"胚胎样"结构。部分病例CT表现与一部分真菌性鼻窦炎、内翻乳头状瘤以及上颌窦癌有相似之处。但这些病的MRI表现各异,可资鉴别。结论相较于单一的鼻窦CT检查,CT结合MR影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以提高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术前预估内镜下手术方案,有利于与患者沟通病情。

王思云[8](2017)在《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评价食管癌分期和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探讨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评价食管癌TNM分期和评估食管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和PET/CT结果。纹理分析采用PET/CT的原始DICOM数据进行处理。1.对2007年7月至2015年9月137例术前行PET/CT检查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分析。测量原发病变PET的纹理分析参数。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临床资料和纹理分析与T、N分期的关系,界值由ROC曲线得出。比较有无潜在淋巴结转移组间的纹理参数;比较早期和局部晚期食管癌组间的纹理参数;分析能否预测潜在淋巴结转移和局部晚期食管癌。2.对2007年7月至2016年12月63例首诊食管癌伴远处转移和38例同时伴发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食管癌有无转移组间纹理参数的差别。分析食管癌远处转移和伴发肿瘤的分布情况。3.对2007年7月至2016年12月38例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和14例新辅助化疗前后序列PET检查患者进行分析。以病理为金标准。比较术前PET纹理参数和化疗前后变化值在新辅助化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的差别,选取有预后价值的纹理参数,分析有价值的纹理参数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食管鳞癌原发病变的长度、SUVmax、SUVmean、MTV、TLG、Entropy、Homogeneity、LRE、Busyness 与病理 T 分期呈正相关,Contrast、Dissimilarity、SRE、Coarseness、Complexity、SZE、SNE与病理T分期呈负相关。食管鳞癌患者年龄和原发病变长度、分化程度、病变位置、SUVmax、TLG、SUVmean、MTV、Contrast、Entropy、Homogeneity、Dissimilarity、SRE、LRE、Coarseness、Busyness、Complexity、SZE、LZE、SNE和LNE与食管癌N分期不相关;在临床NO期食管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食管鳞癌病变长度、TLG、SUVmean、Entropy、Homogeneity、Coarseness、Busyness在早期食管癌和局部晚期食管癌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SUVmax、TLG、SUVmean、MTV、SULpeak、Contrast、Entropy、Homogeneity、Dissimilarity、SRE、LRE、Coarseness、Busyness、Complexity、SZE、LZE、SNE和LNE在食管癌远处转移组无远处转移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食管癌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肝、肺、骨、脑、肾上腺、肾、软组织结节、颈部和腹盆腔淋巴结。食管癌伴发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口咽癌、肝癌、甲状腺癌、喉癌、前列腺癌、胆管细胞癌、上颌窦癌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3、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前SUVmax、SULpeak和新辅助化疗前后△SUVmax、△SUVmean、△TLG、△MTV、△entropy在新辅助化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SUVmax和SULpeak预测食管癌新辅助化疗有无反应的最优阈值为12.97和-100994.80。以最优阈值为界值的组间PFS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8F-FDG PET/CT纹理参数在食管鳞癌T、M分期评价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在N分期中价值不大;在评价首诊食管癌远处转移部位和伴发其他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纹理参数有可能提供更多肿瘤评估和预后信息,尚需大样本多中心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

吴昆旻[9](2017)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鼻鼻窦位于面部中央,周围与眼眶、颅脑毗邻。其在解剖上的特点是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在生理功能方面与呼吸、发音、吞咽和咀嚼等密切相关。鼻-鼻窦恶性肿瘤(nasal sinus malignant tumors,NSMT/sinonasal malignancies,SNM)在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发病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其临床表现往往局限于单侧,但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炎性疾病混淆。待至症状明显得以确诊时,肿瘤已侵犯周围结构,如颅内、眶内。鼻鼻窦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NSMT切除术后的遗留的组织缺损,可导致患者局部生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及颜面部畸形,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鼻鼻窦恶性肿瘤精准手术切除原则是在确保肿瘤病灶彻底切除干净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具有重要功能的结构(如眼等),同时解决肿瘤病灶切除后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问题,最大限度满足美学要求、恢复重建重要功能。因此,精确的术前评估、保留重要结构的手术方式及缺损的修复重建是鼻鼻窦恶性肿瘤手术的关键。医学影像学检查对于准确判定鼻鼻窦肿瘤的原发部位、病灶大小及侵犯范围至关重要。X线平片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鼻鼻窦肿瘤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已逐渐被淘汰。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肿瘤是否侵犯视神经、脑膜等软组织,同时可以在早期发现鼻窦周围软组织尤其是脂肪的信号改变,有利于鼻鼻窦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计算机断层由于具有较高的特异和敏感度,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已成为鼻鼻窦病变尤其是鼻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鼻鼻窦恶性肿瘤具有的CT征像往往单侧、单个鼻窦实质性病变,即使在范围较广的情况下也会表现为以某个鼻窦为中心,窦壁骨质侵蚀破坏,窦壁外脂肪间隙的改变,窦壁外软组织肿块。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广泛应用,CT图像三维重建得以开展。它借助于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将CT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三维模型,并实施一系列的定量测定。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的依据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原理。首先在计算机辅助下设计三维模型,再由数字模型直接驱动在快速成形设备里将合适材料通过增量制造法(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以逐层叠加的方式来制作所需物件三维实体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中生成反映组织器官的真实三维结构图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重建的三维结构进行测量,获得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大量精确的解剖参数,使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的病灶范围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有更详尽的了解,从而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3D打印技术使得手术仿真模拟操作成为现实,通过在病态三维模型上进行病变切除、修复材料的植入、对位固位等模拟操作,很大程度上实现手术的精准和微创,对术中精准植入修复材料、避免术后移位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情严重、手术操作复杂病例,手术者可以在模型上反复模拟手术操作过程、调整术式,选择最佳手术径路与方案。根据反复手术模拟与修正的数据,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与人体解剖结构表面完全匹配的个体化缺损修复材料,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满足个性化精准修复的需求。在鼻鼻窦恶性肿瘤中以上颌窦恶性肿瘤最为多见,可高达60%80%,且有1/3上颌窦癌患者伴有筛窦癌。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往往包括上颌骨、眶壁,造成上颌骨、眶底、眶纸板骨质缺损,导致颌面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咀嚼、语言、吞咽、呼吸等功能。因此,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眶壁骨质缺损需修复以矫正畸形、恢复功能。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一)通过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构建并打印三维模型,获取上颌窦切除术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参数,为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骨框架结构缺损提供解剖依据和技术支持。(二)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缺损。(三)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眶壁骨质缺损。优化上颌窦切除术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手术方案,观察、分析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上颌骨切除手术后骨框架结构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三、研究方法(一)上颌窦三维影像重建、三维模型构建打印:对所有11例因鼻鼻窦恶性肿瘤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既往无鼻部外伤及手术史。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行SIEMENS 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头颅骨。64排螺旋CT扫描厚度为0.75mm,层间距0.75mm,得到CT图像序列172张。将其CT扫描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存入光盘。利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5.0读取CT原始图像,对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进行域值划分和图像分割分别生成掩膜,然后重建三维模型。使用3-Matic 7.0软件对Mimics生成的重建模型进行与上颌窦切除、上颌骨及眶壁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定量测定。将上颌窦三维重建模型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传送至3D打印机,打印出上颌窦树脂模型。根据螺旋CT扫描获得的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及镜像反求技术,以健侧上颌窦为模板进行患侧上颌窦形态计算机重塑、树脂模型打印,然后进行正常上颌窦树脂模型及镜像重塑模型比较。在上颌窦树脂模型上模拟上颌骨切除手术、个体化设计鼻鼻窦肿瘤的手术方案;根据模拟手术截骨范围打印、并在模型上预制重建修复材料。(二)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缺损:对5例因上颌窦恶性肿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应用镜像和反求及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出患侧上颌窦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钛网进行塑形,制备出个性化钛网,将个性化钛网植入缺损区。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其颌面部外形与功能。(三)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眶壁骨质缺损:鼻窦恶性肿瘤破坏眶壁的患者6例,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应用3D技术打印出患侧眼眶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钛网进行塑形、修剪,术中将预成形钛网植入眶壁缺损区。术后3月复查CT扫描,根据钛网重建之眶壁形态、与健侧眶壁的对称性、眼球容积和眼球突出度等指标评价眶壁重建修复情况。四、结果(一)顺利建立并3D打印了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模型图像清晰、外观逼真。获得与上颌窦切除、上颌骨及眶壁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测量数据。上颌窦三维模型测量数据与CT图像测量结果一致。利用镜像反求原理根据对侧上颌窦重塑的三维模型与正常上颌窦模型高度吻合。成功打印、预制重建模拟手术后缺损部位所需修复材料。(二)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术中切除范围与术前在3D打印模型上制定的范围符合。预制的钛网无需在术中再次塑形和修剪,植入的钛网与缺损周边骨床贴合紧密。患者术后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两侧对称,未见复视及眼球内陷,鼻腔通畅,牙槽突和腭部形态恢复良好,语音清淅,可正常进食,未见明显食物鼻腔反呛等现象。术后随访1236个月,经临床和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CT扫描显示植入的钛网在位。(三)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钛网修复眶壁骨质缺损。预成形的钛网无需术中再次修整,植入的钛网与缺损周边骨床贴合紧密。术后除1例患者存在一个象限复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月CT检查显示所有病例患侧眶壁形态完整、与健侧眶壁对称。6例患者眼球内陷矫正在3 mm内,无眼球内陷。患侧眼眶容积、眼球突度与健侧相近,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12-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五、结论(一)通过CT扫描图像序列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效果好,能清晰成像上颌窦骨组织。通过个体化上颌窦的三维模型分析得出的数据,可用于设计和规划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3D打印的上颌窦实体树脂模型有利于模拟上颌骨切除手术、打印预制重建术后缺损部位所需修复材料。对于指导临床彻底切除肿瘤组织、修复缺损具有重要意义。(二)按照术前制定的方案,顺利完成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术后的上颌骨、眶壁骨质缺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避免并发症,获得良好的框架结构重建、生理功能的保留和恢复。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应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精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精密的术前设计、准确的术中控制以及可靠的术后预测,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冀庆军,丁伟,柴伟,黄辉,李大鹏,郭涛,孙敬武,魏永祥[10](2017)在《上颌窦恶性肿瘤侵及骨壁的CT影像与组织病理对比观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术前CT影像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对比分析,探索和评价CT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的窦内外侵犯的应用价值和受累骨壁的准确性。方法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上颌窦鳞状细胞癌患者11例,术前给予组织病理学检查、增强CT扫描,根据CT影像特征和范围实施上颌骨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标记切下的骨组织标本的部位和方位,给予常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壁上颌骨的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1例患者鼻腔鼻窦增强CT扫描显示上颌窦内侧壁均有破坏吸收(4例内壁缺失),其中侵犯前壁6例,上壁7例,底壁3例,后外壁9例;组织病理学检查见除外内壁缺失患者外,上颌窦内壁均有肿瘤细胞侵犯,且前壁和底壁均有肿瘤细胞侵及,其中上壁4例,后外壁4例;术前CT表现为骨质内壁虫蚀样改变但骨壁连续无中断且伴有增厚硬化的骨壁,术后病理验证无肿瘤侵及。结论术前CT骨壁的破坏并不意味着骨质被肿瘤侵犯,而且上颌骨各壁侵犯的机率是不同的;综合分析发现术前CT表现为骨质内壁呈虫蚀样改变但骨壁连续无中断且伴有增厚硬化的"改建性骨破坏"者,术后病理验证无肿瘤侵及骨壁;术后常规选取上颌骨骨组织病理分析,可以补充术前CT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不足,从而精确判断肿瘤的T分级,可能为选择微创的手术方式及术者术后评估手术效果、更科学的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二、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性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调控LncRNA-KAT14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迁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口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现状
    2 舌鳞状细胞癌的侵袭与转移的分子机制
    3 Notch信号通路与肿瘤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DAPT及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EMT相关蛋白和LncRNA-KAT14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LncRNA-KAT14/Notch信号轴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经DAPT处理后舌鳞状细胞癌细胞RNA-seq检测RNA及信息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多项炎症指标与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
        1.2.2 MR检查方法
        1.2.3 ~(18)F-FDG PET/CT显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瘤在CT、MRI、PET/CT检查中各自影像学特点分析
        2.1.1 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点
        2.1.2 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点
        2.1.3 ~(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2.2 CT、MRI、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特征
    3.2 CT影像学表现
    3.3 MRI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4 PET/CT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3.5 CT、MRI、PET/CT对淋巴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不足之处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RI 和 PET/CT 在淋巴瘤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技术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近期疗效
    2.疼痛情况
    3.不良反应
    4.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后处理
        1.1.4 典型病例
    1.2 结果
        1.2.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1.2.2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1.2.3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1.3 讨论
        1.3.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3.2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3.3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持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LCFA降支穿支血管定位方法
        2.1.5 皮瓣制取
        2.1.6 数据处理
        2.1.7 典型病例
    2.2 结果
        2.2.1 病例资料
        2.2.2 术前穿支血管定位点与实际穿支血管位置比较结果
        2.2.3 术中实际穿支血管分布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CT表现
    2.3 MRI表现
3 讨论

(8)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评价食管癌分期和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食管癌T分期和N分期中的应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显像仪器与显像剂
        1.1.3 显像方法及条件
        1.1.4 图像重建及融合
        1.1.5 图像分析
        1.1.6 纹理分析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基本数据
        1.2.2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参数与食管癌T分期的关系
        1.2.3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参数与食管癌N分期的关系
        1.2.4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参数在评价早期和局部晚期食管癌中的价值
    1.3 讨论
        1.3.1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软件及参数的选择
        1.3.2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食管癌T和N分期中的价值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食管癌M分期和食管癌伴发其他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显像和图像分析
        2.1.3 纹理分析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基本数据
        2.2.2 食管癌远处转移数据结果
        2.2.3 食管癌伴发其他恶性肿瘤的数据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显像仪器与显像剂
        3.1.3 显像方法和图像分析
        3.1.4 纹理分析
        3.1.5 研究步骤
        3.1.6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患者基本数据
        3.2.2 治疗前PET/CT纹理参数在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的对比
        3.2.3 治疗前后PET/CT纹理参数变化在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的对比
    3.3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和展望
附图及说明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鼻鼻窦恶性肿瘤三维影像解剖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颌面修复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眶壁重建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附录
文献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四、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性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调控LncRNA-KAT14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迁移机制的研究[D]. 刘丰.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多项炎症指标与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D]. 孙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D]. 彭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CT、MRI与PET/CT诊断淋巴瘤的价值分析[D]. 孙思.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D]. 王珊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和MRI特点[J]. 查洋,吕威,亓放,王晓巍,高志强.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8(04)
  • [8]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评价食管癌分期和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研究[D]. 王思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9]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D]. 吴昆旻.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10]上颌窦恶性肿瘤侵及骨壁的CT影像与组织病理对比观察分析[J]. 冀庆军,丁伟,柴伟,黄辉,李大鹏,郭涛,孙敬武,魏永祥.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7(02)

标签:;  ;  ;  ;  ;  

上颌窦癌CT浸润准确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