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气流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相,空气,圆通,模型,热辐射,通道,传质。
空气流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涵宇,陈芊屹,刘强,李浩然,陈浩然[1](2016)在《基于碳纤维发热的空气对流型壁挂调温控制器研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传热学空气对流换热以及热辐射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纤维材料发热的室内壁挂式调温器,完成了多项试点温度、速度等的试验测定及Ansys模拟,模拟与试验温度场和速度场很好地吻合,并总结了应用该设计达到的最佳传热效果。结果表明:该室内壁挂调温器能有效解决局部采暖方式能量利用率低、有害气体排放高等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6年12期)
李文升,郭烈锦,李乃良,程兵,姚海元[2](2014)在《集输-S型立管中空气-油两相流流型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集输-S型立管中空气-油两相流的流型特征。实验管路由119m的水平段,长14m、倾角为-2°的下倾段,高15.3m、长24m的S型立管段组成,管道内径为50.8mm。基于S型立管底部压力、立管顶部持液率两个信号来区分立管内的流型。实验中发现S型立管内存在第二类严重段塞流、过渡型严重段塞流和稳定流动叁类流型,其中稳定流动又包括泡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与空气-水两相流不同,并没有观察到第一类严重段塞流。第二类严重段塞流下立管顶部持液率呈方波状,其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系以0与1为峰的双峰结构;过渡型严重段塞流下立管顶部持液率针刺状,其PDF分布基本系以0为峰的单峰结构;稳定流动下顶部持液率波动平稳,其PDF分布在0.3~0.8之间。(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殷勇高,潘雄伟,陈瑶,张小松[3](2012)在《顺流型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顺流型平板降膜热质交换测试装置上对氯化锂水溶液与湿空气除湿、再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NTU-Le模型,着眼于湿空气与溶液耦合热质交换特性,获取了顺流条件下不同空气流量、溶液流量、溶液温度工况的耦合传热传质系数随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为相关过程模型验证提供可靠数据,同时也为相关设备性能分析与计算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关键词:溶液除湿/再生;顺流;传热传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S2期)
李乃良,李文升,郭烈锦,崔嵘,张西迎[4](2011)在《S型柔性立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S型柔性立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特征.实验环路由长114 m的水平环道,16 m的-2°下倾管和高15.3 m、长24 m的S型立管组成,环路内径为50 mm.使用立管底部压力、立管出口持液率HL及其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特征识别和区分流型.实验发现了典型严重段塞流、过渡型严重段塞流、稳定流动3类流型.典型严重段塞流下HL曲线呈方波状,相应的PDF分布呈HL分别为0和1的双峰结构;过渡型严重段塞流下HL曲线呈针刺状,其PDF分布也为双峰结构,但HL的低峰远高于HL的高峰;稳定流动下的PDF分布呈HL为0.27左右的单峰状.分析表明,典型和过渡型严重段塞流分别与垂直上升管弹状流和块状流具有相似的PDF分布特征,但彼此的流动形态却完全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赵千里,高谦,高创州,薛希忠,于志强[5](2007)在《隔断或引射风流型矿用空气幕理论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atlab语言,借助计算机绘制了隔断风流或引射风流型空气幕有效压力数学模型叁维效果图。在其叁维坐标系中分析了其空气幕引射风量Q与风机台数n、空气幕出口风速V_c、安装空气幕巷道的通风阻力△H、巷道风阻R、空气幕出口断面积S_c等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对空气幕隔断风流和引射风流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为矿用空气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07年11期)
孙斌,周云龙[6](2006)在《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的混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径26 mm、长2 000 mm的水平管内,用差压变送器测量气液两相流不同流型下的压差波动信号,通过小波变换对信号进行除噪后,运用确定性混沌分析技术对信号进行分析,研究两相流系统分层流、泡状流、间歇流和环状流压差波动信号的混沌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动系统为混沌动力系统,吸引子可用来表征气液两相流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混沌特征参数关联维D2和K熵可用来定量识别以上4种流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郭亚军,毕勤成,何永清,周莺,陈听宽[7](2006)在《空气-水在垂直非圆截面通道内流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视化方法研究了水力直径分别为15mm和10mm的两种正方形截面、14.43mm的叁角形截面以及14mm的圆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表观气速0.04~80m/s,表观水速0.001~6m/s。观察到了泡状流、弹状流、块状流、环状流和弥散泡状流等常见流型。此外,在表观气速很大而表观水速很小时,在非圆截面通道内发现了爬动流,证实了非圆截面直通道内存在“二次流”现象,且对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分布有较大影响,证明截面形状对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具有重要影响。由实验得到了流型转变界限,并首次获得了包括爬动流的两相流流型图。比较本文的实验结果及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水力直径的大小对两相流流型的转变具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杨朝初,毕勤成,杨冬,陈听宽[8](2006)在《非圆小通道内水-空气垂直上升流动流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化工机械以及紧凑式换热器的发展,使非圆截面小通道在工程中获得大量应用,但现有文献针对非圆截面小通道内两相流动的研究报导屈指可数。本文采用可视化手段研究了水力直径分别为2.886 mm和1.443 mm的叁角形截面并联小通道内水-空气垂直上升流动,表现气速0.1~100 m/s,表观水速0.1~6 m/s。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总结得到了流型转变界限,并获得了典型流型图像。将本文的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表明:通道的截面形状和水力直径均对非圆截面小通道内两相流型转变界限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陈宏,匡波,杨扬,徐济鋆[9](2003)在《空气-水两相水平流动空泡率测量及流型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泡率测量技术一直都是两相流测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开发了电容式空泡传感器,并完成了该传感器在空气-水水平流动工况下的标定实验,得到了空泡传感器在0.2~0.8范围内定标曲线。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灵敏度、线性度等性能均满足实用要求。定性讨论了不同流型下典型动态时序信号的差别与相应的流动现象与机理。与此同时,引入模式识别理论,采用动态聚类算法,实现了空气-水水平流动过程的离线工况识别。该工作可望为具有两相流动的工业过程的动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提供方便实用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3年S2期)
石磊,张作义,杨瑞昌[10](2000)在《垂直管空气-水两相流型的Shannon信息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信息论原理,研究两相流流型的 Shannon信息熵特性。 Shannon信息熵可由两相流系统的时间相关信号 (如压差 )的功率谱密度计算得到。在两相流实验台架上进行了垂直管两相流试验研究,通过调节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获得不同流型工况下压差信号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流型下的 Shannon信息熵,发现泡状流的负 Shannon信息熵 (负熵 )最小,弹状流的负熵最大,而环状流的负熵界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0年05期)
空气流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研究了集输-S型立管中空气-油两相流的流型特征。实验管路由119m的水平段,长14m、倾角为-2°的下倾段,高15.3m、长24m的S型立管段组成,管道内径为50.8mm。基于S型立管底部压力、立管顶部持液率两个信号来区分立管内的流型。实验中发现S型立管内存在第二类严重段塞流、过渡型严重段塞流和稳定流动叁类流型,其中稳定流动又包括泡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与空气-水两相流不同,并没有观察到第一类严重段塞流。第二类严重段塞流下立管顶部持液率呈方波状,其概率密度函数(PDF)分布系以0与1为峰的双峰结构;过渡型严重段塞流下立管顶部持液率针刺状,其PDF分布基本系以0为峰的单峰结构;稳定流动下顶部持液率波动平稳,其PDF分布在0.3~0.8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气流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涵宇,陈芊屹,刘强,李浩然,陈浩然.基于碳纤维发热的空气对流型壁挂调温控制器研制(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6
[2].李文升,郭烈锦,李乃良,程兵,姚海元.集输-S型立管中空气-油两相流流型特征实验研究[J].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2014
[3].殷勇高,潘雄伟,陈瑶,张小松.顺流型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性能[J].化工学报.2012
[4].李乃良,李文升,郭烈锦,崔嵘,张西迎.S型柔性立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
[5].赵千里,高谦,高创州,薛希忠,于志强.隔断或引射风流型矿用空气幕理论模型分析[J].金属矿山.2007
[6].孙斌,周云龙.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流型的混沌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
[7].郭亚军,毕勤成,何永清,周莺,陈听宽.空气-水在垂直非圆截面通道内流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6
[8].杨朝初,毕勤成,杨冬,陈听宽.非圆小通道内水-空气垂直上升流动流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
[9].陈宏,匡波,杨扬,徐济鋆.空气-水两相水平流动空泡率测量及流型识别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3
[10].石磊,张作义,杨瑞昌.垂直管空气-水两相流型的Shannon信息熵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