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话本论文_杨宗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话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本,李渔,女性,明末清初,通俗性,花魁,云梯。

拟话本论文文献综述

杨宗红[1](2019)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寄生民歌的“吴地”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寄生民歌种类甚多,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总体说来,主要集中在南方,且以吴地民歌为多,这与作者大多为江南人,民众喜爱吴歌有关。小说中民歌的地域性,表现在地域语言及对地域事件、地域景观的描绘上,成为小说地域叙事的重要部分。地域个性不同,该地民歌的个性也就不同。吴歌爱言私情、喜讥刺与调侃,是吴越地域个性使然。小说家的吴地地域身份,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地民歌的吴地化。(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委艳,孙珍珠,刘恬恬[2](2019)在《明清拟话本女性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拟话本塑造了大量女性,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在拟话本中,女性获得社会地位有叁种方式:一是靠外部条件,此为多数;二是靠遵从社会伦理规范;叁是靠自己的才能。在婚姻问题上,多数女性遵从封建婚姻规范,也有部分女性敢于突破封建枷锁,追求个人幸福。拟话本中塑造了相当数量的职业女性,如经商、伎艺、手工等职业,也有读书女性,但社会规范没有给读书女性提供出路。拟话本塑造的女性群像体现了较为进步的女性观,是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遗产。(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旭[3](2019)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疾病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疾病作为常见的生命现象,是人必须经历的痛苦体验。通过选取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其中出现的多种疾病。立足明末清初复杂动荡的政治背景、商业迅猛发展的经济背景以及繁荣复杂的文化背景来挖掘疾病描写背后蕴含的深刻意蕴。从而探讨出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不仅有表现在文本中自身的文学作用,而且还有它自身赋予的文化意蕴。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和依据,综述国内外有关此选题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且对本文某些特定词语做出界定。第一章“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疾病书写的呈现”主要将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文本呈现的几种重要疾病进行阐释。第一节通过简单梳理明前小说中出现的疾病描写,与此时期拟话本小说中的疾病形成对比,发现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疾病叙述更加成熟有技巧,且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第二节主要探究拟话本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疾病如“不孕不育”“纵欲脱阳”“鬼魂附体”“相思病”“梦魇”。第二章“疾病书写与儒学的道德批判”从疾病书写蕴含的儒学文化角度出发,首先论述疾病书写中隐含的对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与“人欲”之间关系的思考;其次论述文本中出现的疾病书写对阳明心学就“心性”与“践履”之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论述疾病书写在儒学“五伦”“八德”的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中是如何体现的。第叁章“疾病书写与佛学的因果报应”从疾病书写蕴含的佛学文化角度出发,首先重点阐述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疾病书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其次对疾病书写中所体现的佛教“缘生缘起观”思想进行论述。第四章“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疾病书写的作用”从叁个方面来论述疾病书写在文学文本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论述疾病书写在文本中它巧妙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论述疾病书写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有力的体现了人物性格;最后论述疾病书写它揭示了了文章深远的主旨思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盼[4](2019)在《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是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共计叁十篇,收录在《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这叁部书中。李渔拟话本小说常以市井人物为主人公,描绘俗人俗事,口语色彩强,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语言风貌,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本文以李渔拟话本小说为基本语料,以其中的123项语气副词为考察对象,分类探究了全书的语气副词系统,同时选取了一些语气副词进行了个案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版本;简要回顾了李渔拟话本小说和语气副词的研究状况;讨论了语气副词的范围、定义和分类,并确定了本文语气副词的分类;指明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使用的语料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系统的分类研究。本章参考前贤研究,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气副词系统分为情感评价类、认知态度类和发话行为类叁大类。同时利用语料库以及方言材料,考察了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发展,重点探究近代汉语出现的语气副词。第叁章,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个案研究。本章第一、二节选取了两个活跃在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怪道”、“喜得”,探究了“怪道”、“喜得”的来源与演变;第叁节讨论了“总X”类语气副词的来源与演变,揭示语气副词来源的丰富性;第四节对“委实”及相关副词“追究”义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结语。对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气副词特征进行总结。我们发现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具有以下特征:近代新兴为主,通语方言共存;语义类别丰富,高频副词多义;来源错综复杂,个性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傅佩佩[5](2019)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作家,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史上具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他所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后将《无声戏》易名成《连城璧》)代表了清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近年来,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研究者以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开启了李渔拟话本小说<十二楼>、<无声戏>研究的新范畴。李渔《无声戏》、《十二楼》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耀眼夺目,千差万别的女性形象,她们占据了篇幅的叁分之一,其中有生长在高门大户的大家闺秀,也有平头百姓家的寻常女子,有婚姻生活幸福的家庭妇女,亦有不得善终的狠毒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女性角色,如丫环、媒婆、妓女等。李渔笔下的这些女性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结局命运也不尽相同。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角色时,受到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反映出在任情纵欲的社会风气、传统礼教束缚松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影响下,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作品中的这些女性身上体现出传统道德和进步思想杂糅并存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李渔思想中女性观开明与进步、落后与保守共存的复杂性特点。同时,塑造如此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又离不开描写人物所采用的法,人物形象的对比衬托、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多样化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艺术方法的运用构成了小说在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李渔作品中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为其作品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审美需求下,对李渔及其作品研究的与时俱进性。(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5-01)

蒋慧想[6](2019)在《拟话本“一见钟情”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话本是宋元民间说唱艺术由“场上”向“案头”过渡的产物,尽管保留了说话技艺的痕迹,但是已经成为以文字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叁言”“二拍”作为明代拟话本的经典,历来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分析,对其中婚恋题材作品的“一见钟情”模式进行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这一模式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据粗略统计,“叁言”“二拍”共有短篇小说200篇,其中近一半的篇目是描写爱情婚恋故事的,“一见钟情”情节模式成为常态。本文对常见生情概论、钟情角色、钟情空间、钟情时间、其他特点和“一见钟情”模式共性等加以归纳分析。论文第二部分论述这一模式产生的原因。拟从宋元说话传统影响、社会思潮影响、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和直觉思维传统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说话传统来看,“一见钟情”的情节模式受到了之前作品的影响,并在拟话本中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社会角度来看,“一见钟情”是在传统婚恋观念影响下,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从社会思潮来说,明代进步思潮的影响使得青年男女更加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从传统思维角度来说,“一见钟情”与我国一直以来的直觉思维传统是相契合的。拟话本“一见钟情”模式自有其文学渊源,对后世小说、戏曲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论文第叁部分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例,通过从拟话本到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模式的细微变化来论述其具体表现,从侧面体现拟话本“一见钟情”模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其源,亦有其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军强[7](2018)在《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发展无论是体裁还是思想内蕴都是一个源源不断地传承的过程,从明末清初开始,戏曲艺术进入了文人的研究视野。李渔的戏剧作品上承元代元明话本,下接清代的小说戏剧,兼具话本小说与戏剧的艺术特性,他在《闲情偶寄》中总结的一整套戏曲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两部拟话本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和《十二楼》(又名《绝世名言》)就是这个历史发展潮流中的两颗璀璨之星。(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朱雯洁[8](2018)在《论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作为明末清初着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其传世的拟话本小说以《无声戏》和《十二楼》最为闻名。两部着作中精妙奇特的情节和人物带给读者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文中明说暗喻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李渔两部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以便能够对其小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罗玉瑶[9](2018)在《从《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市井化倾向——兼与《李娃传》《人宿妓穷鬼诉嫖冤》文本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在人物选择、情节发展以及语言描写上较之同题材的唐传奇和清代拟话本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人物刻画贴近市井生活和民众心理;故事情节具有真实性并符合读者期待;市井俗言俗语的穿插更反映了市民阶层最真实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从而在世俗情态的描写中表现出独特的市井化倾向。(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宝红[10](2018)在《清末拟话本小说《缓步云梯集》中的方言俗语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缓步云梯集》是清代同治年间刊刻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是流落在海外的一个汉籍刊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四川方言词语,且同义词丰富,重迭词、模式词语及"子"尾词较多,呈现出方言构词系统性的特点。其中地方性俗语及口语化句式的运用,也值得注意。此书堪称四川方言的语料库,对于四川方言的研究很有价值,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拟话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清拟话本塑造了大量女性,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在拟话本中,女性获得社会地位有叁种方式:一是靠外部条件,此为多数;二是靠遵从社会伦理规范;叁是靠自己的才能。在婚姻问题上,多数女性遵从封建婚姻规范,也有部分女性敢于突破封建枷锁,追求个人幸福。拟话本中塑造了相当数量的职业女性,如经商、伎艺、手工等职业,也有读书女性,但社会规范没有给读书女性提供出路。拟话本塑造的女性群像体现了较为进步的女性观,是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话本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宗红.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寄生民歌的“吴地”色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委艳,孙珍珠,刘恬恬.明清拟话本女性书写研究[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9

[3].郑旭.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疾病书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杨盼.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傅佩佩.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9

[6].蒋慧想.拟话本“一见钟情”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张军强.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8].朱雯洁.论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9].罗玉瑶.从《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市井化倾向——兼与《李娃传》《人宿妓穷鬼诉嫖冤》文本的比较[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

[10].王宝红.清末拟话本小说《缓步云梯集》中的方言俗语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明清拟话本小说与“叁言二拍”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插图娱目醒心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宜春香质-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宜春香质》...八段锦-清初醉月楼刊本《八段锦》扉页书影娱目醒心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

标签:;  ;  ;  ;  ;  ;  ;  

拟话本论文_杨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