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产选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庭,资产,金融资产,组合,模型,效应,农村。
资产选择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赵尚梅,赵翠霞[1](2019)在《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引导失地农民有效使用土地补偿金,并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金发放方式,以济南城郊失地农民为样本,对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选项设计助推土地补偿金发放方式。结果表明: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存在明显的"保守与冒险"并存现象;其心理机制是城郊失地农民把土地补偿金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所致,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和情绪标签对其家庭资产选择影响极为显着;通过对土地补偿金的描述方式进行选项设计,发现当土地补偿金以多账户方式发放时,失地农民低风险资产占比提高,高风险资产占比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聂瑞华,石洪波,米子川[2](2018)在《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资产选择行为指与家庭资产选择有关的家庭行为,包括家庭的各类资产参与和资产配置。针对日益扩大的家庭资产规模,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能够为家庭、金融市场和政府分别在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增加金融市场供给以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提供建议。介绍了家庭资产选择这一问题的详细研究范围,并且依次从外部家庭环境、家庭及个人异质性两个方面总结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同时梳理了近期文献对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的叁个未来可能研究方面,分别是:关注群体异质性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构建家庭资产选择关联因素影响机制、从投资回报和家庭金融脆弱性双角度优化家庭资产选择行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8年11期)
唐艺,周通平[3](2018)在《基于迁移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资产组合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动力角度对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居民家庭(即迁移家庭)开展数据调查,探究迁移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行为特征,及引起该行为特征的心理动力因素。研究发现,迁移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失衡,房产投资对其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有序的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认知水平、投资心理、进入城镇的不同方式,以及社会保障对迁移家庭的金融资产参与度有显着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迁移家庭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家庭决策者的投资心理影响整个家庭对不同风险程度金融资产的选择,社会保障相对健全对迁移家庭而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更愿意主动迁移,因此,对金融资产的参与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肖忠意,李瑞琴,陈志英,黄玉[4](2018)在《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创业行为与家庭资产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CFPS)研究了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创业行为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和资产选择的影响。经过构建地区创新创业制度环境的综合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市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存在显着的差异,而提升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对于提高家庭低风险资产参与和高风险资产参与概率和持有比重均有显着的影响。工具变量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创业行为对家庭低风险资产参与概率及持有比重均正相关,但与高风险资产参与概率和持有比重表现负相关,进一步的稳健性分析表明估计结果是可靠的。进一步的中介因子效应传导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行为对创新创业制度环境与家庭资产选择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大力改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时,应逐渐鼓励金融机构科学开发既满足创业者创业资金需求,又满足创业家庭生存发展所需的理财要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金融市场参与度和深度。(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文汇》期刊2018年04期)
李姝霏[5](2018)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选择中的从众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我国现已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整个社会总体上基本完成了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居民家庭,尤其是城镇居民家庭已彻底解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与此对应的是,居民家庭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支出的前提下普遍存在持续的资金剩余,居民家庭的基本经济问题也将从消费选择转向资产选择。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家庭的资产选择行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根据数据驱动型的研究范式,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分类实际数据为切入点,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状况与特征进行初步探索,然后通过引入同构性结构相似系数度量技术,重点讨论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过程中的同构现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存在趋同性的相关结论,并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与模型揭示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所存在从众行为,最后针对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趋同所产生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无论在收入上,还是在传统文化和习惯上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却在总体上表现出资产选择的趋同性,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相似系数达0.95,且这种趋同性不仅体现出收入趋同,不同组收入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相似系数更是高达0.99,而且也体现出地域趋同,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相似系数也达到0.97的水平,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造成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投资过程中的“从众行为”,而引发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绝大多数居民家庭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不足、居民家庭之间财富攀比及其富人家庭的示范效应以及媒体的“新闻效应”。(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森[6](2018)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家庭财富越来越多,家庭对财富的配置已不再满足于储蓄存款了。另外随着我国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网络条件不断更新,家庭的理财意识逐渐被唤醒。国外家庭金融资产的研究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由于国内微观权威数据欠缺,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研究进行地非常缓慢,直到2011年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中心,提供了比较权威的数据,家庭金融资产的研究才逐渐丰富起来。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首先在解释变量中加入社会互动、年消费支出等变量,在被解释变量风险金融资产中加入黄金和借出款这两种资产;其次,在理论借鉴中引入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围绕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借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文献归纳、理论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沿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结构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的研究逻辑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家庭整体偏好无风险金融资产,风险金融资产的参与率和参与深度都非常低;第二,年收入水平、年转移支出、学历、年消费支出、风险偏好与家庭投资风险金融资产有正相关性。户主身体状况、家庭规模、预期利率、风险厌恶、地区、乡村与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负相关。学历、预期利率、性别、年收入、年消费支出、年转移支出与家庭参与无风险金融资产正相关。身体状况、家庭规模、风险厌恶、地区、乡村与家庭参与无风险金融投资负相关;第叁,学历、年收入、年转移支出、年转移收入、年消费支出、风险偏好与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的深度正相关。身体状况、家庭规模、地区、风险厌恶、乡村与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的深度负相关。地区、风险厌恶、乡村与家庭参与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深度正相关。身体状况、学历、年收入、年转移支出、年消费支出、风险偏好与家庭参与无风险金融资产深度负相关。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以下建议: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完善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黄佳[7](2018)在《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及其财富分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农村家庭居民也积累起了相当规模的资产,作为农户资产当中重要构成部分,其金融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与“精准扶贫”的同时,农村家庭由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观念落后等原因,使得农村内部只有少部分家庭能够参与到各类金融资产的选择当中,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本研究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调查数据,将农村家庭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及其带来的财富分配效应。首先,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特征;其次,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因素;然后,基于数据计算出我国农户各项金融财产性收入及其对居民总收入的贡献度,并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财富分配效应展开经验分析与量化分析,评价农户金融财产性收益所带来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得出其财富分配效应中的普遍规律。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家庭的金融选择行为具有单一性、老龄化和地区差异的特征;(2)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地区、风险态度以及是否经营工商业对于农村家庭是否选择风险性金融资产有着显着的影响,而户主性别、婚姻状况与家庭规模的影响不明显;(3)我国农村地区高收入家庭倾向于投资对总收入带来较大贡献的金融资产,当我国农村家庭投资债券等风险性金融资产时,会拉大农村家庭金融财产性收入差距,进而导致贫富差距,并且股票、定活期存款对总金融资产的收益不平等所做的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5-30)
卢亚娟,张菁晶[8](2018)在《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普惠金融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居民的投资理念也逐渐向多元化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的农村家庭金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二元LOGIT模型以及TOBIT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患病状况及投资经验3个因素无论在农村家庭金融资产持有广度还是持有深度方面均具有显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8年05期)
谭浩[9](2018)在《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资产选择行为与家庭投资组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已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跻身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序列,当下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国家的总体发展,中国居民家庭在收入、财富方面也获得了较为普遍的提高。据瑞士信贷银行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家庭财富总量达23万亿美金,仅次于美、日两国位于世界第叁位。在分析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问题及财富不平等的过程中,中等收入家庭作为代表性整体,受到了广泛关注。从总量上看,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就收入分配格局而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社会总体占比上仍有待提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支撑。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呢?本文尝试从家庭金融研究的视角,基于家庭资产配置及投资组合构建的角度,为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供理论参考。在文章内容方面,本文首先于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中等收入群体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方法。进而于全文第叁章采用世界收入与财富不平等数据库(WID)最新统计数据,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及规模状况进行了准确刻画,于其间穿插了城乡差异及跨国比较分析。第四、五章基于城镇居民经济状况与心态调查(SHFA)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低、中、高各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及资产构成状况,突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资产配置特征。继而采用实证手段,从市场参与比率及参与深度两个层面,对中等收入群体的风险资产选择行为及其推动因素展开了研究。第六章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有效金融投资对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揭示金融市场在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战略中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在前文充分讨论了家庭财富增值的基础上,第七章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资产保值及抗通胀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人群规模上都取得了较大提升。但由于收入分配方面的原因,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若以相对划分方法而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仍较低,约占社会总体的36%左右。当前社会整体收入分配格局仍呈金字塔型结构。2、从收入构成上讲,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富配置及资产选择行为来看,安全资产及房地产构成了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方面,但中等收入群体相对而言则更为重视对股票、基金等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3、家庭收入的提升是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投资于风险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但该影响并非唯一。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稳定以及较强理财规划理念等因素同样推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行为。4、实证结果表明,有效的家庭金融投资可以显着促进家庭的收入增长,并且该效应表现出随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增强的结构性特征,在控制了内生性影响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因而可以通过利用金融市场引导居民家庭合理投资,从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5、家庭资产的通胀保护性方面,中等收入家庭由于对房产、股票、基金等通胀保护资产的大量持有,使自身财富具备较强的抵抗通胀的能力。而相应低收入群体由于大量以现金、储蓄的形式配置资产,家庭财富易受通胀侵蚀。收入差距因而相应拉大,具体而言通货膨胀每上升1%,人群收入基尼系数随之上升0.1%。在提高居民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家庭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控制通胀对居民家庭收入及财富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翌秋,王昊宇[10](2018)在《城乡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满巢期城乡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了子女数量内生性问题,准确识别出满巢期城乡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的因果效应。研究表明: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利他主义动机与遗产性动机,处于满巢期阶段的城乡家庭会因子女数量的增加而调整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策略,增加房产的持有,同时减少金融资产的持有,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满巢期阶段,家庭会调整其持有的资产组合,以调节因子女数量变化所带来的父母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资产选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庭资产选择行为指与家庭资产选择有关的家庭行为,包括家庭的各类资产参与和资产配置。针对日益扩大的家庭资产规模,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能够为家庭、金融市场和政府分别在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增加金融市场供给以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提供建议。介绍了家庭资产选择这一问题的详细研究范围,并且依次从外部家庭环境、家庭及个人异质性两个方面总结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同时梳理了近期文献对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的叁个未来可能研究方面,分别是:关注群体异质性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构建家庭资产选择关联因素影响机制、从投资回报和家庭金融脆弱性双角度优化家庭资产选择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产选择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岩,赵尚梅,赵翠霞.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聂瑞华,石洪波,米子川.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问题.2018
[3].唐艺,周通平.基于迁移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资产组合设计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肖忠意,李瑞琴,陈志英,黄玉.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创业行为与家庭资产选择[J].世界经济文汇.2018
[5].李姝霏.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选择中的从众行为[D].天津财经大学.2018
[6].陈森.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D].西北大学.2018
[7].黄佳.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及其财富分配效应研究[D].华侨大学.2018
[8].卢亚娟,张菁晶.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8
[9].谭浩.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资产选择行为与家庭投资组合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10].王翌秋,王昊宇.城乡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