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扁桃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L-扁桃酸乙酯,扁桃腈,无水乙醇,浓硫酸
扁桃酸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尹国华,刘旭,张海燕,程丽华[1](2014)在《一种D/L-扁桃酸乙酯合成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扁桃腈、无水乙醇和浓硫酸为原料,采用醇解法合成D/L-扁桃酸乙酯。反应料液通过中和、除盐、回收乙醇、水洗、干燥、精馏得到D/L-扁桃酸乙酯成品。分析和讨论了反应温度,扁桃腈与无水乙醇的物质的量比,精馏前粗品质量和精馏操作条件对D/L-扁桃酸乙酯的质量和收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4年06期)
刘拥[2](2013)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微生物转化法不对称还原羰基化合物制备高光学纯度的(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并且详细研究了两种手性醇的微生物转化制备工艺。(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是两种重要的手性药物中间体。采用微生物转化法不对称还原制备光学活性(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是经济有效的绿色合成途径。本文从实验室保藏的多株酵母菌株中筛选出了一株对苯甲酰甲酸甲酯具有不对称还原能力的菌株Candida pseudotropicalis104。研究了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Candida pseudoropicalis104催化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用氯仿作为有机溶剂相,产物(R)-(-)-扁桃酸甲酯的对映体过剩值可达到99.8%。优化反应条件后,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积比为1:1,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6h,pH为7.0时,产物的转化率达到60.8%。在研究了底物浓度和生物量对反应转化率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后,发现底物浓度过高会对菌体还原反应有抑制作用,增加菌体量可以提高产物的转化率。由于Candida pseudotropica lis104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不高,优化反应条件后,仅为60.8%,为了提高转化率,本实验对Candida pseudotruopicalis104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遗传性稳定并且对苯甲酰甲酸甲酯还原能力强的菌株,并命名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研究了该菌株转化苯甲酰甲酸甲酯的反应过程,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生物量150g/L,底物量0.13mol/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0℃,pH7.0,反应时间36h。随着底物苯甲酰甲酸甲酯浓度的增加,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对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转化率迅速下降,原因可能是底物浓度过高对微生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酶的催化活性被降低了。本试验采用连续反应来解除底物浓度过高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提高转化率。并且详细研究了连续反应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反应能降低底物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反应转化率,以40r/min的循环泵流速可以将底物的浓度提高到0.23mol/L。采用微生物法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乙酯制备(R)-(-)-扁桃酸乙酯,筛选出对苯甲酰甲酸乙酯具有强还原能力的紫外诱变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研究结果发现,其还原苯甲酰甲酸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生物量140g/L,底物量0.11mol/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0℃,pH7.0,反应时间36h。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苯甲酰甲酸乙酯的转化率达到99.8%,对映体过剩值为100%。在紫外诱变菌株Saccharpmyces cerevisiae zjut21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和苯甲酰甲酸乙酯分别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的反应条件研究基础上,进行5L反应罐规模的放大实验研究。考察结果表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和苯甲酰甲酸甲酯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的放大工艺路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03-01)
王垚,高静,周丽亚,王海鸥,贺莹[3](2008)在《离子液体中扁桃酸乙酯的酶促不对称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脂肪酶在离子液体中不对称水解扁桃酸乙酯制备R-扁桃酸进行了研究,发现脂肪酶N435在离子液体[BMIM]Br中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最高.研究了离子液体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液pH值和摇床转速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适宜反应条件为:1.39mol/LDL-扁桃酸乙酯、1.71mol/L[BMIM]Br、Tris-HCl缓冲液pH7.5、10mgN435酶、30℃、150r/min反应6h,该条件下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可达58.78%,产率为65.23%,并对离子液体进行了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8年04期)
王垚[4](2008)在《离子液体中酶促不对称水解扁桃酸乙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离子液体中酶促不对称水解扁桃酸乙酯制备R-(-)-扁桃酸进行了研究,发现脂肪酶N435在离子液体[BMIM]Br中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最高。研究了离子液体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液pH值和摇床转速等对反应的影响,适宜反应条件为:0.35 mol/L RS-扁桃酸乙酯、1.71 mol/L [BMIM]Br、Tris-HCl缓冲液pH7.5、10 mg N435酶、30 oC、150 r/min反应6小时,该条件下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可达58.78%,产率为65.23%。自行合成了离子液体[BMIM]Br,且其红外谱图与文献一致,并对离子液体进行了重复利用。考察了S-(+)-扁桃酸乙酯和产物R-(-)-扁桃酸对反应的抑制作用,确定反应符合米氏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拟稳态法并考虑离子液体对酶的影响,得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方程为:通过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8-03-01)
董亚琴,孟春,石贤爱,李泳宁,郭养浩[5](2006)在《脂肪酶催化扁桃酸乙酯酯交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脂肪酶Novozym 435在正丁醇体系中催化酯交换反应,对(R,S)-扁桃酸乙酯进行了动力学拆分,考察了系统初始加水量,反应温度,振荡速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脂肪酶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初始加水量为0.4%;在20℃~60℃范围内,酶催化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酶选择性随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最适温度45℃;底物扁桃酸乙酯浓度达5000 mmol/L时,未观察到底物抑制现象,反应初速度为2.78mmol.L-1.m in-1.(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6年04期)
董亚琴[6](2006)在《脂肪酶催化拆分扁桃酸乙酯的研究及手性环扁桃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扁桃酸乙酯是合成扁桃酸系列药物的重要中间体。目前手性扁桃酸系列中间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R型,S型合成报道很少。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脂肪酶催化拆分扁桃酸乙酯制备(S)-扁桃酸乙酯,并制备手性扁桃酸,合成手性环扁桃酯。本工作建立了各反应过程中底物和产物的气相色谱检测法。采用带毛细管柱SE-30的气相色谱仪GC-14C检测乙醇、扁桃酸乙酯、环扁桃酯的含量;手性柱CYCLOSILB 112-6632拆分扁桃酸乙酯和环扁桃酯。从实验室现有的5种不同来源的脂肪酶中筛选出Novozyme435酶用于催化扁桃酸乙酯在正丁醇中进行不对称拆分反应。气质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转酯化反应。5ml的反应体系中,最适拆分条件为:50mg Novozyme435,加水量0.4%,45°C,振荡速度150rpm;在此条件下,转化率约为56%时,可获得较高光学纯度的(S)-扁桃酸乙酯(92.4%)。拆分动力学研究表明,底物对酶没有抑制效应,反应中底物与酶的亲和力较低,手性底物的Km达1022 mM,采用无溶剂体系加大底物浓度有利于反应效率的提高。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催化实验中制备的ees值为92.4%的(S)-扁桃酸乙酯发生水解反应,经毛细管电泳检测,生成了ee值为94.5%(S)-扁桃酸。以扁桃酸和3,3,5-叁甲基环己醇为反应底物,NaHSO_4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手性环扁桃酯,并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约为物料总量的6%~7%;扁桃酸∶3,3,5-叁甲基环己醇(mol)=1∶3;回流反应时间为2h,环扁桃酯产率为92.05%。经过后续的分离纯化,得到质量纯度为91%环扁桃酯。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增溶剂,制备了环扁桃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使环扁桃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了430.75倍,克服了环扁桃酯在水中几乎不溶,有异臭,味苦,应用受到影响的缺点,为环扁桃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剂型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6-06-01)
肖惠萍,刘军,李祖义[7](1993)在《微乳液中脂肪酶对扁桃酸乙酯水解反应和α-溴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脂肪酶作用于相界面和微乳液油水界面膜的特点,首次将柱状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cyclindracea Lipase)加入水包油(O/W)型微乳液及油包水(W/O)型微乳液中,分别进行扁桃酸乙酯水解和α-溴丙酸酯化反应。实验表明,在微乳液中能进行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且比通常两相溶液体系中催化效果更佳。在十二烷基磺酸钠(AS)/正丁醇/正辛烷的O/W型微乳液中,扁桃酸乙酯水解48h,反应转化率达90%以上,得光学纯度达97%的S型扁桃酸;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辛烷的W/O型微乳液中,α-溴丙酸进行丁酯化反应,经6h,反应转化率达45%,得光学纯度99%的R型α-溴丙酸丁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陈文浩,朱巧庆,冯德礽,王蕾,喻华跃[8](1985)在《扁桃酸乙酯合成中副产物结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扁桃酸乙酯是合成脑功能轻度调节剂匹莫林(pemoline)的中间体,它是由扁桃酸和乙醇以硫酸、氯化氢为催化剂或甲苯带水酯化而得,我们采用以上常规酯化法进行了系统实验,收率均未超过80%,其中以硫酸为催化剂或甲苯带水酯化的产物中尚有两个副产物,一为固体化合物;另一为液体,它的沸点和扁桃酸乙酯相近,用常规减压分馏法很难将它从产物中除去,影响了扁桃酸乙酯的产量和质量。为此我们摸索了酯化条件与这两个副产(本文来源于《南京药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4期)
扁桃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微生物转化法不对称还原羰基化合物制备高光学纯度的(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并且详细研究了两种手性醇的微生物转化制备工艺。(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是两种重要的手性药物中间体。采用微生物转化法不对称还原制备光学活性(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是经济有效的绿色合成途径。本文从实验室保藏的多株酵母菌株中筛选出了一株对苯甲酰甲酸甲酯具有不对称还原能力的菌株Candida pseudotropicalis104。研究了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Candida pseudoropicalis104催化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用氯仿作为有机溶剂相,产物(R)-(-)-扁桃酸甲酯的对映体过剩值可达到99.8%。优化反应条件后,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积比为1:1,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6h,pH为7.0时,产物的转化率达到60.8%。在研究了底物浓度和生物量对反应转化率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后,发现底物浓度过高会对菌体还原反应有抑制作用,增加菌体量可以提高产物的转化率。由于Candida pseudotropica lis104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不高,优化反应条件后,仅为60.8%,为了提高转化率,本实验对Candida pseudotruopicalis104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遗传性稳定并且对苯甲酰甲酸甲酯还原能力强的菌株,并命名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研究了该菌株转化苯甲酰甲酸甲酯的反应过程,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生物量150g/L,底物量0.13mol/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0℃,pH7.0,反应时间36h。随着底物苯甲酰甲酸甲酯浓度的增加,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对苯甲酰甲酸甲酯的转化率迅速下降,原因可能是底物浓度过高对微生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酶的催化活性被降低了。本试验采用连续反应来解除底物浓度过高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提高转化率。并且详细研究了连续反应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反应能降低底物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反应转化率,以40r/min的循环泵流速可以将底物的浓度提高到0.23mol/L。采用微生物法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乙酯制备(R)-(-)-扁桃酸乙酯,筛选出对苯甲酰甲酸乙酯具有强还原能力的紫外诱变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研究结果发现,其还原苯甲酰甲酸乙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生物量140g/L,底物量0.11mol/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0℃,pH7.0,反应时间36h。在最优的反应条件下,苯甲酰甲酸乙酯的转化率达到99.8%,对映体过剩值为100%。在紫外诱变菌株Saccharpmyces cerevisiae zjut21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和苯甲酰甲酸乙酯分别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的反应条件研究基础上,进行5L反应罐规模的放大实验研究。考察结果表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zjut21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和苯甲酰甲酸甲酯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的放大工艺路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扁桃酸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尹国华,刘旭,张海燕,程丽华.一种D/L-扁桃酸乙酯合成的新方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4
[2].刘拥.微生物转化法制备(R)-(-)-扁桃酸甲酯和(R)-(-)-扁桃酸乙酯[D].浙江工业大学.2013
[3].王垚,高静,周丽亚,王海鸥,贺莹.离子液体中扁桃酸乙酯的酶促不对称水解[J].分子催化.2008
[4].王垚.离子液体中酶促不对称水解扁桃酸乙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5].董亚琴,孟春,石贤爱,李泳宁,郭养浩.脂肪酶催化扁桃酸乙酯酯交换反应的研究[J].分子催化.2006
[6].董亚琴.脂肪酶催化拆分扁桃酸乙酯的研究及手性环扁桃酯的合成[D].福州大学.2006
[7].肖惠萍,刘军,李祖义.微乳液中脂肪酶对扁桃酸乙酯水解反应和α-溴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J].生物工程学报.1993
[8].陈文浩,朱巧庆,冯德礽,王蕾,喻华跃.扁桃酸乙酯合成中副产物结构探讨[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