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如何携带食物?

松鼠如何携带食物?

一、松鼠是怎样搬运食物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苹[1](2020)在《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殖更新是森林植物能够保持种群延续和群落稳定的重要过程。壳斗科栎属(Quercus)植物的杂交、种子扩散等影响种群更新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槲栎(Q.aliena)、槲树(Q.dentata)和栓皮栎(Q.variabilis)是北京地区的主要乡土树种,理解其繁殖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本研究于2018年3-10月在北京市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2019年3-10月在北京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三种栎属植物的物候监测。在萌芽期和开花期物候变化频繁,每两到三天观察一次,结实期每周观察一次,其余时期两周观察一次。两年的观测均发现三种栎属植物的花期物候存在重合期,2018年上方山三种栎属植物的花期至少重合11d,2019年鹫峰三种栎属植物花期至少重叠4d。2018年和2019年4-5月分别在上方山和鹫峰进行了三种栎属植物的杂交实验。从雄花出现开始,每天观察生长情况。上方山累计杂交授粉套袋262个,结果表明,人工授粉使栎属植物克服了杂交受精前障碍,成功交配形成合子,但是杂交果在后期大量发生胚败育,只产生3颗不能萌发的种子,即未产生可育后代。鹫峰杂交授粉套袋591个,但果实后期大量落果,最终只产生1颗不育的种子。两次杂交实验表明三种栎属植物之间的杂交同时受到受精前和受精后障碍的共同影响,杂交成功率低。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在上方山进行了三种栎属植物的种子扩散实验。选择6个样地,用1800颗种子,通过野外释放种子,并用红外相机记录种子被取食或移动的全过程,再追踪种子的去向。最后根据动物取食的顺序和种子去向,并结合种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食物的选择策略。结果发现,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取食主要取决于种子大小和种皮厚度。动物更喜欢原地取食个头小、种皮薄的槲树种子,个头和种皮厚度处于中间值的槲栎种子次之,并贮藏个头大、种皮厚的栓皮栎大种子。这是动物对种子营养价值、捕食风险、单粒种子收益等因素进行整体考量之后的结果。本论文为栎属植物的繁殖更新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理论支持,为同域分布不同物种的繁殖和扩散研究提供参考。

王建超[2](2020)在《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儿童对各项基本动作的启蒙学习期。在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3-6岁)要为后继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儿童教育要以促进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如何加强3-6岁时期的儿童的基本动作学习是对儿童未来形成健康体能,促进全面发展,打好健康身体基础的关键一步。经大量文献综述和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对于3-6岁儿童的基本动作教学缺乏系统的、趣味的、适应的训练方法体系。本文设计开发的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是以规范3-6岁儿童基本动作模式为理念,融入了情景教学的动物“仿生”性训练模式,并结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构建的系统训练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对于提高3-6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教学效果具有显着作用,对于丰富我国3-6岁儿童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3-6岁儿童的健康体能、基本动作技能、基本动作训练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次对训练方法可行性评估后,最终创新开发设计了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其中包括2大分类、3个等级、10种动作模式,共开发了150个基本动作技能的练习方法。同时,应用该方法体系以103名3-6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干预,运用国际上信效度较高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TGMD-2量表进行实验结果测试,分析各年龄段干预前后运动基本技能变化情况的结果,并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为构建基础;以促进3-6岁儿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的“仿生”性健康体能方法体系为构建目标;确定体系的科学与有效性、便捷与普适性、创新与趣味性、安全与可行性为构建理念;坚持遵循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儿童发育规律、教育技能开发规律的构建原则,进行设计开发的训练方法体系。2、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是以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为根基,将46种动物的动作和行为特征融入3-6岁儿童健康体能训练中,实现兴趣引导与动作学习相结合、故事情景与技能传授相结合、健康身体与磨练心理相结合、学会生活与遵守规则相结合的练习效果。3、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共分为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两大类;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走、跑、跳、爬、翻滚、投、接、推、拉、搬运10个基本动作模式;开发设计了150个具体练习方法。并对应形成了动作目标、动作要领、情景预设、练习方法、示范图示、教学视频等系列教学资源。4、针对103名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验证表明:3-6岁“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对于提高3-6儿童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的效果具有显着性意义。其中,在3-6岁“仿生”性健康体能干预下的三个年龄段中4-5岁时,该训练方法体系干预提升幅度最大,且3-6岁儿童对跑、跳、投、接类基本动作技能与其他动作技能项目相比提高的更加显着,该方法体系的干预与传统的训练方式的干预相比其训练效果提升更加全面、技能提升幅度更加明显。

李园[3](2020)在《子叶营养剥夺对种子扩散和幼苗建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植物依赖鼠类将其种子扩散至适宜的环境中萌发并建成幼苗,进一步实现种群更新。鼠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一方面:植物要依赖鼠类扩散种子,另一方面:植物又要防御鼠类过度捕食。为了适应激烈的外界环境,不同植物种子进化出不同的萌发特性,一些植物种子成熟下落后迅速萌发,另一些植物种子则要经历一段休眠期才萌发。种子的萌发意味着种子中营养资源的变化,因此种子萌发的快慢也是影响种子扩散和幼苗建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不同萌发特性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麻栎(Q.acutissima)、枹栎(Q.serrata)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种子子叶去除再生实验、室内围栏以及野外种子扩散与埋藏贮食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特性对种子扩散和幼苗建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栓皮栎和枹栎种子在秋季成熟后立即萌发,迅速长出胚根,而麻栎和青冈种子则休眠至第二年春天。在栓皮栎和枹栎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子叶种子营养物质向胚根转移,两种种子子叶干重在种植后第55 d内均降低了45%以上。(2)在室内围栏中,除北社鼠(Niveventer confucianu)外,其他四种鼠类均偏好取食非休眠的栓皮栎和枹栎种子;仅具集中贮藏习性的针毛鼠(N.fulvescens)和北社鼠均偏好集中贮藏栓皮栎和枹栎种子;兼具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习性的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中华姬鼠(A.draco)均偏好分散贮藏休眠性的麻栎和青冈种子。说明同域分布鼠类对不同萌发特性的种子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3)在野外条件下,非休眠性栓皮栎种子的扩散速度比休眠性麻栎种子慢,但非休眠性枹栎种子的扩散速度比休眠青冈种子快;种子萌发特性对种子扩散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没有显着影响;非休眠的栓皮栎和枹栎后期成苗率高于休眠的麻栎和青冈种子。(4)通过野外模拟鼠类埋藏实验,研究相同捕食压力下,不同萌发特性种子的成苗差异。结果表明,非休眠性栓皮栎和枹栎种子的成苗率显着高于休眠性麻栎和青冈种子的。(5)在人工去除子叶处理下,栓皮栎和枹栎种子的幼苗存活率均高于麻栎和青冈种子的,但幼苗活力没有显着差异。说明胚芽出土1 cm后,非休眠性种子的幼苗更具有存活优势。(6)由此可见,非休眠性的种子能够迅速将种子中营养“剥夺”至胚根中,在种子扩散后,非休眠性种子具有成苗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实现种群更新。

张洪茂[4](2019)在《贮食动物的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应对食物短缺、保障其生存和繁衍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保护好贮藏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期利用,是食物贮藏成功的标志和进化动力。同种或异种动物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是动物搜寻和盗取食物的重要手段;避免盗食、阻止盗食和容忍盗食是动物反盗食的重要策略。动物通常采用多种行为策略进行盗食和反盗食,分配食物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种内、种间关系。盗食与反盗食互作及其对贮食行为进化的意义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针对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尤为丰富。本文总结了贮食动物常见的盗食和反盗食行为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涉及贮食动物利用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盗取其他个体食物的盗食策略,以及通过隐藏、转移、保卫、容忍等方式减少被盗食,保护贮藏食物的行为策略。针对现有研究状况,从种间盗食与反盗食及其与物种共存的关系,种间非对称盗食关系及其适应意义,盗食与反盗食最适行为策略及其与贮食动物适合度的关系等方面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黄广传[5](2019)在《社鼠、大林姬鼠贮食行为和微生境选择分化:对二者共存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原因。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北京东灵山山区优势鼠种,栖息于林灌丛、弃耕地和次生林等生境中。它们均为夜行性,且都取食和贮藏植物种子。二者在生境选择、食性及活动节律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其生态位分化与共存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尝试从盗食与反盗食行为、微生境选择两个生态位维度来探讨二者生态位分化,为它们同域共存提供实验证据,丰富相关理论。在9.0 × 9.0 m半自然围栏中,我们将社鼠和大林姬鼠进行“一对一”随机配对,利用红外相机监控社鼠和大林姬鼠个体间针对它们喜好的食物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种子所发生的贮食、盗食和反盗食等一系列行为。目的在于回答:(1)社鼠和大林姬鼠各自采取什么样的贮食方式来贮藏食物?(2)食物贮藏后,两种鼠之间是否存在盗食现象?倘若存在,盗食关系又如何表现?(3)面对盗食风险或潜在的盗食风险,两种鼠采取了哪些行为策略来避免食物资源的丢失(反盗食)?(4)如果两种鼠之间存在盗食和反盗食关系,那么从相对能耗和相对能量分配的角度看,二者食物分配能否满足各自的能量需求而利于共存?结果发现:1)社鼠和大林姬鼠表现出不同的食物贮藏方式。社鼠主要进行集中贮藏,贮藏的食物主要搬运至巢箱。而大林姬鼠分散贮藏和集中贮藏两种方式兼有。2)社鼠最终盗食获得率(13.6±2.2%,平均数±标准误,n=15)能弥补其盗食损失率(4.9±1.2%),而大林姬鼠的盗食损失率(25.6±4.1%,n=15)不能通过盗食获得率(10.3±2.6%)来弥补,说明两种鼠个体间存在不对称盗食现象。3)大林姬鼠具有一系列的反盗食行为策略。面对较高食物盗窃率条件下,大林姬鼠会显着增加分散贮藏率、取食率、种子源补给率以及贮藏食物时尽量远离风险较高的区域等方式来减少食物丢失几率和占有更多食物资源。而社鼠会增加集中贮藏率来应对盗食风险。4)对于同一食物资源的竞争,社鼠的最终资源占有率(78.9±2.5%)和最终资源相对占有(0.4±0.01粒/g)均显着高于大林姬鼠(最终资源占有率:21.1±2.5%;最终资源相对占有:0.3±0.01粒/g)。但是从能量消耗方面看,大林姬鼠日相对能耗(0.599±0.074 KJ)、日相对能量分配(1.013±0.096 KJ)与社鼠(日相对能耗:0.917±0.074 KJ;日相对能量分配:1.197±0.095 KJ)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即食物资源面临着较高的盗窃风险条件下,处于劣势地位的大林姬鼠获得的能量仍然能够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社鼠和大林姬鼠同域共存提供了新的证据。为了探究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中,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分化。2016~2017年,我们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社鼠和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生境中,春季社鼠偏好于乔木密度、草本盖度更高和落叶盖度相对偏低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郁闭度、落叶盖度较高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喜好乔木种类多、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乔木胸径、灌木距离、落叶盖度和空地比例更高的微生境,食物丰度是影响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2)弃耕地生境中,春季社鼠倾向于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较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首选郁闭度、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大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偏好郁闭度和落叶盖度都相对较低的微生境,大林姬鼠则相反,食物多度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3)次生林生境中,春季因样本量太少,未作分析;秋季社鼠优先选择灌木密度、灌木基径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大林姬鼠更倾向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高,而灌木密度、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从不同生态位维度探讨了同域分布社鼠和大林姬鼠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盗食和反盗食行为分化、能量分配利用、微生境选择分化等差异可能对社鼠和大林姬鼠之间的共存具有一定意义。研究结果对于同域啮齿动物间的共存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态位分化与物种共存的相关理论。

渠畅[6](2019)在《藏东南地区动植物互惠共生网络中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种子捕食者》文中研究表明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与传播是协同进化关系研究的基础,一些植物与动物经过长期相互作用,进化出了稳定的互惠关系。因此研究植物尤其是大种子植物的捕食和传播过程,有助于明确生态系统中的互惠网络,加深对生态系统协同进化过程的理解。在2016年至2018年间,利用红外相机、样线调查、笼捕等方法,对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动物多样性、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特征进行调查,进而通过种子放置实验分析华山松种子命运,得到以下结果:(1)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内共监测到48种鸟兽物种,其中鸟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兽类15种,隶属于6目11科。鸟兽物种的香农-威纳指数为2.58,其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兽类。灰腹噪鹤(Garrulax henrici)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graculus)是鸟类中的优势物种,喜马拉雅鼠兔(Ochotonahimalayana)和藏猕猴(Macacamulatta westita)则是华山松林下兽类中的优势物种。(2)监测到4种华山松种子主要捕食者,按捕食者出现频次由多至少排列,按顺序依次为: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藏猕猴、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橙腹长吻松鼠(Dremomyslokriah)。星鸦在树冠捕食华山松种子,且有分散贮藏行为;其余兽类为华山松种子的地面捕食者。两者的捕食模式分别为释放前捕食和释放后捕食。星鸦、藏猕猴和松鼠主要在昼间捕食种子;大耳姬鼠则主要在夜间捕食种子。啮齿类等地面捕食者的拜访频次和种子雨密度的波动趋势无显着的相关关系,说明地面活动的种子捕食者对华山松种子的依赖性较弱,并未形成特定的互惠共生关系。(3)放置的带标签种子仅有5%的原地剩余,大部分种子被取食,其中原地取食种子占10.33%,搬运后取食种子占61.06%。还有一部分种子搬运后被丢弃。鼠类对搬运后取食的生境具有选择性,相比于空地,其更偏好选择倒木和洞穴内取食。发现2个洞穴内有完好的标签种子,均只有1粒,说明地面活动的鼠类是主要的种子消耗者,其分散贮藏种子数量极少,对华山松传播作用很小。

李殿伟[7](2019)在《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东北张广才岭林区寒温带森林中,选择海林市横道河子和牡丹江市三道林场为研究地点,以小型啮齿动物和代表性林木种子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主要啮齿动物对种子取食、贮藏、扩散和种子命运,以及啮齿动物取食、贮食行为与林木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之间的互惠的协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采用铗捕和笼捕两种方法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啮齿动物调查的方法。三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大林姬鼠;三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三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差异。2.啮齿动物选择的种子特征。选用温带森林中同域分布的多种种子,比较不同种子之间的形态差异,并与啮齿动物取食或扩散的种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种子形态学指标和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显着,且对取食者产生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是基于对种子大小、种子和种仁质量及比值、种皮厚度与硬度和营养物质与其他成分等多种种子特征综合评估的结果,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的作用。啮齿动物红松、毛榛、蒙古栎的消耗量相对较大,而山杏和胡桃楸的选择很少。3.同域分布啮齿动物食物选择。利用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大仓鼠、棕背(?)4种啮齿动物和红松、毛榛、蒙古栎、胡桃楸、山杏、李子、毛樱桃7种树木种子进行了半自然围栏实验,探讨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生态位分化和资源利用模式。研究显示,啮齿动物都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但对种子的选择性存在显着差异。大林姬鼠喜食蒙古栎、毛榛、红松(Ei:0.328,0.219,0.192),偏爱蒙古栎;黑线姬鼠喜食毛榛、蒙古栎、红松、毛樱桃(Ei:0.267,0.236,0.211,0.046),偏爱毛榛;棕背(?)喜食红松、蒙古栎、毛榛、毛樱桃(Ei:0.326,0.226,0.176,0.007),偏爱红松;大仓鼠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李子、毛樱桃(Ei:0.118,0.118,0.118,0.060,0.034),对种子选择性没有其他鼠类明显。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在取食食物上具有较大重叠,但每种鼠类都具有明显的食物选择偏好,体现出共存过程中的食物生态位分化。4.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与生境变化。通过种子调查,分别选择春、秋两季和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林缘、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4种不同生境,进行贮食策略季节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种子消耗比秋季更多更快。两个季节种子消耗速率规律一致,但消耗速率有差异。春季,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取食量更大,占55.11%;秋季,扩散的种子数量更大,占58.47%,而且秋季扩散距离更远。(2)在不同生境环境中,种子命运差异较大,人工落叶松林中种子的消耗速率最快,在林缘处消耗速率最慢,阔叶林和混交林接近。种子总消耗率分别为,红松96.69%,毛榛99.10%,蒙古栎93.07%;取食量和扩散量,红松分别为48.62%和48.07%,毛榛分别为23.32%和75.78%,蒙古栎分别为61.07和32.00%。各种生境中蒙古栎剩余的较多。在林缘处,种子取食量均最低(红松28.33%,毛榛15.83%,蒙古栎44.00%),扩散量均最高(红松59.17%,毛榛84.17%,蒙古栎48.00%)。啮齿动物扩散种子的平均距离小于6 m,不同生境中扩散距离和埋藏深度差异均显着。(3)对于同域分布的不同种子,啮齿动物会识别判断种子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明显的取食偏好,导致种子具有不同的命运。通常营养物质丰富且容易处理的蒙古栎种子更多被取食;营养丰富但种皮厚、硬的毛榛贮藏量更多;红松取食量和贮藏量都较多。5.优势种大林姬鼠的取食行为与分散贮食策略。以优势物种大林姬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下的取食行为、活动节律及对种子的分散贮食策略。结果表明:(1)大林姬鼠夜行性活动,最早活动时间100%都在日落后,最晚活动时间99.96%在日出前。不同月份其活动起止时间略有差异,最早活动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最晚活动时间呈现延后的趋势。取食行为谱包括运动行为(爬行、行走、跳跃)占57.96%、取食行为(觅食、取食、搬运、贮食和清理)占40.36%、警戒行为(警觉、逃离、追逐和共处)占1.68%。(2)每夜平均取食活动频次差异显着,8月7.2±2.8次/夜,9月为29.7±7.8次/夜,10月15.7±7.5次。每夜取食活动高峰在18:00~23:00,不同月份存在差异。遇到食物第1天活动频次最高,平均32.7±7.1次,随后每天的取食频次数值在10~22次之间,不同月份的趋势明显不同。取食活动与气温相关性不显着,与光照强度具有相关性。(3)具有明显的分散贮食行为,对不同种子的取食和贮藏策略不同,种子大小、种仁质量比、种皮厚度等种子特征和种子处理时间影响对种子的取食、扩散。原地取食的种子占15.09%,搬运后取食的种子占20.37%,被搬运贮藏的种子占41.20%,原地完好的种子占23.33%。取食的种子中蒙古栎(47.78%)最多,其次是红松(37.60%),毛榛最少(14.62%)。多数贮存点只贮存1颗种子,被埋藏在杂草、枯枝、落叶、灌丛、腐殖层下1~2 cm深的位置。

金志民[8](2019)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文中指出2011至2016年,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地区采用铗日法等方法调查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群落格局和群落动态等,采用胃容物分析法和样方法等研究调查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对林木的危害,并与1959年孙儒泳先生在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与动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共28种,隶属3目8科17属,其中古北界23种,广布种5种,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和年间差异。啮齿动物数量随季节变动情况呈单峰型,3、4、11月份捕获率最低,7~8月份捕获率最高;在6年的调查期内尚未表现出年际变化周期性。从单一鼠种来看,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棕背评(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群,两种群在年内数量波动呈显着正相关。不同生境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差异,阔叶林和林间草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林间草甸和针叶林的均匀度较高。不同年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平稳,变化不大;不同月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较大,其中3月份最高,3~10月份呈下降趋势,11月份上升。2、柴河林区不同生境中各种鼠类的分布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以棕背鼪和大林姬鼠为主,优势种为棕背评;阔叶林以棕背评和大林姬鼠为主,但大林姬鼠多于棕背(?);草甸中鼠的种类分布较多,棕背(?)占比较高。不同生境的丰富度草甸>田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的均匀指数草甸>阔叶林>田地>针阔混交林。与1959年调查结果对比:(1)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减少,在阔叶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上升,但物种数量仍减少,在沼泽地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棕背(?)和大林姬鼠有所上升,其它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增加。针阔混交林的啮齿动物物种更替率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沼泽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Whittaker相似性指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沼泽地。(2)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大幅下降,沼泽地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有所提升;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大幅下降,阔叶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不明显,沼泽地中啮齿动物多样性有所上升;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沼泽地的均匀度都出现提升。(3)啮齿动物的生物量都出现了消长,干扰程度较小和中等的样地生物量出现下降,而干扰最强的样地却出现上升。3、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松鼠(Sciurus vulgfaris)、花鼠(Eutamis sibiricus)、大仓鼠(Cricetulus titon)、棕背(?)、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食性。大林姬鼠、花鼠和松鼠均取食红松籽等坚果;花鼠、棕背(?)、大林姬鼠对植物茎叶、果实均有利用;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以农作物种子为主要食物;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也利用植物种子。食物资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类型和数量等与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棕背(?)、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和松鼠是危害林木的主要鼠种,针叶树种和人工种植树种是主要受害树种。不同调查地之间受啮齿动物危害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危害情况相似。森林鼠害也同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特性存在联系,优势种及其分布与森林鼠害相关,而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与森林鼠害负相关。

苏昌祥,钟稚昉,鲁长虎[9](2018)在《动物在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天然更新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为我国特有树种,其天然植株较少且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更新困难,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的10—12月,在目前已知最大天然种群所在地安徽岳西县河图镇大王沟,研究了大别山五针松球果与种子特征、种子雨与土壤种子库、动物对种子的取食和搬运,幼苗分布格局及其与鼠穴分布的关系,以期探明动物在其天然更新中的作用,分析其天然更新不力的原因。结果显示:大别山五针松种子败育率较高,阳坡个体球果发育情况好于阴坡;种子成熟期间没有明显的种子雨,土壤种子库也未调查到完整种子。共记录到母树与球果的访问动物6目11科16种,其中7种动物确定取食种子;地面种子摆放实验显示超过95%以上的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或搬运至他处取食或贮藏,不同的摆放处理对啮齿动物的捕食、搬运没有显着影响;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盗食现象严重,埋藏实验中人工贮点当夜被发现的概率在90%左右,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小林姬鼠是其种子主要捕食者。研究地的大别山五针松种群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新增一年生幼苗5株和7株,这表明大别山五针松在当地存在天然更新。幼苗多单独生长在母树周围,点格局分析显示在0—0.6 m的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在>0.6 m尺度呈聚集分布。大别山五针松幼苗在小林姬鼠巢穴周边分布,其更新格局受到小林姬鼠贮点位置分布情况影响,小林姬鼠极有很可能为大别山五针松的传播者,啮齿动物对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捕食与搬运影响了大别山五针松的天然种群更新。

王志勇[10](2018)在《岩松鼠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食物贮藏是贮食性动物应对周期性食物资源短缺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有利于提高个体和种群的适合度。种间种内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互惠盗食假说(reciprocal pilferage hypothesis)认为,高盗窃率条件下,贮食动物分散贮藏的原因在于,贮食动物能够通过盗取其它个体贮藏的食物以弥补自身贮藏食物的损失。互惠盗食理论强调种群内不同个体既是盗食者也是贮食者,互惠盗食模式可以让所有的个体都参与到“贮食-盗食”系统中来。互惠盗食假说为解释分散贮食行为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观点,但直接的实验证据不足。本实验以单独活动、分散贮食为主的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在50 m × 40 m的半自然围栏条件下,利用远红外摄相机对岩松鼠个体间的贮食、盗食和反盗食行为进行了全程监控,以验证互惠盗食假说相关理论,为其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岩松鼠可能通过盗取其它个体的食物、从食物源补给或二者皆有等方式来弥补盗食损失。可能存在三种平衡:1)“盗食获得率≈盗食损失率”(互惠平衡);2)“食物源补给率≈盗食损失率”(补给平衡);3)“盗食获得率+食物源补给率≈盗食损失率”(盗补平衡)。结果发现:1)岩松鼠最终盗食获得率与盗食损失率之间无显着的差异,且不受性别影响,说明岩松鼠食物盗食损失可以通过盗取其它个体的食物得以补偿,符合互惠平衡预测,也支持互惠盗食理论。2)岩松鼠最终食物源补给率显着高于盗食损失率,且不受性别影响,说明高盗食压力下,岩松鼠在补给损失的同时更倾向于竞争食物源处的食物,不支持补给平衡预测。3)岩松鼠最终盗食获得率与种子源补给率之和显着高于盗食损失率,且不受性别影响,说明高盗食风险压力下,岩松鼠一方面通过盗食其它个体的食物弥补食物损失,另一方面从食物源搜集更多食物以占有更多资源,不支持盗补平衡预测。4)面对同种竞争者抢夺食物资源时,雌雄岩松鼠均会通过大量埋藏种子以降低被盗食的可能性。在面临高盗食损失时,雌性岩松鼠会采取减少取食和二次搬运手段保存食物和避免盗食,雄性岩松鼠则倾向于采取大量取食的手段占有食物资源以防止被其它个体利用。该结果表明,岩松鼠面对较高盗食损失时,既通过互惠盗食弥补自身食物损失,又从食物资源收集更多食物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提出盗补假说:高盗食风险条件下,分散贮食动物既盗取其它个体食物,也增加对食物源占有以弥补食物盗食损失。研究结果为互惠盗食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也可为高盗食风险条件下动物分散贮食行为进化和反盗食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二、松鼠是怎样搬运食物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鼠是怎样搬运食物的?(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概况
        1.1.1 壳斗科栎属的简介
        1.1.2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进展
    1.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研究概况
        1.2.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简介
        1.2.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初步观测研究
    2.1 引言
        2.1.1 物候学的研究概况
        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观测结果
        2.3.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物候观测图谱
    2.4 讨论
3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杂交研究
    3.1 引言
        3.1.1 杂交实验的研究概况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时间、地点和亲本选择
        3.2.2 花粉采集与收藏
        3.2.3 人工授粉及管理
    3.3 结果
    3.4 讨论
4 啮齿动物对槲栎、槲树、栓皮栎种子扩散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种子扩散的研究进展
        4.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物理特性
        4.3.2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化学特性
        4.3.3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命运
        4.3.4 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的种子扩散距离
        4.3.5 不同动物扩散槲栎、槲树和栓皮栎种子的差异
    4.4 讨论
        4.4.1 种子物理特性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4.4.2 种子化学特性对种子命运的影响
        4.4.3 种子特性与扩散距离的关系
        4.4.4 不同动物对种子扩散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3-6岁儿童体育发展的重要地位
        1.1.2 3-6岁儿童发展规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内儿童体能研究综述
        1.3.3 国外儿童体能研究综述
    1.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构建
        3.1.1 构建目标
        3.1.2 构建理念
        3.1.3 理论基础
        3.1.4 构建原则
        3.1.5 构建结构
        3.1.6 构建内容
    3.2 应用验证
        3.2.1 验证方案
        3.2.2 实施步骤
        3.2.3 测试结果
        3.2.4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3)子叶营养剥夺对种子扩散和幼苗建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1.2.2 种子应对鼠类捕食扩散的适应机制
        1.2.3 鼠类应对种子萌发的适应机制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环境
    2.2 实验植物
    2.3 实验动物
第3章 不同萌发特性种子的子叶营养损失变化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地区
        3.2.2 研究方案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围栏条件下鼠类对不同萌发特性种子的选择偏好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地区
        4.2.2 实验动物
        4.2.3 围栏设计
        4.2.4 实验设计
    4.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5种鼠类对栓皮栎和麻栎种子处理差异
        4.4.2 5种鼠类对枹栎和青冈种子处理差异
    4.5 讨论
第5章 野外条件下鼠类对不同萌发特性种子的捕食扩散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种子释放样地选择
        5.2.2 野外扩散种子标记
        5.2.3 种子释放与调查
        5.2.4 种子埋藏与调查
    5.3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栓皮栎和麻栎种子存留动态差异
        5.4.2 栓皮栎和麻栎种子命运差异
        5.4.3 枹栎和青冈种子存留动态差异
        5.4.4 枹栎和青冈种子命运差异
        5.4.5 种子扩散实验中四种种子成苗率差异
        5.4.6 模拟鼠类埋藏实验中四种种子成苗率差异
    5.5 讨论
第6章 子叶去除对不同萌发特性种子再生能力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数据分析
    6.4 研究结果
        6.4.1 幼苗成活率
        6.4.2 幼苗叶片数和株高
    6.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贮食动物的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贮食动物的盗食行为
    1.1 嗅觉
    1.2 视觉与空间记忆
    1.3 听觉
    1.4 随机搜寻
2 贮食动物的反盗食行为
    2.1 避免盗食
    2.2 阻止盗食
    2.3 容忍盗食
3 问题与展望
    3.1 群落水平的盗食、反盗食互作与物种共存
    3.2 种群或群落水平的非对称盗食关系
    3.3 贮食动物的最适盗食、反盗食行为模型

(5)社鼠、大林姬鼠贮食行为和微生境选择分化:对二者共存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物种共存研究概述
    1.2 共存理论
        1.2.1 中度干扰假说
        1.2.2 资源异质性假说
        1.2.3 生态位分化
    1.3 同域物种行为研究
        1.3.1 贮食行为
        1.3.2 盗食行为
        1.3.3 反盗食行为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同域分布社鼠和大林姬鼠间盗食与反盗食行为分化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种子
        2.1.4 实验围栏
        2.1.5 实验设计及流程
        2.1.6 统计与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社鼠和大林姬鼠贮食行为
        2.2.2 社鼠的盗食行为
        2.2.3 社鼠的反盗食行为
        2.2.4 大林姬鼠的盗食行为
        2.2.5 大林姬鼠的反盗食行为
        2.2.6 社鼠和大林姬鼠个体间资源及能量分配
    2.3 讨论
3. 不同生境和季节社鼠、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比较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区概况
        3.1.2 样地设置与微生境因子统计
        3.1.3 统计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春季灌丛
        3.2.2 春季弃耕地
        3.2.3 秋季灌丛
        3.2.4 秋季弃耕地
        3.2.5 秋季次生林
    3.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藏东南地区动植物互惠共生网络中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种子捕食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动物互惠共生网络
        1.2.1 弥散性与不对称性
        1.2.2 关键种和传播有效性
    1.3 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
        1.3.1 植物种子的捕食者
        1.3.2 影响动物捕食种子的因素
    1.4 分散贮藏与植物种子传播
        1.4.1 分散贮藏对植物种子传播的积极影响
        1.4.2 分散贮藏对植物种子传播的消极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藏东南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植物资源
        2.1.4 动物资源
    2.2 波密岗云杉林自然保护区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监测
    3.2 笼捕法和网捕法
    3.3 样线法和定点观察
    3.4 种子雨收集
    3.5 种子放置实验
    3.6 数据统计分析
        3.6.1 红外相机照片处理
        3.6.2 鸟兽相对丰富度
        3.6.3 鸟兽多样性指数
        3.6.4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下鸟兽多样性
        4.1.1 鸟类物种组成
        4.1.2 鸟类相对丰富度
        4.1.3 兽类物种组成
        4.1.4 兽类相对丰富度
        4.1.5 鸟兽多样性指数
    4.2 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特征
        4.2.1 种子捕食者和出现频次
        4.2.2 捕食者行为特征
        4.2.3 主要捕食者活动节律
        4.2.4 捕食者出现频次与种子雨密度
    4.3 华山松种子命运
        4.3.1 放置种子命运
        4.3.2 种子搬运距离
        4.3.3 取食点大小和取食生境特征
        4.3.4 搬运后贮藏点的特征
5 讨论
    5.1 藏东南华山松林下鸟兽多样性
        5.1.1 鸟兽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5.1.2 华山松互惠共生网络中的潜在种子捕食者
    5.2 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特征
        5.2.1 捕食者种类及数量
        5.2.2 捕食者行为特征
        5.2.3 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的取食偏好
    5.3 放置种子的命运
        5.3.1 动物对华山松种子的搬运和贮藏
        5.3.2 种子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5.3.3 动物对华山松种子的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啮齿动物贮食行为研究进展
        1.2.1 贮食行为
        1.2.2 贮食方式
        1.2.3 贮食行为模式
        1.2.4 影响贮食的因素
        1.2.5 贮食生境特征与种子贮藏空间分布
        1.2.6 动物贮食的生态学意义
    1.3 课题来源
2 研究地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目标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系
    2.4 气候
    2.5 主要植被类型
        2.5.1 原始森林植被
        2.5.2 次生林森林植被
        2.5.3 疏林植被
        2.5.4 人工针叶林植被
        2.5.5 其他植被
        2.5.6 经济植物
        2.5.7 主要种子植物
    2.6 动物资源
        2.6.1 啮齿动物类群
        2.6.2 野生动物资源
    2.7 研究内容与目标
        2.7.1 研究内容
        2.7.2 研究目标
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地点与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铗捕、笼捕结果
        3.3.2 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3.3.3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3.3.4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3.4 讨论
        3.4.1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3.4.2 红外相机的应用
        3.4.3 啮齿动物分布特点
        3.4.4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4 啮齿动物选择的种子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种子测定
        4.2.2 种子营养成分测定
        4.2.3 实验种子标记与追踪
        4.2.4 种子命运定义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
        4.3.1 实验种子的基础特征
        4.3.2 啮齿动物消耗的种子特征
    4.4 讨论
        4.4.1 贮食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4.4.2 影响贮食行为的种子特征
        4.4.3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同域分布啮齿动物的食物选择策略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地选择
        5.2.2 笼捕法捕捉活体动物
        5.2.3 种子选择顺序实验
        5.2.4 种子选择实验
        5.2.5 选择指数
        5.2.6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种子的取食与利用
        5.3.2 种子的选择次序
        5.3.3 对不同种子的选择
        5.3.4 对相同种子的选择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与生境变化
    6.1 引言
    6.2 研究地点与方法
        6.2.1 样地选择
        6.2.2 种子特征测定
        6.2.3 种子标记与追踪
        6.2.4 种子释放与调查
        6.2.5 种子命运定义
        6.2.6 数据统计
    6.3 结果
        6.3.1 生境基本特征
        6.3.2 种子的生存曲线
        6.3.3 发现种子时间
        6.3.4 种子50%消耗时间
        6.3.5 种子命运
        6.3.6 种子扩散特征
    6.4 讨论
        6.4.1 啮齿动物取食策略的影响因素
        6.4.2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差异
        6.4.3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生境差异
        6.4.4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差异
    6.5 本章小结
7 大林姬鼠取食行为与分散贮食策略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地点与方法
        7.2.1 样地选择
        7.2.2 红外相机设置
        7.2.3 动物活动行为观察
        7.2.4 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日出日落时间测定
        7.2.5 种子特征测定
        7.2.6 种子标记与追踪
        7.2.7 种子释放与调查
        7.2.8 种子命运定义
        7.2.9 数据统计
    7.3 结果
        7.3.1 啮齿动物调查与识别
        7.3.2 取食行为分类与定义
        7.3.3 取食行为策略
        7.3.4 分散贮食策略
    7.4 讨论
        7.4.1 大林姬鼠的活动节律
        7.4.2 活动节律的影响因素
        7.4.3 取食行为谱
        7.4.4 种子选择偏好
        7.4.5 种子分散贮藏
        7.4.6 种子扩散距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啮齿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1 国内啮齿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2.2 国外啮齿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2.3 干扰对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课题的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三道关林场
    2.2 横道河子经营林场
    2.3 柴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
        2.3.1 晨光林场
        2.3.2 大青林场
        2.3.3 二道河子
    2.4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2.5 典型生境
3 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区系组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
        3.2.2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调查结果
        3.3.2 物种组成
        3.3.3 区系特征
        3.3.4 生态地理分布
        3.3.5 波动规律
        3.3.6 分布特点
        3.3.7 多样性和均匀度
    3.4 讨论
        3.4.1 啮齿动物区系及生态地理分布
        3.4.2 啮齿动物种群波动
        3.4.3 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动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区域
        4.2.2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啮齿动物群落现状
        4.3.2 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4.3.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4.3.4 啮齿动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
        4.3.5 啮齿动物群落β多样性的特征
        4.3.6 啮齿动物群落分布动态
        4.3.7 不同区域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
    4.4 讨论
        4.4.1 不同区域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化
        4.4.2 不同生境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
        4.4.3 影响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食物资源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室内笼养饲喂法
        5.2.2 颊囊内含物统计法
        5.2.3 胃内含物分析法
    5.3 研究结果
        5.3.1 啮齿动物食性分析
        5.3.2 食物资源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森林鼠害与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关系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调查方法
        6.2.2 危害标准界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调查结果
        6.3.2 森林鼠害特征
        6.3.3 森林鼠害与种群格局的关系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动物在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天然更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1.2 球果和种子特征
    1.3 种子雨与土壤种子库
    1.4 访问动物种类
    1.5 地面种子摆放实验及埋藏实验
    1.6 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及鼠巢分布与之相关性
2 研究结果
    2.1 球果与种子特征
    2.2 种子雨与种子库
    2.3 访问动物组成
    2.4 地面种子命运
    2.5 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及小林姬鼠巢穴分布与之相关性
3 讨论
    3.1 球果和种子特征致使种子库缺少种源
    3.2 动物对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的取食与潜在传播作用
    3.3 啮齿动物对大别山五针松种群更新的作用

(10)岩松鼠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贮食行为的概述
    1.2 贮食行为的进化
    1.3 盗食行为
        1.3.1 嗅觉
        1.3.2 视觉方式与空间记忆力
        1.3.3 听觉
        1.3.4 随机搜索
    1.4 反盗食行为
        1.4.1 隐藏贮食
        1.4.2 选择贮藏点
        1.4.3 转变贮食方式
        1.4.4 反复贮藏
        1.4.5 阻止盗食
        1.4.6 互惠盗食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同种啮齿类动物间互惠盗食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2.1.2 研究实验动物
        2.1.3 实验种子及标记
        2.1.4 围栏设计
        2.1.5 实验操作步骤
    2.2 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互惠平衡的验证
        2.3.2 补给平衡的验证
        2.3.3 盗补平衡的验证
        2.3.4 岩松鼠反盗食策略
        2.3.5 围栏种子分布情况
    2.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松鼠是怎样搬运食物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地区三种栎属植物杂交与种子扩散研究[D]. 刘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3-6岁儿童“仿生”性健康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建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子叶营养剥夺对种子扩散和幼苗建成的影响[D]. 李园.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贮食动物的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策略[J]. 张洪茂. 动物学杂志, 2019(05)
  • [5]社鼠、大林姬鼠贮食行为和微生境选择分化:对二者共存的意义[D]. 黄广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6]藏东南地区动植物互惠共生网络中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种子捕食者[D]. 渠畅.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D]. 李殿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8]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D]. 金志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动物在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天然更新中的作用[J]. 苏昌祥,钟稚昉,鲁长虎. 生态学报, 2018(17)
  • [10]岩松鼠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研究[D]. 王志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松鼠如何携带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