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模式的矿山生产调度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提出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宗德媛,朱炯,李兵[2](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认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巩旭鹏[3](2021)在《改进启发式算法及其在矿山生产调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矿山开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在现阶段,开采工艺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矿产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企业效益低下。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生产调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进一步提高矿山资源的整体利用率。由此,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1)介绍了目前采矿业的相关情况,通过对矿山资源优化及生产调度的详细描述,并给出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对后文所用到的帝国主义竞争算法(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ICA)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其不足之处,提出了自适应帝国主义竞争算法(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 with Adaptive competition,AICA)和自适应遗传算法(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AGA),克服了常规算法的缺陷。最后拿基准函数测试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了算法在求解时的优越性。(2)研究了基于AICA算法对矿山截止品味的优化,将矿山生产各环节的关系建立以以最大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分别利用ICA和AICA算法对模型求解,结果证明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并与现有Lane理论进行最优截止品味误差对比,AICA误差较小。最后以国内某矿山为例,进行理论验证。基于所建立模型和矿山数据,利用改进前后算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AICA算法更优,得到的NPV更大,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3)根据矿山卡车的调度特点,分析其目标需求,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现状,建立了以矿卡运输代价最小、矿卡排队时间最短的多目标模型。基于AGA算法,设计出多目标加权和NSGA-II两种算法对模型求解,由结果对比可知,NSGA-II算法求解较优。本文的研究和结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矿山资源优化及生产调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一定意义。
金裕[4](2021)在《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及《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发布,绿色和智能成为未来矿山行业的发展主题。新能源电动矿车以其低能耗和零排放的特点,其规模在矿山车辆占比与日剧增,但是针对油电混编特性的行车调度问题应用研究较少。同时,现有配车方式多为机动配车模式,而在优化调度时保持配车的相对固定,更为符合矿山生产实际需求。本文在分析传统露天矿卡车调度多目标模型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建立考虑油电混编车辆供矿情况的兼顾固定配车和机动配车的露天矿卡车调度优化模型。模型通过改进人工鱼群算法进行求解,为解决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4个部分:(1)对露天矿卡车调度优化研究进行总结,分析露天矿油电混编车辆调度现状,对露天矿卡车调度配车方式进行概述,为建立考虑油电混编车辆供矿情况的兼顾固定配车和机动配车的露天矿卡车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多目标人工鱼群算法进行概述,为提出自适应人工鱼视野和步长及求解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车辆调度模型做出理论铺垫。(2)分析传统露天矿卡车调度多目标调度模型不足,考虑油电混编车辆供矿情况的兼顾固定配车和机动配车的露天矿卡车调度实际需求,建立以露天矿品位偏差率、卡车总运输成本最小及挖机总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考虑油电混编车辆供矿情况的兼顾固定配车和机动配车的露天矿卡车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3)分析基本人工鱼群算法参数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影响,改进人工鱼固定步长和视野为自适应步长和视野,同时引入人工鱼淘汰机制,根据人工鱼群算法特点,结合露天矿卡车调度实际问题,设计算法关键参数,将人工鱼群算法与露天矿卡车调度问题相结合,并对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模型进行求解。显示改进人工鱼群算法的优化效果更好。(4)通过提出的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模型和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优化M露天矿的生产调度,为油电混编车辆调度问题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应用表明:此方法提高露天矿卡车运输效率、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卡车运输成本、控制品位波动的目的。
康志坚[5](2021)在《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顶板冒落等重大灾害时会造成井下断电故障,造成通信网络链路中断,致使救援中心无法探知煤矿井下人员信息,增大灾后应急救援难度。本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可实现信号无源探测的特点,以声波探测为基础,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检测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被困人员的声音信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光纤传感信号检测机制,阐述声波信息解调原理,搭建了基于煤矿井下既有光缆的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系统采用ASE宽带光源作为探测光,以光纤作为声音传感媒介与信号传输通道,可在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侦听巷道内被困人员发出的敲击、呼喊等声音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地面,在地面进行远程信号解调。(2)设计了包括信号解调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通过对光电转换、I/V转换、差分传输、前置放大、有源滤波、阻抗匹配、功率放大、电声转换等硬件电路的设计,搭建了信号硬件解调系统,完成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与提取还原;以STM32F407为控制芯片,设计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控制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构建了数据传输系统,将解调还原的声音信息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3)开发了基于MFC应用架构的光纤声音传感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灾后供电中断下声波信号的检测,构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声音信息的实时检测、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及声音复现等功能;设计了多线程结构,优化软件运行速度。以上位机监控系统为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开发了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将综合处理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推送给工作人员,实现声音、图像、波形等多方联动检测矿井灾后实际环境情况。(4)搭建了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实验台,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可对铺设光缆周界声音进行探知,实现声音信号的无源采集与传输;信号解调系统可实现声音信号的解调复现;数据传输系统可将解调还原的声音数据稳定传输至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可通过波形实时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及时推送灾情发生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10km的测试距离内,构建的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可以检测距光纤探头0-10m,频率为300Hz-3.4k Hz的声音信号,频率精度可达±1Hz。上述研究表明,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在矿井灾后供电状态下实现了对被困人员声波的信息无源探测与采集传输,解决了断电致使无法通信的问题,为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紧急救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手段。
杨孝新[6](2021)在《5G背景下智慧露天矿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及创新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刘振星[7](2021)在《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从太空对地观测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航天遥感技术的进步,遥感卫星的功能、性能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星上载荷由单一载荷向大气探测、振动测量、夹角检测、空间环境监测等多载荷发展;工作模式由单一推扫成像,向多点目标、多条带拼幅、立体成像、非沿迹曲线成像等复杂成像模式发展;星务管理由单一指令流控制、状态参数采集管理,向星上数据智能处理、自主健康监测、自主任务规划等复杂管理模式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卫星遥感领域部署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遥感技术发展,我国的遥感卫星也逐步向着多载荷、复杂成像模式、复杂星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向单一载荷、单一成像模式、串行星务管理的卫星控制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对作为整星“大脑”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提出了高性能、高可靠、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产品化等更高的要求。我国一些遥感卫星在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方面开展了部分技术升级,开始采用“高级在轨系统”为代表的新空间数据系统标准,但总体上传统的综合电子系统体系架构并未改变。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开展面向多载荷、多任务新型遥感卫星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方面的总体研究工作,设计满足我国航天任务需要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体系架构,建立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行业标准框架,为新一代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应用打下技术基础。本工程博士论文的作者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年来一直从事国产新一代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研究,本工程博士论文总结了本人在新一代遥感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网络体系架构设计和星上自主任务规划等几个关键环节的主要工作和技术创新。针对传统卫星电子系统各分系统间孤立设计、功能分散、接口不统一、信息交互流程非标准化等问题,本工程博士论文采用硬件和软件模块化设计,大幅降低星上电子设备数量和复杂度,突破高精度轨道外推技术、条带分割技术和应急任务重规划技术等星上自主任务规划关键技术,本工程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开展了在轨验证。(1)网络体系架构设计方面:针对现有卫星网络功能耦合严重,新旧标准兼容性差等问题,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将系统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等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设计,并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遥感卫星新型综合电子系统的自主协议规范体系,形成规模化的新一代遥感卫星在轨协同应用能力。(2)硬件架构设计方面:针对传统星务系统面临的开放性较差、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采用通用化可扩展结构设计技术和硬件即插即用设计方法,提升系统硬件架构的开放性;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测控、系统容错机制设计方案,解决系统稳定性难题;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梳理综合电子系统硬件功能框架,解决综电系统硬件模块化程度低、功能耦合等问题。(3)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任务规划技术研究方面:针对现有任务管控完全依靠地面,管控复杂度大的难题,深入研究了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技术,结合我国新一代遥感卫星任务特点,提出了任务规划三大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法。(4)在轨应用验证方面:上述研究工作已在多个遥感型号上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结果,以及在轨应用验证情况,阐述作者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以及后续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的研究方向。本工程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分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星载通用电子设备研发(项目合同编号:GFZX04013402-2)”项目的支持,论文作者主要负责硬件架构设计、网络体系架构设计和星上自主任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朱顺[8](2021)在《煤矿云平台监控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齐永达[9](2021)在《基于预见理论的矿山充填料浆浓度滑模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些年矿山开采的大幅增加,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及环境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专家提出了矿山充填这一方法。矿山充填系统利用采矿所产生的尾矿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极大程度减少了固体废料的产生,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矿山充填作为矿山开采时的重要步骤,影响充填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充填料浆的成分、料浆浓度的控制和充填工艺。本文以充填料浆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充填料浆制备系统大滞后的特点,分别设计了滑模预见控制器、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和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器,对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系统的鲁棒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矿山充填系统的工艺流程,确定将充填料浆生产过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料浆制备设备的机械特性建立了料浆浓度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将数学模型由多项式的形式转换为可观测标准型的状态空间形式。最后为了方便控制器的设计,通过一种变量代换的方法将含有时滞环节的数学模型等效变换为无时滞的形式,将原系统的跟踪控制问题转换为等效的无时滞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问题。(2)针对矿山充填料浆浓度控制问题,提出了具有前馈补偿功能的滑模预见控制算法。这种方法既有预见控制器利用目标信号的未来信息来改善伺服系统的跟踪特性的优点,又有滑模控制器对参数变化和干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的优点。首先利用料浆浓度控制系统未来已知的信息构造增广误差系统,然后在增广误差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出滑模预见控制器,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器代入料浆浓度控制系统中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将仿真结果与最优预见控制器进行对比,以证明该算法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滑模预见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但是该算法的不足是控制器在控制过程中,控制律有“抖振”现象的存在,“抖振”现象会造成控制器频繁切换,而在实际系统中水仓的电动阀无法进行频繁地动作,所以在设计控制器时应该避免“抖振”现象的出现。(3)针对矿山充填料浆浓度控制问题,以及滑模预见控制中“抖振”现象的存在,提出了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首先设计了积分滑模面,使系统的滑动模态可以通过切换指数稳定。然后设计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使系统在初始状态时就在滑模面上。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器代入料浆浓度控制系统中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将仿真结果与滑模预见控制器进行对比,以证明该算法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抑制“抖振”现象。针对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中对系统的参数摄动以及外部干扰的控制效果较差,且在参数摄动以及外部干扰的作用下,系统可能会产生抖振的问题,在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以改善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对系统的参数摄动及外部干扰的不敏感性,同时解决了控制器的抖振问题。将其代入料浆浓度控制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加入了扩张状态观测器之后明显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抑制了系统的抖振现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性。(4)针对传统趋近律存在“抖振”和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收敛速度较慢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幂次趋近律的滑模预见控制策略。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算法具有全局快速、固定时间的收敛特性。将所设计的控制器代入料浆浓度控制系统中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将仿真结果与幂次滑模预见控制器和滑模预见控制器进行对比,以证明该算法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收敛速度,并且可以抑制“抖振”现象的产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瞿靖[10](2021)在《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自走铁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采用平硐和斜坡道联合开拓。无轨车辆从1480中段硐口进入,经由1#斜坡道通行。从安全生产、提升效率、智能化矿山建设的角度出发,预建立一套车辆定位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经过调查发现,市场上此类系统产品主要有以下不足:基本上都是以煤矿使用而设计的,非煤矿山相对良好一点的环境使得这些系统,在系统造价、设备体积、运营维护方面都有相当大的额外成本;而且此类系统使用较多的是RFID的车辆识别技术、多组件的基站,这使系统成本很难降低,进一步的智能化建设受限。本文以自走铁矿1480-1430中段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产品、部分矿山应用和具体的工程背景,做出了方案设计,然后采用ZigBee无线通信、PLC可编程控制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从硬件选型、软件程序完成了系统的车辆定位、信号控制。本文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套新的井下车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站方案。方案借鉴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概念,采用小型智能可编程控制器S7-200SMART SR20在每个节点处设置数据处理、通讯、综合控制多项功能整合的集中一体基站,替代了传统的多组件、大体积的基站。2.采用了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CC2530F256 ZigBee无线通信芯片作核心板,再采用CH340G芯片和TTL转RS485对车辆识别协调器/路由器节点串口通信,编写了基站西门子内核与CC2530 8051内核的自由口通讯协议,为矿山进一步智能化建设打下基础。3.井下部分完成后,基站接入矿山局域网。地面采用King View组态软件,通过IP地址和寄存器接入各个接口,通过可视化编程,实现对井下系统监视与控制,并具有自动记录通行数据与生成报表的功能。本系统经调试验证,在车辆定位、数据信号传递、信号处理与控制、上位监控等各方面状态良好,相比于市面已有系统,降低了一半以上开发和后期维护成本。细化分布式架构和小型数据处理、通讯控制整合的基站在当前应用较少,有一定创新性。对此类工程应用与研究,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二、新型模式的矿山生产调度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模式的矿山生产调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
3 结论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3)改进启发式算法及其在矿山生产调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算法改进 |
2.1 矿山资源优化及生产调度概述 |
2.2 矿山资源优化及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
2.2.1 精确算法 |
2.2.2 启发式算法 |
2.2.3 改进算法 |
2.3 改进ICA及实验测试 |
2.3.1 ICA的基本思想 |
2.3.2 ICA的改进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改进GA及实验测试 |
2.4.1 GA概述 |
2.4.2 GA改进策略 |
2.4.3 算法结果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ICA的矿山截止品味优化 |
3.1 最优截止品位模型的确定 |
3.2 最大化目标函数 |
3.3 基于AICA的模型求解策略 |
3.3.1 实验结果分析 |
3.4 实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在矿山车辆调度中的应用 |
4.1 露天矿卡车运输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 |
4.1.1 目标函数 |
4.1.2 约束条件 |
4.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4.2.1 多目标加权遗传算法 |
4.2.2 NSGA-II算法 |
4.3 露天矿卡车调度多目标遗传算法 |
4.3.1 矿卡调度问题编码 |
4.3.2 产生初始种群 |
4.3.3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4.3.4 约束处理 |
4.3.5 矿石规划模拟算例 |
4.3.6 多目标加权遗传算法求解 |
4.3.7 基于NSGA-II算法的求解 |
4.4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露天矿卡车调度优化 |
1.2.2 油电混编车辆调度 |
1.2.3 国内外配车方式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算法 |
2.1 露天矿卡车调度问题 |
2.1.1 露天矿卡车调度特点 |
2.1.2 露天矿卡车调度理论 |
2.2 车辆调度问题算法研究 |
2.3 多目标优化理论及人工鱼群算法 |
2.3.1 多目标优化理论 |
2.3.2 人工鱼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 |
3.1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构建分析 |
3.1.1 卡车调度需求分析 |
3.1.2 配车模式分析 |
3.2 传统露天矿卡车多目标调度模型分析 |
3.2.1 传统露天矿卡车多目标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
3.2.2 传统露天矿卡车多目标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
3.3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构建 |
3.3.1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目标函数 |
3.3.2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约束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问题求解 |
4.1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求解算法关键问题设计 |
4.1.1 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问题编码 |
4.1.2 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问题种群初始化 |
4.1.3 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问题人工鱼设计 |
4.1.4 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约束处理 |
4.2 基本人工鱼群算法的改进 |
4.2.1 参数对收敛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2 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 |
4.2.3 改进算法性能测试 |
4.3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及分析 |
4.3.1 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拟算例参数 |
4.3.2 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露天矿卡车调度系统设计与应用 |
5.1 M露天矿卡车调度概述 |
5.2 M露天矿卡车调度系统 |
5.2.1 系统配置部署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M露天矿调度优化应用 |
5.3.1 卡车调度问题数据获取 |
5.3.2 M露天矿卡车调度优化 |
5.3.3 M露天矿卡车实时调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2.1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系统基本理论 |
2.1.1 矿井光纤传感系统检测机理 |
2.1.2 矿井光纤传感应急通信结构选型 |
2.1.3 相位调制光纤传感系统比较 |
2.2 矿井应急通信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
2.2.1 声音传感检测原理 |
2.2.2 矿井应急通信复合光纤声波传感系统 |
2.2.3 应急通信系统器件选型 |
2.3 系统结构安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传感应急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3.1 矿井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
3.2 光纤声音信号硬件解调系统设计 |
3.2.1 光电转换单元设计 |
3.2.2 I/V转换单元设计 |
3.2.3 有源滤波单元设计 |
3.2.4 阻抗匹配单元设计 |
3.2.5 差分传输单元设计 |
3.2.6 前置放大单元设计 |
3.2.7 功率放大单元设计 |
3.3 光纤声音信号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3.3.1 ARM控制单元设计 |
3.3.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
3.3.3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
3.4 电源系统设计 |
3.4.1 电源系统结构设计 |
3.4.2 电源子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1.1 MFC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1.2 ARM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矿用应急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系统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
4.2.2 USB 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
4.2.3 人机交互界面方案设计 |
4.2.4 网络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1.1 光纤声音传感检测系统的搭建 |
5.1.2 光纤声音传感硬件解调系统搭建 |
5.1.3 应急通信系统样机集成 |
5.1.4 应急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5.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1 系统噪声测试 |
5.2.2 声音类别测试 |
5.2.3 声音还原性精度测试 |
5.2.4 系统稳定运行测试 |
5.2.5 监控系统离线模式测试 |
5.2.6 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综合电子系统概念内涵 |
1.2 综合电子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1 国外典型星载综合电子系统 |
1.3.2 国内发展情况 |
1.3.3 发展趋势及启示 |
1.4 工程背景及需求 |
1.4.1 高分专项简介 |
1.4.2 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简介 |
1.4.3 高分多模卫星简介 |
1.4.4 对综合电子系统的紧迫需求 |
1.4.5 博士期间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综合电子系统研究思路及架构设计 |
2.1 任务需求分析 |
2.2 研究工作思路 |
2.2.1 新一代遥感卫星对电子系统的需求 |
2.2.2 现有卫星电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3 研究路线与技术途径 |
2.3 综合电子系统架构设计 |
2.3.1 综合电子系统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
2.3.2 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2.3.3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星上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
2.4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验证方案 |
第3章 综合电子系统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
3.1 新一代遥感卫星信息交互需求 |
3.1.1 应用任务功能分解 |
3.1.2 应用任务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
3.2 工程难点分析 |
3.2.1 网络系统功能耦合难题 |
3.2.2 网络标准兼容性难题 |
3.3 针对系统功能耦合难题的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网络分层设计 |
3.3.1 网络体系架构设计思路 |
3.3.2 应用层设计 |
3.3.3 传输层设计 |
3.3.4 网络层设计 |
3.3.5 数据链路层 |
3.3.6 物理层设计 |
3.4 针对网络标准兼容性难题的标准化网络协议体系设计 |
3.4.1 通用标准兼容性设计 |
3.4.2 终端接口设计 |
3.5 新一代遥感卫星分层协议体系设计 |
3.5.1 新一代遥感卫星星地链路空间链路协议应用设计 |
3.5.2 新一代遥感卫星星载子网协议设计 |
3.5.3 新一代遥感卫星应用服务空间包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电子系统通用化可扩展硬件架构设计 |
4.1 工程难点分析 |
4.1.1 系统开放性难题 |
4.1.2 系统稳定性难题 |
4.1.3 硬件功能耦合难题 |
4.2 针对系统开放性难题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接口设计 |
4.2.1 开放式结构设计 |
4.2.2 硬件即插即用设计 |
4.3 针对系统稳定性难题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4.3.1 集中管理分散测控设计 |
4.3.2 双总线设计 |
4.3.3 容错机制设计 |
4.4 新一代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模块化设计 |
4.4.1 新一代遥感卫星平台管理需求分析 |
4.4.2 通用处理器模块设计 |
4.4.3 数据存储复接模块设计 |
4.4.4 遥测采集模块设计 |
4.4.5 热控管理模块设计 |
4.4.6 容错模块设计 |
4.4.7 指令模块设计 |
4.4.8 配电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星上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
5.1 新型遥感卫星任务特点 |
5.2 高精度轨道外推算法 |
5.2.1 龙格-库塔数值积分算法 |
5.2.2 动力学模型 |
5.2.3 星上计算的优化过程 |
5.2.4 仿真结果 |
5.2.5 仿真结论 |
5.3 条带分割算法 |
5.3.1 区域任务条带分割 |
5.3.2 曲线任务条带分割 |
5.4 应急任务重规划算法 |
5.4.1 更新待规划任务集 |
5.4.2 应急任务最佳插入位置函数 |
5.4.3 星上自主重规划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综合电子系统通过高分多模卫星的在轨应用验证 |
6.1 高分多模卫星任务特点分析 |
6.1.1 敏捷成像模式 |
6.1.2 视频成像模式分析 |
6.1.3 数据处理模式分析 |
6.1.4 数据传输模式分析 |
6.2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技术方案 |
6.2.1 高分多模卫星业务需求 |
6.2.2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总体方案 |
6.2.3 高分多模卫星信息流设计 |
6.3 网络体系架构标准化、兼容性应用验证 |
6.3.1 高分多模卫星空间链路协议兼容性设计验证 |
6.3.2 高分多模卫星星载子网协议标准化设计验证 |
6.4 开放式综电系统硬件标准化、模块化应用验证 |
6.4.1 高分多模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6.4.2 采用本课题研究成果对系统功能性能的提升 |
6.5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自主任务规划技术在轨验证 |
6.5.1 自主任务管理在轨应用验证 |
6.5.2 自主健康管理在轨应用验证 |
6.5.3 综合电子系统自主任务管理系统设计验证 |
6.5.4 综合电子系统自主机动控制设计验证 |
6.5.5 高分多模卫星在轨成像任务执行情况验证 |
6.5.6 基于综合电子系统的新增功能效益显着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内容总结 |
7.2 本文先进性与创新点 |
7.3 后续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基于预见理论的矿山充填料浆浓度滑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山充填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时滞系统控制发展现状 |
1.2.3 预见控制发展现状 |
1.2.4 滑模变结构控制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矿山充填系统料浆制备过程及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矿山充填系统料浆制备过程 |
2.3 充填料浆浓度控制设计 |
2.4 料浆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 |
2.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2 无时滞等效转化 |
2.5 小结 |
第3章 充填料浆浓度系统滑模预见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矿山充填料浆浓度的最优预见控制研究 |
3.2.1 构造误差系统 |
3.2.2 最优预见控制器的设计 |
3.3 矿山充填料浆浓度的滑模预见控制研究 |
3.3.1 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2 滑模控制器稳定性证明 |
3.3.3 滑模预见控制器设计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充填浓度控制系统滑模预见控制方法仿真 |
3.4.2 仿真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充填料浆浓度控制系统积分滑模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矿山充填料浆浓度的积分滑模预见控制研究 |
4.2.1 积分滑模面设计 |
4.2.2 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
4.2.3 积分滑模控制器稳定性证明 |
4.2.4 积分滑模预见控制器设计 |
4.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干扰补偿 |
4.3.1 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
4.3.2 扩张状态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4.3.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料浆浓度控制器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充填料浆浓度控制系统积分滑模预见控制方法仿真 |
4.4.2 仿真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充填料浆浓度系统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幂次滑模预见控制的矿山充填系统 |
5.2.1 幂次滑模控制器设计 |
5.2.2 幂次滑模控制器稳定分析 |
5.2.3 幂次滑模预见控制器设计 |
5.3 基于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的矿山充填系统 |
5.3.1 双幂次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2 双幂次滑模控制稳定性分析 |
5.3.3 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基于幂次滑模预见控制下的充填料浆浓度仿真实验 |
5.4.2 基于双幂次滑模预见控制下的矿山充填系统仿真实验 |
5.4.3 仿真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国内外动态 |
1.2.1 国内发展动态 |
1.2.2 国外发展动态 |
1.3 相关技术 |
1.3.1 车辆识别相关技术 |
1.3.2 分布式架构系统 |
1.3.3 可编程控制器PLC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和相关系统矿山应用分析 |
2.1 自走铁矿现状 |
2.1.1 自走铁矿生产概况 |
2.1.2 斜坡道及主要巷道情况 |
2.1.3 已有人员定位系统情况 |
2.1.4 井下网络建设情况 |
2.1.5 井下车辆交通情况 |
2.2 国内矿山应用分析 |
2.2.1 普朗铜矿铲运机定位及计量系统 |
2.2.2 景洪疆峰铁矿KJ293A运输监控系统 |
第三章 自走铁矿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交通管控区间 |
3.1.2 通行策略 |
3.1.3 系统功能要求 |
3.1.4 结合矿山已建成相关系统 |
3.1.5 创新要求 |
3.2 方案设计 |
3.2.1 管控区间和节点划分 |
3.2.2 通行方案和避让点 |
3.2.3 车辆识别方案 |
3.2.4 基站方案 |
3.2.5 分布式系统架构方案 |
3.2.6 上位机组态方案 |
3.2.7 方案总结 |
第四章 硬件选用与软件程序编写 |
4.1 车辆识别定位 |
4.1.1 ZigBee硬件部分 |
4.1.2 ZigBee软件部分 |
4.2 数据及控制基站 |
4.2.1 基站硬件选择 |
4.2.2 基站软件编写 |
4.3 信号传输 |
4.3.1 CH340G实现CC2530 串口通信 |
4.3.2 TTL接口转串口为RS485 电平 |
4.4 上位机组态 |
4.4.1 以太网实现基站组网 |
4.4.2 KingView接入基站接口组态 |
4.5 最终系统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验证方案 |
5.2 实验验证过程 |
5.2.1 信号灯状态 |
5.2.2 上位机界面 |
5.2.3 通行数据 |
5.3 实验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新型模式的矿山生产调度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3]改进启发式算法及其在矿山生产调度中的应用[D]. 巩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金属露天矿油电混编卡车调度优化及应用研究[D]. 金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煤矿井下应急通信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研究[D]. 康志坚.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5G背景下智慧露天矿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及创新应用研究[D]. 杨孝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面向遥感卫星的综合电子系统研究[D]. 刘振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煤矿云平台监控系统应用研究[D]. 朱顺.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基于预见理论的矿山充填料浆浓度滑模控制研究[D]. 齐永达.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瞿靖.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