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转移论文_张学昭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用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示,意义,环境,侧重点,语义,字面,英语。

语用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昭[1](2016)在《基于“拒绝表达”的双向语用论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借用心理学中“转移”的概念,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受母语的影响成为“语言转移”。语言转移的对象包括统语、音韵、规则、语义等各个方面,同时对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语用论信息的理解、表达和学习来说,也收到来自其他语言或文化的语用论影响。这种将母语中的判断基准应用于外语的现象,被称为语用论转移。此外,对习得程度高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或者在外语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人来说,第二语言中的语用论特点和信息也会对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产生语用论方面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反向转移”。拒绝表达是一种违背对方意愿,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威胁的说话行为。为了维持与对方的良好人际关系,说话者采取拒绝表达语言行动时,必须细心把握与对方的关系情况,以及说话时的具体情况,来采取恰当的语言行动。因此,拒绝表达对说话人的语用论能力有较高要求,也是说话人容易受到来自不同语言或文化的语用论知识影响的地方。在当今社会,邮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手段,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书写邮件时,除了需要考虑语法正确之外,也必须考虑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与说话行为相比,书写行为可以通过花费更多时间来斟酌遣词造句,慎重地选择拒绝策略。因此,语用论转移发生的情况也可能与说话行为不同。因此,本论文以邮件场景为中心,以对日语习得程度不同的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验证拒绝表达中双方向的语用论转移的发生为目的,将调查对象分为日语母语说话者、汉语母语说话者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叁类,并通过阅读理解考试,将学习者分为上位群和下位群两组。设置等级关系、心理距离和负担程度不同的8个邮件场景,分析各组在各个场面中使用语义公式的数量状况和顺序的特征。结果表明与心理距离和负担程度相比,各个组均更加重视等级关系的影响,以等级关系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拒绝策略。此外,在面对自己上级(教授)的场景中,就选择“先道歉”还是“先解释理由”的策略方面,下位群的学习者显示出发生了来自母语的语用论转移的可能性,而在上位群的学习者中,则显示出发生了来自第二语言的语用论反向转移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30)

黄明[2](2012)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语用环境及语言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汉族为主的国家,研究其英汉双语教育模式及语言使用最新现状对我国双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其它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作者首次从历史角度归纳了新加坡双语模式,并在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语用调查。本文是关于社会语用环境和语码夹杂现象的调查分析(家庭环境部分已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结果显示,近40年的双语教育对以汉语方言为主的华族语用传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华族学生日常交际中最常讲的语言转向英语,最常讲方言的学生不足1%。街面用语中使用英华双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原来的方言拼音逐渐被取代。不过,华人的华语交际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持。整体而言,新加坡已经实现了"突出英语、保持母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谭学纯[3](2011)在《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静态词义系统中自然语言的义位为基准点,观察动态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描述义位转移的4种模式:义位A→义位B、义位→亚义位、义位→自设义位、义位→空义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义位转移模式中源语和目标语的形式、隐现、语义变异路线及其修辞认知机制。观察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可以发现,语言事实与语言规则的匹配往往在语义或逻辑层面断开,而选择修辞认知通道进行临时连接。本文的分析,或许可为语言教学与研究提供现行教材知识谱系较少涉及的语言事实和部分解释依据。(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甄晓婕[4](2010)在《论隐喻在转移修饰中的语用运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转移修饰是英语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表现形式多样,修辞功能丰富。本文在隐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语用视角探讨了隐喻在转移修饰中的外显功能及其运作机制。(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0年23期)

陈晓波,戈玲玲[5](2010)在《浅析《呼啸山庄》会话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的使用也有着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在着名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人物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称指示的表达形式,分别实现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如人称指示的转移,体现了语用距离的调整,对于展示人物关系、表达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席娟[6](2006)在《从语用学角度谈翻译中的语义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转换的过程中,绝对的对等只能是一个幻想。实际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形式层面的转移外,语义层面上的转移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不少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源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系统的不同。此外,语用学对于交际中语义的生成和理解也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解释。所以,本文拟从语用的角度,通过对汉英及英汉语文学翻译中一些语义转移的定性分析,对翻译中语义转移这一现象进行系统地阐述和探讨。语用学认为,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的真实意义有些时候与其表面的句子意义不一致,语用翻译强调对原文本话语意义的合理再现。翻译语义转移指译文对原文句子意义或话语意义的部分或完全偏离。对原文句子意义的偏离往往反映了译者对语用对等原则的顺应,而对话语意义的偏离却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语用学的意义观认为,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与语用语境密切相关,交流过程中,相关语境通过作用于交际者来影响意义的传递。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反映在翻译中,语言语境主要体现为源文本诸多衔接手段,情景语境包括源文本的语旨,语基和语调,文化语境包括源语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语义转移不仅与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语系有关,而且与翻译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语境因素的介入增加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完全的意义等值是不可能的,而语义转移的存在则是难以避免的。具体翻译实践中,相关翻译语境对具体语义的转移起着指导或引发作用。当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在译入语中不可兼得时,源语语境可以帮助译者实现正确的强制转移。而译者对原文本相关语境因素,包括上下文、情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忽视或错配,则会造成对原作者真实意义的误解,这种转移通常是无意识的。另一方面,对源文本话语意义的误解也可能是有意误解,这包括创造性误解和有意增删。创造性误解是译者为更好地保留源文本的语境效果而对其意义所作的调整,对源文本语境效果的准确把握及合理传达都需要译者对其语用语境进行认真分析。有意增删指译者出于对译文语用语境,主要是译入语社会文化规范、译文读者期待及接受能力的考虑,在译文中故意删减源文本某个或某些话语意义,或者增加源文本没有的意义。这些有意增删带有明显的文化过滤色彩。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对翻译语义转移现象,对翻译语境对译者语义转移的影响有个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6-03-01)

颜琳华[7](2001)在《从语用学角度谈基础阶段后期精读课的侧重点转移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学是以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为目的的 ,因此它一经确立 ,其理论的应用便受到普遍重视。语用学理论已在语言教学、人机对话和人际关系方面得到应用 ,特别是在外语教学方面展现出美好的应用前景。语用学之所以展现出美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S4期)

李鲁[8](1997)在《否定转移及其语义与语用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理论,阐述了OttoJesperson等语法学家创立的“转移否定”理论,并从EST语义与语用翻译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与之相应的语义与语用否定转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翻译》期刊1997年01期)

周雪林[9](1996)在《试论“否定转移”的语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试论“否定转移”的语用意义周雪林"否定转移"(trasferredneg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R.Quirk,G.Leech和J.Svartvik(1972等人在研究英语否定句时提出的,它特指英语主从复合句中否定词not(或其缩略形式n't)从...(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语用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汉族为主的国家,研究其英汉双语教育模式及语言使用最新现状对我国双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其它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作者首次从历史角度归纳了新加坡双语模式,并在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语用调查。本文是关于社会语用环境和语码夹杂现象的调查分析(家庭环境部分已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结果显示,近40年的双语教育对以汉语方言为主的华族语用传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华族学生日常交际中最常讲的语言转向英语,最常讲方言的学生不足1%。街面用语中使用英华双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原来的方言拼音逐渐被取代。不过,华人的华语交际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持。整体而言,新加坡已经实现了"突出英语、保持母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用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昭.基于“拒绝表达”的双向语用论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语用环境及语言转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3].谭学纯.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

[4].甄晓婕.论隐喻在转移修饰中的语用运作机制[J].大家.2010

[5].陈晓波,戈玲玲.浅析《呼啸山庄》会话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转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席娟.从语用学角度谈翻译中的语义转移[D].苏州大学.2006

[7].颜琳华.从语用学角度谈基础阶段后期精读课的侧重点转移问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8].李鲁.否定转移及其语义与语用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7

[9].周雪林.试论“否定转移”的语用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4)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5)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在粒子一空穴对称破缺的情况下(t′=0...

标签:;  ;  ;  ;  ;  ;  ;  

语用转移论文_张学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