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扩散效应论文_张振辉,石玉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扩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复合材料,工质,粒径,传质,谐波,热流。

热扩散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辉,石玉娇[1](2019)在《基于非线性热扩散效应的亚衍射极限光声二次谐波显微成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热扩散效应的光声二次谐波显微SH-PAM成像技术,用于实现亚衍射极限光声成像。生物组织受到强度调制的高斯激光束辐射时,组织吸收光子形成高斯分布的温度场,由于热扩散系数非线性热效应引起的非线性光声PA效应,从而产生光声二次谐波信号。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重建后的光声二次谐波成像的横向分辨率超过了传统光学成像分辨率。本文通过仿体样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对人表层皮肤细胞进行了成像,以证明其对生物样品的成像能力。该方法扩展了传统光声成像的范围,为超分辨成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为生物医学成像和材料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文强,杨小彬,刘伟,郭丹丹,何超[2](2017)在《松散煤体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粒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散煤体热导率及热扩散率受各种因素影响,是研究煤自燃的重要参数,对于同一煤体,其热导率及热扩散率主要与粒径有关。应用改良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可以同时测得材料的热导率及热扩散率。通过对小粒径煤样及混合粒径煤样的测量,得到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松散煤体粒径增大,热导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规律,热扩散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在加权粒径相同的情况下,混合粒径煤样热导率及热扩散率受小粒径煤样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7年03期)

柯汉兵,何雅玲[3](2012)在《热扩散效应在热声分离中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充满二元混合气体的声波谐振管中,振荡的气体会在径向上建立振荡的温度梯度,径向的温度梯度会引起两种组分的分子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扩散,在这种热扩散效应和热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声波能够把混合气体中的两种组分分别带向谐振腔的速度节点和压力节点,使得混合气体在声波传播方向上逐渐分离。为了研究热声分离过程的机理,本文对一个半波长的声波谐振管进行了二维的建模,并基于可压缩的SIMPLE算法,通过求解He-Ar混合气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一种组分的浓度场,对谐振腔内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的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良好。随后,通过研究一个周期内径向上的温度、速度和Ar的摩尔分数分布,揭示了径向上的热扩散过程,以及中间气体与边界层内气体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完整地解释了热声分离过程的发生机理。(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黄巧建,刘晓峻,张淑仪[4](2011)在《利用瞬态热栅技术研究Sr_2FeMoO_6的热扩散系数及其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Sr_2FeMoO_6的热扩散系数及其温度效应,利用瞬态热栅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Sr_2FeMoO_6热扩散系数变化,发现在温度300~360 K范围内,Sr_2FeMoO_6热扩散系数随着温度升高缓慢减小;在居里温度T_C~380 K附近,热扩散系数剧烈下降;在温度400~450 K范围内,热扩散系数随着温度升高基本保持不变。利用声子、电子自旋以及电子输运讨论了其在上述不同温度范围内对Sr_2FeMoO_6热扩散系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耿文广,陈宝明,田茂诚,汲水[5](2008)在《多物理场中热扩散效应对传热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便于消除或控制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分析了VOCs在室内环境中的扩散规律。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在考虑交叉耦合扩散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3个物理量的梯度驱动下封闭空间内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室内环境中同时存在温度梯度、湿度梯度和VOCs浓度梯度时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现象,并着重考察了多物理量的梯度耦合作用下热附加扩散效应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展示了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等热附加扩散准则数STC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多物理场中热附加扩散效应对传热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具有复杂多解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8年11期)

潘志云,王科范,刘金锋,徐彭寿,孙治湖[6](2007)在《自组装Ge量子点热扩散效应的XAF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方法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的自组装Ge/Si(001)量子点的扩散效应.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在550℃的生长温度下形成了面密度为5.2×1011cm-2的高密度小尺寸量子点.XAFS结果表明,生长的Ge量子点样品覆盖Si层后在550℃温度退火,对Ge/Si之间的热扩散混合的影响较小.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到800℃,Ge原子的第一近邻配位壳层中的Ge-Si配位的无序度由4.0×10-5nm2降低到2.9×10-5nm2,配位数由3.3升高到3.8,这表明Ge量子点样品中的Ge原子的近邻主要为Si配位原子,高温退火显着增加了Ge原子在Si层中的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Z1期)

王培吉,张仲,范素华[7](2002)在《激光光热释电效应测量材料热扩散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利用光热热释电效应检测材料热扩散率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通过光热热释电技术 ,测量材料热释电信号的相位 ,根据非线性拟合 ,可拟合出材料的热扩散率 ;设计了测量系统 ,并对单向Al2 O3 /Al复合材料进行了测量 ,其结果与其他方法相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2年01期)

王培吉,钱梦[8](1997)在《利用Mirage效应确定非均匀材料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率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导率沿试样厚度按指数规律渐变的假设下,利用两种基本数学变换,求解了非均匀材料的热传导方程,得到了试样内及与其相邻媒质内的温度场解析解。再根据光热光偏转理论,确定了检测光束切向偏转分量的位相与调制频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利用熟知的由检测光束法向偏转分量测定试样热扩散率的技术,测定试样两表面的热扩散率,这样就可以由Mirage效应的两个偏转分量来测定试样热扩散率沿厚度方向的分布。本文给出有关的理论推导,同时也给出了人造金刚石试样内热扩散率分布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1997年06期)

顾毓沁,廖峰[9](1997)在《周期热流法测量薄膜材料热扩散率的二维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eriodic heat-flow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of thin materials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An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effect in this method is provided and the area of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to be able to neglect the two-dimensional effect is presented.(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喻学斌,张国定,吴人洁,章肖融,干昌明[10](1995)在《用蜃景效应法测铝基复合材料热扩散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蜃景效应法测铝基复合材料热扩散率进行了研究,发现蜃景效应法热扩散理论尽管是建立在匀质材料基础上的,但对复合材料同样适用,只不过m=(γ×π×K_s) ̄(1/2)中的γ常数取值不同。根据试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出碳纤维增强铝基和SiC_p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热扩散率计算式中的γ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热扩散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散煤体热导率及热扩散率受各种因素影响,是研究煤自燃的重要参数,对于同一煤体,其热导率及热扩散率主要与粒径有关。应用改良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可以同时测得材料的热导率及热扩散率。通过对小粒径煤样及混合粒径煤样的测量,得到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松散煤体粒径增大,热导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规律,热扩散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在加权粒径相同的情况下,混合粒径煤样热导率及热扩散率受小粒径煤样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扩散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辉,石玉娇.基于非线性热扩散效应的亚衍射极限光声二次谐波显微成像技术[J].激光生物学报.2019

[2].王文强,杨小彬,刘伟,郭丹丹,何超.松散煤体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粒径效应[J].煤矿安全.2017

[3].柯汉兵,何雅玲.热扩散效应在热声分离中的作用机理[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4].黄巧建,刘晓峻,张淑仪.利用瞬态热栅技术研究Sr_2FeMoO_6的热扩散系数及其温度效应[J].声学学报.2011

[5].耿文广,陈宝明,田茂诚,汲水.多物理场中热扩散效应对传热传质的影响[J].化学工程.2008

[6].潘志云,王科范,刘金锋,徐彭寿,孙治湖.自组装Ge量子点热扩散效应的XAFS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

[7].王培吉,张仲,范素华.激光光热释电效应测量材料热扩散率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2

[8].王培吉,钱梦.利用Mirage效应确定非均匀材料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率分布[J].声学学报.1997

[9].顾毓沁,廖峰.周期热流法测量薄膜材料热扩散率的二维效应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

[10].喻学斌,张国定,吴人洁,章肖融,干昌明.用蜃景效应法测铝基复合材料热扩散率[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

论文知识图

不同强度轴向磁场下自由表面温度等值...接触角恒定时不同Ma数下温度等值线分...原子阴影效应示意图(沉积过程中)不同频率下生成微弧氧化膜层的原理图...不同温差下2mm厚水液层流场的数值模...增强体的场发射扫描照片

标签:;  ;  ;  ;  ;  ;  ;  

热扩散效应论文_张振辉,石玉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