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合同化产物合成和分配的分子调控

水稻光合同化产物合成和分配的分子调控

张玉江[1]2004年在《水稻光合同化产物合成和分配的分子调控》文中研究说明FNR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酶之一,其同工酶参与了光合电子传递、CO2的固定、N的同化、抗氧化胁迫等生化、生理过程。植物体内,过表达FNR可能有利于C、N的固定,从而可以提高转基因植物的产量。另一方面,高等植物中,细胞质中蔗糖合成的主要限速步骤之一是果糖-1,6-二磷酸(FBP)向果糖6-磷酸(F6P)之间的转化反应。异源特异性表达焦磷酸化酶(PPase)不断的去除细胞质中的焦磷酸(PPi)将会刺激细胞质中反应向蔗糖合成的方向进行,从而促进光合作用。本论文利用水稻日本晴品系中克隆了根型铁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OsR-FNR),并构建了OsR-FNR的过表达载体。连同IPK实验室提供的叶型FNR用农杆菌侵染法转化水稻,对获得叶型FNR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测定。另外对FBP-PPase和rbcS-PPase的T4转基因株系的光合作用及相关农艺性状作了详细的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利用RT-PCR对水稻OsR-FNR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鉴定表明,OsR-FNR在盐胁迫条件下,表达受到显着的诱导。分离OsR-FNR基因和OsR-FNR-pro启动子,构建了p2300:OsR-FNR植物过表达载体及p1391Z: OsR-FNR-pro启动子双元载体。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经PCR 检测,获得OsR-FNR、叶型FNR阳性株系。对叶型FNR光合作用测定,转基因株系略优于对照。FBP-PPase和rbcS-PPase光合作用高于野生型植株,转基因株系干物质积累能力高于野生型植株。叶肉特异性表达PPase促进了光合同化产物向库的分配。

廖志勇[2]2006年在《外源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Ppa)转化水稻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外源焦磷酸化酶基因(Ppa)对水稻的效应,筛选出在生产上有应用价值的转焦磷酸化酶基因水稻新品系,本试验从49个转Ppa基因后代株系中经过逐步筛选获得了2个高产、高抗、品质优良的转焦磷酸化酶基因后代,并设计了相关的试验,对Ppa基因的效应进行了验证。2003年春季开始进行了多代的田间试验,对其农艺性状、对病虫害的抗性及光合作用等性状进行了调查;对转基因材料与对照的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实测产量。2005年正季对选出的2个最优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州市种子公司高徐试验站进行多点试验,取得了以下的试验结果:1、从2003年正季开始,对49个独立转化子自交后代小区进行标记筛选和农艺性状鉴定,得到11个稳定遗传和高效表达Ppa基因、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纯合转基因后代株系,它们分别来自6个独立的转化子,分别编号为3001~3010及3012。2、校内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亲本对照相比较,转Ppa基因的株系在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多个产量构成因素上有较大提高,因而单株产量亦有显着增加。从中筛选出2个最优系3003和3010,将这2个优系与亲本对照一起进行多点比较试验,优系的产量水平极显着地高于对照。优系在不同试验中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0%~20%以上。3、分别在校内和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测试2个最优系的叶片的光合作用,不同试验中优系的光合作用均显着强于对照。此外,叶片还原糖含量测定也显示,2个优系的还原糖含量均较对照有明显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产量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由于转入Ppa基因后光合作用的提高所致。4、转Ppa基因水稻株系的稻谷出糙率提高,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减少,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综合稻米品质(包括加工、外观和理化品质)变好,推测可能是由于转基因后水稻的光合产物合成和向籽粒的输送量较多,导致籽粒充实度较好所致。5、转基因株系的螟虫自然危害率、条纹叶枯病自然发生率和人工接种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均较亲本对照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光合产物合成和输出量的增加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C/N比,因而增强了水稻对喜欢在低C/N比植株上产卵、取食和危害的病虫的生理抗性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过导入外源Ppa基因,并将其表达限制在叶肉细胞内,使光合产物能够畅通地运送到旺盛生长的器官和籽粒中,是一条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和增加产量的可行的技术途径。这一途径还有2个附带的好处,即改进稻米的品质和提高植株对重要病虫害的生理抗性。

康健[3]2012年在《盐胁迫对菊芋果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菊芋品种南芋一号(NY-1)和青芋二号(QY-2)为试材,在温室进行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两个菊芋品种在不同盐处理下的生长和生理表现,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盐处理浓度进行了全生育期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菊芋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分配的影响;与此同时,从菊芋中分离克隆了果聚糖外切水解酶基因,并通过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初步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盐胁迫下菊芋果聚糖代谢的相关基因对盐处理的响应行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较低的土壤盐分(1g·kg"1)对菊芋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土壤盐分达2g·kg"1以上时,菊芋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下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NY-1在盐胁迫下的茎粗较大,生长表现为“矮壮”,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生物量降幅较小,在茎、叶中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而有较多的干物质积累。QY-2在盐胁迫下植株较高,生长表现为“高瘦”,通过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来应对盐胁迫。土壤盐分为2g·kg-1时,NY-1和QY-2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8.39%和59.05%;土壤盐分为3g-kg-1时,其生物量降幅分别为65.8%和72.1%。2.盐胁迫导致菊芋块茎的单株产量降低,NY-1和QY-2块茎干重降幅分别为57.78%和85.61%,块茎产量的降低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地上部干物质来源减少和转运速率降低,二是块茎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盐胁迫改变了菊芋干物质的分配格局,地上部分配比例增大而块茎分配比例减小,盐胁迫对块茎的限制作用比地上部更大。盐处理下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的降幅都为NY-1

吴昀[4]2016年在《基于离体模式体系的百合小鳞茎发生发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根花卉,也称为观赏地下芽植物(Ornamental geophytes),在全球花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应用于切花、盆花及庭院用花。然而,因种球较低的自然繁殖率及较长的童龄期,导致球根花卉新品种育种周期较长,例如,百合约12~15年,郁金香则需20~30年。鳞茎等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大小时才能满足植株开花的要求,且大球常意味着更高的开花品质。因此,如何加速育种周期,缩短"童龄期"(即幼年鳞茎到成年鳞茎的时间),形成高品质开花球,解决其发生发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对加快育种周期,推动我国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具重要意义。本文以百合(Lilium)为试材,在构建浙江省野生百合离体快繁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以东方百合'索邦'(L.Oriental Hybrids 'Sorbonne')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离体模式研究体系,采用外源植物生长添加物质系统研究了鳞茎发育生理生化机制,同时建立了外源正负向调控转录组及表达谱数据库,并克隆了 一个淀粉合成代谢关键基因LohAGPS1,最后探讨了一种可用于鳞茎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天然突变体巨球百合(L.brownii.E.Brown ex Miellez var.giganteum G.Y.Li&Z.H.Chen),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百合属植物组织培养及东方百合'索邦'离体研究模型建立(1)湖州百合(L.lancifolium Thunb)鳞片经4℃冷藏2周后置于200~300 mg/L甲基托布津中震荡0.3~1 h,70~75%酒精中浸泡20~30 s,再浸入含1~2滴吐温-20,质量体积浓度为0.1%~0.2%。升汞中15~25 min,通过甲基托布津-酒精-升汞叁步消毒法建立无菌体系,污染率为24.23%,死亡率为19.14%。鳞片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1.0 mg/L+ NAA 0.5 mg/L,平均诱导率为54.55%,可获得4.8个不定芽;出芽后,转移到增殖培养基(6-BA1.5mg/L + NAA0.1mg/L)进行增殖培养,获得丛生芽,增殖系数为265%。(2)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var.gloriosoide.s Baker)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 MS+ 6-BA1.0mg/L + NAA0.1mg/L,萌发率为83.3%,诱导率为88.9%,平均诱导不定芽数达2.5个;92%以上种子属于子叶出土型;未经剥皮处理的种子在任何培养基上都无法萌动;未剥皮处理污染率为5%,而剥皮处理低至0;种子萌发试管苗染色体倍性为2n=2x=24,未发生遗传变异。(3)以材料易获得,研究较多的东方百合'索邦'为试材,2%NaClO处理鳞片6min,污染率为0,死亡率为15.2%;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1.0mg/L+NAA0.1mg/L,平均诱导率为57.6%且平均诱导芽数为6.9个。随后,将材料放于仅含70 g/L蔗糖及8 g/L琼脂的MS基本培养基进行增殖壮球培养,直至获得足量并来自同一母体材料、生理生化状态一致性高的离体小鳞茎。取直径5~8 mm离体小鳞茎接种于上述最佳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5 d获得大量芽,筛选芽长1~2 cm,基部直径3~5 mm的单芽用于后续试验,从而建立了发育生物学问题研究的离体模式体系,具均一性强,可控等优势。芽诱导过程可分为细胞脱分化阶段、生长锥形成阶段、叶原基形成阶段及芽形成阶段,这是关于离体芽诱导过程的首次完整报道。芽的形成为外起源,成熟鳞片中维管束平行分布于薄壁细胞中,并于鳞片尖端汇合,其维管束类型为有限维管束。在芽形成过程中,细胞中淀粉运输方向大致为从顶部至基部,从鳞片外侧向内侧,循环往复,以供应鳞片基部近轴端新芽形成所需的物质与能量。2.外源添加物质对'索邦'离体百合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1)在离体条件下,外源PBZ处理对植株地上部分及根产生抑制,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当浓度为5×10-2mM时,叶片数接近0,根数仅1.3。相应地,随PBZ浓度升高,相对鳞茎重量显着升高,最高达100%。LPBZ处理下,其鳞茎鲜重及直径最佳,75 DAT时,分别为396 mg及10.7 mm,为对照的2.5倍及1.6倍,相对鳞茎重量在69.86~85.38%间,地上及地下部分均衡生长,在培养基中营养消耗殆尽时,仍可保证叶片光合产物向鳞茎的运输。PBZ处理可促进小鳞茎中碳水化合物积累,处理浓度越高,积累效应越明显。多效唑对淀粉合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GBSS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导致直链淀粉的合成,另一方面则是在碳饥饿时(60 DAT),有效增强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其中,LPBZ下AGPase在整个发育期活性较高,表明ADPG底物供应充足。外源PBZ处理在膨大初期促进IAA含量,暗示PBZ有利于发育早期细胞的分裂与膨大。抗氧化酶体系中APX,CAT及GR高活性可能和清除15 DAT前用于松弛及软化细胞产生的ROS,确保有机体内ROS维持在低水平、稳定平衡的生理含量。(2)外源HA处理(0.2 mg/L~20 mg/L)可显着提高离体小鳞茎的鲜重,其重量最终分为对照的2.9倍,1.8倍及1.8倍,且低浓度效果最佳,在75 DAT时鳞茎鲜重为468 mg,鳞茎直径为11.68 mm,鳞茎大小为933.17 mm3。中高浓度HA处理对于植株地上部分(包括株高及叶片数)促进作用明显,但抑制根生长,LHA则利于根发育,根数最多为14.5,根长最长达5.75 cm。随着HA处理浓度升高,相对鳞茎重量逐渐降低,从而打破库-源平衡。HA可促进百合小鳞茎蔗糖、可溶性糖及淀粉等含量,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LHA处理下关键淀粉合成酶活性较高,而中高浓度HA处理下则在30 DAT时出现增高,且以AGPase及SSS为主,表明淀粉积累主要来自于支链淀粉合成。腐植酸处理并不能增加 iPA,ZR,ABA及IAA等鳞茎发育促进型激素的水平。然而,LHA处理下其GA含量显着低于其它处理,提高了整个鳞茎膨大过程中促进型激素/抑制型激素的比值,利于光合产物从芽向地下库器官转运。与之相反地,中高浓度处理下HA赤霉素水平高,这可能与其旺盛的地上部分生长相关。LHA处理还显着提高了 SOD,POD,APX,CAT及GR在发育早期活性,其可能用于清除活性氧以保持细胞稳定。(3)外源CPPU处理对于'索邦'百合试管鳞茎形成影响差异明显,结鳞茎率随处理浓度上升而下降,当浓度为5×10-2mM时,结鳞茎率为0%,此时,形成基部肿胀无鳞片且相对幼嫩的类芽假鳞茎。在中低浓度下CPPU处理可促进地上部株高及叶片生长,而高浓度则不利于其生长,所有CPPU处理均表现出对根系的抑制效应。CPPU处理可通过增强鳞茎对光合产物的竞争能力,从而同化物从叶片中的输出率及在鳞茎中的分配率均增多,即增加库强,因而鳞茎中蔗糖等可溶性总糖含量随CPPU处理浓度上升而升高,然而HCPPU由于叶片畸形较少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偏低。CPPU总体上可促进淀粉合成关键酶AGPase,GBSS及SSS等活性,但淀粉含量却显着低于对照,推测是由于CPPU在促进鳞茎淀粉合成同时促进了小颗粒淀粉的降解,其中HCPPU整个发育过程淀粉平均含量为52.37 mg/g FW。CPPU处理减少了鳞茎发育过程中内源CTKs水平,而对于ABA及IAA有促进效果,且IAA含量与CPPU处理浓度呈线性关系。HCPPU处理下ABA/GA及IAA/GA的比值在发育过程中前者不断升高而后者不断下降,同时,其峰值在所有处理中最高,暗示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并可能与鳞茎无法成球直接或间接相关。CPPU处理总体上促进抗氧化体系相关酶活性,在45 DAT时,对于HCPPU,所有的激素及几乎所有抗氧化酶均出现峰值,这是否为HCPPU前期30%鳞茎形成率而终期鳞茎形成率为0%的转折点,还需进一步研究。(4)以最佳促进型处理LHA(0.2mg/L)、LPBZ(5×10-4mM)为标准,去除培养基中蔗糖,比较不添加蔗糖的最佳外源处理是否仍起作用。结果表明,HA及PBZ可部分表现其特性,如PBZ的株控作用,HA对叶片及根系的促进作用。LHA-SF叶片数达15.5,而LPBZ-SF则为4.2,对照为9.7,分别为添加蔗糖处理的4.85、1.75及4.43倍;叁者相对鳞茎鲜重平均值仅为50.32%,而添加蔗糖处理则高达75.97%;处理60天时,LHA-SF及LpBZ-SF鳞茎鲜重分别仅为88 mg及82 mg。以上结果表明,蔗糖的添加对于离体条件下鳞茎发育必不可少,地上部分过旺生长及根系的不良发育是外在原因,引发源库失衡,而蔗糖则可能同时起了碳源及信号分子作用,调控百合植株光合产物流的方向及相关代谢途径。3.离体小鳞茎发生发育的分子调控路径及关键基因挖掘分析(1)基于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采用RNA-Seq首次报道了百合离体条件下的转录组背景信息。拼接获得64,794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776 bp,序列总大小约50 Mb,约占百合全基因组的0.14%。利用公共数据库共注释33,255个unigene,约占所有转录本的51.32%。采用MISA软件共检测到2,732条潜在SSR位点,并以叁核苷酸重复基元序列最多。在KEGG途径中,重点分析了碳水化合物及激素代谢路径,表明其在鳞茎发育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bHLH及ERFs转录因子家族对鳞茎的发生及发育可能较为关键。此外,LHCb转录本的高表达暗示鳞茎可能也参与光合作用,故因重新审视离体百合库-源关系。(2)以HCPPU(不结鳞茎型)、LPBZ(鳞茎促进型)及对照(正常结鳞茎型)建立叁个转录谱文库,共获得3,66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种表达模式和聚类。光合作用中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B6、LHCA4在CON、LPBZ高表达而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s)在HCPPU中表达量高。与生长素相关的AVP1基因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鳞茎形成类型中高表达,而生长素早期响应蛋白CH3、茉莉酸途径的转录抑制因子JAZ可能与HCPPU鳞茎形成失败相关;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在HCPPU中大量特异性表达,暗示细胞分裂素很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又以玉米素ZT为最关键的CTKs。氧化还原过程及氧化应激过程则很有可能参与调控鳞茎发生发育中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的过程。蔗糖合酶SUS3在HCPPU中相比LPBZ表达量更高,暗示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积累不足是HCPPU鳞茎无法形成的直接体现。(3)改良CTAB法最适于百合离体小鳞茎RNA的提取,样品质量可满足后续基因克隆等试验。通过RACE技术,首次报道了全长l,929bp的东方百合'索邦'LohAGPS1(GenBank登录号:KX398951),其中开放阅读框l,569 bp,编码522个氨基酸;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底物ATP结合位点,催化位点,底物G-1-P结合位点,激活因子3-PGA结合位点等保守结构域。4.巨球百合——可能用于鳞茎发育研究的天然突变体使用0.1%HgCl2处理巨球百合鳞片8min,污染率为40.00%。当培养基中含1.5mg/L 6-BA及0.5 mg/LNAA时,芽诱导效果较佳,诱导率为100.00%,平均诱导芽数为5.0个,芽健壮。巨球百合铁的含量为5.84mg/100g,硒元素含量高达0.014μg/kg,为卷丹百合的2.92倍,显示出较高的食用价值,甚至可考虑作为设计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的原料。巨球百合具鳞茎巨大的特点,作为天然突变体可用于挖掘控制鳞茎发育的相关调控基因。

刘星[5]2015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种薯繁殖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生产和订单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阐明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进而寻求有效的连作障碍防控措施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从马铃薯植株对连作的生理生态响应和连作土壤障碍因子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就“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田间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植株生长发育和块茎产量均不受影响,但自连作3年开始,块茎产量出现显着下降,降幅约21.7%~75.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干物质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积累特征。Logistic模型拟合表明,连作缩短植株干物质快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并降低快速增长期内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连作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的分配比例,根冠比增加。马铃薯植株花后干物质分配同样受连作影响显着,在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块茎产量形成完全依赖于花后同化产物的直接输入,然而长期连作(3~5年)导致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的输入量大幅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在花后向块茎的转运比例显着增加。2、连作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评价及其与块茎产量的关系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容量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长期连作(3~5年)则显着下降约38.4%~53.0%,其直接原因是生育前期植株不能形成足够的单株结薯数量,生育中后期单薯干物质积累量不足。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植株库活性无显着差异。长期连作(3~5年)抑制马铃薯植株源活性,植株生长发育(冠层结构、叶绿素含量、叶片干重、根系形态参数)和生理功能(根系活力、Ru BP羧化酶活性、SPS活性)均显着下降,这降低了源端对花后同化产物生产能力,导致库(块茎)无法获得足够的同化物输入。长期连作推迟了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建立,生育中后期库源关系失衡,这是产量下降的原因。源的限制可能是阻碍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3、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连作导致土壤有机碳总量降低,而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则显着上升。连作还导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土壤平均酶活性也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连作也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非连作相比,长期连作(3~5年)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基础呼吸量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活性分别显着下降约22.1%~28.6%、14.6%~43.1%、30.7%~40.7%。Biolog Eco测定表明,长期马铃薯连作显着抑制土壤总生物活性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且微生物群落结构较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相比发生明显改变。连作土壤微生物性质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均有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与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有密切关系。4、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PCR-DGGE结果表明,轮作(未连作)和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连作较轮作相比增加了土壤中Fusarium sp.和Fusarium solani以及Verticillium dahliae等土传病害致病菌的数量,而这些微生物是当地连作马铃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土壤中Fusarium sp.丰度与植株发病率和块茎产量有着极为一致的变化规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土传病害有关的致病菌滋生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效果评估在连作障碍重度地块(5~6年)的研究表明,土壤氨水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显着增加约71.1%~152.1%和39.2%~53.3%。联用处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着增加,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通过PCR-DGGE分析发现,联用处理显着影响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对照显着下降。联用处理还能够有效抑制土传病害,植株发病率和收获后薯块的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约67.2%~82.2%和69.1%~7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联用处理下连作土壤中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在连作障碍轻度地块(3年)的研究表明,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相比块茎产量显着增加约10.4%~21.2%,且石灰+碳铵作为熏蒸剂的效果优于氨水。联用处理的植株发病率和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约54.9%~72.8%和66.2%~64.8%。联用处理还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根系形态发育。较对照相比,联用处理显着影响了连作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增加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并在土壤中维持一个更高的细菌/真菌。与对照和单独的土壤熏蒸处理相比,联用处理大幅度降低了连作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总体来看,“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在防控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钱创建[6]2017年在《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试验材料是从同一个玉米高世代材料中分离出来的稳定品系A和B,它们是一对对弱光敏感性差异较大的遗传背景相似的稀有种质材料,在弱光下,不耐阴系A雌穗生长受阻,易产生严重空秆现象,耐阴系B则雌穗发育正常。这两个材料在研究玉米受弱光环境产生空秆的生理机制及分子遗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植株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光合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生物合成、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和酯酶同工酶方面对二者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弱光处理后,不耐阴系A和耐阴系B雌穗吐丝期、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花粉萌发速率、雄穗鲜重与干重、雌穗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阻碍,且A受弱光胁迫的程度大于B(雄穗鲜重与干重除外);弱光降低了 A的雄穗长度和雄穗小花数,增加了雄穗分枝数,B则表现趋势相反。2.遮荫处理10 d、15 d和25d,自然光照和弱光处理下A的Pn均要显着低于B,A的Ci各时期均高于B,结合Gs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光照环境下非气孔限制因素是A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之一,同时B的气孔受弱光胁迫影响小于A。不同耐阴材料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研究表明,不管是在自然光照还是弱光条件下B叶片Fv/Fm、Y(Ⅱ)、ETR和qP都比A高;弱光处理后,A叶片的Fv/Fm在遮荫处理10 d降低,B叶片的Fv/Fm则一直比自然光照条件下高,A叶片的qP下降幅度大于B,且B具有较为稳定的qN值。3.自然光照条件和弱光处理条件下,耐阴系B的α、rETRmax、Ik分别是不耐阴系A 的 1.03~1.21、1.04~1.46、1.00~1.43 倍和 1.05~1.24、1.07~1.26、1.14~1.56 倍,说明B可以承受弱光的能力大于A,并且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弱光处理降低A的Ik值0.01%~30.7%,对B的Ik作用除了后期(25 d)降低外,其他时期均起促进作用,较自然光照条件增加0.06%~6.50%。4.遮荫处理10 d和15 d不耐阴系A在弱光胁迫下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部位是在ALA的生成途径,导致后面一系列前体物质含量的降低;耐阴系B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由于叶绿素前体物Pchlide向叶绿素生成和PBG向Urogen Ⅲ转化两个部位受阻所致。遮荫处理20 d时A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由于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ALA向PBG和UrogenⅢ向Proto Ⅸ两个部位转化过程受阻所导致,B的受阻部位在谷氨酸生成ALA和UrogenⅢ生成Proto Ⅸ。遮荫处理25 d时,A和B的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位点一致,即从ALA向PBG的转化受抑制,且A受抑制的程度大于B。5.耐阴系B的可溶性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自然光照条件和弱光条件下均高于不耐阴系A,且A在弱光下降低的幅度大于B。B的淀粉含量在弱光条件下比A高,自然光照条件下却比A低,A的淀粉含量经遮荫处理降低48.0%~70.7%,B降低13.2%~41.4%。A和B的RuBPCase活性遮荫处理后,均较对照条件降低,A降低幅度大于B。A和B的PEPCase活性在短期内都有一个诱导激活的过程,B的PEPCase活性在弱光处理后一直表现为较遮荫处理前上升的趋势,并且PEPCase活性比A高,A的PEPCase活性在短期诱导激活之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6.为探明不同耐阴材料在酯酶同工酶酶活性上的差异,分别比较了 A和B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酯酶同工酶酶谱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A的EST酶活性高于B,说明自然条件下A不易产生空秆的原因可能与高活性的EST有关,高活性EST可以促使酯酶代谢途径大量分解糖类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遮荫处理条件下,A在雌穗的生长旺盛时期(遮荫10 d和15 d)EST活性同样高于B,说明酯酶代谢途径可能产生了新的抑制雌穗生长物质。

李杰[7]2016年在《油菜素内酯调控辣椒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温室效应的作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冬春季节,我国北方设施蔬菜生产面临冷害和冻害的严重威胁。因此,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设施环境调控能力的同时,研究蔬菜作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机制,运用生长调节剂等提高蔬菜作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耐性,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油菜素内酯(BRs)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参与植物多种生理过程,尤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对逆境的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对BRs介导的耐低温机制仍不清楚。本试验以低温敏感型辣椒品种‘湘研16号’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研究了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15/5℃,昼/夜)辣椒幼苗生长、激发能分配、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防御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RNA-seq和i TRAQ技术,分析了低温胁迫下EBR对辣椒幼苗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了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从生理生化、基因和蛋白质3个方面探讨BRs调控辣椒幼苗耐低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形态指标显着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着提高,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显着增强。低温胁迫下,外源EBR处理可显着提高辣椒幼苗地上部干鲜重、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和分根数及根系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缓解低温对根系的伤害。EBR的适宜浓度为0.1μM。(2)EBR亦可显着提高低温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光系统II最大量子效率、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合系统II反应中心光能捕获效率,减少天线热耗散和过剩光能,缓解光抑制。低温胁迫增加了叶片MDA和活性氧H2O2、O2-和OH-的含量,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而通过喷施EBR可显着提高叶片SOD、POD、CAT、APX抗氧化酶活性(酶系统)和抗氧化剂As A和GSH的含量(非酶系统),降低ROS积累,缓解过氧化伤害。此外,低温下喷施EBR可以显着提高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3)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39,829个转录本,经过差异基因筛选,共得到656条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35条上调和321条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T-PCR方法对2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表达量验证,定量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证明建立的转录组数据库可靠。通过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EBR可诱导光合作用相关基因显着上调,诱导纤维素合成蛋白和UDP糖基转移酶的合成,引起细胞质中钙信号的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内氧化还原相关基因GSTX1,PER72、CAT2的上调表达,也诱导激素代谢、氧化还原过程、信号转导和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4)采用i TRAQ技术共鉴定得到4661个蛋白质。通过差异蛋白质筛选,筛出上调蛋白217个,下调蛋白129个。GO注释分析表明,细胞学组件(Cellular Component)中,鉴定的差异蛋白主要是细胞功能和细胞组成相关蛋白;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中,主要行使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20.83%)、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18.28%)和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9.85%);主要参与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47.73%)、结合功能(binding,36.62%)、结构性分子活性(structural molecular activity,5.30%)和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3.54%)等生物过程。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被显着富集在82个代谢通路中,主要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核蛋白、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等。主要参与电子传递以感应和传导逆境信号,调节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以维持细胞内正常的能量供给,降低细胞壁的延展性以维系低温胁迫下细胞完整性,生成抗逆活性物质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主要参与光合固碳途径、氧化磷酸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和核糖体途径等代谢途径及催化及活性调节、蛋白质结构性分子活性、能量转运过程和蛋白质结合等过程。

张亚芳[8]2013年在《叶肉细胞特异表达焦磷酸化酶基因OsIP1在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中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高产育种始终是水稻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水平,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这样一种思路:改进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合产物的分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淀粉和蔗糖是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终产物。在C3植物中,卡尔文循环中形成的磷酸丙糖(Triosephosphate, TP)决定了淀粉和蔗糖的合成与分配。总体而言,大部分TP通过位于叶绿体被膜上的磷酸丙糖转运器(triose phosphate translocator, TPT)与无机磷酸基团(pi)的对等交换被转移至细胞质,并在细胞质内的一系列酶促反应下合成蔗糖,而滞留在叶绿体内的TP可在一系列酶促反应下合成淀粉。胞质型无机焦磷酸化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PPase)可在细胞质内催化焦磷酸基团(ppi)分解为磷酸基团(pi)。通过调节ppi和pi的比例,可以有机协调蔗糖合成反应、淀粉合成以及质体中的糖酵解反应。因此,从理论上推测过表达外源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时,可不断使细胞质中的ppi转化为pi,刺激细胞质中的酶促反应向有利于蔗糖合成方向进行,同时也为TP通过TPT进入细胞质提供充足的交换体pi[1]。由于蔗糖合成量的增加必将消耗更多的光合原初产物,从而促进源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植物光合产物的合成。蔗糖是植物碳转运的主要形式。蔗糖在维管束中的长距离运输需要ppi的存在。若人为操作PPase基因在植物体内恒定而持续的表达,可能会导致维管束中的ppi也被分解为pi,造成蔗糖在韧皮部的装载受阻,不能及时被输送到植物需要的各个部位。前人研究表明特异启动PPase基因的表达可避免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利用叶肉细胞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PPase基因的表达,同时为了降低转基因安全性风险,利用水稻自身的胞质型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OsIPl作为靶基因,研究其在水稻产量形成中的潜在效应。另外,不同源库类型的品种对植物光合产物的需求也不同,光合产物的分配常受到库需要量的支配,改变光合产物的分配后,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也不相同。因此,本研究还将分析OsIPl基因在不同源库类型品种中是否存在效应差异的问题,或曰其更适用于在那类品种上加以应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6个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剪叶和疏花处理,明确了各水稻品种的源、库特征。结果表明:4个粳稻品种中,中超123穗型最大,籽粒充实度较差,有明显的两次灌浆现象,为典型“源限制型”品种;穗粒并重型品种恢236表现库大源足,粒/叶和粒重/叶均最小,但籽粒充实度也较差,为“源大库大流不畅”;多穗型品种武陵粳1号源库较协调,同化物质运转能力较强。同为多穗型品种农垦57,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均最高,单株总库容量最小,属于“库限制型”品种。2个籼稻品种中,扬稻6号表现与武陵粳1号相似,为“源库协调型”;R6547籽粒充实度较好,即使在剪叶处理下灌浆后期物质也有向茎秆再积累的现象,属于“库限制型”品种。2、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水稻中约30个无机焦磷酸化酶编码基因进行了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构域特征、亚细胞定位预测以及上游顺式元件释义等分析,进而克隆了1个预测为编码胞质型可溶性无机焦磷酸化酶的基因OsIPl (Os04g0687100)利用水稻叶肉细胞特异启动子cyFBPase驱动OsIPl基因的表达,构建了嵌合基因cyFBPase:OsIPl的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3、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嵌合基因cyFBPase:OsIPl分别导入“源限制型”水稻品种中超123和“库限制型”品种农垦57中,分别获得了20、28个阳性转基因植株。根据QPCR分析和农艺性状比较,筛选高表达量且农艺性状没有明显改变的T2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OsIPl基因的效应。结果显示:1)在营养生长期,转基因株系的最高茎蘖数和穗数相比各受体亲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分蘖性较强的品种上的提高效应更为明显;2)在籽粒灌浆结实期,叶片、叶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整个灌浆期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似,但是在灌浆高峰期时,多数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和叶鞘中的蔗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3)转基因株系的单株产量较野生型对照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源限制型”品种中超123转基因株系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幅达显着水平,而“库限制型”品种农垦57的相关转基因株系增产未达显着水平。此外,在单株干物总重上,转基因株系相对野生型对照均有显着提高。以上结果表明:cyFBPase:OsIPl基因的过表达均能使两种类型的品种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产量较对照也不同程度增加,表明利用叶肉细胞过表达OsIPl基因这一策略改进水稻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不同源库类型的品种中的增产效应有所差异。

李兆伟[9]2014年在《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糖代谢基因表达与抗氧化生理调控》文中提出在水稻栽培实践中,功能叶片早衰对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产量性状形成具有显着影响,严重制约水稻产量潜力的发挥、甚至造成大幅度减产,对水稻叶片早衰现象,尤其是灌浆期功能叶片早衰形成的生理特性等问题的研究,对于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等途径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改善高产品种的稳产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以辐射诱变的叶片早衰突变体(early senescence leaf, esl)及其野生型水稻为试验材料,从光合生理、糖代谢和抗氧化调节叁个方面,对叶片衰老与PS Ⅱ反应中心有关基因表达间的相互关系,叶片衰老过程的糖信号与糖转运特征,以及H2O2对叶片衰老的调控及其代谢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绿体降解、光合速率下降和叶绿素a/b值降低是水稻叶片衰老的重要生理特点。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叶片早衰突变体esl旗叶中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最大光化学转化效率Fv/Fm显着降低,初始荧光Fo和热耗散量值(D=1-Fv/Fm)显着增加,Cab基因和PS Ⅱ反应中心蛋白基因(PsbA、PsbB、PsbC和PsbD)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表明esl突变体水稻叶片衰老与PS 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受损、光合原初反应受到抑制有关,导致其光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能量的热耗散增加,进而引起其光能利用率显着降低,早衰突变体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光合速率下降。2.通过对早衰突变体esl与其野生型籽粒灌浆过程中的旗叶糖类含量差异、糖信号与糖转运类的基因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的检测分析表明,esl突变体旗叶中的己糖含量在叶片衰老的起始阶段已显着高于其野生型,可能作为信号分子感知叶片的衰老信号,之后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己糖含量也有所降低,并引起叶片形成糖饥饿现象,从而加快了叶片的衰老,利用离体水稻叶片的外源糖处理进一步证实,外源糖的添加处理会延缓叶片衰老进程,而糖饥饿则会加快叶片衰老。其中,Hxk1和Hxk2负责感知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己糖信号,共同参与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SuSy1、SuSy2、SuSy4、CIN1和CIN4是蔗糖裂解代谢环节中参与水稻叶片衰老代谢过程和感知胞内蔗糖信号变化的5个重要功能型基因。与野生型对照相比,早衰突变体esl旗叶中的SuSy1、SuSy2、SuSy4表达量在叶片衰老的起始阶段相对较高,但此后则迅速下降,显着低于其相应时期的野生型,且离体叶片的糖培养试验表明,这5个同工型基因的表达对糖水平变化较为敏感,感知胞内的蔗糖信号,并受糖水平调控;此外,由SUT催化的蔗糖转运代谢与叶片衰老过程也存在密切关系,早衰突变体esl旗叶中的SUT1表达量在叶片衰老的前期较高,有利于蔗糖在叶片衰老前的较快速输出。与此同时,由于esl突变体叶片的光合同化能力下降、cyFBP和SPS1、SPS2、SPS6、SPS8的表达量降低,引起早衰叶片中的蔗糖合成也有所减少,但由于参与淀粉合成代谢的AGP同工基因的表达也同时受到抑制,而调控淀粉降解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Amy2A和Amy4的表达量增加,从而会导致早衰突变体衰老叶片中的淀粉含量显着降低。3.AsA-GSH循环调控不同亚细胞部位的H2O2水平,与植物的抗逆和衰老等代谢过程有着较密切联系。与野生型对照相比,早衰突变体esl旗叶中的H2O2含量在水稻灌浆开始时较高,之后有所下降,在灌浆中后期又有较明显“回升”,MDA含量在esl旗叶衰老过程中持续增加,与其野生型间的差异幅度也逐渐增大;对早衰突变体esl旗叶衰老过程中的APX和GR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早衰突变体esl旗叶中的APX和GR活性在水稻籽粒灌浆初期要高于其野生型,这可能与早衰突变体esl旗叶在该时期相对较高的H2O2水平有关,之后esl旗叶中APX酶活性也显着降低。通过对早衰突变体esl与野生型旗叶衰老过程中的OsAPXs基因表达动态的差异比较得知,细胞质型OsAPXs(OsAPX1、OsAPX2)和叶绿体型OsAPX7在早衰突变体esl旗叶衰老的起始阶段呈上调表达,而过氧化物体型OsAPX4和类囊体膜结合型OsAPX8则呈下调表达。利用离体水稻叶片的外源H2O2处理试验结果揭示,OsAPXl和OsAPX2受H2O2上调表达,OsAPX4和OsAPX8被H2O2下调表达,而OsAPX6对外源H2O2不敏感,OsAPX7的表达则随H2O2浓度而变化。由于过氧化物体和类囊体膜是植物细胞生成H2O2的两个主要亚细胞部位,因而OsAPX4和OsAPX8在早衰突变体esl旗叶衰老启始阶段的下调表达会导致经过氧化物体和类囊体膜产生的H2O2增多,而多余的H2O2可能会向细胞质和叶绿体基质内扩散,诱导OsAP1、OsAPX2和OsAPX7分别在细胞质和叶绿体内表达,从而引起APX酶活性升高。4.AsA-GSH循环虽然可以精确调控不同亚细胞结构内的H2O2水平,但当细胞内H2O2大量积累时,AsA-GSH循环的调控作用会受到抑制,此时细胞内的CAT酶可以有效地响应不同亚细胞部位内的H2O2水平,并对其在细胞中的浓度变化产生调控。利用离体水稻叶片,进行外源H202处理试验表明,CATA和CATB受外源H2O2诱导表达,而CATC对H2O2处理不敏感;对上述3个CAT因在早衰突变体esl旗叶衰老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野生型间的差异比较表明,esl突变体叶片中的CATA和CATB在衰老前期表达较高,且高于野生型,并随叶片衰老而逐渐下降,CATA比CATB的下降幅度更快,而CATC在衰老过程中无显着表达变化,esl突变体叶片中CATA和CATB的表达可能受叶片衰老前期高H2O2水平诱导,而这2个基因在衰老后期的下降表达,可能使叶片细胞中H2O2调控失衡,进而加剧衰老。5.质膜NADPH氧化酶(Plasma membrane NADPH oxidase, PM-NOX)是植物细胞内O2-的主要来源之一,由O2-通过SOD歧化作用产生的H2O2是植物细胞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在植物的逆境响应和衰老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对PM-NOX同工基因在esl突变体叶片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野生型间的差异比较表明,NOX2、NOX5、NOX6和NOX7在esl叶片衰老起始阶段高表达,而NOX1、NOX3和FR07的表达量较低;采用外源ABA处理离体水稻叶片试验揭示,NOX2、NOX5、 NOX6和NOX7的表达受ABA诱导,而NOX1、NOX3和FR07的表达则被ABA抑制,且外源ABA加速了O2-的产生。由于esl突变体叶片中提升的ABA水平,诱导了NOX2、NOX5、NOX6和NOX7的表达,促使O2-的产生加速,进而形成H2O2信号分子,调控esl突变体叶片衰老。

杜琳[10]2010年在《OsSUT对水稻灌浆生理的分子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作者所在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转OsSUT2和OsSUT5水稻材料,通过分子检测、生理生化测定、农艺性状的观测以及品质测定等方法研究两个蔗糖转运蛋白对水稻灌浆生理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对转OsSUT5基因RT-PCR分析表明,在转正义OsSUT5水稻在灌浆期幼穗中实现了OsSUT5的过表达,在转反义OsSUT5株系中OsSUT5基因在灌浆期幼穗中实现了OsSUT5的抑制表达。而小穗中OsSUT5基因表达水平与OsSUT4, GBSS II,SSS I,Sus,SBE I表达量正相关,2.转OsSUT5基因水稻的倒二茎鞘及倒二叶片干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OsSUT5基因的过量表达促进了水稻抽穗期茎鞘干物质的积累和开花期干物质向幼穗的转运,而OsSUT5基因的抑制表达会导致水稻茎鞘干物质的积累量减少和干物质向幼穗转移量的减少。3.转OsSUT5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观测发现,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OsSUT5-OX株系水稻的花期提前2-3天,Anti-OsSUT5株系水稻的花期推迟约7天,其分蘖数多于非转基因水稻。对转OsSUT5基因水稻的产量性状观察表明,OsSUT5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穗粒数和单株重,OsSUT5基因的抑制表达将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4.转OsSUT5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在直链淀粉含量方面。转正义OsSUT5株系直链淀粉含量减少,转反义OsSUT5株系直链淀粉含量增加。5. RT-PCR结果表明,转正义OsSUT2水稻OsSUT2基因为过表达,其表达水平与OsSUT4,GBSS II,SSS I,Sus,SBE I表达量负相关。6. OsSUT2基因水稻的倒二茎鞘及倒二叶片干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OsSUT2基因的过量表达会导致水稻抽穗期茎鞘干物质的积累减少,开花期干物质向幼穗的转运量减少。7.对转OsSUT2基因水稻的产量性状观察表明,OsSUT2基因的过量表达使水稻的结实率、穗粒重和单株重降低,从而使产量降低。综上所述,OsSUT5和OsSUT2对水稻灌浆生理的调控作用不同,OsSUT5过量表达引起部分灌浆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水稻茎鞘干物质积累增多和转运效率提高和最终的水稻产量的增加,结合OsSUT5抑制表达引起的负效应,这些均表明OsSUT5是水稻灌浆生理的重要调控基因,特别是在灌浆的早期,可能与水稻灌浆的启动有关。而OsSUT2的过量表达引起一系列结果,最终导致水稻产量降低,表明OsSUT2在水稻灌浆生理调控中起负调控的作用。这一结论有待于OsSUT2抑制表达结果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水稻光合同化产物合成和分配的分子调控[D]. 张玉江. 安徽农业大学. 2004

[2]. 外源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Ppa)转化水稻的效应研究[D]. 廖志勇. 扬州大学. 2006

[3]. 盐胁迫对菊芋果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的初步研究[D]. 康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 基于离体模式体系的百合小鳞茎发生发育机制研究[D]. 吴昀. 浙江大学. 2016

[5].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D]. 刘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5

[6]. 弱光导致玉米空杆的生理机制研究[D]. 钱创建. 沈阳农业大学. 2017

[7]. 油菜素内酯调控辣椒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理[D]. 李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8]. 叶肉细胞特异表达焦磷酸化酶基因OsIP1在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中的效应研究[D]. 张亚芳. 扬州大学. 2013

[9].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的糖代谢基因表达与抗氧化生理调控[D]. 李兆伟. 浙江大学. 2014

[10]. OsSUT对水稻灌浆生理的分子调控[D]. 杜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水稻光合同化产物合成和分配的分子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