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分解论文-范时平,潘淑琴,罗启涵

递归分解论文-范时平,潘淑琴,罗启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递归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向图,生成树,可达性查询,递归图分解

递归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范时平,潘淑琴,罗启涵[1](2014)在《一种新的基于递归分解的图可达性查询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实中许多超大规模图可达性查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递归分解的算法,即将原图递归分解成一系列生成树和剩余图两类子图,并通过分别查询这两类子图来减少查询开销。相比于区间标记、链分解、2-hop标签和路径树等传统算法,该算法不仅空间开销更小,且时间复杂度更低。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对处理大规模有向图可达性问题上存储规模更小且查询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黄学良,李娜,陈立平[2](2013)在《叁维装配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有几何约束分解方法无法分解叁维装配几何约束闭环系统,故常采用数值迭代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但存在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几何约束闭环图的拓扑结构和串联运动链的结构约束,提出基于串联运动链结构约束等价替换的叁维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地引入几何约束组合等价替换串联运动链的结构约束,从几何约束闭环系统中分离出可独立求解的子系统,实现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该方法可将此前许多必须整体迭代求解的叁维几何约束闭环系统分解为一系列可解析求解的2个刚体之间的几何约束系统,明显提高了约束求解的效率和稳定性.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黄丽嫦[3](2012)在《矩阵的LU并行递归分解算法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矩阵的LU分解原理,并在双核微机上设计实现了一种矩阵的LU并行递归分解算法.该算法的特点是引入分块矩阵把LU分解形成迭代递归的形式,进而较好地发挥了新型微机的并行运算和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15期)

孙春凤,袁峰[4](2009)在《等面积递归分解的部分重迭局部直方图均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现有的直方图均衡算法在图像细节信息增强的同时无法保持输入图像亮度的缺点,以部分重迭局部直方图均衡算法(POSHE)为基础,将递归分解的思想引入子块图像直方图均衡过程,提出了一种亮度保持的部分重迭局部直方图均衡算法。子块图像根据其累积概率密度(CDF)的中值,递归地进行不同深度的分解;然后,对每一个分解的子图像在其灰度范围内进行直方图均衡,并将均衡后的子图像合并;最后,根据移动步长对子块图像进行线性或双线性插值消除块效应对图像细节信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部分重迭局部直方图均衡算法的峰值信噪比(PSNR)比传统方法平均提高了0.063~6.633 dB。在实际应用中,该算法既能有效地增强图像的细节信息,又能保持输入图像的亮度,并且彻底地消除了块效应对图像均衡结果的影响,使均衡后的图像具有更加自然的视觉效果。(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9年09期)

智东杰,智慧来[5](2007)在《矩阵的Doolittle递归分解算法及符号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矩阵An×n的Doolittle分解推广到Am×n上,并在常规的迭代算法上加以创新,给出了递归的分解算法.在实现算法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巧妙处理,使中间数据及最终计算结果都具有分数形式,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而且更符合人们阅读的习惯.经过运行测试,算法设计合理,程序运行高效准确.程序是对MathSoft公司的交互式的数学文字软件Mathcad的矩阵分解的数值计算扩充到符号运算.(本文来源于《智能系统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智慧来,张礼达[6](2006)在《矩阵的Crout递归分解算法及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矩阵An×n的Crout分解推广到Am×n上,并在常规的迭代算法上加以创新,给出了递归的分解算法。在实现算法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巧妙的处理,使中间数据及最终计算结果都具有分数形式,不仅使得结果具有绝对的精确度,成功解决了数据的精度问题,而且更符合人们阅读的习惯。经过运行测试,算法设计合理,程序运行高效准确。(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刘平,袁和法,陈思专[7](2004)在《按自动选择正交面递归分解叁视图的叁维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随着构成叁视图环路数的增加,叁维重建的计算时间和难度将成倍增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自动选择正交面递归分解叁视图的叁维重建算法和实例。该算法能在构成叁视图的各种图线组合中,自动选择出能简化叁维重建难度的正交分解面,并用其不断地对叁视图进行递归分解。该分解算法的使用将会扩大叁维重建的范围和降低叁维重建的时间和难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4年11期)

刘阳,张武,唐锦春[8](2004)在《基于区域递归分解算法的四边形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区域递归分解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四边形网格生成算法 ,能较好地运用于复杂的单连通和多连通图形区域 ,自动化程度高 .文中修正 Sarrate提出的算法 ,描述程序实现的具体过程 .原算法对六节点子区域的剖分效果不理想 ,文中就此提出了区分和剖分各类六节点子区域的方法 ,提高了算法效率 ,并给出网格生成实例 .(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4年04期)

葛玲,赵远东,潘闻天,刘桂馥[9](1999)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递归分解”的容比变化及其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递归分解”方法的逆向算法,提取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57 个格点 1951年 1 月~1997 年 12 月逐月海温月际变差值序列动力演化的“容比”特征,据此揭示了海温场的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并讨论了它与 E N S O 循环、两半球臭氧以及北半球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关系。最后将“递归分解”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马维祯,殷瑞祥[10](1988)在《DFT(2~m)通用递归分解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DFT的变换矩阵分解成矩阵Kronecker积形式出发,提出一种通用递归分解算法(GRFA)。采用不同的分解基,可导出常规FFT、MD-FFT、SR-FFT和RCFA等各种递归分解算法的矩阵Kronecker积表示式。从GRFA出发,论证了DFT(2~m)递归分解算法的最小实数乘法次数是(m-3)2~m+4。SR-FFT或RCFA算法是OFT(2~m)递归分解算法实数乘法次数最少的最佳算法。(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递归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现有几何约束分解方法无法分解叁维装配几何约束闭环系统,故常采用数值迭代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但存在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几何约束闭环图的拓扑结构和串联运动链的结构约束,提出基于串联运动链结构约束等价替换的叁维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方法.该方法通过不断地引入几何约束组合等价替换串联运动链的结构约束,从几何约束闭环系统中分离出可独立求解的子系统,实现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该方法可将此前许多必须整体迭代求解的叁维几何约束闭环系统分解为一系列可解析求解的2个刚体之间的几何约束系统,明显提高了约束求解的效率和稳定性.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递归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范时平,潘淑琴,罗启涵.一种新的基于递归分解的图可达性查询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

[2].黄学良,李娜,陈立平.叁维装配几何约束闭环系统的递归分解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

[3].黄丽嫦.矩阵的LU并行递归分解算法的设计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4].孙春凤,袁峰.等面积递归分解的部分重迭局部直方图均衡[J].光学精密工程.2009

[5].智东杰,智慧来.矩阵的Doolittle递归分解算法及符号程序设计[J].智能系统学报.2007

[6].智慧来,张礼达.矩阵的Crout递归分解算法及程序设计[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刘平,袁和法,陈思专.按自动选择正交面递归分解叁视图的叁维重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8].刘阳,张武,唐锦春.基于区域递归分解算法的四边形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

[9].葛玲,赵远东,潘闻天,刘桂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递归分解”的容比变化及其气候意义[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

[10].马维祯,殷瑞祥.DFT(2~m)通用递归分解算法[J].电子学报.1988

标签:;  ;  ;  ;  

递归分解论文-范时平,潘淑琴,罗启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