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烯烃,硅烷,聚酯,催化剂,速率,开环。
聚合反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咏,王颖,何峰,王静,朱志国[1](2019)在《共聚型磷系阻燃聚酯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共聚型磷系阻燃聚酯的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为阻燃剂制备不同磷含量的阻燃共聚酯,建立了聚酯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测试仪、极限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对聚酯的结构及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EPPA质量分数的增加,缩聚反应活化能逐渐增大,最高增加至106. 83 k J/mol;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均呈下降趋势;阻燃剂中磷元素以共价键形式共聚到PET分子链中,抑制了分子链的结晶;当磷含量为1%时,阻燃共聚酯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1%,引燃时间明显延长,最大热释放速率降低了24%,阻燃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梁帅[2](2019)在《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CS树脂是将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接到氯化聚乙烯(CPE)分子链上形成的一种接枝共聚物。ACS树脂可以采用掺混法和接枝法生产。二者相比,接枝法生产ACS树脂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因此工业上主要采用接枝法生产ACS树脂。接枝型ACS树脂采用乳液、悬浮、溶液和本体聚合方法均可合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ACS树脂,该工艺优点是聚合温度低,聚合热撤出容易、过程易于控制;缺点是溶胀时间长、间歇操作,产品质量不稳定,后处理复杂。最大的问题是该工艺产生废水量较大,已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因其具有过程连续化、流程短、产品质量稳定、低能耗、叁废少、环保等优点成为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一代ACS树脂合成工艺。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共聚合过程,聚合过程中除了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反应,还有苯乙烯、丙烯腈与橡胶CPE发生的接枝共聚反应。由于ACS树脂的性能受SAN树脂分子量及ACS树脂的接枝率的共同影响。因此,要合成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必须开展ACS树脂本体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明确各种聚合及配方因素对共聚合反应速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和对接枝率的影响。本文以甲苯作为稀释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引发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了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动力学行为研究。考察了聚合温度、St/AN、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引发方式对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明确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游离SAN树脂分子量的聚合及配方因素,澄清了苯乙烯热自引发聚合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聚合动力学行为,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聚合温度、St/AN配比及稀释剂用量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提高聚合温度、增加St/AN配比中AN的比例以及减少稀释剂用量均可以增大反应速率。(2)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高温本体合成ACS树脂游离SAN分子量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和St/AN配比对SAN分子量的影响不大。(3)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始终在进行。转化率小于80%,接枝反应速率较快,之后接枝反应速率变缓。St/AN、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4)苯乙烯的热自引高温本体聚合可以合成ACS树脂,但聚合反应速率较引发剂引发高温本体聚合的聚合反应速率慢。热引发聚合温度为130°C时,通过苯乙烯热自引发本体聚合可以合成力学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其冲击强度高达42.6 kJ/m~2,但聚合过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文帅,王德坤,孙伟振,赵玲[3](2019)在《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聚苯硫醚聚合反应动力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聚苯硫醚(PPS)聚合机理及过程分析并通过合理假设,提出了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PPS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利用文献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回归,结果表明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相应的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并且模型外推预测与相同条件的实验接近,两者偏差小于2%;通过模型对反应物配比的影响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值相符合。最后,通过建立工业PPS聚合反应器模型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PPS生产过程宜采用多釜串联的方式。相关研究结果可对PPS聚合反应动力学建模和工业过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泳江,Anne-Virginie,Salsac,Dominique,Barthès-Biesel,覃开蓉[4](2018)在《血管介入栓塞中氰基丙烯酸酯-碘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离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栓塞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导管将栓塞物有控制地注入到靶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氰基丙烯酸酯-碘油栓塞胶混合物具有高流动性、快速聚合、低黏度和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血管畸形的栓塞。栓塞胶的注射、栓塞过程受到聚合反应动力学与血流动力学耦合作用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离体实验方法采用界面反应技术研究了栓塞胶混合物与血液模拟液的聚合反应动力学过程,并利用同轴注射技术探究了栓塞胶注射过程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结果 血液模拟(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耿中兴,甄卫军,宋中波,王雪枫[5](2018)在《反应性挤出法合成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聚合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丙交酯和水滑石(LDHs)为原料、辛酸亚锡(Sn(Oct)_2)为催化剂,采用反应性挤出法合成了聚乳酸(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挤出工艺条件为LDHs用量0.4%,Sn(Oct)_2用量2%,螺杆转速20 r/min,反应温度170℃。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所制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反应性挤出法合成的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分子量为38 289 g/mol,且具有α-晶型结构。此外,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显着提升;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PLA0和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7.639×10~3和8.496×10~3 g/(mol·min),表明LDHs可以提高PLA的聚合反应速率。(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6](2018)在《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甲基苯基硅烷为引发剂,在紫外光照下与乙烯基单体聚合形成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基于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就单体、紫外光强、质量比对反应动力学参数以及嵌段长度的影响进行解析。进一步结合相分离观察的结果,分析了此类共聚物中发生相分离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聚合后仅1000 s后碳嵌段平均长度就收拢于5~6个碳原子,硅元素嵌段平均长度也降低到2左右,表明此类材料未发生相分离,是适用于光波导领域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苏银河,王新威,于俊荣,王彦,诸静[7](2018)在《引发剂用量对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合反应动力学及产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行板流变仪研究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的开环聚合反应过程,考察引发剂用量对CBT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产物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越多,CBT聚合反应越迅速,聚合反应诱导期、体系凝胶时间及反应完成时间越短,制得聚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BT)分子量也相应较低。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大,pCBT产物的结晶温度、最终熔融温度和结晶度逐渐升高,各晶面法线方向晶粒尺寸则随之降低,而制得pCBT样条的拉伸和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和弯曲模量逐渐增大,且其拉伸断裂伸长率及其冲击强度则逐渐下降。引发剂用量为0.5%时制得的pCBT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亚婷[8](2018)在《茂金属催化α烯烃液相聚合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聚α-烯烃(PAO)是理想的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与传统的矿物油不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润滑油日益严苛的性能要求和使用需求。相对其他润滑油基础油,它黏度指数高、倾点低、挥发性低、热安定性和氧化安定性优良,还能较好地和普通润滑油互溶,所以有关它的制备工艺的研究备受关注。茂金属/有机硼化物是性能优良的催化体系,针对这个催化体系进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烯烃聚合机理的认识,也可为PAO工艺的工业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本文中,以rac-Et(1-Ind)2ZrC12/[Me2NHPh]+[BB(C6F5)4]-/Al(iBu)3为反应体系,建立了简单的表观动力学模型,之后又根据聚合反应机理和具体实验过程,提出了单活性中心模型,并优化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所得动力学模型参数很好地反映了茂金属体系催化煤制混合α-烯烃聚合反应的变化规律,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单体浓度、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为该聚合反应的工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最后还对该反应体系下的放热量进行了热力学估算。(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2)
王亚婷,徐鑫磊,江洪波[9](2018)在《茂金属催化α-烯烃聚合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rac-Et(1-Ind)2Zr Cl2/[Me2NHPh]+[B(C6F5)4]-/Al(i Bu)3催化α-烯烃液相聚合的反应体系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根据聚合反应机理和具体实验过程,提出了单活性中心模型,并优化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所得动力学模型参数很好地反映了茂金属体系催化煤制混合α-烯烃聚合反应的变化规律,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单体浓度、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为该聚合反应的工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8年01期)
朱正曦,徐鹏,陈静,胡梦璠[10](2017)在《甲基橙诱导吡咯聚合成管机理及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吡咯(PPY)导电纳米管因其自身较好的导电性、较低的堆积密度、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氧化/还原性能,在超级电容器、二次电池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朱正曦与陆云等人首次报道了以甲基橙(MO)作掺杂剂,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无需模板地制备聚吡咯纳米管的方法。因该方法便捷、无需复杂设备、易于大批量制备、重现性好、甲基橙价格低廉易获取等优势,已并被广泛运用。但对成管机理的研究至今仍然较少,而且对机理假设的争议较多。本论文通过改变制备纳米管的条件,如:光照、微波、超声、溶剂种类、温度、p H、掺杂剂化学结构等,探究甲基橙诱导吡咯聚合成管的机理。另外,工作还对吡咯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尝试探究其聚合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聚合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CS树脂是将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接到氯化聚乙烯(CPE)分子链上形成的一种接枝共聚物。ACS树脂可以采用掺混法和接枝法生产。二者相比,接枝法生产ACS树脂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因此工业上主要采用接枝法生产ACS树脂。接枝型ACS树脂采用乳液、悬浮、溶液和本体聚合方法均可合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ACS树脂,该工艺优点是聚合温度低,聚合热撤出容易、过程易于控制;缺点是溶胀时间长、间歇操作,产品质量不稳定,后处理复杂。最大的问题是该工艺产生废水量较大,已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因其具有过程连续化、流程短、产品质量稳定、低能耗、叁废少、环保等优点成为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一代ACS树脂合成工艺。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共聚合过程,聚合过程中除了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反应,还有苯乙烯、丙烯腈与橡胶CPE发生的接枝共聚反应。由于ACS树脂的性能受SAN树脂分子量及ACS树脂的接枝率的共同影响。因此,要合成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必须开展ACS树脂本体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明确各种聚合及配方因素对共聚合反应速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和对接枝率的影响。本文以甲苯作为稀释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引发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了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动力学行为研究。考察了聚合温度、St/AN、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引发方式对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明确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游离SAN树脂分子量的聚合及配方因素,澄清了苯乙烯热自引发聚合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聚合动力学行为,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聚合温度、St/AN配比及稀释剂用量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提高聚合温度、增加St/AN配比中AN的比例以及减少稀释剂用量均可以增大反应速率。(2)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高温本体合成ACS树脂游离SAN分子量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和St/AN配比对SAN分子量的影响不大。(3)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始终在进行。转化率小于80%,接枝反应速率较快,之后接枝反应速率变缓。St/AN、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4)苯乙烯的热自引高温本体聚合可以合成ACS树脂,但聚合反应速率较引发剂引发高温本体聚合的聚合反应速率慢。热引发聚合温度为130°C时,通过苯乙烯热自引发本体聚合可以合成力学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其冲击强度高达42.6 kJ/m~2,但聚合过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反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咏,王颖,何峰,王静,朱志国.共聚型磷系阻燃聚酯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19
[2].梁帅.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3].文帅,王德坤,孙伟振,赵玲.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聚苯硫醚聚合反应动力学建模[J].化工学报.2019
[4].李泳江,Anne-Virginie,Salsac,Dominique,Barthès-Biesel,覃开蓉.血管介入栓塞中氰基丙烯酸酯-碘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离体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5].耿中兴,甄卫军,宋中波,王雪枫.反应性挤出法合成PLA/LDHs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聚合反应动力学[J].塑料科技.2018
[6].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7].苏银河,王新威,于俊荣,王彦,诸静.引发剂用量对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合反应动力学及产物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王亚婷.茂金属催化α烯烃液相聚合反应动力学[D].华东理工大学.2018
[9].王亚婷,徐鑫磊,江洪波.茂金属催化α-烯烃聚合反应动力学[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8
[10].朱正曦,徐鹏,陈静,胡梦璠.甲基橙诱导吡咯聚合成管机理及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