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论文_姜涛,倪皖莉,朱晓峰,赵西拥,王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砂姜黑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土,土壤,濉溪县,蒙城县,作物,秸秆,小麦。

砂姜黑土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倪皖莉,朱晓峰,赵西拥,王嵩[1](2019)在《砂姜黑土夏花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砂姜黑土地区花生养分的吸收特征,根据花生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从而提高该地区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为该地区花生生产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在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取样分析植株不同器官养分累积量,研究砂姜黑土地区夏花生养分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花生的生长发育,营养器官根、茎、叶中的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成熟期降到最低值;磷素含量总体呈现平稳的趋势;茎、叶中的钾素含量呈现"S"型变化,根中钾素含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营养器官氮素含量叶片>根>茎;钾素含量茎>叶>根。荚果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高于根、茎、叶中氮、磷、钾的含量。(2)花生植株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生物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加,收获期吸收量达到最大值,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20~0.32):(0.47~0.95)。(3)氮、磷、钾在砂姜黑土夏花生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苗期均以茎叶为主,根的分配量相对较少;结荚期开始主要以荚果为主,根、茎、叶中的养分累积量逐渐减少,并向荚果中转移;成熟期荚果中的氮、磷、钾累积量达到最大值,氮素累积量占整株的93.50%、磷素为89.16%、钾素为69.30%,氮、磷、钾在根、茎、叶和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0.47%:4.05%:1.98%:93.50%、0.66%:8.32%:1.87%:89.16%和1.32%:24.04%:5.26%:69.39%。综上,结荚至饱果期是花生养分吸收的高峰期,生产上应根据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性,合理安排施肥,确保满足生长后期的养分需求,以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李玮,陈欢,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2](2019)在《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32年砂姜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高量氮肥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HMNPK)处理耕层土壤,研究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系统中总有机碳、团聚体组成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显着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有机肥施用对表层土(0~10 cm)中1~0.5、0.5~0.25 mm干筛团聚体和<0.25 mm微团聚体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1~0.5、0.5~0.25 mm和<0.25 mm粒径中,施肥处理对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没有显着影响。长期施肥显着提高了表层土1~0.5 mm和0.5~0.25 mm干筛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HMNPK的增幅最高。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尤其对1~0.5、0.5~0.25 mm和<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显着影响,且均为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条件下,长期有机肥施用可提高砂姜黑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中团聚体数量以及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地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汪永安[3](2019)在《叁代科研人员40年接力治理 2300万亩砂姜黑土脱胎换骨》一文中研究指出40年前,我省淮北与沿淮23个县(市、区)2336.6万亩易涝、易旱的砂姜黑土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省农科院叁代科研人员40年不懈努力,昔日十年九灾的砂姜黑土老灾窝,如今蝶变成沃野千里大粮仓。蒙城马店站,点燃治理砂姜黑(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19-11-04)

王景德,崔德杰,李帅,刘增辉,庄顺龙[4](2019)在《小麦-玉米连作模式下深松时间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时间深松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设计夏季(S)与秋季(A)两个不同深松时间,并以旋耕20 cm(CK)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后的土壤容重、水分含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深松0~20 cm表层土壤容重均低于20~40 cm土层。其中夏季深松较秋季深松容重下降显着(P<0.05)。深松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在20~40 cm土层秋季深松含水量较夏季深松与CK分别提高10.7%和13.3%。秋季深松较夏季深松处理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有明显提升,在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17.7%和41.5%。在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秋季深松比夏季深松和CK分别高37.5%和69.7%。综合来看,深松可明显改善砂姜黑土的理化性质,夏季深松降低土壤容重效果优于秋季深松,而秋季深松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夏季深松。(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世佳,韦本辉,申章佑,余丰源,史鼎鼎[5](2019)在《粉垄耕作对农田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粉垄耕作对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探明其变化机理,为粉垄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团粒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手段研究砂姜黑土团聚体分布及微形态等物理性质,比较分析了粉垄(FL)、深松(DP)、深翻(DT)3种耕作方式下砂姜黑土的物理变化差异。[结果]结果表明: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粉垄耕作显着增加了粒径小于2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0.5~1 mm和0.25~0.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大团聚体向小团聚体转变明显;同时,粉垄耕作下土壤微形态表现为表面骨骼颗粒粗糙、疏松和孔隙丰富等特点。[结论]粉垄耕作改变了砂姜黑土结构,为砂姜黑土地区推广应用粉垄耕作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樊青峰[6](2019)在《临沂市砂姜黑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临沂市砂姜黑土种植区小麦的产量,经过多年多点调查和试验研究与示范,制定了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其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整地、田间管理、收获等配套栽培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王擎运,陈景,杨远照,柴如山,叶新新[7](2019)在《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砂姜黑土胀缩特性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于胀缩是砂姜黑土最典型的属性障碍因子之一。该文依托长期定位试验(2007―2017年)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收缩的影响机制。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氮磷钾(F),及氮磷钾配施下的玉米秸秆还田(MSF)、小麦秸秆还田(WSF)和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WMSF)。结果显示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SBD)呈现WMSF<WSF≈MSF≈F<CK,与土壤田间持水量(fieldmoisturecapacity,FC)的变化规律相反。WMSF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8%,高于CK处理7.38%。土壤比容积差值与土壤线性伸展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COLE)和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收缩主要集中于正常段和滞留段,而质量含水量下降则表现在结构段和滞留段较为明显。尽管秸秆还田,尤其MSF处理结构段土壤含水量较大,但土体未发生明显收缩行为。综上所述,SOM累积因自身胀缩造成土体更强烈收缩,但通过水养增容实现了土体易于胀缩属性障碍因子的消减。小麦秸秆还田可显着提升土壤SOM含量,而玉米秸秆还田因难以腐化对土壤大孔隙度影响较大,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更符合该类型土壤农业生产中有机质提升、结构改善,水养增容的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叶新新,王冰清,刘少君,马超,李军利[8](2019)在《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措施导致沿淮区域砂姜黑土耕层变浅、下表层(10~30 cm)容重增加、土壤养分不均衡等问题凸显,限制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力的提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合理的搭配组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8年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1)玉米季免耕-小麦季免耕秸秆不还田(N);2)玉米季深耕-小麦季深耕秸秆不还田(D);3)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秸秆免耕覆盖还田(NS);4)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季秸秆深耕还田(DS)。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不同土壤深度(0~60 cm)总有机碳(TOC)、颗粒态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碳(KMnO4-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结合小麦-玉米的周年产量变化,以期获得培肥砂姜黑土的最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长期免耕措施(N),DS处理能够提高0~30 cm土层TOC、POC、MBC、KMnO4-C等组分含量和CPMI;而NS措施仅提高土壤表层(0~10 cm)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CPMI;2)DS处理显着提升了小麦-玉米的周年生产力,其麦玉的周年产量均值分别比N、D和NS处理高出14.7%、12.9%和8.5%;3)MBC和KMnO4-C对于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都是较为敏感指示因子。总的来说,玉米季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深耕还田(DS)是改善沿淮地区砂姜黑土土壤碳库、提高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黄波,张妍,孙建强,陈翔,张林[9](2019)在《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着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着。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着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肖轶娆[10](2019)在《砂姜黑土地区施氮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冀中南地区砂浆黑土条件下优质小麦最佳氮肥施用量,以师栾02-1为材料,设置对照CK和165 kg/hm2、215 kg/hm2、265 kg/hm2、315 kg/hm2、365 kg/hm25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施用量为265 kg/hm2,产量最高,为6 759.00 kg/hm2;优质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形成时间与施氮量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砂姜黑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集32年砂姜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高量氮肥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HMNPK)处理耕层土壤,研究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系统中总有机碳、团聚体组成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显着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有机肥施用对表层土(0~10 cm)中1~0.5、0.5~0.25 mm干筛团聚体和<0.25 mm微团聚体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1~0.5、0.5~0.25 mm和<0.25 mm粒径中,施肥处理对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没有显着影响。长期施肥显着提高了表层土1~0.5 mm和0.5~0.25 mm干筛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HMNPK的增幅最高。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尤其对1~0.5、0.5~0.25 mm和<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显着影响,且均为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条件下,长期有机肥施用可提高砂姜黑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中团聚体数量以及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地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砂姜黑土论文参考文献

[1].姜涛,倪皖莉,朱晓峰,赵西拥,王嵩.砂姜黑土夏花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李玮,陈欢,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汪永安.叁代科研人员40年接力治理2300万亩砂姜黑土脱胎换骨[N].安徽日报.2019

[4].王景德,崔德杰,李帅,刘增辉,庄顺龙.小麦-玉米连作模式下深松时间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5].王世佳,韦本辉,申章佑,余丰源,史鼎鼎.粉垄耕作对农田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6].樊青峰.临沂市砂姜黑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7].王擎运,陈景,杨远照,柴如山,叶新新.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砂姜黑土胀缩特性的影响机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叶新新,王冰清,刘少君,马超,李军利.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9].黄波,张妍,孙建强,陈翔,张林.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10].肖轶娆.砂姜黑土地区施氮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

论文知识图

:青岛市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92]黄潮土与砂姜黑土年平均潜水蒸发...淮河流域砂姜黑土分布图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对小麦叶片可...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对小麦叶鞘可...砂姜黑土区土壤有效磷测定值与...

标签:;  ;  ;  ;  ;  ;  ;  

砂姜黑土论文_姜涛,倪皖莉,朱晓峰,赵西拥,王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