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主义论文_邓阳,徐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人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赫斯,女性,批评,身份,理论。

黑人女性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邓阳,徐丹[1](2019)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娃娃》通过对女主人公吉丁及其婶婶昂丁等黑人女性的刻画与剖析,揭示了她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方面遭遇的困境。表达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突破内在与外界的束缚,找到自身位置及价值取向,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两性和谐。本文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从性别、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进行主体建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江云凤[2](2019)在《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伦敦拜谒》和《宗教迷狂》》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娜·马森是英属殖民地牙买加着名黑人女性作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提高黑人女性地位和促进牙买加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结合乌娜·马森的特殊身份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其戏剧作品《伦敦拜谒》和《宗教迷狂》。论文分为叁部分。论文起始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乌娜·马森及其两部戏剧的研究综述、论文研究的方法、基本内容结构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章。首先着重介绍作家作品及黑人女性主义。其次具体阐释两部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在种族、阶级、性别叁重压迫下的被边缘化、沉默化和被男性凝视的人物形象。再次主要分析黑人女性在压迫中逐渐觉醒的黑人女性意识,如寻根意识、自我身份认同和寻求精神独立。最后探究黑人女性意识觉醒后在其解放道路上将会面临的现实困境如缺失的“母亲”、脆弱的“姐妹情谊”和经济不独立及其相应解决方法。结论部分总结两部戏剧中的体现的马森的先进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即实现黑人女性解放需要黑人女性重新审视其身上的非洲烙印、建立牢固的“姐妹情谊”以及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鉴于其深刻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和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塑造,关于马森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最后指出本篇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效雅[3](2019)在《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托尼·莫里森以独特的方式关注黑人群体,向社会传递了美国黑人女性的声音,弘扬黑人文化。疯女人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常见的母题之一。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多维度地塑造了父权制和种族歧视下的黑色疯女人形象,再现了她们的愤怒、焦虑和创伤以及由此产生的疯狂性,同时显示了她们的智慧、勇敢以及对自由的不断追求。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性格迥异、行为怪诞,但生命力却十分旺盛的非裔美国女性形象。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通过分析叁部小说中“疯女人”的形象来探讨其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叁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黑人女性的困惑阶段,以《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佩科拉为代表人物,阐释了黑人女性失去了自我身份认同。第二阶段是黑人女性孤独进行自我救赎的阶段,代表人物是《秀拉》中的女主人公秀拉,她以实验性的方式寻找自我认同来抵抗父权制的压迫,但最终并未成功。第叁阶段是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的觉醒阶段,黑人女性在阶级、性别、种族的压迫下开始挣扎反抗。代表人物是《爱》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她通过杀死自己的女儿来反抗奴隶制的压迫。通过解析她们疯狂的表面行为举止,本文目的在于多元化解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哲[4](2019)在《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叙事文学的分支,主要用于审视女性的主体意识,反映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和影响。同时,又通过女性视角来揭露现实的不平等,升华她们的女性主义思想。而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多因素结合的产物比女性主义更胜一筹,属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形式。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融合种族、性别与阶级等叁大特征为一体,对于黑人女性形象、姐妹情谊以及传统黑人女性思想等方面的理论建构明确反映出黑人传统文化,也有效推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高了黑人女性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4期)

王真真[5](2019)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秀拉》的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等。本论文从她的第二部作品《秀拉》着手,《秀拉》主要讲述秀拉与好友奈尔的友谊及秀拉的成长历程,以及生活在“底层”的黑人社区的艰难生活。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该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很少学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秀拉》这部作品。后殖民女性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试图寻找一种能够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后殖民女性主义揭露了父权制和殖民主义话语,把第叁世界妇女构建为他者,使女性受到双重压迫。本论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分析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美国主流文化即美国白人文化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及自我主体意识的毁灭作用,由此可见黑人妇女应该热爱自己的身份和传统文化,抵制白人文化冲击。本篇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引言、主体和结论叁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着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秀拉》,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相关评论,然后阐释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是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身份问题。主体部分从叁章介绍《秀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叁位黑人女性身份丧失的体现,本章节从叁位黑人女性着手叙述了黑人女性身份丧失的体现。首先从秀拉的祖母夏娃分析,夏娃对孩子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爱;其次就是秀拉受妈妈和祖母的影响,做出不同寻常的行为,过着实验式的生活;最后是秀拉的好友奈尔,她结婚后一直以丈夫为中心,慢慢失去了自我。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黑人女性身份丧失的原因。本章节首先从黑人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着手,《秀拉》中黑人女性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她们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她们过着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生活。渐渐地,黑人女性慢慢接受了这种传统思想,慢慢失去了自我。第叁章讲述了身份丧失后黑人女性的重建之旅。首先是夏娃的重建之旅:夏娃的牺牲,她被丈夫抛弃,为了养家不惜卖掉自己的一条腿,当看到女儿在火中燃烧时,不顾性命直接从楼上跳下去,夏娃挑衅传统的黑人社区。其次是秀拉追寻自我表现在少年时的反叛以及秀拉追寻自我的局限性。秀拉的逃离,秀拉讨厌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她选择走出去尝试新的生活环境并且违背传统生活方式,最后是奈尔儿时的觉悟,当她与妈妈一起坐火车去南方旅游时,她经历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羞辱,她初次意识到自我存在;当她与秀拉在一起时,秀拉给了她力量,她意识到只有与秀拉在一起,她才能找到自我,她意识到她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她们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所以她决定要做自己。奈尔追寻身份认同表现在奈尔与秀拉的友谊,奈尔的觉醒以及最后奈尔选择的理性之路。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此部分是对主题的升华,由此可见,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要想真正的实现身份重建,必须选择理性之路,尊重自我,深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在白人至上的主流文化中保持自己的主题性。目前世界上仍有部分少数族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压迫,因而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莫里森的《秀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赵蓉[6](2019)在《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是一部黑人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南部为背景,讲述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遭受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身心饱受摧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茜莉找回自我,摆脱压迫的过程,探索了黑人女性唤醒自我意识,争取自由平等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9年09期)

阿洛秀英[7](2019)在《《她们眼望上苍》——黑人女性主义的先行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表现最真实的黑人民间生活和文化上,塑造出了一系列特点鲜明的黑人最底层人物的形象。此外,赫斯顿不仅关注黑人男性,她还把视点集中在了黑人女性的身上,《她们眼望上苍》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开山之作,从而赫斯顿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始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以民族斗争为主题的年代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备受争议的风景线。(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马哲[8](2018)在《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阶段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第叁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现阶段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核心问题及其特点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揭示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仅更新和延伸了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议题和内涵,而且为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必将为我国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麟[9](2018)在《美国黑人母亲的身份变迁——基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人传统文化中,母亲身份备受尊敬和推崇,代表着爱和成熟。自美国奴隶制时期以来,大多数美国黑人母亲却在白人的奴役和欺压下被归入"不负责任的母亲"和"不称职的家长"之列。长期以来,她们的形象遭到白人的丑化,被贴上了"阿姨"、"女家长","福利妈妈"和"婊子娘"的标签。以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观照历经诸多演变的黑人母亲身份标签,可以辨析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主义、阶级主义、性别主义、异性恋主义压迫,厘析黑人母亲身份中蕴含的独立、平等、拥有领导力的内涵。论文以黑人文化史和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路径和方法,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考察了黑人母亲身份从公元8—16世纪的西非古国时期到美国民权运动后的动态发展脉络,同时也解构和重建了黑人母亲身份的内涵特质。(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3期)

周桂林[10](2018)在《黑人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约翰逊·瑟利夫是非洲利比里亚前任女总统,她是非洲大陆第一位民选女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和四个孩子的母亲。她是非洲的“铁娘子”也是“艾伦妈妈”。《前途无量的孩子》是瑟利夫的自传,记录了自己真实的经历,并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黑人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和详细解读,加深了读者对当代非洲黑人女性和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拟以黑人女性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前途无量的孩子》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从黑人女性身份和黑人女性意识出发,着重阐述了利比里亚黑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和内战双重压迫下寻求自我解放的艰难历程。基于此,文章主体首先分析了以玛莎和瑟利夫为代表的黑人女性身份,揭示了她们在利比里亚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监护系统下)及性别、阶级压迫下的身份认同困境和身份选择。然后文章也分析了瑟利夫、杰出黑人女性代表和利比里亚黑人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及抗争,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追寻和完成女性主体性构建,并讴歌了黑人女性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和她们为实现国家和平而开展的大规模女性运动。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重构了黑人女性形象,并从和谐的黑人女性及自我实现的黑人女性两个维度阐释了《前途无量的孩子》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特点,论述了黑人女性致力于实现与黑人男性、黑人移民阶层的和谐共存,并坚守自己的黑人传统文化。同时对黑人女性自身而言,文章阐述了黑人女性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追求,并赞美了利比里亚黑人女性在实现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女性自传式书写为保持女性特殊性和建构女性形象提供了平台。研究表明,基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分析《前途无量的孩子》这部纪实性自传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丰富了在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的非洲黑人女性研究。与此同时,研究瑟利夫的自传作品增强了中国读者对非洲黑人女性生活和精神等状况的了解,并对深入理解利比里亚社会文化、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黑人女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娜·马森是英属殖民地牙买加着名黑人女性作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提高黑人女性地位和促进牙买加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结合乌娜·马森的特殊身份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其戏剧作品《伦敦拜谒》和《宗教迷狂》。论文分为叁部分。论文起始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乌娜·马森及其两部戏剧的研究综述、论文研究的方法、基本内容结构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章。首先着重介绍作家作品及黑人女性主义。其次具体阐释两部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在种族、阶级、性别叁重压迫下的被边缘化、沉默化和被男性凝视的人物形象。再次主要分析黑人女性在压迫中逐渐觉醒的黑人女性意识,如寻根意识、自我身份认同和寻求精神独立。最后探究黑人女性意识觉醒后在其解放道路上将会面临的现实困境如缺失的“母亲”、脆弱的“姐妹情谊”和经济不独立及其相应解决方法。结论部分总结两部戏剧中的体现的马森的先进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即实现黑人女性解放需要黑人女性重新审视其身上的非洲烙印、建立牢固的“姐妹情谊”以及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鉴于其深刻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和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塑造,关于马森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最后指出本篇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人女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邓阳,徐丹.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J].戏剧之家.2019

[2].江云凤.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伦敦拜谒》和《宗教迷狂》[D].天津师范大学.2019

[3].徐效雅.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4].马哲.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

[5].王真真.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秀拉》的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9

[6].赵蓉.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J].学园.2019

[7].阿洛秀英.《她们眼望上苍》——黑人女性主义的先行者[J].北方文学.2019

[8].马哲.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8

[9].孙麟.美国黑人母亲的身份变迁——基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J].世界民族.2018

[10].周桂林.黑人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形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社会阶层的性别结构(1999年)翠西哎f归1963到1995年间跟我睡过的人...占据男性位置的女人将会失去育能力并给自...

标签:;  ;  ;  ;  ;  ;  ;  

黑人女性主义论文_邓阳,徐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