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缠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壳体,碳纤维,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斯坦,布拉格。
纤维缠绕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启,杨帆,黄强华,王迪,陈祖志[1](2019)在《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气瓶封头非测地线缠绕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分几何理论和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气瓶封头上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非测地线缠绕角微分方程,得到稳定的非测地线缠绕轨迹;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T700CFRP缠绕气瓶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非测地线轨迹对工作压力(30MPa)下T700CFRP缠绕气瓶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渐进损伤模型分析爆破压力的变化规律。对于封头高h=50mm的T700CFRP缠绕气瓶,滑线系数为0.2时承载能力最强,比T700CFRP测地线缠绕气瓶提高了7MPa,约为6.4%;对于封头高h=160mm的T700CFRP气瓶,滑线系数为0.2时承载能力最强,比T700CFRP测地线缠绕气瓶提高了6MPa,约为11.5%。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得到的缠绕线型既能满足缠绕工艺的基本要求,又提高了T700CFRP缠绕气瓶的结构力学性能,可为实际缠绕工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郑迎雷,孙晋,李玉娥,者东梅[2](2019)在《纤维缠绕增强复合管材长期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标准ASTM D2992-12中的方法B研究了纤维缠绕增强复合管材的长期静液压性能,介绍了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评价得到复合管材50年长期静液压为14.3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11期)
张志坚,宋长久,章建忠,费其锋,崔峰波[3](2019)在《纤维缠绕张力对玻璃钢制品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玻璃钢缠绕成型工艺中,纤维缠绕张力的控制是关系到玻璃钢制品性能和质量的关键技术。本文以缠绕成型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纤维缠绕张力的主要产生环节和影响因素,并基于工业化生产和玻璃钢制品质量的要求提出对纤维缠绕张力进行有效控制的叁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郑荣田,李辉,张波,苏丽芳[4](2019)在《纤维缠绕壳体内压结构强度试验中的光学非接触式应变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喷涂法及记号笔点画法在纤维缠绕壳体表面制作散斑,在内压强度试验过程中对壳体进行了光学非接触式应变测量,并通过传统应变片法测量的应变数据与之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测数据的相对误差介于0.29%~9.7%之间,符合纤维缠绕壳体在同一环向的变化规律,证实了光学非接触式应变测试方法应用于纤维缠绕壳体应变测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19年11期)
栗永峰,周伟勇,杜鹏程,张磊[5](2019)在《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轴压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炭纤维缠绕壳体在力热联合载荷下的轴压稳定性,通过试验测试了炭纤维复合材料单层板在不同温度下的弹性常数,计算出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效弹性常数。基于层合板理论计算了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临界轴压,设计了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试验方案,测试了壳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轴压破坏载荷。结果表明,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临界轴压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使用温度超过树脂玻璃化温度后,壳体轴压破坏载荷呈指数级下降;在临界轴压理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取修正系数为0.04,可准确预示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轴压破坏载荷。相关结论和方法可为固体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和外防热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马春晓,梁文凯,牛碧凯[6](2019)在《首见?枪管外围缠绕碳纤维:克里斯坦森武器公司MPR狙击步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追求远距离精确射击,狙击步枪通常采用重型枪管以保证精度,而这种设计使得枪械的便携性稍显不足。美国克里斯坦森武器公司推出的MPR狙击步枪,采用在较小直径的枪管外围缠绕碳纤维材料的方法制造枪管,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的市场上,寻找一款可以胜任多种作战任务的狙击步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每款狙击步枪在设计时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具备不(本文来源于《轻兵器》期刊2019年10期)
孙佳睿,马其华,蔡明,胡沛元,孙泽玉[7](2019)在《横向压溃载荷下碳纤维缠绕薄壁钢管的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点弯曲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缠绕钢(Steel)圆管在横向准静态载荷下的弯曲破坏行为。选取五种缠绕层数或顺序不同的Steel/CFRP混合管分析其受弯失效历程、失效模式以及吸能特性。结果表明:各混合管受横向载荷的失效历程基本与纯钢管保持一致,失效模式由钢管的稳定塌陷模式所主导,但纤维缠绕方式不同,失效形貌略有差异。在混合管的吸能特性方面,随着缠绕层数的增加,混合管的比吸能逐渐增大;±45°纤维的缠绕顺序分布对于其吸能特性影响较显着。相比增加缠绕层数而言,合理的缠绕顺序设计可以实现更好的吸能特性提升,其中Steel/CFRP[±45°/90°/90°]_2的混合管比吸能最好,比纯钢管提高了41.37%。在此基础上,采用与试验一致性较好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混合管复合材料各层受载作用下的Von-Mises应力分布,证明了不同缠绕角度对于应力承担量的不同作用,为改进纤维缠绕方式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杨阳,张晋军,杜非[8](2019)在《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对碳纤维缠绕蓄能器自紧过程的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缠绕蓄能器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维缠绕蓄能器在制造时要经过自紧工艺的处理,目前对自紧过程的优化研究往往是采用理论分析以及有限元模拟计算的方式来进行。本文利用预埋的布拉格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对蓄能器壳体的自紧过程进行了测试,得到了自紧过程的应变数据,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S1期)
杨瑞庆,杨晓炜[9](2019)在《磁力耦合器在纤维缠绕电控张力器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璃钢复合材料纤维缠绕对纤维张力需要精确的控制。目前,应用中的张力控制器有多种,有机械控制的,也有电控的。这些张力器在使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促使我们要开发研制新的产品,总结以往产品中不足,我们认为在电控张力器中采用电磁力耦合器是目前理想的方法。本文就是结合以前的张力器电控技术、研究磁力耦合器在张力器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纤维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王新龙,刘明[10](2019)在《碳纤维缠绕成型用环氧树脂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四氢苯酐、聚己内酯叁醇和DMP-30制备了改性甲基四氢苯酐G920。将双酚A环氧树脂CYD-128、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CYD-133、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CYD-622和G920混合制得浇注体及碳纤维复合材料NOL环。采用粘度和力学性能测试、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体系的粘度和适用期满足湿法缠绕成型工艺要求,浇铸体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与力学性能,其制备的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NOL环拉伸强度达到2 500 MPa,层间剪切强度达到69.9 MPa,具有优异的界面性能和强度保持率,适合T-700碳纤维的湿法缠绕成型。(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4期)
纤维缠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标准ASTM D2992-12中的方法B研究了纤维缠绕增强复合管材的长期静液压性能,介绍了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评价得到复合管材50年长期静液压为14.3 M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缠绕论文参考文献
[1].刘培启,杨帆,黄强华,王迪,陈祖志.T700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气瓶封头非测地线缠绕强度[J].复合材料学报.2019
[2].郑迎雷,孙晋,李玉娥,者东梅.纤维缠绕增强复合管材长期性能评价[J].中国塑料.2019
[3].张志坚,宋长久,章建忠,费其锋,崔峰波.纤维缠绕张力对玻璃钢制品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4].郑荣田,李辉,张波,苏丽芳.纤维缠绕壳体内压结构强度试验中的光学非接触式应变测试方法[J].无损检测.2019
[5].栗永峰,周伟勇,杜鹏程,张磊.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轴压稳定性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19
[6].马春晓,梁文凯,牛碧凯.首见?枪管外围缠绕碳纤维:克里斯坦森武器公司MPR狙击步枪[J].轻兵器.2019
[7].孙佳睿,马其华,蔡明,胡沛元,孙泽玉.横向压溃载荷下碳纤维缠绕薄壁钢管的失效分析[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8].杨阳,张晋军,杜非.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对碳纤维缠绕蓄能器自紧过程的测试研究[J].金属热处理.2019
[9].杨瑞庆,杨晓炜.磁力耦合器在纤维缠绕电控张力器上的应用研究[J].纤维复合材料.2019
[10].王新龙,刘明.碳纤维缠绕成型用环氧树脂体系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